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是我們平時一般不會直接接觸到的但是卻會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商品,主要有三個分類:能源商品(如原油),、農副產品(如大豆)和基礎原材料(如鋼鐵),。 至于為什么要討論大宗商品,原因之一在于個人興趣,,但更為主要的原因是,作為社會的重要資源,,它們對經濟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分析經濟活動的重要工具。當然,,如果你的分析能夠有效,,甚至可以在金融市場中獲得豐厚的收益。 當然,,系列文章不一定會按照分類來介紹,,具體的內容順序可能會比較隨性。今天我們就從能源商品中的重要商品——原油,。不過,,對于原油這樣一個復雜的大宗商品來說,,一篇文章是遠遠不足以介紹完畢的。盡管系列文章會盡可能的簡潔,,但是畢竟原油太重要了,,涉及的面太廣了,所以有所啰嗦也在所難免,。 1 什么是原油 很多人對原油是沒有概念的,,很多人以為和汽油一樣,其實不然,,汽油是經過工業(yè)處理后的產品,,剛開采出來的原油是黑色的,所有又稱為“黑金”,。一般來說,,未經處理的原油為黑褐色并帶有綠色熒光,具有特殊氣味的粘稠性油狀液體,。是烷烴,、環(huán)烷烴、 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tài)烴的混合物,。 原油主要成分是碳和氫兩種元素,,分別占83~87%和 11~14%;還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鉀,、鈉、鈣,、鎂,、鎳、鐵,、釩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點-50~24℃,。原油經煉制加工可以獲得各種燃料油、溶劑油,、潤滑油,、潤滑脂、石蠟,、瀝青以及液化氣,、芳烴等產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產品,。 2 原油的形成 關于原油形成,,眾說紛紜,最流行的莫過于生物變油和石化變油,。 前者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于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后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1956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拋出一篇論文,,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但這個核心理論只是個假設,并沒有任何的科學實證,,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不過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訪談中承認,,自己用來估算美國石油儲量的方法與科學沒有半點關系,。(甚至稱為教科書中的說法,其實其理論基礎并不是那么堅固,。) 與此相反的觀點是: 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石油是地下深處的金屬碳化物與下滲的水相互 作用所生成,。生成的石油蒸氣在沖向地殼的過程中冷凝形成油氣藏。 1949年蘇聯(lián)庫德梁采夫,,在紀念宇宙說六十周年時認為地球深處的巖漿中,,含有C、H,,還有O、N,、S及石油中其他灰分元素,。 在6000℃—12000℃下,C,、H可形成甲基,,到3000—4000℃可形成次甲基,,隨著溫度降低, 可形成甲基,,最后形成甲烷,,甲炔基可聚合形成各種烴,在溫度,、壓力適合時形成石油,。其證據是:巖漿巖、變質巖中相繼發(fā)現(xiàn)油氣藏,。 我們來設想以下的情況: 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爾油田為例,,按照石油化石學說,要生成該油田已產出的石油,,需要一個長,、寬、高各30公里的立體空間,,在里面填滿恐龍肉,,而且還要100%轉化為石油。這簡直是荒誕至極,。 從上面可以看出,,生物變油是完全難以站得住腳的,但是為什么卻一直以正統(tǒng)自居,?其實背后的都是利益,,大型的石油公司在石油貿易中攫取了巨額的利潤,它需要這種理論來提高石油的價格,,而有錢的人可以控制媒體,,所以大家聽到的都是石油枯竭的傳言。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石油并不是一種會枯竭的資源,,隨時會有替代的或者說有新的方法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燃料,又或者新的探測途徑,。石油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石油也不是有限的,即使是有限的,,它的作用也不是不可替代的,。 3 石油的發(fā)現(xiàn) 最早時期,石油的發(fā)現(xiàn)是由于自然噴發(fā),,而不是因為挖掘而被發(fā)現(xiàn)的,。早在公元1世紀,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就寫道:高奴有洧水,可然,?!叭弧奔础叭肌保@里所說的“可燃水”,。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載:“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 1080年(元豐三年),,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發(fā)現(xiàn)和考察了鹿延境內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 縣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鉆探出來的。人們把鉆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fā)鹽水并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于制藥和照明。 從上面來看,,古代人因為無法利用石油,,而且由于石油燃燒的黑煙特別濃,所以石油并沒有被廣泛應用,。 4 石油的發(fā)展 在原油的漫長發(fā)展過程中,,以下幾件事絕對是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A 1776年制造出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后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原動機,,在工業(yè)上得到廣泛應用。他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B 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fā)現(xiàn)了第一個“巖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fā)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C 1876年,,德國發(fā)明家奧托(Otto)運用羅沙的原理,,創(chuàng)制成功第一臺往復活塞式、單缸,、臥式,、3.2千瓦(4.4馬力)的四沖程內燃機,仍以煤氣為燃料,,采用火焰點火,,轉速為156.7轉/分,壓縮比為2.66,,熱效率達到14%,,運轉平穩(wěn)。在當時,,無論是功率還是熱效率,,它都是最高的。 D 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是由德國人卡爾·本茨(1844~1929)于1885年10月研制成功的,,一舉奠定了汽車設計基調,,即使現(xiàn)在的汽車也跳不出這個框框。他于1886年1月29日向德國專利局申請汽車發(fā)明的專利,,同年的11月2日專利局正式批準發(fā)布,。 蒸汽機的發(fā)明開啟了工業(yè)革命的大浪潮,開啟了人們對燃料需求的劇增,。因為在蒸汽機沒有發(fā)明以前,,燃料的主要作用是照明和取暖。作為一種生活用品來說,,化石燃料在生活上的需求并不占太大優(yōu)勢,,因為照明和取暖具有很多的替代產品,如柴火,、木炭等,,且這個行業(yè)的需求分散,運輸成本較高。當蒸汽機發(fā)明以后,,對化石燃料的需求猛增,,且集中度較高。 但是化石燃料天然會有一些問題,,如煤炭雖然燃燒值大,、比重小,但是它是固體的,,在使用,、儲存方面有諸多不方便。雖然原油是非常好的替代品,,但是原油中含有大量雜質,,在燃燒時會產生有毒氣體,且煙霧繚繞,。原油的蒸餾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使得原油稱為燃料稱成為可能。 內燃機的發(fā)明奠定了原油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種使用便捷,、產量高、效率高的燃料,,具有一些天然的優(yōu)勢,,逐漸稱為工業(yè)燃料的首選。 汽車的發(fā)明使得原油的使用得以迅速普及,,也極大的提升了原油的需求,,這是一種以往從來沒有過的需求,而且體量極大,。就中國來看,,目前汽車原油消費占據了總原油消費的1/3。 經歷了三次工業(yè)革命,,現(xiàn)代的社會已經是走在了自動化與智能化的路上,,而所有的這些機器大部分都需要原油的帶動,也可以說,,是原油給我們帶來的工業(yè)(當然如果沒有原油,,可能會有其他替代品,但是當前來看,,原油的作用不可忽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