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將周平王東遷視作是西周與東周的分界線,,也是開啟春秋戰(zhàn)國諸侯紛爭時代的標志事件。那么,,一次遷都行為何以能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呢,?實際上在這次遷都行為的背后所蘊藏著的,是周王室與其分封的諸侯勢力間的一次大洗牌,。 周代遷都圖_圖 西周滅亡 公元前775年,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因自己的一時喜惡決定廢掉原立的申王后及太子宜臼,,同時封自己心愛的褒姒為王后并將褒姒子伯服立為太子,。此后,周幽王又下令將廢太子送回其母國——申國。申侯看到被送回來的廢太子宜臼,,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更重要的是,王后與太子雙雙被廢,,這就意味著申侯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將一落千丈,,與周幽王的梁子也就此結下了。 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結繒和犬戎等勢力,,欲南北夾擊周王室,擁立原太子宜臼為周天子,。周幽王下令點燃烽火臺,,“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未必可信,但勤王的諸侯大軍確實未能及時趕來,。周王朝中央本有最精良的“六軍”,,可叛軍隊伍卻能直抵都城鎬京,足見此時的周王朝已經(jīng)是外強中干了,。最終周幽王死于驪山,,叛軍攻入王宮。申侯殺死太子伯服,,將宜臼扶立為王,,是為周平王。而叛軍的另一支——犬戎,,在進入鎬京后則開始大肆搶掠,。 西周時期全圖_圖 平王東遷 正在申侯擁立宜臼之時,,以虢公翰為首的周室諸侯也擁立了一位周王——周攜王(周幽王之弟),。相比周平王的名不正言不順,外加交通敵國,、弒父殺弟等罪名而言,周攜王反而更為諸侯所承認,。于是周朝出現(xiàn)了二主并立的局面,,而天下的各路諸侯也相繼分為平王派、中立派和攜王派三大陣營,。 由于都城鎬京數(shù)次歷經(jīng)戰(zhàn)亂已殘破不堪,,且接近戎、狄等地,,長期受到外患的威脅,,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繁,周平王在即位的第二年決定遷都雒邑,。對于平王來說,,遷都雒邑的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應該也是為了擺脫王室貴族在鎬京的舊勢力而重新培植自己的新勢力,畢竟對講禮的周朝而言,,平王的王位“來路不正”,。但平王才即位不久,又加上周王室還未從上一場叛亂中恢復元氣,,因此遷都一事必須要倚仗諸侯的支持和護送,。最終,晉文侯,、鄭武公和秦襄公三個諸侯主動擔任了這一任務,。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王都從鎬京遷至雒邑,。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_圖 重新洗牌 平王遷都的舉動不僅給周王室未來的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也給眾多諸侯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不少諸侯從遷都中得到好處,護送平王東遷的三大諸侯則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說說晉文侯,。在選擇擁護周平王還是周攜王的問題上,晉文侯應該算是中立派了,,自然是哪邊有利可圖就倒向哪邊,。那么晉文侯在幫助周王室遷都后獲得了什么好處呢?首先晉文侯在周朝中央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而更為實在的利益則是周王室默認晉國對河東地區(qū)的占領權,,也就是說,此后晉國所占領的河東地區(qū)都算作晉國的領土,。而河東地區(qū)全部歸入晉國國土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河東地區(qū)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若是納入晉國領土,,晉國便會一躍而成為一流諸侯國。春秋時期晉國國力的強盛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此相關,。而后來,,為了表明擁護周平王的決心和鞏固既得利益,晉文侯襲殺周攜王,,結束了周朝長達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國語》亦有言:“晉文侯于是乎定天子?!?/p> 鄭氏三公,最左邊為鄭武公_圖 再說鄭武公,。鄭武公的父親鄭桓公原是周幽王時期的輔政大臣,,可謂德高望重,后來不幸在申國叛亂時陣亡了,。周平王任命鄭武公繼承其父鄭桓公的職務,,繼續(xù)擔任周王室的卿士,這也就奠定了鄭武公在周王室的權力地位,。此外,,鄭武公所一直推行的東擴戰(zhàn)略計劃也得到了周王室的默認。鄭國在武公的帶領下,,攻滅東虢國和鄶國,,并吞并周邊的鄢、蔽,、補,、丹、依,、弢,、歷、莘等城邑,。也正是有了這個發(fā)展機遇,,才使鄭國日后有了小霸中原的機會。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_圖 最后說到秦襄公。秦國在此次事件中得到的利益堪稱是改變國運的起點,。秦襄公以前,,秦國還不是正式的諸侯國,充其量只能算是附庸,,在西陲擁有一小塊領土,,卻要整日擔憂戎狄的侵擾,長期在夾縫中生存的秦人十分渴望得到周王室的承認和支持,。因此無論是此前勤王還是這次遷都,秦人都是非常積極的,。為了褒揚秦國的忠心,,周平王一次性就給秦國封了個“伯爵”,與鄭國的爵位相當。這還不夠,,平王還賜予秦國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之地,。岐山以西是虢國和犬戎的地盤,虢國是擁立周攜王一派的,,而犬戎更是周王朝的宿敵,。將此地區(qū)賜予秦國的言下之意即是周王室支持秦國將這兩股勢力納入囊中。這一次,,秦國不僅得到了封爵還有了周王室做靠山,,是最大的贏家,也是日后秦國稱霸中原的起點,。 除了這三大諸侯國,,獲益的還有申國和衛(wèi)國。申國作為扶立周平王的諸侯國,,其日后的地位自不必說,,而衛(wèi)國則從“侯爵”晉升到了“公爵”。公爵是周朝分封的第一等爵位,,有了這個“公爵”的名號,,衛(wèi)國日后便更有底氣去號令諸侯了。 春秋列國形勢圖_圖 周王室對于諸侯的封賞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承認或默認其領土侵略擴張的權利。西周時期的情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對諸侯和土地的封賞擁有唯一的解釋權,,而到了東周初年,顯然周天子已經(jīng)開始逐漸喪失這種權利了,。各諸侯國擴張的野心已經(jīng)無法抑制,,而王室一次又一次的默許則鑄成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兼并的局面。周朝遷都不僅代表著王室勢力的衰落,,也意味著各諸侯國迫不及待想要登上歷史舞臺大干一場的野心,。 遷都后的形勢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春秋初期諸侯的勢力格局。相對比各諸侯國的逐漸壯大,,東周王室就越發(fā)顯得衰弱不堪,。曾經(jīng)號令天下的威儀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被不斷崛起的諸侯國在利用“尊王攘夷”和“天下共主”的名號下進行著的堂而皇之的兼并與掠奪,。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子繇 文字由歷史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
來自: laoxuesheng >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