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講4,、5、6條,,它是傷寒病傳變的關(guān)系,。 第4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 這一條呢,,是根據(jù)《內(nèi)經(jīng)》來的,《內(nèi)經(jīng)》有不是有“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這個傳變關(guān)系嘛。這一塊是告訴我們傷寒剛得第一天的時候,,先在太陽經(jīng)脈受邪,。 一搭脈呢,,脈不那么急,不那么緊這種情況呢,,一般是不傳,,也就是說他的病比較輕。傳嘛,,傳者轉(zhuǎn)也,。也可以當它是不轉(zhuǎn)病的一個現(xiàn)象。那么得了傷寒一日,,頗欲吐,,頗就是多,吐的比較嚴重的意思,。如果是頗欲吐,,若躁煩,一搭這個脈呢,,又數(shù)急,,數(shù)脈,就是快,,比一般的脈要快,,急的話,還證明這個病變重了,。因為急嗎,,所以有轉(zhuǎn)變的跡象。 我們講,,六經(jīng)是一個表里的關(guān)系嘛,,太陽在表,那往里的話呢,,一個是半表半里,,就是少陽,要往里呢,,就是陽明,。它這一條傳到哪里去呢?因為單獨的從頗欲吐這一塊是看不出來的,,我們講少陽是柴胡癥心煩喜嘔,,陽明是胃家實嘛,都有吐的這個現(xiàn)象,。它這個有可能傳少陽,,有可能傳陽明。 從后面這句話呢,“若躁煩,,脈躁急者,,為傳也”,那么它傳到什么地方去了,?它實際上是傳到陽明去了,,直接入里了,煩躁實際上也是陽明病的一個表現(xiàn),。陽明者,,胃家實。脈數(shù)呢,,他就有大熱,,急的話呢,它就證明這個病重,。 下面是第五條,,第五條是接著傷寒一日說的,他說: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癥不見者,為不傳也,。 剛才我們說了,,六經(jīng)呢也是一個表里的關(guān)系,太陽在表,,陽明在里,少陽呢,,是半表半里,,這是三陽證是這么來分的,那么到二三日的時候,,陽明癥不見,,陽明胃家實嘛,煩躁呀,、大便干燥呀,、發(fā)熱呀、汗出呀,,都沒有,。少陽癥也不見,少陽呢,,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這個是少陽的提綱,。就是說這些情況都沒有出現(xiàn)。 既然沒有出現(xiàn),,別說傷寒二三日,,就算四五日,它該是個太陽病,,還是個太陽病,。這一點呢,和《內(nèi)經(jīng)》就有點不相符了,,內(nèi)經(jīng)寫的非常清楚,,一日在太陽,二日在陽明,,三日在少陽,,四日在哪,五日在哪......,。它是這么一直傳下來的,,傳到第七天,經(jīng)都傳遍了,,所以它自己好了,,它是那么講的。仲景這句話呢,,沒有按照那個講,,他不單單是二三日,只要是符合太陽病的提綱,,它就是一兩個月,,該用麻黃湯還用麻黃湯。 我記得原來看《經(jīng)方實驗錄》,,曹穎甫嘛,,民國的經(jīng)方大家,它里面記載著一個,,麻黃湯證大概是等著一個月的,。所以,我們不要總是糾結(jié)醫(yī)理,,今天這個病在太陽了,,明天這個病在陽明了,不要總是這么想,,我們還是要看個人的實際癥狀,,實際癥狀在什么地方,我們就按什么方法來治。 底下是第六條,,第六條的第一句話,,我們原先講了,就是: 6.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那么前面太陽病這三個字,,實際上是錯的,發(fā)熱而渴,,不惡寒,,怎么是個太陽病呢?我不知道是錯簡了,,還是后世編的時候一看有發(fā)熱,,就給放到太陽病里面了,這一塊,,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情況絕對不是一個太陽病的情況,,這個里有熱,,就是轉(zhuǎn)陽明,即使是太陽病,,它也是合轉(zhuǎn)了陽明,,得叫做太陽陽明合病。 但是它這里呢,,也不惡寒,,我們后世在總結(jié)仲景的學術(shù)的時候,一般是說,,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嘛,,沒有惡寒的話,,根本就不算太陽病。所以下面就出來了,,別人把這個病當成太陽病了,,用太陽病發(fā)汗的方法來治了。 形成了什么情況: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下面這一大段,,說的是什么意思?實際上是告訴我們,,這種情況是不能發(fā)汗的,,若發(fā)汗已,給他吃了發(fā)汗的藥了,,身灼熱者,,名風溫。因為它不是一個表證,,然后給他吃了發(fā)汗藥之后,,津液失脫嘛,他肯定會出現(xiàn)身灼熱的現(xiàn)象,。那么仲景把這個現(xiàn)象呢,,歸結(jié)了一個詞——風溫。 風溫呢,,我們還不能小瞧,,怎么說呢。后期呀,,像吳鞠通等人啊,,實際上都是這一條沒看明白,然后自己發(fā)展發(fā)展,,發(fā)展成一個學術(shù),,現(xiàn)在是個大行其道的學術(shù)——溫病派,。 那么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這個浮呢,,我們不可以理解成它邪在表的一種表現(xiàn),我們只能理解為它要虛脫的一種表現(xiàn),,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它本身沒有惡寒的情況在,再一個呢,,看他后面,,自汗出,這個自汗出一般都是那種大汗,。身重,,多眠睡,鼻息閉鼾,,語言難出,,看他后面到一種什么程度呢?也就是說,,人脫水了,,差不多昏迷那種情況,最起碼是發(fā)熱,、譫語嘛,,陽明病嚴重的話發(fā)熱、譫語嘛,!他就是個陽明病,,這種程度,你想不讓他多眠睡,,他也會多眠睡,,因為他沒有精神,沒有氣力嘛,。 鼻息閉鼾,,因為各處津液虛脫之后,都干燥嘛,,再一個嘛,,有可能肌肉僵持呀,松弛倒是也有可能,,因為人在半昏迷的狀態(tài),他可能堵塞氣道,,然后呼吸的話,,就像打呼嚕那種感覺,,而且這種情況,眼也迷離了,,說話也說不出來了,,基本上就是這樣,這實際上是個誤治的病,。 底下呢是: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下的話也不行,,現(xiàn)在呢他沒有表證,陽明那個熱,,又不是那種實熱,,像大便干燥那種實熱,這個時候給他一下,,邪熱更容易入里,,津液失散的更多,他為什么小便不利呢,?因為全給泄完了嘛,,沒有水分了,直視失溲——這個人,,眼睛直直的,,失溲呢,理解成沒有小便也行,,突然間尿了也行,,都能理解。 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就是火攻的方法也不行,,什么叫火攻呢?現(xiàn)在的火療呀,拔罐呀,,艾灸呀,,這一類基本上都算火攻的方法。 那么如果是陽明病,,里有熱,,我們是禁止火攻的。因為我們看下面: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當然,這里說的比較嚴重了,,但的確有灸壞的,,或者火針扎壞的,包括過去的土方法,,把地上挖個大坑,,放上柴火燒熱了,把人放到里面去蒸,,,,要是寒證的話,還可以,,要是陽明實熱的話,,一蒸肯定給蒸死了。 這一段呢,,主要還是跟太陽病做一個對比,,讓人辨證,也就是我昨天說的,,我們可以不知道什么情況下用經(jīng)方,,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什么情況下,,不能用經(jīng)方,。 像吳鞠通的《溫病條辨》說:風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這都是瞎胡鬧,,他實際上就是沒有看明白這一條弄出來的,這個時候是不能用桂枝湯的,,因為有熱嘛,。熱,我們是清解為主,,就是白虎湯這一類的,,有汗出、有脈浮,,如果再稍稍有點惡寒的話,,我們可以用白虎加桂這一類的,但是不能單獨用桂枝湯,,當然麻黃湯就更不可能,,因為汗出嘛,沒有用麻黃的機會,。 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這是為什么呢?就是人體津液虛呢,,沒有血色,女人過了三十都怕叫黃臉婆,,微發(fā)黃色,,就是血不是紅撲撲的。沒有血,,我們黃種人肯定是微發(fā)黃色的,,驚癇就是抽風,時瘛瘲,,瘛瘲還是內(nèi)經(jīng)里的一個病名呢,,實際上就是痙攣,痙攣就是抽筋嘛,,不論是抽風,、抽筋,都是內(nèi)里津液虛的表現(xiàn),,這個時候我們記住,,不要發(fā)汗就可以了。 主講人:劉學知 地點:學醫(yī)中醫(yī)課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