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樟華 《李將軍列傳》是《史記》中杰出的人物傳記之一,,梁啟超曾把它列在《史記》十大文學名篇之中,。李廣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作為漢代抗擊匈奴的一代名將,他在四十多年的戎馬生涯中,,與匈奴浴血奮戰(zhàn)七十余次,,建立了不少奇功,,匈奴聞之喪膽,士卒擁護愛戴,,人們交口稱贊,,可謂名震中外,功播遐邇,,但是卻終生沒有得到封侯之賞,,最后還被迫自殺,其下場極為悲慘,。司馬遷是滿懷著對李廣的無限贊賞和同情的心情來寫這篇傳記的,。明代茅坤《史記鈔》說:“李將軍于漢為最名將,而卒無功,,故太史公極意摹寫淋漓,,悲咽可涕?!鼻宕_\震《史記評注·李將軍列傳》也說:“傳目不曰李廣,,而曰李將軍,以廣為漢名將,,匈奴號之曰飛將軍,,所謂不愧將軍之名者也。只一標題,,有無限景仰愛重,。”這些評論都是非常準確的,。這里我們結合這篇列傳的思想內容,,重點談談其杰出的藝術成就。 其一,,以“射”為骨,,善寫“獨至”。清代文論家魏際瑞在《伯子論文》中曾說:“人之為人,,有一端獨至者,,即生平得力所在。雖曰一端,,而其人之全體著矣,。小疵小癖反見大意,所謂頰上三毫,、眉間一點是也,。今必合眾美以譽人,而獨至者反為浮美所掩,。人之精神聚于一端,,乃能獨至;吾之精神亦必聚于此人之一端,,乃能寫其獨至,。太史公善識此意,故文極古今之妙,?!蔽弘H瑞認為,一個人的精神風貌和個性特點,,有時常常會集中反映在某一點上,,比如某一個動作,某一句語言,,某一種外貌特征,,就像臉上的三根毛、眉間的一顆黑痣,,這些看起來似乎不顯眼的東西,,有時卻能夠將“其人之全體”,即主要精神特質給反映出來,。在人物傳記描寫中,,如果能抓住其人的這個“一端”加以認真描寫,必然能把這個人物塑造成功,;反之,,如果“合眾美以譽人”,即把這個人的優(yōu)點或嘉言懿行一一羅列出來,,沒有重點,,不見輕重,那么這個人的“獨至”不僅不能反映出來,,而且還會使這個人的“獨至”“為浮美所掩”,,也就看不出這個人的特點了。這個看法是非常精辟的,。魏際瑞還指出,,在古代傳記文學寫作實踐中,最善于運用這種方法的是司馬遷,,所以他的傳記作品“極古今之妙”,。確實,在《史記》中,,司馬遷寫出歷史人物的“獨至”的地方是很多的,,本篇抓住李廣善于騎射的特點進行描寫,就是最好的證明,。牛運震《史記評注·李將軍列傳》評論說:“一篇精神在射法一事,,以廣所長在射也,。開端廣家世世受射,便是一傳之綱領,,以后敘射匈奴,,射雕,射白馬將,,射追騎,,射獵南山中,射石,,射虎,,射闊狹以飲,射猛獸,,射裨將,,皆敘廣善射之事實?!畯V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云云,,又‘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fā)’云云,,正寫廣善射之神骨。末附李陵善射,、教射,,正與篇首‘世世受射’句收應,此以廣射法為線索貫穿者也,?!蓖ㄟ^這樣反反復復地強調和不厭其煩地描寫,李廣善射的特點就極其鮮明地給表現出來了,。古代的名將很多,,但不一定都善于騎射;古代會射箭的人可能不少,,但是很少有人像李廣那樣喜歡射箭,,不僅他的功業(yè)是靠射出來的,而且他平時的所有生活習慣和嗜好,,都與射箭有關系,,射箭似乎成了他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李廣與眾不同的“獨至”之所在,,司馬遷緊緊抓住這個特點作了精細描寫,,李廣和古代以及后代名將的明顯區(qū)別,,就非常清楚明白了。 李廣的另一個“獨至”是數奇不遇,,命運坎坷,,但又不屈不撓,,屢敗屢戰(zhàn),,絕不屈服。明人陳仁錫《陳評史記》卷109曾指出:“子長作一傳,,必有一主宰,,如《李廣傳》以‘不遇時’三字為主,《衛(wèi)青傳》以‘天幸’二字為主,?!崩顝V與匈奴作戰(zhàn)七十余次,出生入死,,殺敵無數,,但是他在多次大戰(zhàn)之后,不僅得不到應有的獎賞,,反而還常常受到責罰,,終其一生,都沒有得到封侯之賞,。司馬遷根據李廣始終不遇時的特點,,組織了一系列的材料。傳記一開頭,,就以漢文帝的話奠定了李廣不遇時的基調,,接著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盡管斬將取旗,,“顯功名昌邑下”,,可是因為接受了梁孝王的將軍印,所以漢景帝心中不樂,,也就不再給李廣以賞賜,。雁門之戰(zhàn),李廣因寡不敵眾而被俘,,僥幸靠精湛的射技虎口余生,,又被認為“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以法“當斬”,,結果只好花錢消災,“贖為庶人”,。右北平一戰(zhàn),,李廣以四千騎兵擋住了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猛烈圍攻,,盡管他父子作了艱苦卓絕的奮戰(zhàn),可是仍然差點全軍覆沒,,回來自然也是“無賞”,。最后一次跟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擊匈奴,衛(wèi)青為了讓自己的恩人公孫敖立功,,有意指使李廣走路遠的東道,,結果耽誤了與大部隊會合的時間,使匈奴單于從容逃跑了,,而衛(wèi)青又把戰(zhàn)爭失利的責任推到了李廣身上,,李廣因不堪忍受刀筆吏的侮辱而自殺。李廣的遭遇是如此的不幸,,但是他并沒有屈服于命運的壓力,,也沒有消極氣餒,他在一次次失敗與挫折面前,,又一次次頑強地站了起來,,重新投入到了新的戰(zhàn)斗之中。元狩四年(前119年)他參加最后一次抗擊匈奴的戰(zhàn)爭時,,已是從軍打仗四十七個年頭的老將了,,連漢武帝也覺得他“老”而可休息了,可是李廣的斗志仍然老而彌堅,,絲毫不減,。在他的堅決要求下,終于作為前將軍參加了這次大戰(zhàn),,他也因此而喪失了性命,。司馬遷通過具體的描寫,寫出了李廣的自強不息,、剛毅有為的精神,,同時也極大地增添了作品的悲劇色彩。清代牛運震說:“一篇感慨悲憤,,全在李廣數奇不遇時一事,。篇首‘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云云,已伏‘數奇’二字,,便立一篇之根,。后敘廣擊吳楚,還,,賞不行,,此一數奇也;馬邑誘單于,漢軍皆無功,,此又一數奇也,;為虜生得當斬,贖為庶人,,又一數奇也,;出定襄而廣軍無功,又一數奇也,;出右北平而廣軍功自如,,無賞,,又一數奇也;出東道而失道,,后大將軍,,遂引刀自剄,乃以數奇終焉,。至‘初,廣之從弟李蔡’云云,以客形為主,,及廣與望氣語,實敘不得封侯之故,,皆著意抒發(fā)數奇本末,。‘以為李廣老,,數奇’云云,,則明點數奇眼目。傳末敘當戶早死,,李陵生降,,曰‘李氏陵遲衰微矣’,又曰‘李氏名敗’云云,,總為數奇不遇余文,。低徊凄感,此又一篇之主宰,,而太史公操筆謀篇時,,所為激昂不平者也?!迸_\震的分析,,不僅把這篇傳記圍繞數奇不遇時這個主題來描寫的特點揭示得非常清楚明白,而且還把司馬遷在這個描寫中所寄寓的悲憤感情作了很好的說明,,這是一段很精辟的論述,。的確,像李廣這樣一個發(fā)奮圖強,忠心為國的名將,,命運卻如此多舛坎坷,,人們在感嘆之余,不免會生出許多不平和同情,。司馬遷把李廣的奮斗和不遇寫足了,,李廣和古代其他名將的不同特點也就區(qū)別開來了。 其二,,對比襯托,,突出重點。用對比襯托的方法寫人,,是司馬遷描寫歷史人物手法中最常見,,也是使用最頻繁的一種方法。司馬遷在這篇傳記中,,采用多角度,,多層次的對比襯托方法,寫出了飛將軍李廣的鮮明形象,。一是與匈奴射雕者對比,,突出李廣的高超射技。俗話說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一個人的特點只有在同其他人的比較之中,,才可能顯得更加突出明顯,才更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李廣是射箭高手中的高手,,如果讓他與一般的射手去比較,并不能顯示出他的驚人之技,;匈奴是游牧民族,,老老少少從小就騎馬射箭,個個都有一身本領,,其中的射雕高手,,更是匈奴民族中的精英,其射箭技術之過硬,,就連普通的匈奴騎兵也無法與之比肩抗衡,。如果將李廣與匈奴中的射雕能手去比較,那么好戲就出來了,。司馬遷是非常懂得這個道理的,,他在描寫李廣時,從李廣豐富的抗擊匈奴的戰(zhàn)斗歷程中,,精心選擇了一則李廣與匈奴射雕者一比高下的故事,。有一次,,中貴人所帶領的數十名騎兵碰到了三名徒步而行的匈奴射雕者,中貴人以為對方人少可欺,,遂包圍了上去,,想不到三名匈奴射雕者根本不把中貴人一行放在眼里,稍一還手,,就把中貴人所帶去的騎兵幾乎一舉消滅,,其射技之高低,一下子就顯示出來了,。李廣就是在這種非常情況下出場的,,他首先從射技上判斷出,對方一定是匈奴中的射雕者,,事后證明他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接著他親自上陣,去“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從俘虜口中得知,,對方“果匈奴射雕者也”,。匈奴射雕者視中貴人等如草芥,交手時輕而易舉,,但是一碰到李廣,就全沒了先前那種神氣威風,,簡直可以說不堪一擊,。李廣不僅在舉手之間就殺了其中的兩個,還有意活捉一個,,目的自然是想問一問到底是否匈奴的射雕者,,以證實自己的判斷是否有誤。中貴人以數十人對付匈奴三人,,中貴人還受了傷,;李廣面對三位匈奴射雕者,卻顯得輕松自如,,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勝利,。中貴人與李廣,李廣與匈奴射雕者之間,,層層對比,,結果自然使李廣作為神箭手的形象高高地聳立了起來。司馬遷的這種藝術概括,,不僅典型,,而且可以以小見大,讓人領略到了李廣的射箭風采。李廣一生都在抗擊匈奴,,箭不離手,,弓不離身,射技自然越練越精,,出神入化,,百發(fā)百中,區(qū)區(qū)三個匈奴射雕者,,自然不用費太大的勁,。由一斑而窺全豹,司馬遷在這里所用的正是這種手法,。清代吳見思《史記論文·李將軍列傳》說:“百騎馳三人,,不見廣勇;唯不用百騎而自射之,,正極寫廣勇也,。”這又指出,,不僅李廣的射技和勇敢與匈奴的三位射雕者是一種對比,,而且和他手下的百余名騎兵也是一種對比,這是很對的,。 二是與名將程不識對比,,突出李廣治軍的簡易。李廣和程不識都是當時的名將,,先做邊郡太守,,后為宮廷衛(wèi)尉,正直廉潔,,人品也都很好,。但是兩人在治軍方法上,卻大相徑庭,,完全不同,。李廣率軍出征時,“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wèi),,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迸c李廣的簡易隨便相反,,程不識對軍隊的要求十分嚴格,幾乎到了苛求的地步:“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盡管兩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都能打勝仗,,都沒有遇到危害,但是就匈奴來說,,更“畏李廣之略”,;就士卒的反映來說,“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從這種描寫比較中可見,,司馬遷還是比較欣賞李廣的治軍風格。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一說:“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樂從廣而苦程不識,。司馬溫公則曰: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恍Ю顝V,,鮮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論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將兵,有將將,;為將者有攻有守,,有將眾,有將寡,。不識之正行伍,,擊刁斗,治軍簿,,守兵之將也,。廣之簡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將也,。束伍嚴整,,斥堠詳密,將眾之道也,;刁斗不警,,文書省約,將寡之道也,。嚴謹以攻,,則敵窺見其進止而無功;簡易以守,,則敵乘其罅隙而相薄,。將眾而簡易則指臂不相使而易潰;將寡以嚴謹,,則拘牽自困而取敗,。故廣與不識,各得其一長,,而存乎將將者爾,。將兵者不一術,將將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論也,。太史公右廣而左不識,為漢之出塞擊匈奴言也,;溫公之論,,其猶坐堂皇、持文墨,,以遙制閫外之見與!”戰(zhàn)爭是復雜的,,戰(zhàn)場上的情況更是千變萬化,死守兵法不知通變自然不行,,一味散漫而不講兵法恐怕也足取,,李廣在隨便中也不廢章法,并沒有大意到連最基本的警惕性都喪失了的程度,,他在近處不擊刁斗,,在遠處還是派了哨兵的。王夫之認為李廣和程不識各有長短,,不可輕易軒輊,,說的是有道理的。從總體上說,,司馬遷對程不識也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他的這種比較,目的不在于要論兩人的短長,,而是要比出兩人的不同的治軍特點,。這樣一寬一嚴,,對比鮮明,各自的形象也突出起來了,。 三是與李蔡的對比,,突出李廣的懷才不遇。李蔡是李廣的堂兄弟,,他們在漢文帝時同為郎官,,李廣才氣無雙,力戰(zhàn)有功,,曾“顯功名昌邑下”,,連匈奴也“畏李廣之略”,不敢犯邊,,一時天下聞名,;而李蔡的才氣遠遜李廣,其“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可是李廣卻迭遭不幸,,一次又一次的“賞不行”,、“當斬”、“贖為庶人”,,把李廣弄得狼狽不堪,。而此時此刻,功名聲望都不如李廣的李蔡,,卻在仕途上步步高升,,比較順利,先在漢景帝時就官至二千石,,到了漢武帝時,,竟然“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接著又“代公孫弘為丞相”,,升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位,。兩相對照,真是太鮮明太強烈了,,李廣所受到的待遇,,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司馬遷在這里雖然沒有明言痛斥漢武帝的賞罰不公,,是非欠明,,但是在字里行間,,已經透露了這樣的信息,聰明的讀者,,于此都是心領神會的,。文章的對比并沒有到此完成,司馬遷還寫了他們兄弟的共同下場,。李廣自殺的第二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崩顝V的“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與李蔡的“不對獄”,,結局一樣,結束生命的方式相同,,這除了說明李家兄弟都有一股骨鯁之氣之外,,似乎還有一點另外的深意在其中。李廣遭遇不幸,,落得個自殺身亡的悲慘下場,,好像還在情理之中;可李蔡是個受到朝廷重用的丞相,,居然也落到了這步田地,,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司馬遷的這些描寫,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作品的悲劇氣氛,,另一方面也大大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司馬遷似乎在告訴李廣,安慰李廣,,你也不必為封不了侯而耿耿于懷,,死不瞑目,李蔡不是被封了侯了么?他不是同樣沒有逃脫悲慘的下場嗎?在喜怒無常的漢武帝的統(tǒng)治之下,,封侯也好,,不封侯也好,其最后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司馬遷的這些敘述,,是充滿了沉重感和沉痛感的。懷才不遇是封建社會里的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而李廣則是其中很有典型意義的一個,,難怪司馬遷會對他傾注這么多的同情之淚了。 四是與衛(wèi)青,、霍去病的對比,,突出李廣的遭遇不幸和仁愛士卒,。李廣和衛(wèi)青、霍去病兩傳之間隔了一篇《匈奴列傳》,,這是司馬遷的有意安排,,目的是描寫征伐匈奴的專題人物,同時也有隔傳對比之意,。這一點,,宋代黃震在《黃氏日鈔》卷四七中早就已經有所意識,他說:“看衛(wèi)霍傳,,須合李廣看,。衛(wèi)、霍深入二千里,,聲振夷夏,,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zhàn)輒北,,因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公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黃震的分析是對的,,司馬遷在寫這三位抗擊匈奴的名將時,,從出身、治軍,、出征,、下場等各個方面都作了對比描寫,我們今天要深刻理解《李將軍列傳》的內容和司馬遷寫傳的用心,,的確應該將這兩篇傳記結合起來觀看,。李廣出身寒微,完全靠善射和英勇征戰(zhàn)而升為將軍的,;衛(wèi)青,、霍去病則都是外戚,靠裙帶關系而青云直上,,雖說他們也建立了不小的功勞,,但是他們的升遷是那么的頻繁和快速,甚至衛(wèi)青的孩子還在襁褓之中就被封了侯,,這不能不說是因為是外戚的緣故,。李廣仁愛士卒,出征打仗時,碰到缺食少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對士卒可謂關懷備至,,體貼入微,。可是霍去病卻不是這樣,,“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十乘,既還,,重車余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蹋鞠”,。一個體恤士卒,,一個簡直不把士卒當人看待,不用再多費口舌,,其高下優(yōu)劣已經非常清楚了,。李廣出征時,所率領的兵馬往往很少,,裝備也非常差,,出征的路線也不好,戰(zhàn)斗常常打得十分艱苦,,回來以后不是無功就是功罪相當,,有些時候還罪大于功,只好以錢贖罪,,或被免為庶人,,最后不僅封不了侯,還落得個自刎身亡的悲慘下場,。而衛(wèi)青,、霍去病則要比李廣幸運得多,他們每次出征都人強馬壯,,武器精良,,后勤供給充分,失敗不會受到什么處分,勝利則可升官封侯,。衛(wèi)青二十七歲為車騎將軍,,三十歲封侯,三十三歲就升為大將軍,;霍去病二十三歲為驃姚校尉,,二十三就封了侯,二十五歲升為驃騎將軍,。同為抗擊匈奴的名將,,李廣的遭遇是如此的凄慘,而衛(wèi)青和霍去病卻始終福星高照,,一帆風順,,這就不能不使人生出種種感嘆,對當權者的任人唯親,,對統(tǒng)治者的賞罰不公,激起無限的不滿和憤恨,;同時也對迭遭打擊迫害的李廣一掬同情之淚,,為之大鳴不平。好在李廣生前深受士卒愛戴,,死后也得到了全天下人的致哀,桃李雖不言,,芬芳香自遠;而衛(wèi)青則“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歷史最后還是非常公正的,。千百年來,,后人一直深深地敬愛和懷念著李廣這位才氣無雙的飛將軍,這又是衛(wèi)青和霍去病所無法望其項背的,。 其三,選材典型,,剪裁得當。李廣一生久歷戎行,,與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戰(zhàn),,作品只選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次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一次是猝逢千余敵騎的遭遇戰(zhàn),,二是傷重被俘、孤身斗敵的脫險戰(zhàn),,三是沖破匈奴四萬余騎的突圍戰(zhàn),在敵眾我寡,、緊張驚險的戰(zhàn)斗場景的描寫中,,表現了李廣驚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略,塑造出了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形象,。由于司馬遷描寫李廣時所選擇的事例典型而且集中,所以李廣的形象顯得特別虎虎有生氣,。宋代黃震《黃氏日鈔》卷四十七記載讀這篇傳記時感到李廣的“英風如在”,的確不是一句虛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