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窩 頂由鎖骨中1/3、第1肋和肩胛骨上緣圍成,,與頸根部相通,。底為皮膚、淺筋膜及腋筋膜,。 前壁由胸大,、小肌,鎖骨下肌和鎖胸筋膜構成,。外側壁由肱骨結節(jié)間溝,、肱二頭肌短頭和喙肢肌組成。內側壁由前鋸肌及其深面的上4個肋與肋間隙構成,。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圓肌、背闊肌與肩胛骨構成,。 由于肱三頭肌長頭穿過大圓肌和肩胛下肌,、小圓肌之間,其內側為三邊孔,,有旋肩胛血管通過,;肱三頭肌長頭與肱骨外科頸之間為四邊孔,有腋神經及旋肢后血管通過,。 腋窩的內容物
肩關節(jié)是人體具有最大活動范圍的關節(jié)。它是由肩肱關節(jié),,肩峰下結構(第二肩關節(jié)),,肩鎖關節(jié),喙鎖連接(有時會發(fā)展為喙鎖關節(jié)),,肩胛胸壁關節(jié),,胸鎖關節(jié)等6個部分構成的關節(jié)復合體。 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分為內外兩層,,又稱肌袖,。外層肌袖為三角肌,包圍肩關節(jié)的前,、外,、后三面;內層肌袖為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在關節(jié)囊前面內外兩層肌袖之間,,還有三塊肌肉,,即胸小肌、喙肱肌及肱二頭肌短頭,。 在肩關節(jié)上方,,有肩峰、喙突及喙肩韌帶共同構成的“喙肩弓”保護,。 臨床上,,在肱骨頭置換手術時需要對肩袖的保護或是對肩袖的重建,以保證肩關節(jié)的功能及穩(wěn)定,。 由于肱骨頭的關節(jié)面比關節(jié)盂約大3倍,;關節(jié)囊,尤其是關節(jié)囊的下部薄而松弛,;關節(jié)囊前下方缺乏韌帶和肌肉保護等,,使得肩關節(jié)容易脫位,尤其是肩關節(jié)前脫位最為常見,。 臨床上人工肱骨頭置換手術時選用的肩關節(jié)前側入路就是在圖示位置切開關節(jié)囊進入,。 上臂 上臂淺層結構:
到達臂前區(qū)后,,頭靜脈沿肱二頭肌外側溝上行,,最后經三角肌與胸大肌間溝,穿鎖胸筋膜注入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 貴要靜脈和前臂內側皮神經走行于肱二頭肌內側溝的下半,,它們在臂中點平面 出入深筋膜,貴要靜脈匯入肱靜脈,,或直接續(xù)干腋靜脈,。 上臂深層結構
肱二頭肌外側溝下部還有前臂外側皮神經走行,。 肱骨肌管由肱三頭肌的內,、外側頭、長頭與肱骨橈神經溝形成一個繞肱骨中份后面的管道,,內有橈神經及伴行的肱深血管,,故又名橈神經管。 由于橈神經穿肱骨肌管時,,緊貼骨面,,故肱骨中段骨折時,易傷及橈神經,, 致前臂伸肌麻痹,,引起腕下垂。 在肱骨髁前面有肱動脈,、正中神經,,內側有尺神經,外側有橈神經,,血管神經束前面是堅韌的肱二頭肌腱,。一旦肱骨髁上骨折,血管神經容易受損,。 一 肱骨手術入路 肱骨前外側入路 1,、皮膚切口:切口從喙突開始,沿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向下外至三角肌止點處,,再根據(jù)需要沿肱二頭肌外側緣向遠側延伸,。切口終止于肘關節(jié)屈側皮膚橫紋上方5cm處。 2,、神經界面:切口近側,,界面位于三角肌(腋神經)和胸大?。ㄐ厍皟?、外側神經)之間切口遠側,界面位于肱肌內側肌纖維(肌皮神經)和外側肌纖維(橈神經)之間。 3,、分離:切口近側,,以頭靜脈為標志,辯明三角肌胸大肌間溝,,沿此肌溝分離至三角肌止點,。在胸大肌止點外側縱行切開骨膜進入。切口遠側,,辯明并分離肱二頭肌和肱肌之間的肌間隙,,再沿中線將肱肌纖維縱行向兩側分開,直至肱骨,,切開骨膜進入,。 4、注意事項 a.橈神經在肱骨中段后側呈螺旋形走行的橈神經溝中,。因此要嚴格執(zhí)行骨膜下剝離,,減少橈神經損傷。 b.在臂遠側1/3前骨筋膜鞘中,,橈神經在此處已傳出外側肌間隔,,行走在肱橈肌和肱肌之間??v行分開肱肌使橈神經在肱肌外側一半肌纖維的保護下一同牽開,,而不受損傷。 c.腋神經行于三角肌深面,,向外側牽開三角肌時,,用力不可過大,以免損傷腋神經,。 肱骨遠端前外側入路 1,、皮膚切口:自肘上10cm開始,沿肱二頭肌外側緣向下,,到肘屈側皮膚橫紋止,。 2、神經界面:此入路沒有神經界面,,由于肱橈肌和肱肌外側部分肌纖維均由橈神經在近切口處發(fā)出的神經分支支配,,所以向近側延伸切口,可能造成肱肌外側部分肌纖維失神經支配,,但不會產生顯著的影響,。此處切開深筋膜時,要注意損傷自肱二頭肌深面穿出的前臂外側皮神經,。 3,、分離:沿皮膚切口線切開深筋膜,,牽開肱二頭肌,顯露肱肌和肱橈肌,。自肱肌和肱橈肌之間分離,,在肘關節(jié)平面,于兩肌間解剖出橈神經,,將其向外牽開,,沿肱肌外側緣縱向切開,直達骨膜,。 4,、注意事項:在切開肱肌前,必須先解剖出位于肱肌和肱橈肌之間的橈神經并予以保護,,前臂外側皮神經在切口遠側自肱二頭肌深面穿出,行于肱肌和肱橈肌表面,,位置淺表,,切開深筋膜時,要注意辨認和保護此神經,。 前臂 淺層結構
深層結構
一 橈骨和尺骨手術入路 橈骨前側入路 1,、皮膚切口:切口起自肘屈側皮膚橫紋的肱二頭肌腱外側,,向下直至橈骨莖突,作一直切口,,切口長度視手術需要而定,。 2、神經界面:界面位于肱橈肌和橈側腕屈肌之間,,前者為橈神經支配,,后者為正中神經支配。 3,、分離 a.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找到肱橈及內側緣,。在切口近側找到它和旋前圓肌的界線,,在切口遠側找到它和橈側腕屈肌的界線,沿上述間隙向遠近側分離出橈神經淺支,。 b.橈骨近側1/3為旋后肌覆蓋,,骨間后神經穿經其間達前臂背側骨筋膜鞘,它是這一入路唯一最易受損的重要結構,。因此要使前臂充分旋后,,暴露橈骨前側的旋后肌附著點,,沿旋后肌附著緣切開,向外側作骨膜下剝離,。 c.橈骨中1/3前面為旋前圓肌和指淺屈肌所覆蓋,,使前臂旋前以顯露橈骨外側的旋前圓肌和指淺屈肌的止點,切斷肌止點,,作骨膜下剝離,。 d.橈骨遠側1/3部有拇長屈肌和旋前方肌分別起、至于橈骨中下1/3前側及后外側,,要顯露橈骨,,需使前臂旋后,切開兩肌在橈骨外側的起,、止部骨膜,,作骨膜下剝離。 4,、注意事項 a.骨間后神經在繞過橈骨頸進入旋后肌部最易損傷,,只有在前臂充分旋后時,旋后肌止點才能充分暴露以確保安全,。 b.橈神經淺支在肱橈肌深面下行,,游離并向外牽開“可動肌腹”時較易受傷。 c.在切口近側,,橈動脈行經肱二頭肌腱內側,,為避免損傷,手術要保持在肱二頭肌腱外側近側,。 d.橈返動脈起自肘關節(jié)稍下方,,進入肱橈肌前分成兩支,,為使橈動脈和橈神經淺支能夠移動,,必須結扎切斷這些動脈支。 尺骨后側入路 1,、皮膚切口:沿尺骨皮下緣作縱切口,,其長度視需要而定,骨折病例,,切口的中點要在骨折處,。 2、神經界面:界面位于尺側腕,、伸屈肌之間,,前者為尺神經支配,后者為骨間后神經支配,。 3,、分離:沿皮膚切口切開深筋膜,。沿尺骨皮下緣從腱膜上切開起始于此的尺側腕伸肌纖維,并從尺骨上剝下腱膜,。在鷹嘴部,,沿肘后肌平面切開尺側腕屈肌。 然后沿尺骨縱軸切開骨膜,,作骨膜下剝離,。 4、注意事項 a.尺神經在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間下行,,為安全,,要盡可能長地作尺側腕屈肌地骨膜下剝離。如果在肌肉內進行解剖,,特別在近側極易損傷尺神經,,在剝尺骨近側1/5的尺側腕屈肌之前,要找到穿過該肌兩頭之間的尺神經,。 b.尺動脈在尺神經橈側伴行,,手術時要注意嚴格骨膜下剝離。
下肢
一 髖關節(jié) (一)髖關節(jié)為多軸性關節(jié),,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huán)轉運動,。但由于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jié)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jié)頭與關節(jié)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加之關節(jié)囊厚,,限制關節(jié)運動幅度的韌帶堅韌有力,,因此,與肩關節(jié)相比,,該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大,。而靈活性則甚差。 (二)在髖臼的邊緣有關節(jié)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jié)窩的深度,。 在髖臼切跡上橫架有髖臼橫韌帶,并與切跡圍成一孔,,有神經,、血管等通過。關節(jié)囊厚而堅韌,,上端附于髖臼的周緣和髖臼橫韌帶,,下端前面附于轉子間線,后面附于轉子間嵴的內側(距轉子間嵴約1厘米處),,因此,,股骨頸的后面有一部分處于關節(jié)囊外,而頸的前面則完全包在囊內,。 (三)關節(jié)囊下部有恥骨囊韌帶增強,,可限制大腿過度外展及旋外。關節(jié)囊后部有坐骨囊韌帶增強,,有限制大腿旋內的作用,。 二 大腿 淺層結構
深層結構
三 股骨手術入路 股骨前外側入路 1,、皮膚切口:自髂前上棘下方5cm處至臏骨外緣連一直線,即為切口線,。 2,、分離:沿皮膚切口線切開闊筋膜,辯明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的間隙,,鈍性分開,,顯露出深層的股中間肌,。在股骨前方,沿股中間肌纖維方向切開,,直達股骨,作骨膜下剝離,。 3,、注意事項:股外側肌肌支由股神經發(fā)出,,在切口的上部與旋股外側動脈分支伴行,穿過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的間隙,,于股外側肌的內側進入肌內。顯露股骨上1/3時,,需要識別和保護,,而伴行的旋股外側動脈分支則需將其結扎切斷。 股骨外側入路 1,、皮膚切口:自大轉子頂點上方2-4cm開始,向下經大轉子中點,,沿大腿外側作一縱行皮膚切口。 2,、神經界面:此入路為分開股外側肌進入,,故不存在神經界面。但由于股外側肌接受來自高位的股神經支配,,故在遠側分開股外側肌不會發(fā)生失神經支配現(xiàn)象,。 3、分離:沿皮膚切口線切開闊筋膜,,在切口上端可沿闊筋膜張肌下部的后緣切開闊筋膜,,顯露股外側肌,,再沿其肌纖維方向分開至骨膜,,然后切開作骨膜下剝離。 4,、注意事項:股深動脈有許多穿支橫穿股外側肌,,經此入路時難免損傷這些血管,應注意將其結扎切斷,。 膝關節(jié)周圍結構
小腿淺層結構
小腿深層結構
四 脛骨手術入路 脛骨前側入路 1,、皮膚切口:在小腿前面作一縱向弧形切口,上端起于脛骨皮下面,,彎越前緣,,與前緣外側平行向遠側延伸。 2,、神經界面:此入路無神經界面,,主要在骨膜下施行剝離,切勿損傷支配伸肌的神經,。 3,、分離:掀起皮瓣,顯露脛骨的皮下面,。切口可到脛骨的內側面和外側面,。內側面:骨折時,骨的主要血液供應中斷,,僅剩脛骨骨膜能提供少量但足以使脛骨存活的血運,,因此,骨膜的剝離應保持在最小限度。在脛骨內側面中央縱行切開骨膜,,暴露必要的骨面,。外側面:沿脛骨前緣縱行切骨膜,由骨膜下向外側牽開脛骨前肌以顯露外側面,。 4,、注意事項:大隱靜脈在小腿內側上行,淺層分離時易損傷,,應注意保護,。 五 腓骨手術入路 1、皮膚切口:在腓骨后方作一縱形切口,,從外踝后方開始到腓骨頭平面,,再沿骨二頭肌腱向上、后延伸至腓骨頭上方一掌寬處,。 2,、神經界面:位于腓淺神經支配的腓骨肌與脛神經支配的屈肌之間。 3,、分離 1)開始在近側與切口線一致切開深筋膜,,找出骨二頭肌腱的后緣,并在其后方辨認并游離腓總神經,,向下追溯至彎繞腓骨頸處,。 2)切斷覆蓋腓總神經的腓骨長肌纖維,把腓總神經從腓骨頸的后方游離出來加以保護,。 3)分離出腓骨肌與比目魚肌之間的平面,,牽腓總神經向前,與此平面間隙一致地縱切腓骨地骨膜,,向下切至骨面,。 4)剝離附著于腓骨的肌肉。 4,、注意事項:腓總神經在腓骨頸處行于皮下,,如果皮膚切口太深,神經可被切斷,。 脊柱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借椎間盤,、椎間關節(jié)及許多韌帶連接成一個整體,。 1、椎骨:共24個,,可分為頸椎(7個),、胸椎(12個)和腰椎(5個)。一般椎骨都有一個椎體和一個椎弓,,椎弓上有七個突,。 2、椎間盤:又稱椎間纖維軟骨盤,,是由纖維軟骨組成,,并連接于上下兩個椎體之間,是椎體與椎體之間的軟骨連接,。其結構成分為三部分:(1)纖維環(huán) (2)髓核 (3)軟骨板,。 3、椎間的韌帶:1) 脊柱的短韌帶:黃韌帶 ,、棘間韌帶和橫突間韌帶,。 2)脊柱的長韌帶 :前縱韌帶 、后縱韌帶 和棘上韌帶,。 4,、脊髓:位于椎管內,呈圓柱形,,脊髓的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平齊第一腰椎下緣,長約40~45cm,。脊髓的末端變細,,稱為脊髓圓柱。自脊髓圓柱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 5,、脊神經: 1)脊神經共31對,計有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 2)脊神經由與脊髓相連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間孔合并而成,。3)脊神經節(jié)是后根在椎間孔處的膨大部,,為感覺性神經節(jié),主要由假單極神經元胞體組成,。4)脊神經出椎間孔后立即分為前支和后支,。
|
|
來自: 邵曼歌 > 《醫(y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