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逢十過生日,慶賀稱“做壽”,,民間稱“六十大壽”,、“八十米壽”、“百歲瑞壽”,。歷來歲數按農歷,,因此做壽都按虛齡算。做壽時布置壽堂,,中堂張掛大幅壽字,,或麻姑獻壽圖,左右掛滿壽幛(被面),、壽軸,。下面長條桌上,壽燭高燒,,擺滿小輩,、親朋送的壽禮,中間是尖上沾紅的壽桃團子,。祝壽時點燃百子炮,,兒孫們依輩份逐個向壽翁(壽母)行禮,口中說著諸如老壽星福如東海等吉利話,,稱拜壽,。儀式結束,舉行壽筵,,飲壽酒,,吃壽面,,壽星給小輩百歲錢。向鄰居送壽面,、壽桃團子,。即使不舉行做壽儀式,出嫁的女兒,、過房女兒要向虛齡60歲,、66歲老人送蹄子、雞蛋,、壽面以示慶賀,,俗稱揹蹄子,有“吃了六十(六十六)塊肉,,年紀活到九十六”之說,。舊社會,地方上的流氓惡霸,,往往借做壽斂財,。 新中國成立后,做壽逐漸淡化,,20世紀80年代起又重新興起,,但形式比較簡單。提倡尊老愛幼后,,單位,、社區(qū)(街道)、農村為70歲以上的老人舉行集體祝壽活動,。家庭或集體的壽宴通常在餐館飯店中舉行,,其中壽面是必備的。
|
|
來自: 吳越盡說 > 《盛澤鄉(xiāng)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