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可貴,不在于有多大,,而在于它本身內(nèi)涵的多元化,。一個多元的城市,既便很小,,也是能夠吸引人的,,宜人居住的。古代中國四大名鎮(zhèn),,朱仙,、景德、佛山,、漢口,,當時都是區(qū)區(qū)幾十萬人口的中等城市,不是好得不得了嗎,?現(xiàn)在全世界這些千萬人口的大都會,,有那個是好的,城市好壞,,在于城市功能的齊全,,在于城市有沒有自己個性特點,在于有沒有多元的選擇性能,,并不在于人口眾多,,其實,從生活品質(zhì)來說,,人口多往往是很負面的因素,。城市的素質(zhì)有個人口的臨界點,超過幾十萬人,,達到一百萬以上,,不方便的事情就多起來了,如果達到一千萬,,想好都難,。因為人口基數(shù)太大,要面面俱到,,基本沒有什么可能,。你看看世界上有哪個超過一千萬人口的城市是真正舒適的呢,? 話說回來,我雖然在這里提倡小城價值,,當時我知道,,在國內(nèi)大城市還是我們最關(guān)心的,我自己也喜歡大城市,,主要是方便的交通和集中的資源兩點,。比如看博物館、看音樂會方便,,找工作也容易,,早些年我在賓夕法尼亞州立西切斯特大學(xué)教書,小城一個,,4萬人,,其中3萬是大學(xué)里面的,除了教書,,其他工作一律沒有,。到洛杉磯以后,就說教書,,除了自己的大學(xué)之外,,還可以隨時在加利福尼亞藝術(shù)學(xué)院、南加州建筑學(xué)院,、奧迪斯藝術(shù)和設(shè)計學(xué)院,、南加州大學(xué)這些地方兼課,,機會多多了我想這是為什么人們喜歡大城市的地方,。但是講居住的質(zhì)量,洛杉磯和小小的西切斯特就無法同日而語了,,這里一千多萬人口,一千多萬部汽車,,每天生活就是車流滾滾而已,哪里有那種鳥語花香的春天,哪里有那種滿地金色的落葉的秋天啊,! 小時候,,看大城市是激動的,到年紀大一點的時候,,看小鎮(zhèn)反而更加開心,是一種變化,,大概也是一個人逐步轉(zhuǎn)變的過程吧,。 第一次看一個城市的時候,總是有一種激動,,雖然可能在熟悉之后并不一定喜歡這個城市,。我記得1987年從費城去紐約的感覺,是一種很難形容的興奮,,從紐澤西就看見那些樹林一樣的摩天大樓的頂部,,當時哈德遜河上一層薄薄的霧靄,托起那些高層建筑,,看不見建筑的下部,好象是天上的樓宇一樣,。從賓夕法尼亞車站出來,,城市的喧囂,,流水一樣的黃色記程車的混亂,,骯臟的雪和衣著講究的上班族,,都給我難以言狀的刺激。一個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它是活的,,脈動著的,,當你走進去的時候,,你也成為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同脈動,。我去過許多城市,,自己也長期生活在大都會中,,但是每每有機會去一個新的城市的時候,,還是會很興奮,,很激動,,對于城市這個活生生的有機體充滿了好奇,也從來沒有把城市僅僅作為一堆建筑物看待的心態(tài),。 好幾年以前,有幾個年輕的國內(nèi)設(shè)計師來美國訪問,,他們曾經(jīng)是我的學(xué)生,,這隊人從紐約到洛杉磯來看我,言談中我問他們對紐約印象,其中有一個說:紐約比上海差多了,。我問他從什么地方得到這種印象,,他說紐約建筑的裝修材料遠沒有上海浦東的來得豪華,因為浦東建筑都用意大利大理石,,而紐約大部分地方的建筑僅僅用花崗巖,。面對如此物質(zhì)層面的人,我只有嘆口氣,,對話連共同的平臺和基點都沒有,,也就無法講什么了。他怎么能體會在紐約的Rizzoli書店看書的安詳,、在索霍參觀畫廊時的新奇,,在大都會博物館內(nèi)透過玻璃窗看中央公園初春的嫩綠的欣喜呢? 大部分城市是以居住、棲息點而發(fā)展起來的,,比如巴黎,,這個城市其實最早僅僅限于塞納河中間的一個小島,,叫“城市之島”,,兩千多年以前高盧人在那里搭起窩棚,建立一個比較安全的棲息點,,利用河流來防御動物的侵襲和外族的攻擊,,人口增加,逐步就形成了群落,,形成村莊,,成為市鎮(zhèn),隨著人口持續(xù)增加,政權(quán)的建立,,小島已經(jīng)不敷居住和管理要求了,,因此新的居民就住到河流的兩岸去,圍繞著小島形成城市,,隨著歷史的推移,,塞納河左右兩岸反而比小島發(fā)展得快得多,但小島依然是城市的最集中的形象,,在那個小教堂的位置上,,人們建立了一個大教堂,就是巴黎圣母院,。到巴黎的人,,都一定會去看看這個小島,看看宏大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站在島的盡頭,,放眼看去,可以看見城市發(fā)展的軌跡,,順河延伸,,無邊無際。 迄今為止,,巴黎的形態(tài)還是與最早期的為居住而建造的棲息地分不開,,城市中間依然沒有制造業(yè),沒有工廠,,也沒有初級物資集散中心,,住宅、商業(yè),、旅游,、行政是巴黎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巴黎是一個非常宜人居住的地方,。 |
|
來自: 睡不醒的卷發(fā)貓 > 《王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