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姆嘉通不僅僅是美學學科的創(chuàng)名人,而且也在美學史上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美學問題,。鮑姆嘉通提出建立美學學科并不是出于盲目創(chuàng)新的激情,而是他對萊布尼茲和沃爾夫理性主義哲學以及全人類全部知識體系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具有理性派美學的認識論意義,。鮑姆嘉通的美學思想對當代實踐美學的建構(gòu)也有一定的啟示。 亞歷山大·哥特利市·鮑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1714 — 1762),,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家,、美學家,。歷來在美學史上形成共識的看法是他第一個采用“Aesthetica”的術(shù)語,提出并建立了美學這一特殊的哲學學科,,被譽為“美學之父”,。他的主要美學著作是博士學位論文《關(guān)于詩的哲學沉思錄》(1735)和未完成的巨著《美學》(1750-1758),此外,,在《形而上學》(1739),、《‘真理之友’的哲學書信》(1741)和《哲學百科全書綱要》(1769)中,也談到了美學問題,。他的思想對康德,、謝林、黑格爾等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美學家發(fā)生過重大影響,。 一,、將美學定位為“感性認識的科學” 在十八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文學界蘇黎世派和萊比錫派的大辯論中,,鮑姆嘉通是站在蘇黎世派一邊的。同時作為萊布尼茲和沃爾夫的信徒,,鮑姆嘉通已經(jīng)不滿意理性主義哲學對感性認識的貶低和輕視,。追本溯源,萊布尼茲的理性主義承繼自笛卡兒,,不過是發(fā)展了笛卡兒唯心主義的方面,。而洛克則發(fā)展了笛卡兒哲學的唯物主義方面。洛克否定一切先天的觀念,,萊布尼茲寫了一部《關(guān)于知解力的新論文》從理性主義觀點對洛克進行批評,。他認為審美趣味或鑒賞力就是由所謂“混亂的認識”或“微小的感覺”組成的,因其“混亂”,,我們對它就“不能充分說明道理”,。究其實質(zhì),這其實是一種不可知論,。值得注意的是萊布尼茲已經(jīng)把審美限于感性的活動,,和理性活動對立起來。從他關(guān)于音樂的一句話來看——“音樂,,就它的基礎(chǔ)來看,,是數(shù)學的;就它的出現(xiàn)來看,,是直覺的,。[1]”他已經(jīng)把審美活動看成一種直覺活動了。而沃爾夫又是萊布尼茲的忠實信徒,,其主要成就在于對萊布尼茲的理性主義哲學加以系統(tǒng)化和通俗化,。就美學思想來說,,他的有關(guān)美的定義是把客觀事物的完善和它在主觀方面所產(chǎn)生的快感效果作為美的兩個基本條件。在沃爾夫的哲學體系中,,理性認識被看成是高級的,,感性認識被看成是低級的。哲學往往被歸結(jié)為研究高級的理性認識的邏輯學,,感性認識被排斥在哲學研究之外,。到了鮑姆嘉通,他已經(jīng)不滿意理性主義哲學對感性認識的貶低和輕視,。他認為以往的以往的人類知識體系有個重大的缺陷:即缺乏對于感性認識,,主要是審美意識和藝術(shù)問題的嚴肅的哲學沉思。理性認識有邏輯學在研究,,意志有倫理學在研究,,感性認識還沒有一門專門的學科去研究。因此,,他提出應當有一門新學科來專門研究感性認識,。感性認識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它和理性認識一樣,,也能夠通向真理,,提供知識。鮑姆嘉通在1735年發(fā)表的博士論文《關(guān)于詩的哲學沉思錄》中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學的建議,,至1750年他特地從希臘文中找出了“埃斯特惕卡”來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至此,美學作為一門西方近代人文科學誕生,。當然,,鮑姆嘉通的意義不僅在于命名和提出建議,而且為美學學科的建立付出畢生精力[2],。1742年開始在大學里講授“美學”這門新課,,在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美學》第一卷和第二卷。在《美學》中他實現(xiàn)了學位論文中的建議,,駁斥了十種反對設(shè)立美學的意見,,初步規(guī)定了這門科學的對象、內(nèi)容和任務(wù),,確定了它在哲學科學中的地位,,使美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750年常被看作美學成為正式學科的年代,,鮑姆嘉通也由此獲得了“美學之父”的稱號,。 在一般的美學史著作中,往往只把鮑姆嘉通看成美學學科的創(chuàng)名人,,似乎他并沒有提出什么值得注意的美學問題,。應該說,這種看法本身是不符合實際的,,降低了鮑姆嘉通在美學史上的歷史成就,。鮑姆嘉通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學學科有名無實的境況,他提出建立美學學科并不是出于盲目創(chuàng)新的激情,,而是他對萊布尼茲和沃爾夫理性主義哲學以及全人類全部知識體系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同時這也是在此之前西方哲學發(fā)展的一個歷史成果。 二,、未完成的美學巨著《美學》中的主要美學思想 鮑姆嘉通的《美學》原文是以拉丁文寫成的,,分為“理論美學”和“實踐美學”兩大部分,中譯本只選其“理論美學”的重要章節(jié),,但是基本概括了他的主要美學主張[3],。 首先,鮑姆嘉通在《美學》第一章里這樣界定了美學的對象: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這就是美,;與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不完善,這就是丑,。正確,,指教導怎樣以正確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高級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高級認識論的邏輯學的任務(wù),;美,指教導怎樣以美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低級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的任務(wù)。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shù),,是美的藝術(shù)的理論,。這一界定正是針對當時理性至上、排斥感性的情況提出的,。作為感性認識的美學,,目的是達到感性認識的完善。而完善這一概念,,是鮑姆嘉通從沃爾夫那里繼承而來,,但是在沃爾夫那里,完善只涉及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無關(guān),。而在鮑姆嘉通這里,完善既有理性認識的內(nèi)容,又有感性認識的內(nèi)容,。要達到感性認識的完善,,須有三個條件:思想內(nèi)容的和諧、次序和安排的一致和表達的完美[4],。因此,,他不像萊布尼茲、沃爾夫那樣只在客體上尋找完善,,而是要到人的主觀認識中尋找美的根源,。這種強調(diào)認識主體作用的傾向,成為鮑姆嘉通美學中的一種新的重要因素,,預示了近代西方美學的新方向,。 其次,鮑姆嘉通認為,,“認識的美”是“以美的方式進行思維的人所取得的成果”,,所以主體先天的審美能力(也即以美的方式進行思維的天賦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它主要包括:“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想象力”,、“洞察一切的審視力”、“良好的記憶力”,、“創(chuàng)作的天賦”,、鑒賞力、預見力,、表達力和“天賦的審美氣質(zhì)”[5]等,。這些先天的審美能力正是判斷對象美丑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審美力并不完全是感性認識的范圍,,有些已經(jīng)涉及到理性內(nèi)容。由此可見,,鮑姆嘉通并未一味提高感性,,而貶低理性,而是試圖把感性和理性統(tǒng)一起來,。同時,,鮑姆嘉通認為:先天的審美能力如不經(jīng)常訓練也會衰竭、消失的,。由此,,他提出要以“正規(guī)的藝術(shù)理論”為指導,以偉大的作家作為楷模進行正確的審美訓練的理論,。 再次,,在討論了“審美的豐富性”和“審美的偉大”后,,鮑姆嘉通提出了美的思維的第三個特征:審美的真實性。在當時,,感性認識是作為一種模糊的,、混亂的認識而存在的,很多人把它當作錯誤的根源加以排斥,。而鮑姆嘉通則認為審美經(jīng)驗中同樣包含著普遍的真理性,,即“審美的真”,。這種真實,,不是通過理性的邏輯思維所能達到的,而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感覺形成的,?!懊缹W家不直接追求需要用理智才能把握的真[6]?!倍窃趯唧w的感性形象的體驗中領(lǐng)悟這種普遍性,。從主觀感性出發(fā),鮑姆嘉通把真(美)或假(丑)與感性認識的完善與否聯(lián)系起來,,認為“并非所有的假在審美領(lǐng)域內(nèi)也是假的”,。假(丑)的事物如果符合“感性認識的真完善”,就是真(美)的,,而真(美)的事物如果不符合這一標準,,就是假(丑)的。真或假在這里似乎與事物本身的性質(zhì)無關(guān),,而只關(guān)系到感性認知的方式,。甚至,有些假例如文藝作品中的虛構(gòu),,在審美領(lǐng)域里可能比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實更真,、更美。審美的真不是流于表面的東西,,人們不能一眼就看出它的內(nèi)涵,。它不是那種用條理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和用理性去掌握的一般的原理與規(guī)則,而是由“理性類似物”即感性感知的一種不太明確的東西,。 再次,,鮑姆嘉通認為科學和藝術(shù)都追求真,但兩者追求真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茖W的求真要求用完善的理性,通過個別事物具體的,、生動的,、表象的舍棄,抽象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一般概念;而審美的求真則正好和前者相反,,它是運用“低級的感性認識”,,盡量把握事物的完善,“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地少讓質(zhì)料的完善蒙受損失,,并在為了達到有趣味的表現(xiàn)而加以琢磨的過程中,,盡可能少地磨掉真所具有的質(zhì)料的完善[7]”。審美的求真不同于科學家和哲學家們在邏輯方面的努力,,也不同于歷史學家嚴格地考證,,還同人們的理性預見有關(guān)。 氣韻生動,,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顯得富有生命力。在謝赫時代,,氣韻作為品評標準和創(chuàng)作標準,,主要是看作品對客體的風度韻致描繪再現(xiàn)得如何,而后漸漸涵容進更多主體表現(xiàn)的因素,,氣韻就指的是作為主客體融一的形象形式的總的內(nèi)在特質(zhì)了,。能夠表現(xiàn)出物我為一的生動的氣韻,至今也是繪畫和整個造型藝術(shù)的最高目標之一,。 中國藝術(shù),受道,儒"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人和自然不分,這種思維表現(xiàn)在繪畫上,便是其作品 不只外相的抄襲,而是作者思想的實現(xiàn)."傳神寫照"是顧愷之就繪畫而言提出的一個命題.他強調(diào)要 突破外在皮相的有限形象達到傳神,這種理論正是"得意忘形說"的張揚.詩歌,繪畫,音樂,書法是中國 藝術(shù)的靈魂,而在這些靈魂中最為璀璨奪目,貫穿一致的則是傳神寫照這一美學命題.傳神寫照所要表 達的美學思想及其內(nèi)涵極其深邃.它所涵蓋的決不僅僅是人物繪畫的美學原則,它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藝 的一個闡述點,完全可以成為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靈魂特征
|
|
來自: 不二tk18szv2yl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