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8 21:56* 字數(shù) 3114 閱讀 861評論 2喜歡 27贊賞 3
“學習”本身還需要學習嗎,?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是固定的嗎?成年后大腦是否就停止生長了呢,?我們?yōu)槭裁礇]有必要嫉妒天才,?你將會在Coursera最火的課程之一《學習如何學習》中找到答案。 《學習如何學習》是一門為期四周的迷你課程,,主講老師芭芭拉·奧克利,,從學校的反數(shù)學女王逆襲成工程學教授,這是不是很勵志呢,?看來學習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另一位老師特倫斯·謝諾沃斯基是一位計算神經(jīng)科學教授,他為該課程帶來了更多的科學依據(jù),。 這門關于學習的課程,,首先從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出發(fā),介紹了人腦的兩種思維模式和知識的存儲模式,,然后運用人腦的運作方式,,講述如何有效學和多種學習誤區(qū),同時還給出了克服拖延的方法,,以及記憶,、睡眠、運動對學習的幫助,。 本文將介紹課程中更底層的一些理念,,包括專注和發(fā)散思維模式,組塊式知識存儲,,記憶,、睡眠和運動;而實用操作層面的技巧,,包括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習的誤區(qū)和克服拖延的方法,將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紹,。 兩種思維模式:專注和發(fā)散我們有兩種思維模式,,專注模式和發(fā)散模式。當你在聚精會神看這篇文章時,就處在專注模式,;而當你一不小心分了神望向窗外的朵朵白云時,,就切換成了發(fā)散模式。 課程中老師給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想象你的大腦是一個彈珠游戲機:專注模式中,,障礙點排布的比較緊密,當發(fā)射彈珠后,,它只能在小范圍內(nèi)活動,;而發(fā)散模式中,障礙點排布寬松,,發(fā)射彈珠后它能在較大的空間活動,。 專注模式 發(fā)散模式 這兩種模式就像硬幣的兩面,不可能同時存在,,也無所謂好壞,,只有適不適合。專注模式讓你能更聚焦地思考,,而發(fā)散模式讓你能更具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當你學習困難的東西時,,該使用哪種模式呢,?答案是在這兩種模式間來回切換。 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薩瓦爾多·達利,,在創(chuàng)作時會手拿一把鑰匙,,然后閉目休息,當快睡著時鑰匙掉落,,他被吵醒,,然后迅速進入繪畫創(chuàng)作中。在《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這本書中,,介紹了一種提高注意力的方法,,就是主動走神和覺察自己的注意力。 更為讓人吃驚的是,,這門課程還介紹了一種很違反我們習慣的考試的技巧,。一般在考試中我們習慣先做容易的題目,遇到難題先跳過以積累信心,。而這里卻推薦先從難題開始,,當遇到障礙時就做幾道容易的題目,然后再跳回難題,,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這正是使用了在專注和發(fā)散模式間來回切換的方式,專注容易讓我們視野狹小,而發(fā)散正是讓我們跳出某一思維誤區(qū)的最好辦法,。 知識存儲模式:組塊組塊(chunk)是大腦中知識的存儲和組織模式,,在生理層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系列緊密相連的神經(jīng)元,,在信息層面,,組塊是通過意義捆綁在一起的信息碎片。 組塊是一種信息壓縮方式,,它使得知識更容易被記憶,,甚至能形成類似于肌肉記憶的下意識反應。比如在剛學開車時,,要記住汽車啟動的一些列步驟:系安全帶,、點火、掛擋,、打左轉向燈,、鳴喇叭、松手剎等等,。對于新手,,往往需要一項項在腦中回憶,有時甚至還手忙腳亂,;但對于老手就不一樣了,,這些動作就如同刷牙洗臉般行云流水,因為這系列動作已經(jīng)在它們腦中形成牢固的組塊了,。 更為神奇是,,當福爾摩斯初次見到華生時,就能準確道出華生來自阿富汗,,當被問及他是如何下結論的,,福爾摩斯回答說:“一系列的思索飛快地略過我的腦際,因此在我得出結論時,,竟未察覺得出結論所經(jīng)的步驟,。” 這也許就是組塊的最高境界了,。 那么,,組塊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進入專注模式。其次,,要理解所學內(nèi)容的基本概念,,聯(lián)系大腦中不同區(qū)域的信息,,幫助創(chuàng)建初始組塊。此時組塊在大腦中還不夠穩(wěn)固,,然后就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練習,,加深組塊在腦中的深刻程度。不僅要知道怎么做,,也要知道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專注和理解這兩步對大多數(shù)人都不是難事,但第三步通過練習獲得使用情境卻不容易做到,。TED演講中有一次談到如何背單詞,,演講者的辦法就是收集該詞在不同電影中出現(xiàn)的橋段,通過在多種語境中反復遇到某一個詞來幫助記憶,。這不正是運用了組塊形成的原理嘛,? 在學習某項專業(yè)知識時,入門階段往往是創(chuàng)建許多分散的概念組塊,;但當專業(yè)深入后,,小的組塊就如同拼圖般拼接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組塊群,。這也許就是新手和專家的區(qū)別吧,!當你腦中的組塊越多,學習新組塊就越容易,,因為新組塊總能和舊組塊相聯(lián)系,,形成穩(wěn)固的知識結構。 發(fā)現(xiàn)量子霍爾效應的物理學家張首晟,,是加州大學的教授,也是一位風險投資人,。有人問他做這么多事情,,是如何分配時間的?他說自己100%的時間在做物理,,100%的時間在做教育,,100%時間也在做投資,因為他認為這些知識都相互聯(lián)系,,形成一張大網(wǎng),,新的知識能非常容易地嵌入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這也真可謂是組塊化的高手了,! 所謂大道三千,,殊途同歸。在《如何高效學習》一書中也介紹了類似的信息存儲方式,。該書的作者斯科特·揚也是一位學習高手,,他曾成功挑戰(zhàn)用一年時間完成MIT計算機系的33門網(wǎng)上公開課,而這么多課程通常學生需要花四年學完。斯科特在他的書中講到,,一系列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形成結構,,簡化壓縮的結構形成模型,而結構與結構之間又通過高速公路相連接,。學習正是創(chuàng)造這一信息網(wǎng)絡的過程,。 信息的存儲網(wǎng)路(來自《如何高效學習》) 記憶、 睡眠 和 運動記憶是學習之所以有效的重要工具,,課程中講到一位患者為了防止癲癇發(fā)作,,在被切除了大腦中的海馬體后,竟然喪失了長期記憶的能力,,雖然他仍能學習東西,,但是過一會兒他連學過某項知識這件事都忘記了。 記憶有兩種,,一種是工作記憶,,另一種是長期記憶。工作記憶儲存的時間有限,,而且容量也有限,,一般只有四個插槽,這也是為什么演講者在列舉知識點時不能講太多,,因為觀眾記不住啊,。工作記憶好比電腦的內(nèi)存條,不僅容量小,,還不能夠長久保存,。如果要長期保存信息,就需要硬盤了,,這也好似我們的長期記憶,,不過電腦的硬盤只需要寫一次就行了,而人們的長期記憶卻需要工作記憶的反復鞏固,,才能穩(wěn)定形成,。這也就是學習為什么需要不斷重復的原因了。 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形成長期記憶,,除了不斷重復這種笨辦法以外,,還有一種看似討巧實則非常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圖像加上各種感官想象讓所需記住的內(nèi)容印象深刻,。為什么圖像化有用呢,?因為我們的大腦擅長視覺和空間記憶,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打完獵后需要找到回家的道路,,也要記住哪里有鮮美的果實可以采摘,,所以就進化出了強大的視覺和空間記憶能力。 像圍棋大師這類普通人眼中的天才,,他們的確有過人的天賦,,即工作記憶的容量更大,普通人有四個插槽,,他們或許能達到九個,,這使得他們學習起來更容易。還記得兩種思維模式嗎,?工作記憶也是專注模式的應用,,但是過于專注反而限制了發(fā)散模式,所以他們也更容易被思維定式所綁架,,從而更難激發(fā)創(chuàng)新,。講到這里,你心中是不是有些平衡了,,我沒有天才的學習能力,,正是我的不專注讓我更具創(chuàng)新性啊,! 睡眠和運動,,對學習也非常重要,然而現(xiàn)實情況往往是我們?yōu)榱藢W習而忽略了它們,,這也是學習效率不佳的原因之一,。 在我們清醒時,大腦中會產(chǎn)生毒素,;而當睡眠時,,腦細胞收縮,毒素就會在它們的間隙中流動從而被排出,。睡眠狀態(tài)下,,白天學到的知識也會被大腦進行重組和加強,這也是為什么善于學習的人總會在睡前回顧當天知識,,有睡覺這么輕松的鞏固知識的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獎勵大腦的最好方式是運動,。要知道,雖然成年人的身體不會再長了,,但是大腦還是會不斷形成新的神經(jīng)元的,。但是如果新神經(jīng)元不被使用,它們就會凋亡,,有氧運動恰好能幫助新神經(jīng)元存活,。所以,,您是不是迫不及待想運動了呢?不僅讓身體更健康,,也是為了讓我們的大腦更發(fā)達,。 小結本文介紹了Coursera課程《學習如何學習》關于大腦運作的底層邏輯:我們思考時用了哪兩種模式?知識信息是如何在大腦中存儲的,?記憶,、睡眠和運動對學習有什么作用? 那么,,如何運在學習中運用這些腦科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呢?我將在下一篇中為大家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