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希言自然
一易堂 風(fēng)蕭蕭
聽得老師關(guān)于“曲全枉直”的一番介紹,,關(guān)尹子不住點頭,并對老師說道,,這不就是老百姓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嘛---委曲求全,,還真是很有“道”理的呀。委曲求全-------曲則全,,妙,,實在是妙。這句話既非上古三皇五帝的語錄,,也非當(dāng)今王公天子的銘言,,卻能在布衣百姓之中口口相傳,看來,,你以前說,,那真正的圣人就在民間,此言也是不虛啊,。
老聃聽了弟子的感慨,,贊許的點了點頭,但又轉(zhuǎn)而說道,,不過,,如果不懂得隨順大道、審時度勢,,“委曲”可非一定就能“求全”,,能否“求全”的關(guān)鍵,還在于是否明白它背后的“道”理所在,,或曲或伸,,或枉或直,,都要看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因為,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或者力量能夠持久不變,,更何況那些違背大道,、妄圖制約自然本性的力量,更不會長久,。
因此,,真正的圣人,治國理政會善于順應(yīng)大道的要求,,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尊重百姓的本性和意愿,盡可能拋棄那些違背大道,、約束百姓自然本性的政令說教,。因為他們深知,,那些政令說教既然違背大道,就難以長久維持下去,。作為國家的治理者,,如果非要反其“道”而行之,老百姓往往就會利用“委曲求全”的大道規(guī)律,,最終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統(tǒng)治者,。
我曾經(jīng)給你說過,遠古的圣人治理國家都是“行不言之教”,,因為他們深知“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只要掌握了事物運行的“中軸”,,順應(yīng)天“道”民心,,根本不需要繁多的政令和無窮的說教,否則,,只會干擾老百姓正常的生產(chǎn)生活秩序,,使百姓更加困惑而無所適從,甚至?xí)鸢傩盏脑孤曒d道,、奮起抗?fàn)帯?/span>
我也曾給你說過,,那些真正能夠踐行天道的帝王,總是“悠兮其貴言”,,十分珍貴自己的一言一行,,從不輕易多說一句話,一切都聽?wèi){百姓自由自在的生產(chǎn)生活,,而自己卻混跡于百姓之間,,一衣一飯與百姓相同,悠閑自在,,清靜無為,,卻在不知不覺之間,解決了治國理政的大事,,成就了民富國強的大功,。但是,在老百姓自己看來,,卻都會認為這些都是自然而然,。這正是我前面所說: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今天我還是要強調(diào)這一點:希言自然,。作為國家的治理者,對于老百姓還是要盡量少開尊口,、簡化政令,,把那些繁雜的政令說教統(tǒng)統(tǒng)拋棄,,這樣做才是最符合自然的要求。
不要動不動就對百姓吆五喝六,、說三道四,,拿些什么主義、思想,、路線的幌子,,去號召、誘騙甚至強迫百姓去做他們本來不愿意做的事情,,這種作為的結(jié)果也許會取得一時之功,,但決非長治久安之策,反過來還會加速統(tǒng)治者的衰亡,。
我一開始與你討論時就談到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話一出口,,說出來往往就會走樣,,甚至完全背離客觀自然的真實狀況。話,,還是少說為佳,。俗話說的好,書不盡言,,言不達意,,正是體現(xiàn)了人的口舌言辭在大道面前的無奈。這可不是老師我一個人的心得體會,,你就看那孔家二小子,,他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經(jīng)常對他的學(xué)生講,,“我不想講話了”,,他的學(xué)生說,,如果你不把話講出來說出來,,我們怎么來記述你的思想呢?那孔丘是這么說的:“你看那春夏秋冬照常運行,,萬物也都自然生長,,可是你見那天地說過什么話嗎?”,。
還有,,那《易經(jīng)》里面也說: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意思是說,,默默的去成就一件事情,不用過多言辭,,只要用你的德性和行為就足以得到最終信驗的成果,。
為什么我反復(fù)強調(diào)“希言”才是附合自然大道?因為“希言”就象是“潤物細無聲”的和風(fēng)細雨,,它能夠滋潤萬物而不會傷害萬物,,它符合萬物天性的需要卻不會強加于萬物,使萬物自然而然的接受,,卻不會引起抗拒,。
反過來,“多言妄言”,、“狂言濫言”的結(jié)果又會是什么,?這種行為不是“和風(fēng)細雨”,而是“狂風(fēng)暴雨”,。然而,,我們都見識過,狂風(fēng)之猛不可謂不強,,驟雨之暴也不可謂不烈,。然而“飆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不管那怒吼的狂風(fēng),,還是那看那傾盆的暴雨,你何曾見過它能整天整天的刮個不停,,整天整天的下個不止,?恐怕是沒有過的吧。
我們試問一下:孰為此者,?答案不言而喻:天地,。除了天地,誰還有這么大的本事,,能夠制造這肆虐于人間的狂風(fēng)驟雨呢,?然而,“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天地掀起的暴風(fēng)驟雨這樣的極端行為,尚且不能長時間的維持下去,,更何況是人呢,?任何過分的行為、不合大道的暴力行徑,,都不會長久,,如果濫施苛政、虐害百姓,,又怎么可能會持久下去呢,?
你放眼看看這古往今來,遠至夏商大周的歷代帝王,,近至雄霸一方的諸候國君,,哪一個施行暴戾苛政的統(tǒng)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既便有些自以為圣明的君主,,為平息百姓的怨恨,,推行一些所謂的仁政,企圖以小恩小惠來換取長久凌駕于百姓之上的威福,,也難以長久維持他們的統(tǒng)治,。大周朝立國至今幾百年來,雖出了幾個象厲幽之類的暴虐昏饋之主,,卻也不乏成康之類的勤政愛民之君,,然而時至今日,什么武王的丹書受戒,,什么成康的教化大行,,什么周召共和,什么宣王中興,,其實早就被百姓看穿,,這些都是欺騙百姓的謊言而已,早已失去了人們的信任和支持,,周朝天子在百姓心中的威信已經(jīng)蕩然無存,。說什么禮崩樂壞、教化不行,,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各國戰(zhàn)亂紛爭、弒君逐主,,又有什么好奇怪呢,?可以預(yù)見,這大周朝的江山,,也會如夏商一樣,,不可能長久的存在下去,,早晚一天會被覺醒的人民所徹底拋棄呀,。
此前,,我曾經(jīng)跟你說過,自古以來,,國家社會的治理者,,大體上可以分為四種境界:以道治國者,百姓不知有之,;以德治國者,,百姓親之譽之;以法治國者,,百姓畏之,;以失道失德治國者,百姓侮之,。
如果以“希言自然”的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我可以說,以“法”治國者,,在實質(zhì)上已經(jīng)拋棄了大道和大德,,因而也實際上可以歸入失道缺德的行列。老百姓常說的無道昏君,,就是指的那些失道缺德之君啊,。
人與宇宙大道、社會道德,、失道缺德這三種境界,,是一種玄妙的協(xié)同共振的關(guān)系,你自己選擇哪扇門,,哪扇門就會向你打開,。
有道之君以符合宇宙大道的方式去處理政事,終能融合于宇宙大道之中,;
有德之君以符合社會道德的方式去處理政事,,也終能融入到社會道德之中。我們前面講過,,德,,是大道在萬事萬物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自然本性,有德者縱然不能完全合道,,只要依照本性行事,,也算具備接近大道的品德了。
而道德缺失之君,,以背道逆德的方式處理政事,,最終也會墮落到無道失德的境界。
能夠融和于宇宙大道之中的人,自然能得到宇宙大道的幫助,;能夠融入于社會道德之中的人,,也必然能得到社會道德的支持;而甘愿墮落到道德缺失的地步,,自然就會受到失道缺德惡果的青睞,。
總而言之: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整個自然宇宙如此,整個人類社會如此,,一國一家一人,,無不如此。自古及今,,此宇宙綱紀從未更改,,只要相信大道,順著道的要求去做,,就自然會得到大道,;只要相信道德,依著道德的方式去做,,就自然會得到德,;反之,寧愿相信失道缺德的好處,,按著失道缺德的方式去做,,就一定會遭到人們的唾棄。
你一定還記得我說過的一句話: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做君王的不以誠信待百姓,自然就會失去百姓的信任和擁戴,。
今天我依然要強調(diào)一下為政者對百姓恪守誠信的重要性,。因為不論為君為王,還是為臣為人,,“信”是
“道德“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也是“得道”的自然結(jié)果之一,凡有“信”者必因其行事符合大“道”,,凡依“道”行事則必有“信”果,。如果一個為政者,,非要做一個“失者”,甘愿走進失道缺德,、背信棄義的邪惡之門,,又怎么會懂得恪守“希言自然”的信條呢?相反,,此類為政者只會一味的違背天道人心,,以“狂言濫言”來鉗制,、壓迫百姓,。可是“飆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樣的情況又怎么可能長久下去呢,深知“委曲求全”之道的老百姓,,可能會暫時“畏之”如虎,,然而一旦形勢有變,就會奮起“侮之”,,革他們的命,。正所謂“失亦樂得之”,道德俱失之君敗亡的命運早晚都難以避免啊,。
聽到此處,,關(guān)尹子已被老師深深折服。原來,,多少年來,,自己一度認為大道只在深山中,遠離政治,,不聞世事,,便可“得道”,卻不知,,真正的大道,,無時無處不在,千百年來多少朝代更迭,,興亡盛衰,,都藏在這一個“道”字之中啊。
附《老子》原文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