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真論道 放心自在
以下所言,,雖是自己真實體悟,,但有些未得實證,述之原因為若不能法明理透(就像我們都還沒有成佛,、仙,、圣,但不影響我們探究其理法。),,直接影響著現(xiàn)在的修行:
一是實踐上盡管還沒達到,,但可從理法上講,此問題不透,、道理不明影響修持,,就像你我要修道,心里都有對道的一個自己的認識,,才生追求之心,,這個自己的認識,,盡管還沒成道,,但已有自己的認識,否則是無法修道和成道,;
二是理不通透,,不能圓融,心生阻隔,,不能無住通達,,影響向上進修,影響進修的速度,,也影響以后的究竟,;
三是不能目標方向定得太低,誤了修者大好志氣,。
對真性,、先天一氣、大道等的論述,,前人已極其可能,,從各角度、比比皆是(盡管是強說),。但對修者來說不過一心,,那么心放在哪里,又怎樣才能達到放心自在的境界呢,?
各種法門有意無意都有教你放心的地方,,這個地方也是你窺見大道及有形、無形修持大道的地方,。
如念佛號,、參話頭、讀經文就是以一心代萬心,,心集中于佛號,、話頭、經文上,道家分段修煉,,也須心集中于身體某一部分,,但最終無不是身心合一而化,從而悟道,,進而再走化虛一步,,終解萬物與身心同理、同質,,洞徹大道,。
直修大道也不過是一開始認得大道,不走彎路,,且修時能得力,,可在生活中修而已,它也得走融化身心之路,,不過在日常中潛移默化故,,也沒有什么過程的界定,以一貫之,,徹始徹終以心合道而已,。各種法門在化后都要使已融化的身心進一步與道融合,與道合真,,而直修不管過程,,管它什么合真中出的六通、陽神,、意生身,,末余事而已。
對各種法門來講,,適合自己的對自己來說就是最好的,!
種種修行方法不過是讓你用來體悟或接近大道的不同途徑。
正是對道的不同的認識,,才使人們選擇了不同的方法,,同時也決定了同一方法中各自的修行境界。
法門之間有時也參考,、借鑒,、相互促進,如直修法門可與其它法門同修,,可起到促進的作用,,可使你明確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也使你自己對你的修持不疑,、不懼,,堅定道心,,發(fā)心上進,更可在所修法門某些環(huán)境不適宜時用此作補充,。
事實上,,當你體悟了大道,便可過河不需船了,,只余綿密保任,,自然可做無事道人。
現(xiàn)在知道了直修大道就是心與太虛合,,象呂祖說的與清虛明凈的境界溶合,。但這樣說恐怕一些修者一時接受不了,為什么,,人時時在為自己打算,,若讓他離開身體,尚且不適應,,如今讓他離開天地萬物,,心與太虛合,恐更不易接受,。你讓他一下子不管身了,恐怕不只是不習慣,,會有修者問,,修道是性命雙修,你怎么不管身呢,?其實當你日常為身而逐外物時,,名曰為身,何嘗一時用自己的真靈來照看過身,,修大道恰恰是一靈照大千,,當然包括你的身。
當你的心在你這個身體中,,那它就在身體中靈,,隨時知身體的痛、癢,,真人的心在太虛,、在萬物,隨時能知萬物變化,、興衰,。
心在身,觸住你身體的任何部位,,你都感覺到,,都是你,也不是你,是你,,因指你而非指他人,,不是你,只是你身體的個別部位,;心在太虛,,真性周通法界,但不能又將自己禁錮于自己設定的圣,、仙,、佛,否則又會形成新的執(zhí)著,,若何說億億化身,,正是此周通法界之真性、自在心,,無任何執(zhí)著,,包括圣、仙,、佛本身,,無處不在,而又不在某處,,這樣才可達究竟而應聲顯化,,隨物現(xiàn)形,生死問題,,死后去處問題,,也可從此中透脫。
所以非放心自在不可,!
一大德長期未悟道,,在到水井邊提水時,擔折水灑,,頓悟不能悟道原來是象桶禁錮住水一樣,,不能放心自在,從而得悟,。
放下萬緣,,澄明其心,將那片心與清虛明凈的境界溶合,,心自在無礙,,自合真道。
須明白小未能破,,大無所不包,,周通法界,,無此心體,說不到真悟上,。當入此虛空中,,時至,還需追求什么息住脈停嗎,?有來去嗎,?來往哪來,去往哪去,,呼往哪呼,,吸往哪吸,太虛即為你體,,不求而呼吸自停,,不過非身體氣化后、達無身境不行,。
所以修只應真追三教圣人心量,,也只有此時,你才能真正體悟到佛祖所言無修無證的真正含義,,無形中身也在此時快速隨心化,,此時正如真人所言:“自有天然真火候”!
其實一切都是心在攔著你,,真人言:“心死神活”一點也不虛,!
人問:大千壞時,道壞不壞,,大德曰:“壞?!睆慕糟等?,因為皆知大道亙古長存,是不壞的,,怎么說壞呢,?其實道即自然,換句話說一切自然而然的存在,、變化就是大道,,有體有用而已,猶如水和波,,不能為使水平靜而把波舀掉,,否則波盡水干!
事事心安理得,,漸心寬體胖,,中正之氣日充,,心、身日與道合,,心遍處一切而不住一切,,曰:放心自在!
2006-12-20 13:5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