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2,、初步了解莊子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3,、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汪洋恣肆的特點。
4,、結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5、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詞語:怒,、摶,、覆、置,、負,、培、圖,、志,、名,、窮、特,、匹,、辯。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為,?奚以……也,?惡……哉。
歸納“則”“乃”“而”的用法,。
【教學重點】
1,、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1、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方法】導讀、啟發(fā),、討論,、總結
【教學課時】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莊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3,、落實相關基礎字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發(fā)現(xiàn)大家有一個很好的習慣——每天一詩,,這對提高大家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落實能堅持下去。大家有沒有背過李商隱的《錦瑟》,?我們一起來復習背一遍,。“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蘭亭玉暖日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边@里有一個典故“莊生曉夢迷蝴蝶”,大家還記得嗎,?莊子有一天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張開翅膀,,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舞歌唱,。但當他醒來之后,卻陷入了沉思: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如果是我做夢變成蝴蝶,為什么我會體會到蝴蝶獨有的飛翔之樂呢,?如果是蝴蝶做夢便成了我,,為什么這一切會出現(xiàn)在我的夢中呢?于是他就跑過去問老子,,老子說:“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為一,?!崩献訛槭裁匆@么說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走進莊子,,通過學習《逍遙游》來感受莊子的心靈世界,。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及其復雜的亂世。戰(zhàn)時,,諸侯征戰(zhàn)不已,,暴君奸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無法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他無法獲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紛亂的現(xiàn)實,。希望在精神上天馬行空無所羈絆,,讓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擺脫形體的束縛,,可以自由自在的飛翔。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創(chuàng)作了《逍遙游》,。
二、學習目標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了解莊子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課文,;
3,、落實相關基本字詞。
二,、走近作者
首先,我們來走近作者,,明確相關知識:
明確:
1,、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主張相對的認識論,,認為天地一體,主張無為而治,。莊子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肚f子》共33篇,、內(nèi)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界認為是他人偽作,。人們評價這本書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魯迅先生更評價說: “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蔽覀兘裉炀鸵黄饋砀惺芤幌?。
三、解題:
今天要學的《逍遙游》是《莊子·內(nèi)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逍遙游”就是指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受任何束縛,,絕對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四、整體感知課文,,學習第1-3自然段
1.接下來我們先聽一下課文錄音,,從整體上感知全文。聽的時候也發(fā)出聲音跟著它讀,,注意疑難字的讀音以及斷句和語氣,。
看ppt,讀字音:
北冥( míng) 鯤鵬( kūn)摶(tuán) 遷徙(xǐ) 坳堂(ào) 草芥(jiè) 夭閼(è)蜩蟬(tiáo)決(xuè)搶(qi?。睿纾┘Z(chōng) 蟪蛄(huìgū) 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 泠然(líng) 萬仞(rèn) 蓬蒿(hāo)
2.讀過文章后,,你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鯤鵬)那鯤鵬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寫到鯤鵬,?那我們就先來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請全班男生來讀第一段,。其他同學思考鯤鵬的形象到底是怎樣的,?
重點字詞句解釋:(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詞)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這里做什么?)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謂結構作狀語。之:的,。怒:奮起的樣子,。垂天:天邊,垂通“陲”,。海運:指大海的波浪洶涌動蕩,,也說大海運行,翻譯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譯為海起風動,?!?者….也,這是一句判斷句,。
大家看第一段,,還有沒有哪句話不懂,提出來,。沒有的話,,第一組下去,每個同學起來翻譯一句,,其他組同學找找看,,他們有沒有哪句話翻譯錯或者不到位,。
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的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從這段看,大鵬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呢?
明確: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4.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試著把第一段背過來,。(看圖一起背誦)
5.我們說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們描寫了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的形象,,那第二段寫到的鯤鵬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還是先請女生一起來朗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段文字主要講什么,。
重點字詞句解釋:(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詞)
《齊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薄疽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刻熘n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志:記載,。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主謂結構作狀語,。摶:環(huán)繞而上,。一說“摶”當作“搏”(bó),拍擊的意思,。扶搖:一種旋風(它乘著旋風環(huán)旋而上幾萬里的高空),。“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即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去:離,,這里指離開北海。以:憑借,。息:大風,。以六月息者去,狀語后置句,,意思是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野馬:游氣。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謂結構作主語。以:用,。息:氣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句話說明天地萬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處,。塵??梢猿蔀殪F氣,鯤可以成為鵬,,積蓄就可以強大,。然而,,鵬要憑借風,,霧氣要借助氣息,都還有依賴,,有所待,。】正色:真正的顏色,。邪:通“耶”,。其:指鯤鵬?!臼牵褐柑熘n蒼,,其遠而無所至極。】【高空中的大鵬和地上的人一樣,,都不能真正認識天,。從另一角度說明大鵬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br>
第二段還有沒有哪句話不懂的,提出來,。沒有的話,,第二組下去,每個同學起來翻譯一句,,其他組同學找找看,,他們有沒有哪句話翻譯錯或者不到位。
譯文:《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山野中的霧氣,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憑借氣息吹拂它們的,。天空是那么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5.這段話引述所謂《齊諧》的記載,,來證明大鵬南飛是可信的。作者還描寫了高空中的游氣奔騰和微塵浮動情形,,接著以人仰視天空的經(jīng)驗來比說,,說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俯視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視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剛才我們提出的問題,,這個段落中的鯤鵬又是怎么樣的呢(還只是神奇巨大嗎),?
明確:大鵬南遷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6.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試著把第一段背過來,。(看圖一起背誦)
7.接下來,大家齊讀第三段,,思考這段主要講什么,?
重點字詞句解釋:(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詞)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風(20),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1),,而后乃今將圖南,。
覆:傾倒。坳:坑凹處,,“坳堂”指廳堂地面上的坑凹處,。芥:小草。膠:粘住不動,。而:連詞,,表并列。復:承載,。斯:則,,就。而后乃今:意思是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連詞,表承接,。培:憑借,。而:連詞,標承接,。莫:這里作沒有什么力量講,。夭閼(è):又寫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攔?!澳查憽奔础澳查懼钡牡寡b,。圖南:圖謀飛往南方,。
這段,還有沒有哪句話不懂,?沒有的話,,第三組下去,每個同學起來翻譯一句,,其他組同學找找看,,他們有沒有哪句話翻譯錯或者不到位。
譯文:再說如果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處,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如果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憑借風力飛行,背負青天而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現(xiàn)在這樣飛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話有三個“則”,解釋為“那么”,,因此要補出四個“若”,,解釋為“如果”,從而使語意連貫,。)
五.作業(yè)
1.熟讀全文,,熟背1-3自然段。
2.預習4-5自然段,。
3.掌握并落實1-3字詞句,。
第二課時
一.齊讀(背)文章1-3段
二.檢查上節(jié)課字詞意掌握情況。
大家回去有沒有落實字詞,,下面我來檢查,。(顯示ppt)
通假字:
北冥有魚,冥通“溟”,;垂天之云,,“垂”通“陲”;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邪”通“耶”,。
重點字詞:
怒而飛:奮發(fā),;志怪者也:記載;而后乃今培風: 然后才開始,;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表選擇,;其視下也: 代詞。
翻譯:
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南冥是天然形成的大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賓語前置,,生物憑借氣息吹拂它們。
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沒有阻礙它的東西,。
三.文本分析
1.上節(jié)課,我們主要講了鯤鵬的形象,,巨大,、變化、神奇,、壯觀,,作者還用野馬、塵埃等小的事務來烘托出鯤鵬巨大的形象,。但如此巨大的鯤鵬也是有所待的,。它要憑借“海運”“六月息者”,他仍有所待,。不僅是鯤鵬,,其實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的。作者又是怎么來論證的呢,?我們一起再來看第三段,。
2.上節(jié)課,我們講到了這段的重點字詞,,下面我們再一起來鞏固一下,。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風(20),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1),而后乃今將圖南,。
覆:傾倒,。坳:坑凹處,,“坳堂”指廳堂地面上的坑凹處,。芥:小草。膠:粘住不動,。而:連詞,,表并列。復:承載,。斯:則,,就。而后乃今:意思是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連詞,表承接,。培:憑借,。而:連詞,標承接,。莫:這里作沒有什么力量講,。夭閼(è):又寫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攔,。“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的倒裝,。圖南:圖謀飛往南方,。
這段,還有沒有哪句話不懂,?沒有的話,,第三組下去,每個同學起來翻譯一句,,其他組同學找找看,,他們有沒有哪句話翻譯錯或者不到位。
譯文:再說如果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處,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如果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憑借風力飛行,,背負青天而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現(xiàn)在這樣飛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話有三個“則”,,解釋為“那么”,因此要補出四個“若”,,解釋為“如果”,,從而使語意連貫。)
3.這段作者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論證了什么,?
明確:運用了(1)類比論證,以水喻風,,以杯水可載大舟喻大風可負大鵬,,結論就是成功必須有所待。(2)對比論證,,有兩重對比,,一是不厚之風與九萬里旋風對比,不厚之水載草芥與載杯對比,,都是為了鮮明地指出憑借外物的重要性,。
[補充:類比和對比都是兩個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對比論證:是一種常用的,、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后,,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事物的特證和本質在對比中最容易顯露出來,,特別是正反相互對立的事物的 比較,,具有極大的鮮明性,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經(jīng)過對比,,正確的論點更加穩(wěn)固。對比論證: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論證的鮮明性,,使讀者清楚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風與九萬里旋風”形成對比,就是為了突出九萬里旋風,?!安缓裰d草芥與載杯”對比,也是為了突出“置杯焉則膠”,。
類比論證:對比重在對事物間的差異性的揭示,,而類比則著重于對事物間共性的展現(xiàn)。類比法是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類比論證,,是根據(jù)一種事物的某些特征來證明另一種事物也有類似特征的論證方法。它抓住兩種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進行類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以啟發(fā)人思考。這種論證,,一定要找準類比點,。不管是自然現(xiàn)象的類比,還是古今中外事實的類比等,。都要找出類比事物和所要證明道理之間的共性,。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從這個角度講,,議論文中運用比喻,是以具體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達出來,,借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來進行論證。]
4.從文章的前三段中,,我們知道,,“大” 的代表鵬鳥也“有所待”。但是有兩個小動物卻在嘲笑它,,它們?yōu)槭裁葱δ??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來讀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學來思考這個問題,。
重點字詞句解釋:(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詞)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決:迅疾的樣子,。搶:突過,著落,。榆枋:兩種樹名,。時則:有時就。不至:意議為“飛不上去”,??兀和断拢湎聛?。奚以:介賓倒置,,何以,憑什么,。為:句末疑問語氣詞,。奚以…為:為何要…呢?之:去到,,動詞,。南:方位名詞活用作動詞?!舅鼈?yōu)槭裁葱??因為它們自以為得到逍遙,進入自由的境地,,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那作者的態(tài)度又是怎樣的呢?我們接著看】適:往,,去到,。莽蒼: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猶:還,。果然:飽的樣子,,古今異義,。適:去,往,。宿:這里指一夜,。之:這,代詞,。二蟲:指上述的蜩與學鳩,。【作者態(tài)度如何,?(批駁)那又是怎樣批駁的呢,?明確: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無論是到野外的人還是到遠方的人都需要吃飯;無論是鵬還是蜩,,都需要依靠風力才能飛翔,。“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不一樣,。鵬鳥,、蜩蟬,、學鳩體形不一樣,,因而憑借的風力不一樣。蜩和學鳩嗤笑鵬其實是認識不到自己與鵬的差異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無知,。用原文的話即:小知不及大知?!?br>
這段,,還有沒有哪里不懂?沒有的話,,第四組下去,,每個同學起來翻譯一句,其他組同學找找看,,他們有沒有哪句話翻譯錯或者不到位,。
譯文: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著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么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么,!
5.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試著把第四段背過來。(看圖一起背誦)
7.我們知道,,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間有沒有什么差別呢,?好,,我們先請一個同學來閱讀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這段主要是講什么,?
重點字詞句解釋:(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詞)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動詞,,比得上,,這里意譯為“了解”。其:代詞,,他們,,即“小知”“小年”;朝:清晨,?;匏罚阂粋€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靈:傳說中的大龜,,一說樹名。大椿:傳說中的古樹名,。根據(jù)前后用語結構的特點,,此句之下當有“此大年也”一句,但傳統(tǒng)本子均無此句,。彭祖:古代傳說中年壽最長的人,。乃今:而今。以:憑,。特:獨,。聞:聞名于世。匹:配,,比,。
這段,還有沒有哪句話不懂,?沒有的話,,第四組下去,每個同學起來翻譯一句,,其他組同學找找看,,他們有沒有哪句話翻譯錯或者不到位。
譯文: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么是春秋,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于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嘆嗎?
8.本段第一句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結第四段內(nèi)容,;“小年不及大年”啟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論證“小年不及大年”,?
明確:例證:小年(朝菌,、蟪蛄、眾人)
大年(冥靈,、大椿,、彭祖)
9.你們認為朝菌、蟪蛄,、冥靈,、彭祖、大椿是逍遙的嗎,?眾人希望和彭祖一樣長壽,,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確:不逍遙,,因為它們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壽命沒有彭祖長,而沒有看到其實彭祖的壽命相對于冥靈,、大椿還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靈能活多少萬年,,它們的壽命仍然是有盡的,,而不是“無窮”的。所以,,莊子認為人們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樣受到年的牽制。這里,,莊子仍進一步闡發(fā)要泯除大小之見,,對任何事物不要虛妄分別的觀點。
10.小結:本段深入闡述的是蜩與學鳩笑鯤鵬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暫,,他們自身生命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必然見識短淺,。可見“小知不及大知”與“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關系,,而是深入一層的關系,。也就是說這段是對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11.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試著把第四段背過來,。(看圖一起背誦)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全文,熟背1-5自然段,。
2.預習第6-7自然段,。
3.掌握3-5字詞句,。
第三課時
一.齊讀(背)文章1-5段
二.檢查上節(jié)課字詞意掌握情況。
大家回去有沒有落實字詞,,下面我來檢查,。(顯示ppt)
通假字:
三餐而反,“反”通“返”,;小知不如大知,,“知”通“智”
解釋字詞:
決起而飛:快速的樣子。適莽蒼者:到,。腹猶果然:很飽的樣子,。之二蟲又何知:此,這,。
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比。
翻譯: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哪用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往南去呢?
之二蟲又何知! 這兩只蟲子又知道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憑什么知道它是這樣的呢,?
三.文本分析
1.上節(jié)課,我們講到了自然界萬物都有所依靠,,有所待,。大到鯤鵬,小到蜩與學鳩,、野馬塵埃還有大舟,、草芥、事物,,都是有所待的,。作者舉了蜩與學鳩嘲笑鯤鵬的例子,說明“小知不及大知”,;用了朝菌,、蟪蛄、眾人(小年),,冥靈、大椿,、彭祖(大年)的例子進一步闡述“小知不及大知”是因為“小年不及大年”,。可見,,小大還是有區(qū)別的,。接著作者又怎么來論述呢?我們來看文章的第六段,,大家先齊讀文章,,落實字詞,。
2.重點字詞句解釋:(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詞)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重點字詞句解釋:
湯:商湯,。棘:湯時的賢大夫。已:矣,?!尽笆恰笔沁@樣的意思,“這樣”表明下面的例子蘊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樣,,那么這個道理指什么,?明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扛F發(fā):不長草木的地方。焉:兼詞,,于此,,在這里。修:長。羊角:旋風,,回旋向上如羊角狀,。絕:穿過。斥鴳:一種小鳥,。彼且奚適也:倒裝句,,奚:代詞,何,,哪里,,適:動詞,到,,往,;(彼且奚適也:疑問代詞賓語前置)仞:古代長度單位。至:極點,,飛之至:飛翔的最高境界,。辯:通作“辨”,辨別,、區(qū)分的意思,。【這里,,作者對斥鴳嘲笑鯤鵬的態(tài)度如何呢,?從那句話可以看出?明確:反對,,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辯也,。用一個合適的成語來來概括斥鴳對鯤鵬的笑叫什么,?明確:燕雀焉知鴻鵠之志?!?br>
這段,,還有沒有哪句話不懂?沒有的話,,這組下去,,每個同學起來翻譯一句,其他組同學找找看,,他們有沒有哪句話翻譯錯或者不到位,。
譯文:商湯詢問棘的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種魚,它的脊背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云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于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么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3.看到這里,有些同學不免要發(fā)問,,這里不是對第1—4段內(nèi)容的重復嗎,?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寫鯤鵬有何作用,?
明確:
不完全重復,。一是詳略不同,描寫也有異:對于鵬之背,,前者為“不知其幾千里也”,后者為“背若泰山”,;對于“扶搖”,前者沒有描述其形狀,,后者用“羊角”描其狀,;二是內(nèi)容也不同,湯之問棘是史事,,《齊諧》是俳諧之書,,記載怪異之事的;這里明確將憑借云氣,,上文形象地稱“野馬”“塵?!保贿@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與學鳩嘲笑,。這里并非簡單重復,,而是同中有異,,是對前文內(nèi)容的補充,、印證,與篇首內(nèi)容照應,。
寫鯤鵬一是加強可信性,,《齊諧》是記載怪異之事的,有人會譏其不典,,懷疑它的真實性,,所以用賢君賢人作印證;二是為了闡明“小大之辯”,,小與大不同,,事物之間在客觀上存在差距,如果想以小及大是可悲的,,不是為了闡述有所待,。
其實,這種重復是莊子的有意之筆,,通過“重言”(即重復之言)來加重論說的分量,,加深讀者對“大小之辯”的理解,與開頭部分呼應和印證,。這種手法大家在閱讀莊子其他文章時會明顯地感覺到,。
4.我們知道,文章一開始就向我們論述了萬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寫了鯤鵬變化時神奇莫測及奮飛時氣勢壯美的景象,,但鵬鳥南飛, 必待巨風,,它要憑借“海運”“六月息者”“風”才能離開,,如此神奇巨大的動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緊接著,,作者通過“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為舟,,杯水負載”的例子,,運用類比和對比的論證手法向我們論述了這一道理。還舉了蜩與學鳩,,無知小蟲的例子,,論證自然界萬物都是有所待的,。蜩與學鳩嘲笑鯤鵬,作者還用“行路備糧,,所待不同”的比喻進行論述,,說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緊接著作者又向我們論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實際上是因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眾人,;大年有:冥靈、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運用湯之問棘的史實,大的代表鯤鵬,,小的代表斥鴳,,進而揭示小大之辯。(結合ppt的圖表一起講解)
5.可見,,自然間萬物都是有所待,,還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辯。那在社會中呢,?社會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的最后一個部分。大家先一起來朗讀文章的最后一段,,思考一下,,這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學生齊讀課文,。
拿出筆圈出文中加黑的重點字詞: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回到剛才的問題:這里作者講到了哪些人,?
明確:(1)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知”通“智”,才智,。效:勝任,;比:符合;合:投合,;征:使動用法,,使信任。那連起來是什么意思,?(請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夠勝任一官的職責,,品行順應一鄉(xiāng)的風俗人情,品行能夠符合一國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國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這樣,。
這里注意一下,,以前的課文中把“而”看成通假字,通“耐”,,能力的意思,,那也就是說這四句話實際是并列的關系,,表示四種人。如果在練習中有做到,,大家也應該會寫,。而在我們現(xiàn)在的課文里,“而”相當是連詞,,表遞進,。第四句話是對前三句的概括,實際寫的就是一種人,,即“征一國者”,。
對這幾種人作者是怎么評價的呢?明確:“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他們看自己也像蜩,、學鳩,、斥鴳看自己一樣,可見,,作者也是反駁的,。
(2)宋榮子。作者說“宋榮子猶然笑之”,,猶然:喜笑的樣子,。宋榮子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樣的呢,?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舉:全。譽:贊譽,,夸贊,。加:更加。勸:勸勉,。非:非難,。沮:沮喪。定:認識,。分:分別,。辯:通“辨”,,分別,分辨,。境:界限,。數(shù)數(shù)然:這里可解釋為急功近利。那這幾句話連起來怎么解釋呢,?(一生回答)明確:全世界的人都夸贊他,,而不更加感到勸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難他,,而不感到更加沮喪,,審定自我和外物的區(qū)分,分別榮譽和恥辱的界限,,就這樣罷了,。他在世上沒有急功近利的樣子。
作者對宋榮子的態(tài)度又如何呢,?明確:反駁,。“斯已矣”“雖然,,猶有未樹也”,,雖然:即使這樣??梢?,宋榮子也還是不自由的。
(3)緊接著,,作者又舉了第三類人:列子,。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夫:發(fā)語詞,。御風:乘風。泠然:輕妙飄然的樣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風而行,,輕妙之極,,十五天后返回,,他對于求福的人來說,沒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么評價他的呢,?“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雖:雖然,。在作者看來,他還是跟大鵬一樣,,要憑借大風,。
6.我們剛才講到了三種人,他們都是不逍遙的,,未達逍遙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遙游呢?怎樣才能達到逍遙游,?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乘:順應,。御:駕御,,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辯:“辯”通“變”,,變化,。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他們還憑借什么呢,。整句話什么意思呢,?(請一生回答)明確:順應天地萬物的法則,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際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們還憑借什么呢?
什么人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真正自然的人沒有自我的偏見,,神人沒有要建功立業(yè)的偏見,,圣人沒有名實的偏見。無己:自我的偏見,;無功:建功立業(yè)的偏見,;無名:沒有名實的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