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jīng)——讀經(jīng)心得1讀經(jīng)感悟老君曰: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jīng)——讀經(jīng)心得2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道分陰陽,,清濁以空間論,,動靜以時間論。四字統(tǒng)攬物質(zhì)在時空中的存在,。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舉可知的事物中最大的言之,。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舉可知的事物中最近的言之,。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降,,降生,。由本而末,三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承上句,,描述降本流末的過程中的先后。在實際生活中有順有逆,。 清濁:濁為清的聚集狀,。最初一體分布,無有清濁,。然后一部分聚集起來,,為濁,,原來沒有聚集起來的為清,。 動靜:絕對的靜止是不存在的,與參照物動作一致的稱之為靜,,否則,,稱之為動。靜止是運動的一個相對概念,。 人文世界也是如此,,與眾不同的顯現(xiàn)為動,泯然眾人的混同而類靜,。 清的東西才容易動,。空氣和土地,,顯然空氣更容易流動,。這里的清,不能和空等同起來,。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神求其清,,心求其靜,。然后可與天地相感、相通甚而相同,。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jīng)——讀經(jīng)心得3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神動靜無拘,,唯清,。心乃濁體,擾則不清,。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昏沉:神不清,;散亂:心不靜,?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如父與子,,父慈子孝即安,,父縱子顛即病。遣欲有為,、心靜無為,,神清無不為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返本還原 所以不能者,,惟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上段講遣欲歸靜的方法,,屬有為 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住,。 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 常常心靜,,自然神清,,屬無為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清靜為常態(tài),,乃可漸入真道,,須臾之清靜不能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可言入道,、合道,不可言得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眾生有得失之心,,故以“得道”語之 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jīng)——讀經(jīng)心得4老君曰: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jīng)萬遍。此經(jīng)是天人所習(xí),,不傳下士,。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一線乃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仙,;中士修之,南宮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長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xué)道之士,持誦此經(jīng)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jīng),,悟解之者,,災(zāi)障不干,眾圣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云。 感覺這篇經(jīng)文要背下來,,常常持誦,,邊持誦邊領(lǐng)悟其中的道理,久久可窺“常清靜”的門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