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那么“犀利”,,中醫(yī)該如何應對 今天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結核病是一種流傳千年的疾病,,提起它,很多人會有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尤其是肺結核,,既為大眾所熟知,也令人聞而遠之,。在我國古代,,肺結核被稱為“肺癆”,在不少文學著作中也不乏它的身影,,比如《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魯迅小說《藥》中的華小栓,皆因肺癆而死,。肺癆不容小覷,,該如何制服?且看正文揭曉,! 中醫(yī)學稱本病為肺癆,,是由于正氣虛弱,感染癆蟲,侵蝕肺臟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及身體逐漸消瘦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具有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治療原則 本病以補虛培元,、抗癆殺蟲為基本原則,,根據(jù)體質(zhì)強弱分別主次,,但尤需重視補虛培元,,增強正氣,以提高抗病能力,。調(diào)補臟器重點在肺,并應注意臟腑整體關系,,同時補益脾腎,。治療大法應根據(jù)“主乎陰虛”的病理特點,以滋陰為主,,火旺者兼以降火,;若合并氣虛、陽虛者,,則當同時兼顧,。殺蟲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 正如《醫(yī)學正傳·勞極》所說:“治之之法,,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一則補虛,以復其真元,?!?/span>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肺癆患者還應注意飲食,、攝生等綜合調(diào)理,,對于病情緩解和康復都有重要作用。故《明醫(yī)雜著·癆瘵》提出:“然必須患者愛命,,堅心定志,絕房事,,息妄想,戒惱怒,,節(jié)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用也,?!?/span> 辨證要點 ①辨病理屬性,。區(qū)別陰虛,、陰虛火旺、氣虛的不同,掌握肺與脾、腎的關系,。臨床總以肺陰虧損為多見,,如進一步演變,則表現(xiàn)為陰虛火旺,,或氣陰耗傷,,甚至陰陽兩虛。 ②辨主癥,。臨床應根據(jù)咳嗽、咯血,、潮熱,、盜汗四大主癥的主次輕重及其病理特點,結合其他兼癥,,辨其證候所屬,。 分型治療 一、肺陰虧虛 【證候】干咳,,咳聲短促,,或咳少量黏痰,,或痰中帶血絲或血點、色鮮紅,,胸部隱隱悶痛,,午后手足心熱,,皮膚干灼,口干唇燥,,或有輕微盜汗,,舌邊尖紅,,苔薄,,脈細或兼數(shù),。 【治法】滋陰潤肺,。 【方藥】月華丸。 天冬30g,,生地黃30g,,麥冬30g,熟地黃30g,,山藥30g,,百部30g,沙參30g,,川貝母30g,,真阿膠30g,茯苓15g,,獺肝15g,,廣三七15g,白菊花60g,,桑葉60g,。 【加減】咳頻而痰少質(zhì)黏者,加甜杏仁10g,;痰中帶血絲較多者,,加白及10g,仙鶴草30g,;低熱不退者,,可酌配銀柴胡10g,地骨皮10g,功勞葉10g,,青蒿10g,,胡黃連10g。 二,、陰虛火旺 【證候】嗆咳氣急,,痰少質(zhì)黏,或吐稠黃痰,、量多,時時咯血,,血色鮮紅,,午后潮熱,骨蒸,,五心煩熱,,顴紅,盜汗量多,,口渴,,心煩,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脅掣痛,男子可見遺精,,女子見月經(jīng)不調(diào),,形體日漸消瘦,舌紅而于,,苔薄黃或剝,,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百合固金湯加減,。 熟地黃9g,生地黃9g,,當歸身9g,,白芍3g,甘草3g,,桔梗3g,,玄參3g,貝母12g,,麥冬12g,,百合12g。 【加減】骨蒸勞熱,日久不退,,可選用清骨散或秦艽鱉甲散,。若火旺較甚,熱勢明顯升高,,酌加胡黃連,、黃芩、黃柏等苦寒瀉火堅陰,。痰熱蘊肺,,咳嗽痰黃稠濁,酌加桑白皮,、知母,、金蕎麥根、魚腥草等清化痰熱,??┭^著者,加黑山梔,、紫珠草,、大黃炭、地榆炭等涼血止血;血出紫黯成塊,,伴胸脅掣痛者,,可酌加三七、茜草炭,、花蕊石,、蒲黃、郁金等化瘀和絡止血,。盜汗甚者,,可選烏梅、煅牡蠣,、麻黃根,、浮小麥等斂營止汗。聲音嘶啞或失音,,可加訶子,、木蝴蝶、鳳凰衣,、胡桃肉等以潤肺腎而通聲音,。 三、氣陰耗傷 【證候】咳嗽無力,,氣短聲低,,咳痰清稀色白,偶或夾血,或咯血,,血色淡紅,,午后潮熱,伴畏風,、怕冷,,自汗與盜汗并見,納少神疲,,便溏,,面色蒼白,顴紅,,舌質(zhì)光淡,、邊有齒印,苔薄,,脈細弱而數(shù)。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方藥】保真湯加減,。 當歸9g,人參9g,,生地黃9g,,熟地黃9g,白術9g,,黃芪9g,,赤茯苓4.5g,白茯苓4.5g,,天冬6g,,麥冬6g,赤芍6g,,白芍6g,,知母6g,黃柏6g,,五味子6g,,柴胡6g,地骨皮6g,,甘草4.5g,,陳皮4.5g,厚樸4.5g,。 【加減】夾有濕痰者,,加半夏10g,陳皮10g;咯血量多者,,酌加花蕊石20g,,蒲黃10g,仙鶴草30g,,三七10g,,配合補氣藥以止血攝血;如納少腹脹,、大便溏薄等脾虛癥狀明顯者,,酌加扁豆10g,薏苡仁20g,,蓮子肉20g,,山藥10g。 四,、陰陽兩虛 【證候】咳逆喘息少氣,,咳痰色白,或夾血絲,,血色暗淡,,潮熱,自汗,,盜汗,,聲嘶或失音,面浮肢腫,,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見五更泄瀉,口舌生糜,,大肉盡脫,,男子滑精、陽痿,,女子經(jīng)少,、經(jīng)閉,舌質(zhì)光淡隱紫,、少津,,脈微細而數(shù),或虛大無力,。 【治法】滋陰補陽,。 【方藥】補天大造丸 紫河車1具,,生地黃45g,麥冬45g,,天冬45g,,杜仲45g,熟地黃60g,,牛膝30g,,當歸30g,小茴香30g,,川黃柏30g,,白術30g,枸杞子21g,,五味子21g,,陳皮24g,干姜6g,,側柏葉60g,。 【加減】腎虛氣逆喘息者,配胡桃仁30g,,冬蟲夏草3g,,蛤蚧1對,五味子30g,;陽虛血瘀水停者,可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澤蘭10g,,紅花10g,,北五加皮10g;五更泄瀉者,,配用煨肉豆蔻10g,,補骨脂10g。 [通治方] 蒲輔周:治肺結核吐血經(jīng)驗方,。一老中醫(yī)口傳予我,,此方配合有理。 生龍骨粉60克 生牡蠣粉60克 生三七粉30克 生雞內(nèi)金粉60克 生白芨粉30克 生百部粉30克 6味細末和勻,,磁器收貯,。早晚各用3克加入調(diào)熟的藕粉或山藥粉內(nèi)服。服完后多永不再吐血,,以后單用白芨粉續(xù)服數(shù)克,,肺結核可痊愈。我過去囑患者自采白芨約30克許,,煮稀粥每日吃,,或用羊肺湯送服白芨粉,,治療半年,見數(shù)例患者恢復了健康,。 --《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 岳美中:治肺癆咳血驗方,,通過臨床觀察,白芍用量若在30克以上,,對大量吐血的確有較好的止血效果,。 白芍12~30克 藕節(jié)30克 漢三七3克 生地12~24克,水煎服,。 --《岳美中醫(yī)話集》 [辨證方] 1,、熱 證 陳士鋒:人有陰虛火動,每夜發(fā)熱如火,,至五更身涼,,時而有汗,時而無汗,,覺骨髓中內(nèi)炎,,飲食漸少,吐痰如白沫,,人以為骨蒸之癆瘵也,,誰知是腎水不能制火乎。方用涼髓丹,。 地骨皮30克 丹皮30克 麥冬15克 金釵石斛9克 牛膝6克 茯苓6克 水煎服,。連服4劑而內(nèi)熱輕,再服4劑內(nèi)熱盡除,。服一月而前癥盡愈也,。 --《辨證奇聞》卷七 鄭僑:托里內(nèi)消湯。余臨床實踐中體會到:金銀花必須重用,,方可收效,,一般可用至60~90克。本方余多年來用于治療肺結核,,多收到滿意的效果,。 金銀花45克 當歸12克 玄參15克 車前子12克 蒲公英30克 甘草6克 肉蓯蓉15克 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 --《千家妙方》上冊 2、虛 證 龔自璋:虛勞病神效方,。此方專治氣血兩虛,,骨蒸勞熱,身體贏瘦,,四肢酸軟,,精神倦怠,,腰痛脊疼,飲食不進,,以及陰虛吐血,、咳逆,一切不足弱癥,,服之屢效,。 枇杷葉56片(新鮮者如無,干者亦可,,盛者多加,,不咳嗽者不必用多,洗刷凈葉上毛) ,,大梨2個(深臍者佳,,去皮切片用) ,白蜜30克(先熬滴水成珠,,大便干燥者多加,,大便溏滑者不用) ,大棗250克(或黑圓微棗皆可) ,,建蓮肉120克(不必去皮),。 先將枇杷葉放銅鍋或砂鍋內(nèi),用河水煎幾滾取湯,,用絹瀝清汁,,其煎過葉去之不用。后將梨,、棗,、蓮、蜜和拌放鍋內(nèi)鋪平,,然后將所煎枇杷葉清汁、淹滿略高些蓋好,,煮半炷線香,,翻轉冉煮半柱香,用磁罐收貯,,隨意溫熱吃,,最益臟腑。棗煮熟,。乘熱剝?nèi)テぁ?/span> --《家用良方》卷六 3,、實 證 董平:以止血飲為主方,若能進行適當辨證加減,,不僅對于肺結核引起的大咯血有良好的快速止血效果,,即對于支氣管擴張引起的大咯血也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鮮生地60克 黃芩9克 黑山梔9克 大小薊各9克 旱蓮草9克 熟軍9克 生赭石30克(先煎) 生龍牡各30克(先煎) 仙鶴草12克 炒蒲黃9克 茜草炭6克 阿膠9克(烊化) 三七粉6克(分2次吞服)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重癥每日2劑,分4次服,。 便秘者,,熟軍改為生軍;火盛者,,加知母,、生石膏;血熱極者,,加犀角粉(沖服),、青皮或紫雪丹4~6克(沖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