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行政區(qū)劃單位,,比如地一級行政區(qū),有市也有盟,;縣一級行政區(qū),,有市有縣還有旗??傮w來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建設的需要,市的建制是越來越多,,但為了更好的發(fā)展,,一些市也被撤銷。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而言,,解放后,,總共有九個市被撤銷,現(xiàn)在總結(jié)如下,,看看有沒有你家鄉(xiāng)。開始前,,還需說明,,本文說的撤銷是指撤銷市的建制,而像歸綏市改名呼和浩特市,,只是改名,,市的建制還在,不屬于本文討論范圍: 陜壩市政籌備處,。大家都知道,,解放前,曾經(jīng)成立過一個?。航椷h省,。這個省是在1928年正式設立的,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本侵占了綏遠省大部分地區(qū),,綏遠省政府曾一度遷至陜北的榆林,。而綏遠在河套地區(qū)的臨河等地尚未淪陷,于是,,1939年,,綏遠省政府遷到了臨河的陜壩鎮(zhèn),陜壩成為抗日的臨時省會,。1942年,,綏遠省實行新的縣制,在抗戰(zhàn)前綏遠還沒有市的建制,,因此,,成立了陜壩市政籌備處(縣級)。1945年,,日本投降后,,省會又遷回歸綏,。 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次年成立了綏遠省陜壩專區(qū),,專署駐地設在縣級陜壩鎮(zhèn)。1954年,,綏遠撤省,,陜壩專區(qū)改歸內(nèi)蒙古管轄,成為河套行政區(qū),,駐地仍在陜壩鎮(zhèn),。1958年,河套行政區(qū)并入巴彥淖爾盟,,縣級陜壩鎮(zhèn)降為鎮(zhèn)級,,劃歸杭錦后旗,并成為旗駐地,。 陜壩鎮(zhèn) 巴彥浩特市,。巴彥浩特,,蒙語是富饒之城的意思。1956年,,原屬于阿拉善旗的巴彥浩特鎮(zhèn),,改為縣級巴彥浩特市,并成為巴彥淖爾盟府的駐地,。1958年,,巴彥淖爾盟府遷到了磴口縣,巴彥浩特市也因此被撤銷,,改為巴彥浩特鎮(zhèn),,為阿拉善旗(后分為左旗、右旗)駐地,。1980年,,成立阿拉善盟,巴彥浩特鎮(zhèn)成為阿拉善盟府及阿拉善左旗駐地,。 巴彥高勒市,。三盛公,傳說是走西口發(fā)達后的喬家在磴口縣設的一個商號,。后來傳教士在這里建了個教堂,,被稱作三盛公教堂,久而久之這里就被叫做三盛公了,。前面講巴彥浩特時說到,,巴彥淖爾盟府,,在1958年遷到磴口縣,就是遷到三盛公這一帶,。盟府遷到三盛公后,,著手開建新區(qū),取蒙語富饒之河之意,,新區(qū)被命名為巴彥高勒鎮(zhèn),。 1960年,巴彥高勒鎮(zhèn)改為縣級巴彥高勒市,,作為盟府的駐地,。1964年,恢復磴口縣,,巴彥高勒市被撤銷,,改為巴彥高勒鎮(zhèn),作為磴口縣的治所,。而巴彥淖爾盟府則在1970年,遷到臨河縣去了,。所幸的是,,在1957年磴口縣修建的黃河水利工程,被命名為三盛公水利樞紐,,三盛公這個名字就沿用到了現(xiàn)在,。 三盛公水利樞紐 烏達市,、海勃灣市。1929年,,寧夏設立磴口縣,。1954年,寧夏的阿拉善旗,、磴口縣劃給甘肅,,甘肅因此成立巴音浩特自治州。1956年,,巴音浩特劃給內(nèi)蒙古,,改為巴彥淖爾盟。1961年,,阿拉善旗烏達鎮(zhèn)改為縣級烏達市,,同時,伊克昭盟的桌子山改為縣級海勃灣市,。1975年,,撤銷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兩市合并為烏海市,為內(nèi)蒙古地級市,。 東勝市,。元代置東勝州,明代為東勝衛(wèi),,清代改為東勝廳,。民國成立后,改為東勝縣,,綏遠設省后,,改屬綏遠。解放后,,東勝縣改屬伊克昭盟,。1983年,東勝縣撤縣設市,,成立縣級東勝市,,由伊克昭盟代管。2001,,伊克昭盟改為鄂爾多斯市,,東勝市撤市設區(qū),成為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 海拉爾市,。清代置有呼倫貝爾城,清末開辟為商埠,。后來東清鐵路在此設站,,因海拉爾河的原因,命名為海拉爾站,,海拉爾逐漸取代了呼倫貝爾,。1940年設立海拉爾市。解放后,,設立呼倫貝爾盟,,盟府駐地設在海拉爾市。2001年,,呼倫貝爾盟改為地級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市撤市設區(qū),成為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qū),。 海拉爾夜景 集寧市。集寧,,清代屬山西省大同府,。民國置集寧縣,先屬察哈爾省,,后改隸綏遠省,。解放后,先設集寧市,,后設集寧專區(qū),。1954年,綏遠撤省,,集寧專區(qū)并入內(nèi)蒙古,,改名為平地泉行政區(qū),駐地設在集寧縣平地泉鎮(zhèn),。1956年,,集寧縣撤縣設市,成立縣級集寧市,,仍屬平地泉行政區(qū),。1958年,平地泉行政區(qū)被撤銷,,轄地并入烏蘭察布盟,,盟府由固陽縣遷到集寧市。2003,,成立地級烏蘭察布市,集寧市撤市設區(qū),,成為烏蘭察布市集寧區(qū),。 臨河市。內(nèi)蒙被撤銷的市,,一多半和巴彥淖爾有關(guān)系,,這不又來了臨河市。民國時,,從五原縣析出臨河縣,。前面講巴彥高勒市時也說過,1970年,,巴彥淖爾盟府由巴彥高勒市遷到了臨河縣,。1984年,臨河縣撤縣設市,,成立縣級臨河市,,仍為巴彥淖爾盟的盟府所在地。2003年,,成立地級巴彥淖爾市,,臨河市則撤市設區(qū),,成為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 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