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轉載]中國謚號的文化解析(轉)

 老劉tdrhg 2018-03-31

中國謚號的文化解析

 

作者:王泉根

                
         
    一,、謚法是國家的榮典

    謚法是國家的榮典,,具有極高的榮譽性與資格限制。在中國古代社會,,朝廷賜謚(官謚)的對象為已故帝王,、后妃、文武百官與朝廷認為應予特賜之人,。
    
    賜謚的第一對象為已故帝王,。帝王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其謚號用字也應完美突出,,無出其右,。帝王謚號一般由禮官議定,其謚號有嚴格規(guī)定,。明清兩代廿八帝(不計溥儀)的謚號開頭兩字均系“×天”,,如明太祖是“開天”,建文帝是“嗣天”,,永樂帝是“啟天”,,自縊景山的崇禎帝是“欽天”,;清太祖是“承天”,清太宗是“應天”,,順治帝是“體天”,,康熙帝是“合天”等等?;实圩砸詾槭钦婷熳?,替天行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因此,,“天”字也就成了帝王謚號中的專用字。
    
    相比之下,,明代以前的帝王謚字,,并不怎么突出“天”,如唐太宗的謚號是“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宋太祖的謚號是“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歷代帝王的謚號多為美謚,哪怕是昏庸無能,、傀儡白癡死后也能得一個無與倫比的謚號,。例如晉惠帝司馬衷是著名的“昏愚不辨菽麥”、“朝野咸知不堪”的白癡,,史載:“天下荒亂,,百姓饑餒,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倍闹u字卻是“惠”字?!吨芄u法》解:“柔資慈民,,愛民好與曰惠?!睎|晉也有一個白癡皇帝司馬德宗,,“自少及長,口不能言,,至不能辨寒暑,,凡動止皆非己出”,而他竟當了22年皇帝!死后謚號為晉安帝,?!吨芄u法》解:“好而不爭曰安”,,白癡當然與人無爭了,這個謚號倒也貼切,。明熹宗朱由?;栌篃o恥,使國勢敗壞到不可收拾,,他的謚號卻美之曰:“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又如清代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慈禧太后幽禁,,成了名副其實的掛名皇帝,,他死后的謚號卻是“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歷史上只有大權旁落或亡國廢殺之君,,才有可能加以惡謚,。如烽火戲諸侯,好色迷褒姒,,最終喪于犬戎之禍的周幽王(動靜亂常曰幽),;前燕慕容,在位11年,,后被苻秦所執(zhí),也謚“幽帝”,;隋朝楊廣,,在位14年,戊寅年(618)被宇文化及殺于江都,,謚為“煬帝”(好內遠禮,,去禮遠眾曰煬)。
    
    帝王的謚號自周及隋,,皆為一字或二字,,但從唐開始,謚號逐漸加長,,始作俑者為李隆基,。天寶十三年(754),唐玄宗李隆基給他的列祖列宗一律改為七字謚,,如李淵為“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李治為“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自此以后,,唐朝帝王的謚號就長短不一了,最長者為唐宣宗李怡(后改名李忱),,謚號18字,,為“元圣至明成武賓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最短者為李重茂,以庚戌年(710)為韋后所立,,同年便讓位睿宗李旦,,謚號“殤帝”,一字謚,。
    
    自唐以后,,帝王均為長字謚,宋代除太宗14字謚,,欽宗,、度宗、端宗六字謚以外,,其余各帝均為16字謚,。
    
    元代是個例外,謚號長短不一,,有二字謚(如簡平皇帝貴由),、四字謚(如仁惠宣孝皇帝海山)、六字謚(如元世祖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等,。
    
    明代除開國皇帝朱元璋與末代皇帝朱由檢(崇禎)為21字謚外,,其余14帝均為17字謚。清代各帝謚號均超過20字,,清太祖最長,,為25字謚;清太宗,、順治帝,、雍正帝、乾隆帝,、道光帝為23字謚,;其余康熙帝、嘉慶帝,、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均為21字,;宣統(tǒng)帝被辛亥革命推翻,,無謚。
    
    由于唐代以后的帝王謚號太長,,難讀難記,,所以自唐以后帝王均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或年號(如康熙帝),,而不再以謚號相稱,。唐以前帝王謚號一二字,,故均以謚號稱(如漢武帝,、梁武帝)。這是歷代帝王稱謂的一個重要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自唐迄清帝王崇尚長謚號,,但關鍵性的只是最末一字,,如清仁宗(嘉慶)的謚號是“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实邸保喎Q就是“清睿帝”,。
    
    按理說,,只有當過皇帝的人才有資格得到帝謚??墒鞘澜缟现挥邢氩坏降氖?,沒有做不到的事。沒有當過皇帝的照樣可以享受帝謚的褒榮,,這就是皇帝的祖宗,。第一個得到這一榮譽的是周朝的姬昌,他雖然在黃泉之下不知道人間的帝謚有多榮耀,,但他的二兒子周武王姬發(fā)即位之后,,卻追謚其為“文”,于是姬昌就成了周文王,。
    
    這一做法是不合禮制的,。《禮記·曲禮下》曰:“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謚,?!碧瓶追f達疏:“謚者,列平生德行而為作美號,。若父昔賤本無謚,,而已今暴貴升為諸侯,乃得制謚,,而不得為父作謚,。所以爾者,無賤無謚,,于今雖貴而忽為造之,,如似鄙薄父賤,不宜為貴人之父也,?;蚺e武王為難,,鄭答趙商曰:‘周道之基隆于二王功德,由之王跡興焉,。凡為人父,,豈能賢乎?若夏禹不得言己昔賤。今貴父賤,,不宜為貴人之父也,。’”東漢趙商對周武王追謚其父的做法提出責難,,其師鄭玄的解答倒也巧妙:姬發(fā)今天已貴為天子,,豈能讓昔日位卑的父親辱沒了他的光彩?所以追謚他一個美號也是很自然的。不是說“龍生龍,,鳳生鳳”嗎?皇帝既然以龍為象征,,他的祖宗當然也是飛龍在天了。
    
    自從周武王開了這個頭,,以后許多帝王都有追謚祖宗的情況,。有讀者以為凡是稱帝的人都當過皇帝,其原因即在于不了解追謚,。例如曹丕建立魏國后,,就追謚其父曹操為“武帝”。有人看三國,,就誤以為曹操真的當過魏國皇帝了,。
    
    追尊祖宗帝謚有三種形式,一是開國皇帝追尊父祖,,如曹丕之追謚曹操,;唐高祖李淵追尊其祖父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二是藩王登基后迫謚父祖,,如東漢恒帝劉志以章帝劉炟曾孫的資格承繼大統(tǒng),即位后就追謚其祖父為孝穆帝,。三是皇帝追尊遠祖,,如唐高宗李治認為李耳(老子)是李氏始祖,追尊其為“太上玄元皇帝”,。北魏武帝拓跋珪竟追尊其28代祖宗為皇帝!
    
    帝王還有加謚的情況,,這也得順帶說一說。所謂加謚,,就是以前的謚號不過癮,,再追加他幾個美字。如宋高宗趙構的謚號,據《宋史·高宗本紀》記載:“上崩,,謚曰‘神圣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庾诮B熙二年,,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庇秩缜逄媾瑺柟嗟闹u號,,《清史稿·太祖本紀》記載:“上崩,入宮發(fā)喪,,初謚‘武皇帝,,廟號太祖’;改謚‘高皇帝’,;累謚‘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從一字謚加到了25字謚,。
        
    二,、謚法的由來與沿革

    我們知道,周文王,、漢武帝,、漢宣帝這些稱謂,并不是這幾位帝王活著的時候已有的,,而是他們死了以后,,后繼的帝王所追贈的“葆榮”。他們活著時稱王稱帝稱本名,,死后才稱這類特殊的稱號,。這類稱號就是謚號。有關給謚的規(guī)定,,謂之謚法,。由于帝王死后不再稱名號,而只稱謚號,,這等于給他們更改了一個名字,因此謚法又叫易名禮或更名典,。
    
    什么是“謚”,?《爾雅·釋詁》:“謚,靜也,?!笔瑁骸叭怂缹⒃幔C列其行而作之也?!比怂绖t靜,,也就是蓋棺之后來表彰一下死者的生前事跡,簡言之則叫蓋棺定論,。西漢班固《白虎通義》:“謚之為言行也,,引列行之跡也,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jié)也,。”引字與列字并舉,,即言列舉,,意為列舉一個人生前所作所為的重要事跡,給他一個評估,。許慎《說文解字》:“謚,,行之跡也。從言兮皿,,闕,。”行之跡,,即一生的行跡,。大凡一個人服務于社會,總有種種事跡,,在他死后,,憑他一生的事跡,好的,,予以褒揚,;惡的,予以貶責,。這仍然講的是蓋棺定論,。由此看來,所謂謚,,就是封建時代在人(主要是帝王)死后,,依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給予的一種特殊稱號。
    
    上古有號無謚,,謚號濫觴于周初,。南宋鄭樵在《通志·謚略》中對此問題發(fā)表過自己的見解:“古無謚,謚起于周人,。羲皇之前,,名是,,氏亦是,號亦是,;至神農氏,,則有炎帝之號,軒轅氏則有黃帝之號,;二帝之號雖殊,,名氏則一焉。堯曰陶唐,,舜曰有虞,,禹曰夏后,湯曰殷商,,則氏已異于名,。堯曰放勛,舜曰重華,,禹曰文命,,湯曰武王,則號已異于氏,。然是時有名號之別者,,不過開基之祖耳;夏自啟,,商自太甲,,皆一名而生死通稱;若其曰祖曰宗,,為‘中’為‘高’,,則又不可常也。以諱事神者,,周道也,。周人卒哭而諱,將葬而謚,;有諱則有謚,,無諱則謚不立。蓋名不可名已,,則后王之語前王,,后代之及前代,所以為昭穆之次者,,將何以別哉,?生有名,死有謚,;名乃生者之辨,謚乃死者之辨,初不為善惡也,。以謚易名,,名尚不敢稱,況可加之以惡乎,?非臣子之所安也,。”又說:“立謚之意,,本為昭穆,;命謚之義,取于尊??;且生有惡,死無惡者,,人之情也,;生可簡,死不可簡者,,禮之事也,;生雖侯伯,死必稱公,;生不逾等,,死必加等,先王之通制也,。豈有稱生之號有隆,,而命死之名有虧乎?謚亦有惡,,惡謚非所以加君父也,。”根據《通志·謚略》的考察,,謚法應是周初制定的,。從上古有號無謚,到周初生有名,,死有謚,,這是中國姓名學的一大重要發(fā)展。謚法作為古代典章制度與上層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出現于周初,,這也是華夏民族文化進步的一種表現,。從謚法的產生看,最初的目的有二端:一為避諱,。以謚易名,,死后稱謚,,無非是為了對已故君王的名號加以回避,以示敬重,。因此,,謚號與避諱同時產生于周初,應是可信的,。二為表彰,。謚號雖說是“謚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睉龅健按笮惺艽竺?,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逸周書·謚法解》),,但實際上謚號從一產生就違背了它的這一本意,人們總覺得“人死了還算老賬”,,有失忠厚之道,,對壞字眼總不肯輕易下,而是“誄列其行而作之”,,“取于尊隆”,,隱惡揚善,以告死者,,以慰生者,。正如鄭樵所說:“況可加之以惡乎?非臣子之所安也,?!币蚨u號總是以好字眼為主。
    
    謚法產生于周,,最初只是為了追謚文王,、武王(經天緯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以彪炳其為周王朝建立的勛業(yè),。當時的賜權完全掌握在王室,周天子死后才有謚,,諸侯死后并不全部賜謚,,即使像貢獻極大的周公和召公,也都只有封號而不加謚,。春秋以后,,周室衰微,,周天子已不能壟斷謚法,于是各國諸侯也都有了謚號,。諸侯的謚號多由其子弟,、大臣議定。諸侯所得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謚號,,這對他們來說實在關系重大,雖然死后是不知道了,,但生前則是念念不忘的,。這里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據《左傳·文公元年》記載:楚王熊惲的長子商臣(即楚穆王)在太傅潘崇的策劃下,,陰謀篡奪王位,。當王宮被包圍時,楚王請求潘崇是不是等熊掌煮熟吃了后再殺他,。潘崇說熊掌難熟,,這不是等候救援嗎?于是叫王自縊,。楚王無奈被迫自縊,,但還沒有斷氣,他要知道自己能得個什么樣的謚號,。潘崇等人商議了一下,,決定謚他為“成”(安民立政曰成)。楚王這才緊閉雙眼,,兩腳一挺,,嗚呼哀哉。這就是“楚成王”謚號的來歷,。一字之差,,對這位快要斷氣的楚王來說,關系到對他一生行狀的評估,,可見意義何等重大,!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下令廢除謚法,,并立下制度,,規(guī)定皇帝的稱謂按世次計數,他是第一代,,稱為“始皇帝”,,以后則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至萬世皇帝,。秦始皇廢謚的本意是為了明辨世次,,代代為王,并沒有擔心后世議論,,給他一個惡謚的顧慮,。鄭樵《通志·謚略》中所謂“子議父,臣議君,,秦人所厭而削之也”,,恐怕不一定正確。但秦始皇的好夢只做到二世皇帝胡亥,?!翱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短命的秦王朝就被劉邦,、項羽領導的軍隊推翻了。
    
    漢王朝一建立,,就恢復了謚制,,而且對此興趣十分濃厚。不但皇帝死后有謚(如劉邦謚“高”,,劉盈謚“惠”,,劉恒謚“文”,劉徹謚“武”),,只要沾著一個“劉”字的兩漢宗室,,絕大多數也加謚,稍微有點成就的,,便謚“康”謚“節(jié)”,;即使那些短命夭折的,也謚之曰“悼”曰“愍”,。史料記載,,兩漢宗室得謚的不下數百人。兩漢謚法有一個新變化,,凡是文臣武將,,只要官位達到某一級別的,例如“三公”(西漢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或功績顯赫,皇帝認為有資格加謚者,,大都也能得到謚號,。自此,謚號不再作為帝王的專利品,,臣下也有了謚,。不過謚法有所不同: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貴族大臣的謚另有規(guī)定,。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曾下過一道詔書,凡是王侯等謚應由大鴻臚(相當于禮賓部長),、大行人(相當于外交部長)共同提出謚字,。但實際上兩漢的謚法都沒有嚴格照此執(zhí)行,程式十分簡單,。例如再興漢室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死后,,也只是“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皆如乘輿制度……以送其葬,,謚曰宣成侯”(《漢書·霍光傳》),并沒有記載賜謚的程式,。這說明兩漢時期統(tǒng)治者對謚法雖興趣十足,,但還未將其制度化。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魏晉南北朝,。例如北魏的謚法就很混亂,。北魏的政治制度、文化建設與當時的中原諸國相比是十分落后的,,但它的謚號特別多,,幾乎只要請謚的文臣武將、帝王宗室都可以輕易得到,。據不完全統(tǒng)計,,北魏得謚者共有562人之多,大大超過以前各個朝代,。
    
    嚴格實行謚法制度化的是唐朝,。唐制規(guī)定:“諸職事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身亡者,,佐吏錄行狀申考功,考功責歷任勘校,,下太常寺擬謚,。訖,復申考功于都堂,,集省內官儀定,,然后奏聞,,贈官同職事。無爵者稱‘子’,,若蘊德邱園,,聲實明著,雖無官爵,,亦奏賜謚曰‘先生’,。”(見《唐六典》注)從這段規(guī)定可以看出唐代謚法制度的嚴密:一是確定了得謚者的身份,,必須是擔任實職的三品以上或擔任閑職的二品以上的官員,,方有得謚資格。二是規(guī)定了授謚的法律程序,,要由有關部門(考功司,、太常寺、都堂)考核“行狀”,,查對檔案,,討論擬定,申報通過,,最后奏請皇帝批準,。此外唐代謚法還規(guī)定了不做官而德隆望重者,亦可奏請賜謚,,不過得謚者只能稱“××先生”,,而不能稱“××公”。這是唐代謚法的又一個變化,。
    
    自唐以后,,謚法制度化一直延續(xù)了下來,當然歷朝也都有所變更補充,。根據《宋史·禮志》的記載:“王公及職事官三品以上薨,,本家錄行狀上尚書省考功,移太常禮院議定博士撰議,??脊弿团校际〖鲜」賲⒆h,,上中書門下宰臣判準,,始錄奏聞,敕付所司,,即考功錄牒,,以未葬前賜其家。省官有異議者,聽具議聞,。蘊德邱園,,聲實明著,雖無官爵,,亦奏謚曰先生,。”與唐謚相比,,宋謚有以下幾點不同:一是請謚可由死者家屬提出申請,,這在唐代是沒有記錄的;二是謚字議定后,,要由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方面負責人審定,,可見其慎重,;三是盡管請謚手續(xù)繁復,但必須在死者下葬前通知家屬,,以便出殯時應用,,增其光彩。
    
    元代謚法大致承前,,但出現了追謚的新現象。追謚起因于“尊朱”,。至元年間,,“四書”流行,科舉改考“四書”,,并規(guī)定不得違背朱注,。于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地位一下子高了起來,朱熹的父親朱松也被追謚為“獻靖”,。明代謚法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因朱元璋重武輕文,所以武臣得謚最多,,文臣微乎其微,。朱元璋時期的文臣從未得謚。直到建文帝(惠帝)時,,才追謚了一個親信小臣侍制王祎,。洪熙帝(仁宗)時始謚文臣10余人,以后文臣得謚才多了起來,。明朝共謚1081人,,極大多數是武臣,而明代前期得謚者,又大都集中在姓“朱”的王爵集團里,??梢娖渲u之偏頗與蕪濫了。
    
    清代謚制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追賜明代忠烈,。清初曾搞過一個追謚明末殉節(jié)諸臣的活動,,以表彰忠烈,同時也為了使清初大吏之謚制不致中斷,。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775~1776),,放寬謚制,對明代殉節(jié)之臣,,甚至沒有官爵的義士,,也一律賜謚,一下子追謚了1905人,,創(chuàng)造了有謚以來的最高紀錄,。二是清世祖(順治)與圣祖(康熙)對于本朝官吏的謚號嚴加控制,一切謚典,,要由皇帝親裁,。后來又作了明文規(guī)定:“一品官以上,應否與謚,,請旨定奪,;予謚者交內閣撰擬謚號。工部給碑價,,翰林院擬碑文,。二品以下無謚,奉特旨者(例如效職勤勞有特行的,,歿身行陣的,,或以文學或以武功得邀逾格茂典的)予謚?!保ㄒ姟痘是逋ㄖ尽罚倪@些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清代謚法的一些變化:以前賜謚的權力在下面,,由下面有關部門擬定,再奏請皇帝批準,;現在則改為先由皇帝定奪后交辦,,權在上而不在下;以前三品以上的官員往往可以循例得謚,,現在連一品官也不一定能得到,;除了謚號外,還有御賜碑文,,使得謚者益加榮耀,。三是清代得謚者中滿人超過漢人,。據統(tǒng)計,清代滿人得謚共661人,,漢人574人,。其原因是清王朝封了一大批滿人為親王郡王,這些人不管行狀如何,,謚號是一定有的,,光是順治、康熙兩朝,,就有六七十名之多,。四是清代是中國謚法的末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作為封建上層建筑的謚法也就壽終正寢。從周初肇始的謚法,,延續(xù)了2000余年,,終于退出了中國歷史舞臺。但辛亥以后,,謚法仍有一點余緒,,這就是溥儀下臺后還曾一度保留謚法,遺老們死后仍然賜謚,。如著名學者,、清秀才王國維于1927年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后得謚“忠愨”,,所以他的遺著叫《王忠愨公遺書》,。
        
    三、形形式式的官謚

    官謚對象的主體是文武百官,。這是封建帝王的一種重要統(tǒng)治藝術,,其目的是為了籠絡人心,,駕馭臣下,,顯示“皇恩浩蕩”,以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當然某些謚號在客觀上也有褒善懲惡的作用,。
    
    謚法既為國家榮典,就有名額的限制與資格的審定,。假若輕易能夠得到,,這謚號就不值錢了,俗話不是說“物以稀為貴”么,。歷代王朝對官員的賜謚資格均有明確規(guī)定,,此已見前說,。官員謚號的用字也有明確規(guī)定,如《大清會典》規(guī)定的“群臣謚字”為:“忠孝純誠文獻成憲宣昭明哲度武烈勇壯剛果威恒毅恭敬莊端恪欽穆厚安泰敦裕良康惠和順溫正肅簡靖清介節(jié)愨僖平貞確質潔思慎密定直義勤襄景敏理通達榮隱愍懿”,。官員謚號均為一二字,,明清二字。從明朝開始,,謚法用字有高下之分,。據《明會典》記載,謚法有一定之次級,,有嚴格的選配方法,,試以“文、武,、忠”為第一字的謚號為例,,其選配等級如下。
    
    文——正(“文正”是第一謚),,貞(唐只有“貞”無“正”,,宋為避仁宗趙禎圣諱,始改為“正”字,。元以后又恢復“貞”字,,次第僅次于“正”),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jié),,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
    
    武——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恒,,愍,,烈,勇,,僖,。
    
    忠——文,武,,定,,烈,,簡,,肅,毅,,敬,,憲,,節(jié),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壯,,宣,裕,,果,,勇,愍,,剛,,惠,愨,,懷,,清。
    
    清代大致仿此,。因“文”是謚字中的第一字,,唐宋時代謚“文”字的比較普遍,當時都把“文”當成一個普通謚字看待,。明初也一樣,。但從明武宗正德(1506)年間開始,規(guī)定只有進士出身的人,,才能謚“文”,,其他途徑出身的官員均不予。這一來,?!拔摹敝u就十分珍貴了?!拔恼笔堑谝恢u,,很難得到,明朝天順進士,、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1447~1506)生命垂危時,,當他聽到好友大學士楊一清答應為他向朝廷申請“文正”的謚號時,,他感激涕零,竟在床上向楊磕起頭來,,他死后果然得謚“文正”,。清廷統(tǒng)治200多年,不知有多少進士,,但只有八位得謚“文正”,。據說曾國藩死后謚號“文正”,把張之洞氣得跳了起來,,大叫“像滌笙(曾國藩的字)這號人物也能得到文正,,那我又該得什么!”他認為自己的政績功勛遠在曾氏之上,。豈知他死后只得謚“文襄”,,比“文正”差了好幾級!若九泉有知,,一定要氣昏了,。左宗棠原是舉人出身,擔心死后得不到“文”字謚,,當他在新疆參戰(zhàn),,戰(zhàn)爭正激烈時,突然向皇帝上了稟呈,,要求辭職,,以便趕赴京師參加進士考試(會試)。清帝大驚,,連忙召集廷議,,決定特賜他一個“進士”。左宗棠死后果然得謚“文襄”,。
    
    謚號是古代社會地位與榮譽的象征,,為了求得這一殊榮,議謚時難免為謚字等級發(fā)生爭執(zhí),。有時遇到優(yōu)柔寡斷的皇帝,,更爭得鬧哄哄了。這種“爭謚”的事史書時有記載,。如《冊府元龜》卷五九五載,,唐初益州大都督皇甫無逸卒,賜禮部尚書,,謚曰孝,。王珪提出異議,他認為皇甫無逸入蜀巡撫時,不帶母親同去,,致使其母留在長安病死,因此不可稱孝,?;实垡詾檠灾欣恚谑歉闹u為“良”,。唐初御史大夫蕭瑀卒,,贈司空,太常寺卿初謚為“德”,,尚書省議為謚“肅”,,最后奏請?zhí)铺诓枚āL铺谡f:“易名之典,,必考其行,;蕭瑀性多猜貳,有失其真,,更據實曰貞褊,。”于是蕭瑀謚為“貞褊”,。唐馬暢卒,,贈太傅,太常博士林寶議謚為“敬”,,遭到工部郎中崔備的批駁,,認為“以敬字之義與馬暢始終名跡不同,請更參議”,。后由博士崔韻改謚曰“縱”,。唐于卒,太常議為惡謚“厲”,。于的次子季友跑到穆宗面前爭辯,,博士王彥威堅持認為不能改:“文吏,倔強犯命,,擅軍襄鄧,,欲協(xié)制朝廷,殺無辜……不宜更謚,。”寡斷不決的穆宗一時決意不下,,最后為了照顧于家面子,,改謚為“思”。
    
    謚號對死者是一種榮譽,對生者是一種安撫,,因此謚號一般總得在喪禮時賜給,。但歷史上也有死了很久才給謚的事,這就是追謚與補謚,。如唐武周后期宰相張柬之,,在神龍元年(705)趁武則天病,與桓彥范,、敬暉等乘機發(fā)動政變,,恢復中宗帝位,后被武三思排擠罷相,,憤恨而死,,當時未賜謚。100多年過去了,,元和三年(808),,張柬之曾孫張曛向中書省提出曾祖謚事的申請,宰相與憲宗了解這件事后,,決定追謚張柬之為“文正”,。又如太常博士蔣欽緒之子東京判官蔣清,,死于安祿山之亂,。太和初年,吏部郎中王高向朝廷提出申請,,被追謚“忠”。追謚除了追尊本朝以外,,還有追尊前代人物的名目,。如《新唐書·禮樂志五》記載,唐追謚周朝姜太公為武成王,,筑廟祭祀,,并以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為10哲,,侍列左右,。又如漢紀信謚“忠烈”,唐張極謚“忠毅”,,鄧文進謚為“忠襄”,宋謝枋謚“文節(jié)”,,羅從彥謚“文質”,,李侗謚“文靖”,文天祥謚“忠烈”,,蘇緘謚“忠壯”,,譚必謚“忠愍”等。
    
    謚號本來是用以褒善懲惡的,,所以善行得美謚,,惡行得惡謚,,這應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在實際上,謚號并不能完全正確地反映得謚者的行跡,。試想一下,當大官的既然能鉆營奉承貼近皇帝,,就有辦法廣植黨羽,,為他講話,賺得一個美謚,。所以盡管歷史上禍國殃民的惡相奸臣代代有之,而死后得惡謚者卻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對最高掌權圈內或其他權勢人物惡劣品性的容忍,這是帝王們慣用的統(tǒng)治藝術,?;实蹖λ麄兊牧盂E如何表明自己的看法,必須從總體上考慮是否有助于維護政治體系的平衡和穩(wěn)定,,有助于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的鞏固,。因而皇帝對他們的劣跡惡行往往違反常人的準則,開一只眼閉一只眼,,或者王顧左右而言他,。至于賜謚,反正人也死了,,樂得做個人情,,美言一番順水推舟,來一個皆大歡喜,。有的實在通不過,,御史爭執(zhí)太甚,美謚不可得,,惡謚也不可免,,于是就來一個“不議謚”。如《明史》記載:明洪熙元年,,定已故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等18人謚,,其中通政使賀銀議為惡謚?;实壑篮笳f:“銀勞可贈官,,行不應美謚,若加惡謚,,又不若無謚,。”于是賀銀遂不謚,。
    
    當然事情并不是絕對的,,歷史上也有一些人得了惡謚,多少體現了謚號的意義,。如漢昭帝時的陽城侯劉德,,為鑄造假黃金伏法的兒子劉向四處說情,,不久自己也死了。大鴻臚奏訴劉德有訟子罪,,有失大臣體統(tǒng),,被謚為“繆侯”。歷史上還有改謚與奪謚的現象,。改謚就是改變以前已經確定的謚號,,這往往是改變前朝之謚。如陷害岳飛的南宋奸臣秦檜,,為相19年,,死后被宋高宗贈申王,謚“忠獻”,。秦檜死去20多年后,,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昭雪,宋寧宗時又將岳飛追封為鄂王,;并追奪秦檜王爵,,改惡謚為“繆丑”,。宋仁宗時的崇信節(jié)度使錢惟演博學能文辭,,真宗時曾召直秘閣,為翰林學士,;后卷入政治漩渦,,追隨丁謂排擠寇準;不久又排擠丁謂以自解,。錢死后,,太常張瓌按謚法“敏而好學曰文,貪而敗官曰墨”,,認為應謚“文墨”,。錢的家屬向朝廷提出申訴,仁宗下詔復議,,認為錢沒有貪瀆現象,,晚年能率職自新,有惶懼可憐之意,,最后改謚為“思”,。后來錢的兒子錢暖又向朝廷提出復訴,乃改謚“文僖”,。奪謚就是撤銷認為不應謚的謚號,。明世宗朱厚熜曾下詔特謚道士邵元節(jié)為“文康榮靖”,方士陶仲文為“榮康惠肅”,。明穆宗隆慶年間,,認為這是濫謚,,都被追削。明代張居正為相10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后為政敵張誠彈劾,,遭抄家掘墓鞭尸,,并奪去謚號,這是政治斗爭所致,。
    
    官謚的對象除了皇帝與文武百官外,,還有皇后、公主,。據《萬歷野獲編》卷三記載:歷代皇后謚號,,例用12字,謚中必有“天”,、“圣”二字,,以表示皇后與皇帝的關系,亡后仍存伉儷之體,。如劉邦謚高皇帝,,呂雉謚號中就有“承天順圣”。后世皆仿此,。明世宗時,,追謚章圣太后為“安天誕圣獻皇后”。公主之謚,,始于唐德宗李適,。李適的愛女安公主去世,謚為“莊穆”,,以后歷代效法,。明仁宗登極,追封第四女為德安公主,,謚曰“悼簡”,。嘉靖年間,武定侯郭勛,,曾申請追謚其將近200年前,、歷經九朝的遠祖郭鎮(zhèn)所娶的永嘉公主為“貞懿”,永嘉公主是朱元璋的第12個女兒,。中國古代社會素來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裙帶風?;视H國戚乃至奶娘的丈夫之類也能得謚,。據《元史》載,,元英宗奶娘的丈夫阿來被封為定襄王,賜謚“忠敏”,;元敏宗奶娘的丈夫斡羅思被封為云國公,,賜謚“忠懿”,連他的兒子瑣乃,,也得了個“貞閔”的謚號,。甚至于溜須拍馬、奉承進孝,、博得皇帝歡心者,,死后也可得謚。如《明史》記載:明代顧可學以方藥進位尚書,,徐可成以黃冠進位尚書,,朱隆禧以方藥進位侍郎,死后俱得謚,。至于方士道士,、宦官子弟得謚者史書也時有所載。這一來,,就把崇為國家榮典的謚號搞亂了,。濫謚嚴重影響了謚號的性質,這是封建社會走向末路的必然現象,。歷史上有氣節(jié)的知識分子,,特別在遺言中囑咐子孫:“不得請謚,!”以示對這種虛假名目的鄙視,,保持自己的德操清名。
        

    四,、德操清名在私謚
 
    前面講到,,謚法是封建國家的榮典,賜謚對象均有嚴格限制,,非高官厚祿者是沒有資格請謚的,。但是,東晉詩人陶淵明一輩子只做過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小官,而且時間都很短,,當彭澤縣令時,,在官僅80余日,就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辭職回鄉(xiāng),??伤篮?,卻為什么也能得到一個“靖節(jié)”的謚號呢?原來,,這個謚號不是朝廷認可的“官謚”,,而是陶淵明的生前好友、金紫光祿大夫,、詩人顏延之(字延年)在征詢了陶淵明的文朋詩友之后,,所擬定的謚號。顏延之任始安郡太守時,,路過尋陽,,常在淵明家飲酒、談論,,自晨達昏,,相知很深。淵明死后,,他特寫了一篇哀悼文《陶征士誄》,,以作定謚,以寓哀傷,。其中有這樣一段:“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尋陽縣之某里,近識悲悼,,遠士傷情,,冥默福應,嗚呼淑貞,。夫實以誄華,,名由謚高,茍允德義,,貴賤何算焉,!若其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謚典,,無愆前志。故詢諸友好,,宜謚曰靖節(jié)征士,。”根據謚法,,寬樂令終曰靖,,好廉自克曰節(jié)。顏延之認為淵明的生前行跡,,完全符合謚典,,無違前人書志,,故擬定了這一謚號。這就是淵明之謚“靖節(jié)征士”的由來,。像這種不是經過朝廷議定,,而是由死者生前好友或弟子、鄉(xiāng)人所定的謚號,,在姓名學上叫作私謚,。
    
    私謚是民間的謚號,不是官方的謚號,。私謚是民意的認可,,無須朝廷的審批。私謚的對象多為德隆望重的社會賢達,,或隱逸高士,,其道德、文章頗為人津津樂道,,而地位卻夠不上官謚規(guī)定的級別,,有的甚至終生未仕。私謚不能稱“公”稱“侯”,,只能稱為“××先生”,、“××居士”、“××子”,。這是官謚與私謚符號的一大區(qū)別,。如陶淵明在義熙十四年(418)曾被征聘為著作郎,辭不就職,,所以顏延之稱他為“征士”,,謚號“靖節(jié)征士”。
    
    最早得私謚者,,當推春秋時晉國的世子申生,。據《禮記·檀弓上》記載:晉獻公因寵幸驪姬,不但立其為夫人,,而且相信了驪姬所編造的世子申生(獻公與原立夫人齊姜所生)要毒害他的鬼話,決意殺死申生,。公子重耳萬分著急,,問申生要不要把事實真相告訴獻公或者趕快逃跑。申生不聽勸說,,寧可自己去死,,也不愿使父親難堪。于是北向拜稽,,自縊而死,。由于他恭順不違父命,,所以大家都叫他“恭世子”?!抖Y記》疏曰:“晉侯殺其世子申生,,父不義也。孝子不陷親于不義,,而申生不能自理遂陷,。父有殺子之惡,雖心存孝而于理終非,,故不曰‘孝’,,但謚為‘恭’,以其順于父事而已,。謚法曰:‘敬順事上曰恭,。’”申生之得謚,,實在是出于“愚孝”,。但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禮教嚴格統(tǒng)治的古代中國,這種愚行反被當作美事受到贊揚,,這實在是一大悲?。?br>     
    私謚在漢魏六朝最為流行,,這主要是當時戰(zhàn)亂頻繁隱逸高士居多所致,。以后歷代皆有私謚,直至民國初年尚有余緒,。私謚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有一類是鄉(xiāng)人給本鄉(xiāng)耆宿賢達的謚號。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陳寔,,字仲弓,,初為縣吏,有志好學,,曾入太學就讀,,后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株連,,余人多逃亡,獨有陳寔不走,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動投案請囚,。黨禁解出獄,。他久居鄉(xiāng)間,為人處世,,講究公道,,凡有爭訟事,多請他判正,。鄉(xiāng)人說:“寧為刑罰所加,,毋為陳君所短?!贝髮④姾芜M,、司徒袁隗多次征聘,皆辭不就,。陳寔活到83歲去世,,海內赴吊者3萬余人,戴重孝的數以百計,,大家刻石立碑,,謚其為“文范先生”。陳寔的兩個兒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并著高名,時號“三君”,。東漢楊厚,,字仲桓,順帝時遣使特征至長安,,累官侍中,。每當地方發(fā)生自然災害,他就上書提出消救之法,。但因宦官專權,,不被采納。后謝病歸鄉(xiāng),,教授學生3千余人,,至82歲去世。鄉(xiāng)人私謚“文父”,。明代南昌人章璜,字本清,篤志學古,,主持白鹿書院,。其鄉(xiāng)人稱其自少迄老,口無非禮之言,,身無非禮之行,,交無非禮之友,目無非禮之樂,。及卒,,私謚“文德先生”,著有《周易象義》,、《詩經原體》等,。
    
    有的謚號是弟子門人在老師去世后所定,以寄托對先師的思念,。東漢成都儒生張霸,,字伯饒,7歲通《春秋》,,博覽五經,,舉孝廉,曾任會稽太守,??ぶ袪巹钪竟?jié),習經者千余人,,漢和帝時召拜侍中,。他死后,諸門人追錄生前行跡,,私謚“憲文”,。南北朝梁代文學家、《世說新語》的注者劉峻,,字孝標,,生于公元462年,好學安貧,,耕讀不輟,,有異書必往借,人稱“書淫”,。天監(jiān)初典校秘書,,后任荊州戶曹參軍。講學東陽紫巖山,,吳,、會人士多從其學,,門人甚眾。普通二年(521)卒,,門人私謚“玄靖先生”,。隋朝龍門人王通,字仲淹,,好學不倦,。隋文帝仁壽年間,西游長安,,上太平十二策,,知謀不用。退居河汾教書,,學生千數,,如薛收、房玄齡,、李靖,、魏征等都是他的學生。隋煬帝大業(yè)年間,,被征聘為著作郎,、國子博士。37歲卒,,門人私謚曰“文中子”,。  
    
    也有的私謚是文朋詩友或宗族親友所定。如西漢夏恭,,字敬公,,專事研究《韓詩》、《孟子》,、《周易》,,弟子門人千余人。王莽作亂時盜賊圍攻郡縣,,夏恭因恩信被大家擁戴,,率眾保衛(wèi)城池,獨得安全,。光武帝時召拜郎中,,選泰山都尉。49歲卒,,諸儒共謚曰“宣明君”,。南北朝梁代儒生劉,博學有文才,,終身不娶不仕,,隱居求志,,遨游林澤,以山水書籍相娛,。及卒,,親戚故舊誄其行跡,,謚為“貞節(jié)處士”,。唐代永城人朱仁軌,字德容,,隱居養(yǎng)親,。曾誨弟子說:“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日讓畔,,不失一段?!奔白?,親友私謚曰“孝友先生”。元代吳興人宇文公瓊,,字子貞,,精通經史,至順年間中進士,,為國子監(jiān)助教,。他勤奮好學,又愛潔凈,,平時即使居于暗室,,也必正衣冠端坐;日有所為,,夜則書之,,其不可書者,即不敢為,。死后諸儒私謚曰“純節(jié)先生”,。
    
    私謚由于不是官方所賜,未經朝廷認可,,因此正史往往不載,。雖然私謚的“規(guī)格”不高,聲譽不盛,,但它卻比朝廷那些例行公事的官謚要公正,、珍貴得多。至于官方的濫謚,、枉謚更是分文不值,。據統(tǒng)計,,晉朝得謚的文武官員、貴妃寵臣共有220多人,,可這些顯赫一時的官謚有多少垂之不朽,?又有幾個能有陶淵明的私謚“靖節(jié)征士”那樣響亮、長久地活在人民心中,?

 

    來源:儒家中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