六大學派中的儒,、墨,、道三家 · 壹 · 所謂儒,是指公元前7世紀開始,,伴隨著封建制解體,,貴族教師或者他們本人喪失爵位之后靠典籍、婚喪祭祀以及其他典禮中相禮為生的人,。 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代,,不管男女老幼,都知道孔子其人,,以及有關他的著作《論語》,。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政治,、文化、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魯國(現山東),,公元前479年卒,。 孔子年少清貧,50歲才進魯國政府,。為遠離官場陰謀,,也為了實現社會改革的理想,他離職之后周游列國,。 孔子的思想言論被其弟子編集成書《論語》,。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忠恕之道是他實行仁的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币簿褪峭萍杭叭说膬蓚€方面,。 做事,不是為了某種功利性的目的,,而是覺得應該這么做而去做,,換言之,任何事,,在于做的過程,,而非結果。 孔子的地位在不同歷史階段是相應變化的,。他在世時只是普通教師,,去世后被奉為“至圣先師”。公元前2世紀,,地位提高到“君臨全國的王”,。公元前1世紀,其地位高過王,,乃至被神化,。到了公元1世紀,降至“至圣先師”,,直到民國建立,,又降至“至圣先師”以下。 歷史長河中的名人,、偉人,,總是褒貶不一,究竟如何,,正如《周易》中的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孟子,,鄒國人,,生活于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從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學習儒家學說,。 關于人性,,古代哲人歷來有爭辯,有人認為人性本善,有人認為人性本惡,,有人認為人性無善惡之說,。孟子屬于性善論的代表人物。 關于孟子的性善論,,很多人可能誤解為人天生就是圣人,,其實是說人性當中本就含有善的成分,這種善,,包括了代表仁的惻隱之心,、代表義的羞惡之心、代表禮的辭讓之心,、代表智的是非之心,。人之所以為人,正因為具備“仁,、義,、禮、智”這四端,。 孟子認為,,楊朱主張“為我”而無君,,墨子兼愛而無父,。墨子主張愛無差別,并且這愛是認為附加上去的,,孟子主張愛有差別,,這愛是從人性內部發(fā)展出來的。 在政治哲學上,,儒家認為只有圣人可以成為真正的王,。 圣人為王,要么王道,,要么霸道,,前者通過道德教育,后者通過暴力壓迫,。 換言之,,王道實行愛,即孔子所說的忠恕之道,,只要得到由內而外的發(fā)展的忠恕之道,,“天地有凜然浩然之氣,充塞天地,至大至剛。吾善養(yǎng)吾浩然正氣,?!比绱?,才能提升人生境界,成為自己,。 · 貳 · 墨子,,姓墨名翟,生平不詳,,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由他本人及其弟子合集成《墨子》。 作為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兩人同享盛名,,學術卻對立。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辯護者,,認為西周文化合理,、正當;墨子是古代文化的批判者,,認為西周文化不合理,,也不正當,所以墨子傳教的目的就是反對儒家學說,。 大部分的墨家學說,,都是從游俠身上“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職業(yè)道德發(fā)揮而來,。 兼愛是墨家思想的中心概念,,這種思想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游俠道德的延伸。所謂兼愛,,指天下每個人都要同等,、無差別地愛一切人。 墨子用以證明兼愛思想的可取,,同時也是墨家一切價值判定的標準就是: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認為,既然仁人的人物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他就應當以兼愛作為自己以及天下所有人的行動標準,。 為誘導人們兼愛,墨子還引進宗教思想,,形成自己的“天志”,、“明鬼”,將兼愛說成天帝的意志(利用中國百姓敬天畏神的心理),。 除了利用宗教思想,,墨子還運用了政治手段——具有絕對權威的君主,,根據百姓兼愛與否進行賞罰。這是政府和國家形態(tài)的起源,。 “國家的設立,,有其明確目的,就是結束混亂,,混亂的存在則是由于‘天下之人異義’”因此,,國家的根本職能是“一同國之義”。 不管宗教熏染還是政府權威,,都是為了讓天下人行兼愛之道,。 這是墨子的初心。 · 叁 · 說到道家,,我們首先想到老莊,,其實道家也有一個發(fā)展過程,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思想文化,。 早期的道家被孔子稱為“隱者”,,他們避世,奉行個人主義,,提出思想體系用來賦予自己行為意義,。楊朱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 楊朱,,生平不詳,,生活于公元前4世紀和公元前3世紀,也就是墨子和孟子之間,。代表楊朱哲學思想的《楊朱》,,其主旨是極端的縱欲主義,。 楊朱思想中的兩個基本觀念是“為我”,、“輕物重生”,屬于“拔一毛而不利天下而不為”的那類人,。 楊朱思想可以在道家著作中找到例證,,比如《呂氏春秋》中“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位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span> 又比如《老子》中的“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深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家文化中,,楊朱代表的第一階段是個人主義,,到了第二階段的老子,開始嘗試解釋宇宙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如何按照這些規(guī)律趨勢避害,,是他們要研究的對象。 同樣是避害,,代表第三階段的莊子開始研究如何從現世避向另一個世界,。正如馮友蘭所說:從更高的觀點看事物,意味著取消自我,。 一個人,,應該有自我,但不能太注重自我,。沒有自我,,人生無明;太過自我,,不懂換位,。 ⊙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責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