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注釋】 1,、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澠(miǎn)池:今河南澠池縣。這首詩是和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2,、老僧:即指奉閑。3,、壞壁:指奉閑僧舍,。嘉?三年(056年),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舉途中曾寄宿奉賢僧舍并題詩僧壁,。4,、蹇(jiǎn)驢:腿腳不靈便的驢子。蹇,,跛腳。 【譯文】 人的一生飄乎不定,,時而到這里,,時而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雪地上雖然留下了這些鴻雁的腳爪印跡,,但這些都是很偶然間發(fā)生的事情,因為這些鴻雁時而飛東時而飛西它是根本不會去計較的,。在澠池我們曾經(jīng)拜訪過的老和尚己經(jīng)去世了,,只留下了一座藏有他骨灰的新塔。原來題過詩的墻壁因寺廟破敗倒塌而無跡可尋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還記得當年我們離開家鄉(xiāng)進京考試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困乏,,驢子也累得跛著腳不斷地發(fā)出聲聲的嘶鳴。 【題解】 此詩作于嘉祐六年(1061),,作者赴任陜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然后返回京城開封后寫《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贈,。此詩為作者的和詩,。這首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含意豐富,,意味雋永,。全詩動蕩明快,意境恣逸,,是蘇軾七律中的名篇,。 【賞析】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和子由澠池懷舊》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為作者的和詩,。這首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全詩動蕩明快,意境恣逸,,是蘇軾七律中的名篇,。 此詩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則具體地表現(xiàn)在后四句之中,,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先前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以及后來處在顛沛之中的樂觀精神的底蘊。全篇圓轉(zhuǎn)流走,,一氣呵成,,涌動著散文的氣脈,是蘇軾的名作之一,。 前四句一氣貫串,,自由舒卷,超逸絕倫,,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聯(lián)兩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一開始就發(fā)出感喟,,有發(fā)人深思、引人入勝的作用,,并挑起下聯(lián)的議論,。次聯(lián)兩句又以“泥”“鴻”領(lǐng)起,用頂針格就“飛鴻踏雪泥”發(fā)揮,。鴻爪留印屬偶然,,鴻飛東西乃自然。偶然故無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長的征途,,所到之處,諸如曾在澠池住宿,、題壁之類,,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著就又飛走了,;前程遠大,,這里并非終點。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則當以順適自然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生,。果能如此,懷舊便可少些感傷,,處世亦可少些煩惱,。蘇軾的人生觀如此,其勸勉愛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種亦莊亦禪的人生哲學,,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運,亦能寬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煩惱,,所以流布廣泛而久遠。 后四句照應“懷舊”詩題,,以敘事之筆,,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五,、六句言僧死壁壞,,故人不可見,舊題無處覓,,見出人事無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體化。尾聯(lián)是針對蘇轍原詩“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而引發(fā)的往事追溯,。回憶當年旅途艱辛,有珍惜現(xiàn)在勉勵未來之意,,因為人生的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艱難的往昔,,化為溫情的回憶,,而如今兄弟倆都中了進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時每一事了,。在這首早期作品中,詩人內(nèi)心強大,、達觀的人生底蘊已經(jīng)得到了展示,。全詩悲涼中有達觀,低沉中有昂揚,,讀完并不覺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種眷戀之情蕩漾心中,猶如冬夜微火,。于“懷舊”中展望未來,,意境闊遠。詩中既有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又有對前塵往事的深情眷念,。 成語“雪泥鴻爪[”由此而來。雪泥鴻爪,,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和詩人蘇軾作的,。蘇軾之弟蘇轍(字子由)曾寫了一首《澠池懷舊》詩,,蘇軾就以上面這首詩和他,所以這首詩的題目叫做《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和蘇轍兄弟倆,,曾到過澠池,并曾在那兒的一所寺院里住宿過,,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閑還殷勤地招待他們,,他們也在寺內(nèi)的壁上題過詩。當蘇軾后來從蘇轍的懷舊詩回憶起這些情景的時候,,奉閑已經(jīng)去世,,題詩的墻壁也可能已經(jīng)壞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蹤,不由得感慨起來,,便在和詩中對蘇轍說:“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解讀】 蘇轍(字子由)在嘉祐元(1056)和蘇軾隨父同往京城應試,經(jīng)過澠池,,嘉祐二年(1057)十九歲時,,考中進士后,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但因母親去世返蜀葬母而未到任任職,。嘉祐六年(1061),時隔五年之后,,在送蘇軾赴任鳳翔的時候又路過此地,。蘇轍覺得他的這些經(jīng)歷真是充滿了偶然。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為何總是與它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為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這就是蘇轍在寄贈蘇軾《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慨,。而蘇軾的和詩《和子由澠池懷舊》則針是對蘇轍這些感慨,更進一步對人生發(fā)表了議論,。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而且就連人的整個一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落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幾年前見過的老和尚奉賢死了,題寫在墻上的詩也不見了,。這些都意味著人生短暫,生命無常,且存在著不可知性,。但是,,人生雖然短暫,生命無常,且存在著不可知性,,但這又并不意味著人生是盲目的,;過去的東西雖已消逝,但并不意味著它不曾存在,。所以蘇軾在詩中舉例說“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意思是說過去我們進京考試,,騎著蹇驢,,在崤山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jīng)歷來說,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經(jīng)驗,,一種人生的財富。所以,,人生雖然無常,,但我們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這首充滿哲理趣味的詩充分表現(xiàn)了蘇軾: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xiàn)在詩前四句上,。從前四句中概括出的“雪泥鴻爪”也作為一個成語被后世廣泛傳誦。通過這首詩,,詩人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命就象雪泥地上鴻雁留下的爪印一樣,,一旦雪化爪印也就消失了,所以是非常短暫而珍貴的,。因此我們要倍加珍惜生命中每一歷程,,那怕這段歷程是多么地困苦和艱難。
附: 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
和董傳留別⑴ 【宋】·蘇軾 麤繒大布裹生涯⑵,腹有詩書氣自華⑶,。 厭伴老儒烹瓠葉⑷,,強隨舉子踏槐花⑸。 囊空不辦尋春馬⑹,眼亂行看擇婿車⑺,。 得意猶堪夸世俗⑻,,詔黃新濕字如鴉⑼。 【詩意】 生活當中身上包裹著粗衣劣布,,胸中有學問氣質(zhì)自然光彩奪人,。不喜歡陪伴著老儒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诖餂]有錢不置辦那“看花”的馬,但會看取令人眼花繚亂的“擇婿車”,??荚嚨弥腥匀豢梢韵蚴浪椎娜藗兛湟t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著俺的名字,。 【注釋】
⑴董傳:字至和,,洛陽(今屬河南)人。曾在鳳翔與蘇軾交游,。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卒,。⑵麤(cū)繒:粗制的絲織品。麤:同“粗”,。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傳·閔公二年》:“衛(wèi)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預注:“大布,,粗布,。”裹:經(jīng)歷,。生涯:人生的境遇過程,。語本《莊子·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b>⑶腹有:胸有,比喻學業(yè)有成,。詩書:原指《詩經(jīng)》和《尚書》,。此泛指書籍。氣:表于外的精神氣色,。華:豐盈而實美,。⑷老儒:舊謂年老的學人,。唐牟融《寄周韶州》詩:“十年學道困窮廬,空有長才重老儒,?!?/b>瓠葉:《詩經(jīng)·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據(jù)詩序:瓠葉,大夫刺幽王也,?;蛞詾檠囡嬛姟J渍露錇椋横︶︷~,,采之亨之,。⑸舉子:指被推薦參加考試的讀書人?;被ǎ憾箍浦参锘钡母稍锘盎ɡ?。夏季花開放或花蕾形成時采收,及時干燥,,除去枝,、梗及雜質(zhì)。前者習稱“槐花”,,后者習稱“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黃,舉子忙”俗語,,槐花落時,,也就是舉子應試的時間了,后因稱參加科舉考試為“踏槐花”,。⑹囊空不辦:引自《南史?虞玩之傳》:“玩之為少府,,猶躡屐造席。高帝取屐親視之,,訛黑斜銳,,瓚斷以芒接之。問曰:‘卿此屐已幾載,?’玩之曰:‘初釋褐拜征北行佐買之,,著已三十年,貧士竟不辦易,?!币妹辖荚姸恢苯右闷湓娬Z,只將“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詩意轉(zhuǎn)化為“尋春馬”;引用虞玩之因貧困而舊屐著三十年不辦易的事典,,而轉(zhuǎn)化為“囊空不辦”,,引用二個典故融合為一句,語多轉(zhuǎn)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沒有錢。唐杜甫《空囊》詩:“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尋春馬:引用孟郊《登科后》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雹藫裥鲕嚕捍酥腹儋Z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馬車,游街以示擇佳婿,。唐代進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設宴。其日,,公卿家傾城縱觀,,高車寶馬,于此選取佳婿,。見五代王定?!短妻浴ご榷魉骂}名游賞賦詠雜紀》。⑻得意:即“春風得意”,,意謂黃榜得中,。唐趙氏《聞夫杜羔登第》詩:“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處樓,?!笔浪祝荷鐣狭鱾鞯娘L俗習慣?!段淖印さ涝罚骸榜?zhèn)我曰笫?,畸行以迷眾,圣人不以為世俗,?!雹?b>詔黃:即詔書,詔書用黃紙書寫,,故稱,。《南史·王韶之傳》:“恭帝即位,,遷黃門侍郎,領(lǐng)著作,,西省如故,。凡諸詔黃皆其辭也?!弊秩瑛f:詔書寫的黑字,。語出唐人盧仝《示添丁》“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 【創(chuàng)作背景】 《和董傳留別》這首詩是蘇軾罷官鳳翔簽判赴汴京,,途經(jīng)長安時,與朋友董傳話聚臨別留贈董傳的,。嘉祐六年(1061),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董傳時與之相隨。董傳當時在鳳翔窮困潦倒,,正準備參加科舉考試,。次年蘇軾回長安后作此詩。 【賞析】 《和董傳留別》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由鳳翔府回到長安時所作的一首七律,。蘇軾在鳳翔府任職時,,董傳曾與蘇軾相從,當時董傳生活貧困,,衣衫樸素,,但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平凡的衣著掩蓋不住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骨,。蘇軾在詩中一面稱許了董傳的志向,同時預祝他黃榜得中,。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span>這兩句是說董傳的志向,不甘心過貧苦的日子,,希望通過科舉出人頭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學人?!芭腽~”是用典,。《詩經(jīng)·小雅·瓠葉》,,首章二句為“幡幡瓠葉,,采之亨之”。瓠葉味苦,,詩中以瓠葉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簡約,,但主人并沒有以其微薄而廢禮,而是情真意摯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span>“尋春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這里蘇軾是說董傳即便登科也沒錢置辦馬匹,像孟郊那樣“一日看盡長安花”,?!皳裥鲕嚒笔怯猛醵ū!短妻浴ご榷魉骂}名游賞賦詠雜紀》所載唐進士放榜日公卿家傾城選取佳婿,,“鈿車珠鞍,,櫛比而至”的典故。蘇軾的意思是說,,董傳雖不能像孟郊那樣騎馬看花,,但卻有機會被那“選婿車”包圍,讓自己眼花繚亂,。這兩句詩是蘇軾鼓勵董傳的話,,有錢沒錢不是問題,,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時什么都會有,。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span>這兩句詩是承接上兩句,,繼續(xù)對董傳給予鼓勵,希冀董傳能夠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題名,,揚眉吐氣,以夸世俗,。蘇軾寫到這里,,似乎完全忘記了此詩開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剩下的就只有對一個不得意書生的一點祝福了,。 這首詩的特點是巧于用典,,蘊藉含蓄。其中“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至今讓人傳誦于口的名句,。“詩書”在這里泛指書籍,;“氣”是指氣質(zhì)風度,;“華”指有光彩,與眾不同,。脫開詩中贊揚董傳的語境,,單獨來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讀書的人身上總會一種儒雅之氣自然地流露出來,,使他們看起來與眾不同,。正因為它概括出了讀書人當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所以才成為了有關(guān)讀書學習方面的詩詞名句,,被廣泛引用,。 中秋見月和子由 【宋代】·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青熒滅沒轉(zhuǎn)前山,,浪飐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注釋】 寒螀:han jiang,,古書上說的一種蟬,,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鳴叫 【譯文】 【賞析】 這首長歌十四聯(lián)二十八句,,可謂中秋詩中的長篇。詩中從月升寫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繪了中秋之月,,又生動地記述了中秋人事。詩中“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氣勢堪壯,,“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想象獨特,,“千燈夜作魚龍變”,,“低昂赴節(jié)隨歌板”說出民風,,“歸來呼酒更重看”,,“對月題詩有幾人”道來己情,全詩景情交錯,,人我雜出,,氣格抑揚,詩情頓挫,,低回中轉(zhuǎn)酣暢,,激越中出衰婉,實為中秋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 蘇軾,是一代文豪,亦是一個哲人,。他的文作,往往深蘊哲思,。讀蘇軾的詩文,不只在于感受他翰墨之間的勁健曠達,,更在于體味蘊藏在 此詩前兩句寫時寫景,道出在明月尚未高過群山之時,,已出白芒千丈,。“白毫”在此處指明月白色的光芒,。銀闕金宮,,出瀛洲之下。道家 “曲折”四句,,描寫當夜詩人泛舟行游時的情景。“青熒”指青光閃映的樣子,,“滅沒”指無影無聲,。隨著閃映的青光漸漸無影無聲,小 恍然一夢,,正是詩人此刻的感覺,,而這種感慨并非是只在此時才有,蘇軾在念奴嬌中也曾寫道“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可是這種一 【宋】·蘇軾
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譯文】 參星橫北斗轉(zhuǎn)已經(jīng)快到三更時分,,雨綿綿風不停老天爺也應該放睛。 云忽散月兒明用不著誰人來點綴,,長空凈滄海色本來就是澄澈清明,。 雖乘船渡大海空懷孔子救世之志,,仿佛聽到了黃帝成池優(yōu)美的樂聲,。 被貶南荒雖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這次遠游是我平生最奇絕的經(jīng)歷,。 【注釋】 ①參(shēn)橫斗轉(zhuǎn):參星橫斜,,北斗星轉(zhuǎn)向,說明時值夜深,。參,,斗,,兩星宿名,,皆屬二十八星宿,。橫,轉(zhuǎn),,指星座位置的移動,。②苦雨終風:久雨不停,終日刮大風,。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來就是澄清明凈的,。比喻自己本來清白,政亂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終會消散,。④魯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據(jù)《論語·公冶長》載,,孔子曾說:“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⑤奏樂聲:這里形容濤聲,。也隱指老莊玄理,。《莊子·天運》中說,,黃帝在洞庭湖邊演奏《咸池》樂曲,,并借音樂說了一番玄理。軒轅,,即黃帝,。⑥南荒:僻遠荒涼的南方。恨:悔恨,。⑦茲游:這次海南游歷,,實指貶謫海南。 【創(chuàng)作背景】 紹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親政,,蔡京、章惇之流執(zhí)掌朝政,,專整元祐舊臣,;蘇軾更成了打擊迫害的主要對象,一貶再貶,,由英州(州治在今廣東英德)而至惠州,,最后遠放儋(dān)州治在今廣東儋縣,,轄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還。這首詩,,就是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自海南島返回時所作,。 【賞析】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肥潜彼卧娙颂K軾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回顧了詩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他北歸的興奮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堅強自信,、曠達豪放的襟懷。全詩多次運用“比”的手法,,韻味深遠,。 三,、四兩句看似寫景,而詩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議論,。就客觀景物說,雨止風息,,云散月明,,寫景如繪。就主觀情懷說,,始而說“欲三更”,,繼而說“也解晴”;然后又發(fā)一問:“云散月明”,,還有“誰點綴”,,又意味深長地說:“天容海色”,本來是“澄清”的,。而這些抒情或評論,,都緊扣客觀景物,貼切而自然,。僅就這一點說,,已經(jīng)是很有藝術(shù)魅力的好詩了。 然而上乘之作,,還應有言外之意,。三、四兩句,,寫的是眼前景,,語言明凈,不會讓讀者直接覺得得用了典故,。但仔細尋味,,又“字字有來歷”?!稌x書·謝重傳》載:謝重陪會稽王司馬道子夜坐,,“于時月夜明凈,,道子嘆以為佳。重率爾曰:‘意謂乃不如微云點綴,?!雷討蛟唬骸渚有牟粌簦藦蛷娪曳x太清耶,?’”(參看《世說新語·言語》)“云散月明誰點綴”一句中的“點綴”一詞,,即來自謝重的議論和道子的戲語,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則與“月夜明凈,,道子嘆以為佳”契合,。這兩句詩,境界開闊,,意蘊深遠,,已經(jīng)能給讀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啟迪;再和這個故事聯(lián)系起來,,就更能讓人多一層聯(lián)想,。從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貼切就可以豐富詩的內(nèi)涵,,提高語言的表現(xiàn)力,。 五、六兩句,,轉(zhuǎn)入寫“?!薄H?、四句上下交錯,,合用一個典故;這兩句則顯得有變化,。詩人使用這個典故,,以黃帝奏咸池之樂形容大海波濤之聲,與“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說“如聽軒轅奏樂聲”,,卻說“粗識軒轅奏樂聲”,就又使人聯(lián)想到蘇軾的種種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動,。 尾聯(lián)推開一步,,收束全詩?!捌澯巍笔紫仁钦諔婎},,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僅指這次渡海,還推而廣之,,指自惠州貶儋縣的全過程,。下句的“茲游”與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兩個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茲游”之中,。不過“茲游”的內(nèi)容更大一些,它還包含此詩前六句所寫的一切,。 弄清了“茲游”的內(nèi)容及其與“九死南荒”的關(guān)系,,就可品出尾聯(lián)的韻味?!熬潘滥匣摹倍拔岵缓蕖?,是由于“茲游奇絕冠平生”,看到了海內(nèi)看不到的“奇絕”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敵的迫害,;詩人固然達觀,,但也不可能毫無恨意。因此,,“吾不恨”畢竟是詩的語言,,不宜呆看。這句既含蓄,,又幽默,,對政敵的調(diào)侃之意,也見于言外,。 七絕·花影 【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譯文】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么掃走呢,?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xiàn)了。 【注釋】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很濃厚,。 2.瑤臺:華貴的亭臺。 3.幾度:幾次,。4.童:男仆,。這兩句說,,亭臺上的花影太厚了,幾次叫仆人掃都掃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時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陽收拾走了。 6.教:讓,。7.送將來: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現(xiàn),,好像是月亮送來的。將,,語氣助詞,,用于動詞之后。這兩句說,,太陽落了,,花影剛剛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隨著月光出現(xiàn)了,。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fā)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這首詩自始至終著眼于一個“變”字,,寫影的變化中表現(xiàn)出光的變化,,寫光的變化中表現(xiàn)出影的變化。第一句中“上瑤臺”,,這是寫影的動,,隱含著光的動。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為紅日逐漸西沉了。第二句“掃不開”寫影的不動,,間接地表現(xiàn)了光的不動,。光不動影亦不動,所以憑你橫掃豎掃總是“掃不開”的,。三四兩句,,一“收”一“送”是寫光的變化,由此引出一“去”一“來”影的變化,?;ㄓ氨臼庆o態(tài)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guān)系,著力表現(xiàn)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tài)美。 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為了傳達詩人內(nèi)心的感情變化。“上瑤臺”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寫花影難除,更明現(xiàn)憎惡花影之情,;“收拾去”寫花影消失,,大有慶幸之感;“送將來”寫花影再現(xiàn),,又發(fā)無奈之嘆,。詩人巧妙地將自己內(nèi)心的感情變化寓于花影的倏忽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含蓄隱晦,。有人評論說:“上瑤臺”比喻小人在高位當權(quán),;“掃不開”比喻正直之臣屢次上書揭露也無濟于事;三四兩句以太陽剛落,,花影消失,明月東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暫時銷聲匿跡,但最終仍然出現(xiàn)在政治舞臺上,。原來是蘇軾在慨嘆他的政敵即那些所謂"熙豐小人",,他們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時,,全被貶謫(剛被太陽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親政時,,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將來)。這是蘇軾一首用以抒發(fā)政敵被起用的憤懣詩,。從詩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況來分析,產(chǎn)生鄙視群小,痛恨官場腐敗的感情也許是可能的,。但詩歌作為文藝作品,,它顯然不能是生活的實錄,它比生活本身應該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實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難免會有牽強附會之嫌了。 當然,,這首饒有趣味的小詩也有爭議,。有人說詩中的“花影”,是形容朝廷中當政的小人,,難以驅(qū)去,,趕不盡,除不絕,。這樣解詩不免呆板無味,。如果真是形容小人,那蘇軾的水平也太差勁了,,“明月花影”,,這是何等雅致的景物,用來形容小人,,一點攻擊力也沒有,。大家見罵人時,誰把對方罵成“花影”,?像劉禹錫《聚蚊謠》,,把小人形容為蚊子,羅隱把尸位素餐的昏官形容為木偶,,這才叫諷刺,。 那么此詩中的喻義又是什么呢,?我覺得,,此詩喻義深遠,其中有著一種非常復雜的感情,。常言道:“如影隨形,。”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間的種種瑣事,,正像花影一樣縈繞在花前,揮不盡,,拋不去,,只要有日月輪回,只要還停留在這世上,,你就躲不開,、趕不走這永遠跟著你的影子,不管你喜不喜歡它,?!|坡喜歡禪,我覺得這首詩中頗有禪意,。 我們可以揀出蘇軾另一首家喻戶曉的詩來比較一下:“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和這首詩中呼童掃花影的“天真”舉動如出一轍,同樣也是在貌似無理,、貌似調(diào)侃的語氣中隱喻了發(fā)人深思的道理,。蘇軾的詩有詼諧、靈動的特點,,有時充滿童趣,,語言也頗有幾分“打油詩”的特色。他曾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i>對自己剛出生的兒子說:“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i> 蘇軾這個人才華橫溢,他的詩風格往往出奇出新,,并非用“豪放”兩字就能一概而論,。他自己曾說過這樣兩句話:“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b>(《書吳道子畫后》)雖然這兩句原本不是說他自己,,但這里“請君入甕”,將此語拿來形容東坡先生的詩,,也十分恰當,。 七絕·上元侍宴 【宋】·蘇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 【譯文】 月光淡星兒稀圍繞著建章宮闕,,御爐里的香灰被仙風悄悄吹落,。 通明殿臣子們鵠鳥般伸頸肅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紅色云朵,。 【注釋】 上元:指陰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會。淡月:淡淡的月光,。疏星:稀疏的星星,。建章:漢代的皇宮名,這里借指宋代皇宮,。 即建章宮,。仙風:這里喻宮中吹來的風。御(yù)爐:皇宮中用的香爐,。鵠(hú)立:像天鵝般引頸直立,。通明殿:玉皇大帝宮殿名。借指宋皇宮,。紅云:比喻穿紅袍的侍臣,。玉皇:天宮中最高的統(tǒng)治者,借指宋帝,。 【創(chuàng)作背景】 元祐七年八月,,蘇軾自揚州以兵部尚書詔還,九月到京,,后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守禮部尚書任。此詩是元祐八年(1093)陰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蘇軾侍從皇帝觀燈而作的“應制詩”,,寫了元宵夜皇帝舉行宴會而群臣陪飲的所見所感,為宋王朝歌功頌德,。 【賞析】 《上元侍宴》,,是宋代詩人蘇軾的一首應制詩。封建時代皇帝臨朝,,禮儀最繁瑣,,等級最森嚴,,皇帝高高在上,臣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此詩描寫上元之夜群臣在殿前等待皇帝駕臨的景況,。詩人借仙風、通靈殿,、紅云,、玉皇來比喻宋宮景象以及宋朝皇帝,雖為歌功頌德之作,,亦可見其構(gòu)思之奇巧,。 首句“談月疏星繞建章”描繪出仙境般的宮殿外觀:淡淡的月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閃爍,,巍娥的宮殿在它們的環(huán)繞下,,恍若天上宮闕,縹緲猶如仙境,,照映著雄偉的建章宮,。月謂“淡”,星謂“疏”,,有兩重含義,。一是實寫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圓,,群星自然隱爍稀疏,,不可能繁星滿天。而時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會象八月十五皓月當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時令,;二是要使月和星與建章(宮殿)構(gòu)成一組完整意象。詩人用了個“繞”字點明宮為主,,星月為賓的關(guān)系,,為全詩定下了飄飄若仙的基調(diào)。同時,,也以宮殿與星月的關(guān)系來暗示君臣關(guān)系,,從而為詩的最后兩句實寫埋下伏筆。 次句“仙風吹下御爐香”承上而來,,將上句創(chuàng)造的氣氛坐實為仙境。寫宮殿內(nèi)景:似是天上宮闕,,陣陣仙界之風吹過,,吹送著御爐前的裊裊香煙,,使偌大的皇宮清香流蕩。詩人以馥郁香氣的到來,,暗示了皇帝即將駕臨,。 三句“侍臣鵠立通明殿”,照應詩題“待宴”,。寫侍宴的群臣像鴻鴿一樣,,引頸肅立,宮殿滿堂生輝,,氣氛莊嚴而祥和,。此時,群臣們靜立恭候皇帝駕臨,,但詩人此時已猶如置身仙境,、浮想聯(lián)翩?!谤]”,,一說指天鵝,一說為鶴,。這里應理解為鶴,。因為不僅鶴立與鵠立是同義詞,而且更重要的是釋成鶴更增強了仙界的氣氛,。鶴在古人看來是仙鳥,,稱為仙鶴,認為它們是神仙的座騎,。在詩人眼中,,此時群臣們象仙鶴一膠引頸挺立,靜待主人的騎乘,?!巴鞯睢保砻嫔现概e行宴會的宮殿燈火通明,,金碧輝煌,,而實際雙關(guān)天上玉帝的宮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徹,,故為通明殿,。” (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誤明星保留傳》)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仙界氣氛,。 末尾“一朵紅云捧玉皇”突出畫面的主題:像朵朵紅云烘托朝陽一樣,,身著紅袍的侍臣們簇擁著皇帝,場面熱烈壯觀,。這本是指皇帝駕臨筵席,,但詩人夸張地寫成在玉階紫殿上,紅霞千朵,,金光萬道,,簇擁天上至高統(tǒng)治者玉皇大帝出現(xiàn)??梢?,詩人早已感到置身于仙境,水到渠成地產(chǎn)生了這種幻象,。 此詩寫作上有兩個突出特點: 第一,,層層捕墊,節(jié)節(jié)拔高,,使仙界氣氛越來越強,。表現(xiàn)在與仙境直接相關(guān)的字眼越來越多。首句的淡月疏星與建章都是實寫,,但只用了一個“繞”字,,便創(chuàng)造出了仙界的氣氛。二句用了“仙風”兩字,。三句用了“鵠立通明殿”五字,。而第四句則是七字。這樣,,層層疊加捕墊,,讓仙境更加美妙空幻。 第二,,實景虛寫,,虛景實寫。首句本是實寫所見之景,,但用了“疏”,、“淡”、“繞”等形象不具體的飄忽的字眼,,所以造成了一種虛幻縹緲的境界,。而尾句寫詩人對皇帝出現(xiàn)場面的幻覺聯(lián)想,是個虛景,,但用了范圍明確如“一朵”,,色彩鮮明如“紅”、 “玉”等字限,反倒顯得很具體可感,。 此詩雖寫頌揚皇家之辭,,但十分得體,有君臣之儀,,無阿諛之意。全詩設境肅穆隆重,,明朗壯美,,語言自然而形象,如身臨其境,,見到了宋王朝升平時期的一次皇家盛典,。 【名家點評】 宋朝謝枋得、清代王相《新校千家詩》:此言早朝之時,,月淡星稀,,御香縹緲;近侍文武臣僚,,端然如鵠,,立于通明殿前,若紅云簇捧玉皇于九霄之上也,。此言天予之尊居九重,,臣民瞻仰,如在天上也,。 七絕·贈劉景文 /七絕·冬景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jié)啊,。 【注釋】 ⑴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jiān),,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并以詩歌唱酬往來。⑵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⑶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須記:一定要記住,。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fā)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nóng)歷秋末冬初,。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當時蘇軾正在杭州任職,,任兩浙兵馬都監(jiān)的劉季孫也在,。兩人過從甚密,交易很深,。詩人一方面視劉景文為國士,,并有《乞擢用劉季孫狀》予以舉薦;另一方面贈此詩以勉勵之,。(蘇軾贈此詩時,,劉季孫已58歲了,難免有遲暮之感,。)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jié)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jié)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jié)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nèi)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jié)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融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七絕·春宵 【宋】·蘇軾
歌管樓臺聲細細,,(3) 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釋】 (1)春宵:春夜。 一刻:刻,,計時單位,,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分為一百刻,。一刻,,比喻時間短暫。(2)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發(fā)出清香,。 月有陰: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3)歌管:歌聲和管樂聲。 【譯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極短的時間也十分珍貴,。花兒散發(fā)著絲絲縷縷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樓臺深處,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那輕輕的歌聲和管樂聲還不時地彌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經(jīng)很深了,,掛著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靜。 【賞析】 開篇兩句寫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寶貴,,花朵盛開,月色醉人,。這兩句不僅寫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訴人們光陰的寶貴。 后兩句寫的是官宦貴族階層盡情享樂的情景,。夜已經(jīng)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們卻還在樓臺里盡情地享受著歌舞和管樂,,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良辰美景更顯得珍貴。作者的描寫不無諷刺意味,。 全篇寫得明白如畫卻又立意深沉,。在冷靜自然的描寫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對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詩句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特別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人們常常用來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暫和寶貴。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禮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少數(shù)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tǒng)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于風格,、體制上皆有創(chuàng)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