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經(jīng)方講解(全集二) 黃煌教授講座筆記之六--------腸胃病方(上) 一,、 半夏瀉心湯 經(jīng)方:半夏半升 黃芩3兩 干姜3兩 人參3兩 甘草3兩 黃連1兩 大棗12枚 黃煌:半夏6~12g 黃芩6~12g 干姜6~12g 黨參6~12g 炙甘草3~6g 黃連2~6g 大棗15~30g 1. 本方為胃病專方,,治療痞證、心下痞,、滿而不痛 (上腹不適) 上消化道之炎癥,、潰瘍(例如: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彌漫性胃炎,、反瘤性胃炎、12指腸潰瘍….) 抗幽門螺旋桿菌,,參與免疫調(diào)節(jié),,保護黏膜,通降,,止血 為古時“苦辛法”代表方,,治療中虛熱痞(心煩、口苦,、口干、腹瀉) 苦辛法—苦瀉辛開 苦~清熱 (黃連,、黃芩) ,; 辛~開濕、理氣 (理中湯-人參、甘草,、干姜,、白朮) (此方病人服后不覺苦因為方組加入甘棗,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 2. 伴有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心下痞,、腹瀉)之神經(jīng)癥:失眠、心律不齊,、醉酒 (黃連除煩) 3. 本方方證多見于體質(zhì)較好之中青年男子,,其紅唇,舌紅(苔黃膩),,伴有睡眠障礙(少眠失眠,、易醒),大便易拉 面有菜色者較無效 舌苔黃膩:消化道有熱且較臟 唇與消化道黏膜特性相關(guān) 脈:無特別脈象 因為飲食及體質(zhì)等種種原因,,此方亞洲人使用機會較高 (歐美人舌苔較干凈) 4. 服本方有效后,,需小劑量守方長服(約3個月),慢性病猶然,;停藥后~日常則服用姜棗湯保養(yǎng) 5. 原方為佳,,不必加減,免失療效 6. 常用加味法則: (1) 加肉桂3~10g (交泰丸):治療胃病久治不愈,,面色晦暗,,舌淡紅 (2) 加山梔子6~12g、連翹15~30g:治療咽喉痛(咽喉通紅),、胸悶 (肺胃有熱) (3) 加制大黃3~10g: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然嚴重,、出血、彌漫性胃炎 二,、 黃芩湯 經(jīng)方:黃芩3兩 芍藥2兩 甘草2兩 大棗12枚 黃煌:黃芩10~20g 白芍10~20g 生甘草3~10g 大棗15~30g (黃芩→出血性疾?。簧炙?、甘草→痛,、痙) 1. 本方多用于下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腸胃炎,、菌痢(拉白凍,、紅凍→土方馬齒莧、車前草),、肛裂(會有灼熱感),、痔瘡出血、潰瘍性結(jié)腸炎(拉黏液),、便血 2. 【患者唇色多深紅如朱,、舌質(zhì)多暗紅,、脈多滑數(shù)(內(nèi)有伏熱)】→黃芩體質(zhì) 3. 加減: (1) 重用黃芩可至30g:出血粘稠、量多,、有血塊 (子宮,、月經(jīng)出血→可單用黃芩:子芩丸) (2) 重用芍藥可至30g:腹痛嚴重者 (3) 加大黃3~10g:腹痛拒按 (4) 加黃連3~10g:腹瀉、煩熱 (5) 加阿膠(止血)10~20g:出血多 (6) 加半夏,、生姜各6~12g:嘔吐 三,、 葛根芩連湯(味苦) 經(jīng)方:葛根半升 甘草2兩 黃芩3兩 黃連3兩 黃煌:葛根20~60g 生甘草3~6g 黃芩6~12g 黃連6~12g 1. 本方適用急性腸炎、熱痢,、細菌性痢疾 (黃連→腹瀉) (比土霉素佳,,小兒恐因味苦不食 黃連可減至 6g) 2. 亦可治糖尿病、酒后腹瀉或醉酒(醉酒綜合癥),,黃連大約使用6~12g,,若量少不行 黃連可降血壓,為治療消渴之成分 (可研究唐朝方劑,,多為文明病) 葛根亦可降血糖,,可擴張血管,為古代解酒藥,,治口渴 在半夏瀉心湯基礎(chǔ)上加葛根亦可,,不過黃連量要增加 3. 體質(zhì):狀實、肌肉發(fā)達,、大便不成型,、腹瀉、身困重,、項背強痛不舒,,好飲酒之人本方證多見 四、 甘草干姜方 經(jīng)方:甘草4兩 干姜2兩 黃煌:甘草10~20g 干/炮姜6~20g 1. 本方為治療寒性腹瀉基礎(chǔ)方 (寒性~視分泌物,,如清?。簧踔聊懼嗫? 姜:驅(qū)寒暖胃 (仲景常用) 2. 本方應(yīng)用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清稀為特點 (例如:上消化道潰瘍,、小兒流涎,唾液過多, 過敏流鼻水) 3. 本方可用于誤用下劑,、涼藥,,所致陽氣受損 4. 本方可用于咳喘、肺氣腫,,特征:嘔吐,、咳吐大量清稀痰液 (同見于小青龍湯) 5. 兩者劑量比例可調(diào),如: 甘草2 :干姜4 (千金方) → 治療吐逆 五,、 理中湯(仲景:人參湯) 經(jīng)方:人參3兩 干姜3兩 甘草3兩 白朮3兩 黃煌:黨參10~20g 干姜10~20g 炙甘草6~20g 白朮10~20g 1. 本方為溫?zé)嵝晕改c調(diào)節(jié)劑,,用于虛寒胃腸 (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潰瘍,、癌癥化療后調(diào)養(yǎng)) 癌癥化療癥候群:惡、嘔,、瀉 2. 本方證大便多見溏湯,,排便時先干(似便秘)后溏→不可用大黃,貧血,,面部浮腫黃暗 3. 加桂枝→人參桂枝湯:治療心悸,、腹痛 加黃連→連理湯:治療口腔潰瘍、瘡,、拉稀 (寒熱夾雜) 加附子→附子理中湯:治療脈微弱,、全身狀況差、萎靡
黃煌教授講座筆記之七--------腸胃病(下) 六,、四逆湯 (臨床少用,,神效,挽狂瀾于危急,,使用謹慎,,含烏頭堿) 經(jīng)方:生附子一枚 甘草2兩 干姜1.5兩 (甘草干姜湯+附子) 黃煌:炙附子10~30g(先煎30~60分鐘) 生甘草3~10g 干姜6~12g 1. 四逆湯是經(jīng)典溫陽劑,用于治療陽虛陰寒證 陽虛陰寒證-下利清谷不止,、腹脹,、四肢厥逆而惡寒、脈微欲絕(游絲狀)重按至骨方得,、血壓低,、ECG不正常 2. 目前多用于循環(huán)、消化障礙性疾病 循環(huán)障礙-休克,、亡陽 (厥陽,、脫陽) 消化障礙-小兒腹瀉不止(重癥、酸中毒,、低血鉀) →加五苓散或與理中湯同用 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癥) →加芍藥甘草湯、真武湯同用 3. 用于救急時,,姜附用量要大 4. 附子量大時,,必須久煎→去烏頭堿毒性 5. 姜、附,、草三者合用最合適 (解附子毒,、增效) 甘草能解百草毒,如:麻黃,、附子…. 6. 四逆加人參湯(仲景方):治療大下后,,脈沉微,、惡寒 此方中的人參,宜吉林人參,,黨參無效 七,、小建中湯 (急癥不合,治慢性腹痛如神) 經(jīng)方:桂枝3兩 芍藥6兩 甘草2兩 生姜3兩 大棗12枚 飴糖(麥芽糖)1升 黃煌: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于桂枝) 炙甘草3~6g 生姜3~6片/干姜5~10g 紅棗15~30g 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麥芽糖代替) 1. 本方為經(jīng)典強壯調(diào)養(yǎng)劑:用于體型多瘦,、膚白而細膩、皮膚濕潤,、喜甜食,、大便多干結(jié)、易疲勞,、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體酸痛,、舌苔薄白,、舌質(zhì)嫩紅 2. 本方多用于慢性腹痛,如:慢性胃炎,、12指腸潰瘍,、腸易激綜合癥、胃腸神經(jīng)癥,、慢性腹膜炎,、紫癜(ㄉㄧㄢ)、習(xí)慣性便秘 3. 芍藥量重,,用于解痙,,如:腹中急痛拒按、小腿抽筋 大量芍藥可通便 亦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大便干、小腿抽筋,、為保肝方 (大便干,、小腿抽筋→消瘦,膽紅素不高) 4. 本方可用于虛弱體質(zhì)之調(diào)理(肉桂,、甘草可升壓)→如:神經(jīng)衰弱,、心律失常、缺鐵性貧血 痛經(jīng) 怕冷,、瘦弱,、陣痛→加當(dāng)歸 若唇紅、血稠、身熱則不適合,,可用山梔子,、黃柏 ┌小兒之頻尿、遺尿癥→可加龍骨,、牡蠣 ┐ └小兒之反復(fù)腹痛 ┘→白瘦,、舌苔薄白 嬰幼兒便秘→藥量減至原方的1/2~1/3 5. 方中芍藥為白芍,也可白芍,、赤勺份量各半混用 白芍~解痙止痛 赤勺~活血化瘀 6. 飴糖不可缺失,,為營養(yǎng)劑,可用麥芽糖,、紅糖替代 7. 類方: (1) 黃耆建中湯→面黃、肌肉松弛 (2) 當(dāng)歸建中湯→痛經(jīng),、產(chǎn)后調(diào)理 (亦可加川芎→血中氣藥) 當(dāng)歸→婦人腹痛必用 (3) 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去飴糖)→主腹?jié)M時痛 (4) 桂枝加大黃湯(小建中湯去飴糖,、芍藥加大黃)→主大實痛(腹硬結(jié)、大便不通) 八,、半夏厚樸湯 經(jīng)方:半夏一升 厚樸3兩 茯苓4兩 生姜5兩 干蘇葉2兩 黃煌:姜制半夏10~20g 厚樸10~15g 茯苓10~20g 干姜3~6g 蘇梗10~15g 1. 本方為理氣化痰劑,,治(痰氣交阻證?) 痰氣交阻證→(1)咽喉異物 (2)腹脹,、惡心,、嘔吐、不思飲食 (3)或然證(或有或無):咳嗽,、氣喘,、眩暈、心悸,、失眠,、多夢、 痰多胸悶 以上三點癥狀,,須排除器質(zhì)性病變(潰瘍,、癌癥..) 病變部位:咽→食道→胃 2. 本方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如:食道痙孌,、噴門弛緩,、慢性胃炎(臨床上一般用半夏瀉心湯)、淺表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經(jīng)癥、神經(jīng)性胃炎,、腸易激綜合癥,、小兒厭食癥(本方加枳殼?、連翹)、青壯年厭食癥(還要配合心理輔導(dǎo)) 3. 本方可用于伴有上消化道癥狀之精神癥(心因性性功能障礙,、神經(jīng)性皮炎,、更年期、精神分裂癥,、抑郁癥)患者 4. 本方多見于敏感性體質(zhì)(半夏體質(zhì)),,多主觀性不適,如:自我感覺不良,、…焦慮,、易驚恐等等 5. 本方可用于外感、如胃腸性感冒→可用藿香正氣散(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白朮、陳皮,、厚樸,、桔梗、藿香,、炙甘草,、姜、棗) 6. 臨床使用一般不刪減藥物,,但可調(diào)用量 (1) 痰多嘔吐,、驚恐焦慮失眠嚴重者→可重用半夏至30g、生姜 (半夏小量→和胃,;大量→安神) (2) 眩暈,、心悸、小便不利,、水腫,、胃內(nèi)有振水聲→重用茯苓可至30g (3) 胸悶、腹脹,、舌厚膩→重用厚樸可至20g 7. 癥狀明顯者,,本方可增加服藥量次數(shù)(一日3~4次,但總量不變) 九,、四逆散 經(jīng)方:(柴胡 芍藥 甘草 枳實)→磨成粉 黃煌:柴胡6~12g 白芍10~20g 生甘草3~6g 枳殼10~20g 1. 本方為解痙止痛劑,,緩解心理壓力過大導(dǎo)致之軀體癥狀 2. 營養(yǎng)良好的情況下,四肢發(fā)冷為本方特征 3. 方正大多見腹癥→ 自覺:腹痛 他覺:上腹,、兩脅下按壓較硬(高肌張),,壓之則痛 4. 本方可用于慢性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腸易激綜合癥等,,常因常因精神因素引發(fā)之腹癥 5. 本方可用于伴有消化道疾病之憂郁癥、焦慮癥,、神經(jīng)癥 黃煌之八味解郁湯:四逆散 + 半夏厚樸湯 + 姜棗
黃煌教授講座筆記之九--------肝病 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觸之如額).等等→目前沒有較佳療法,,中藥只能緩解癥狀,,沒有治本之法。 民間療法:壁虎+蟾蜍+斑毛蟲…等等→以毒攻毒 (效用無) 一,、 茵陳蒿湯 【傷寒260: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多、少,、頻,、短、無皆是),,腹微滿者】 原方:茵陳蒿6兩 山梔子14枚 大黃2兩 黃煌:茵陳蒿10~30g 山梔子10~15g 制大黃6~12g (茵陳蒿→退黃專藥) 1. 本方適用于 ”急性” 病毒性肝炎,重癥肝炎膽道感染見黃疸,,色鮮明(陽黃→有光澤: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小變色黃短少,,腹?jié)M,,舌紅苔黃膩 (如甲肝大流行即可用) 2. 患者體質(zhì):身目黃染色鮮明,黃紅隱隱,,兼有身熱便結(jié),,口干燥煩,舌紅脈數(shù) (陰黃:晦暗如煙熏 非本方證) 3. 可治妊娠期肝內(nèi)膽汁淤積證(ICP) 新生兒黃疸紅素血癥(量要少,,如:茵陳8g,、梔子4g、大黃3g,,水煎40ml,,每次服10ml,一日四次) 4. 本方治黃疸多與大小柴胡湯合用 矢數(shù)道明曰:「與小柴胡湯合用,,治療熱毒郁肝,,癥見黃疸、腹脹」 與大柴胡湯合用,,治療膽道感染,、膽囊炎 5. 本方證不必見便秘(大黃于此方中不必后下,用量不必太大),大黃主退黃,、除腹?jié)M 6. 本方劑型可用灌腸 二,、 小柴胡湯(天然之干擾素,所有病毒感染均可用) 黃煌方:柴胡5~10g 黃芩5~10g 姜制半夏5~10g 黨參6~12g 生甘草3~6g 干姜3~6g 紅棗3~10g(小柴胡湯治療肝炎藥量要小) 1. 小柴胡湯主治慢性肝炎(濕熱內(nèi)蘊),,癥見寒熱往來(往來即指纏綿難愈,、節(jié)律不定→肝指數(shù)變動)、胸脅苦滿(右上腹肝區(qū)隱痛,、胸悶),、默默不欲飲食(精神抑郁、社會壓力) 2. 小劑量,,長期服用(因為此藥亦須由肝處理),,兩個月檢查肝指數(shù)一次,沒有改善或肝功能反異常即停 3. 體質(zhì):青年人多,,膚色黃暗,、偏瘦,舌脈無明顯異常,,肝功能基本正常(GOT/GPT高可),,易食欲不振,睡眠障礙,,常與五苓散,、茯苓、豬苓合用 (便稀, 口渴無津) (不辨體質(zhì)曾有間質(zhì)性肺炎之后遺癥) 4. 脂肪肝病人數(shù)上升 (酒肉油炸..) 中醫(yī)可治 調(diào)代謝補虛 三,、 小建中湯 經(jīng)方:桂枝3兩 芍藥6兩 甘草2兩 生姜3兩 大棗12枚 飴糖(麥芽糖)1升 黃煌方: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于桂枝) 炙甘草3~6g 生姜3~6片/干姜5~10g 紅棗15~30g 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麥芽糖代替) 1. 本方為強壯性保肝藥,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 體型:多瘦,、膽紅素不高、膚白而細膩,、皮膚濕潤,、喜甜食、大便多干結(jié),、 小腿抽筋,、易疲勞、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體酸痛、舌苔薄白,、舌 質(zhì)嫩紅 2. 芍藥當(dāng)重用,,赤芍為佳(膽紅素高時尤有效,!茵陳無效時可試) (黃疸越深,預(yù)后越差) 原發(fā)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 渾身發(fā)癢如蟲咬,,大便干結(jié)如栗,,右側(cè)腰部肌肉酸痛 →芍藥干草湯(小建中湯主要組合)、白芍30g,、赤芍30g,、炙甘草10g (需合用西藥熊脫氧膽酸→優(yōu)思弗,效果才出來) 3. 按照中醫(yī)養(yǎng)肝柔肝學(xué)說加減 (龍骨,、牡蠣,、山藥、枸杞,、鱉甲,、北沙參) 飴糖一般不用,以生麥芽取代 4. 糖尿病足可用四味健步湯 (芍藥 牛膝 石斛 丹蔘) 四,、 茵陳五苓散(治濕>熱) (五苓散可解酒毒,、味精吃多) 原方:茵陳蒿10分 五苓散5分 黃煌方:茵陳蒿10~20g 豬苓10~20g 澤瀉15~30g 白朮10~20g 茯苓10~20g 桂枝6~12g/肉桂5~10g 1. 本方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見輕度黃疸(膽紅素偏高),,兼下肢浮腫、大便不成型者 若有腹水者→加懷牛膝20~40g,、赤芍20~60g 若無黃疸者→去茵陳蒿 2. 本方可治【脂肪肝(主要是因為有五苓散),,即濕、水,、瀆身困重】 酗酒者,或伴有腹瀉者→可加葛根30~60g (比較葛根芩連湯,、半夏瀉心湯) 3. 如血清白蛋白低下,、浮腫時,白朮可重用至60g 白朮→天然白蛋白 (蘇州某名老,、南中醫(yī)孟景春…等→善重用白朮保肝) 4. 五苓散服法:“上五味,,搗為糊,以白飲(米湯)和服,,方寸匕(量器單位),,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期間多飲溫?zé)崴?,忌生?/span> 5. 建議使用散劑(五苓散)→療效較好、易服,、便宜 五,、 真武湯 原方:茯苓3兩 芍藥3兩 生姜3兩 白朮2兩 附子1枚 黃煌方:茯苓10~20g 白芍或赤芍10~60g 干姜5~10g 白朮10~20g 制附子10~20g (傷寒82: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心下悸,,頭眩,身瞤(ㄖㄨㄣ)動,,振振欲僻地者) 1. 本方為傳統(tǒng)溫陽利水劑,,陽虛有水,陰寒體質(zhì) 陽虛→脈沉細無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大病重癥) 有水→浮腫(檢查小腿腓腸肌),小便不利,,舌胖大苔滑 2. 本方多用于肝硬化失代償期,,即低蛋白血癥(易腹水) 腹水難消醫(yī)案:真武湯合五苓散、牛膝 (附子量可加至30g,,要先煎30分,,赤白芍各30g) 3. 比較 心腎功能 精神狀態(tài) 浮腫程度 真武湯→器質(zhì)性失常 多有不全 萎靡、昏迷 重 五苓散→功能性失常 正常 尚可 輕 腫瘤 特點:細胞過度增殖 西醫(yī)治療:非早期(不能切除者)便使用綜合治療 中醫(yī)介入的腫瘤患者,,通常為受不了化療或兼有其它慢性重癥不適用化療者,。 基本思路:調(diào)整體質(zhì)、緩解癥狀,、提高生存質(zhì)量(保持三不:1.精神不乏,,2.體重不減,3.胃口不倒,;留人治病),、延長生命 (消、托,、補法兼用) 優(yōu)點:1.副作用?。?.患者易接受,;3.治療成本低 一般民間常用偏方:山豆根,、附子、蟾酥… 肝癌: 使用活血化瘀的思路并不正確 小柴胡湯 本方適用于腫瘤伴有惡心,、嘔吐,、發(fā)熱(疾病處于遷延期、慢性化階段)→常見血液系統(tǒng),、胃癌,、肝癌、肺癌,,發(fā)燒不愈(往來寒熱)為主癥 黃煌老師臨床醫(yī)案: 本方合桂枝湯(柴胡桂枝湯),,治療骨髓異常增生病所致發(fā)熱,,能迅速退熱(柴胡可至30g、用紅參代人參,、肉桂及桂枝各10g) 本方加連翹30g以上,,可治療胃癌、肝癌轉(zhuǎn)移后的腹痛,、嘔吐→延長生命期 本方加連翹,、茯苓、豬苓,,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配合西藥(羥(ㄑㄧㄤ)基脲(ㄋㄧㄠ)),,可穩(wěn)定病情 本方適用于全身狀況較好,,無貧血之腫瘤患者的體質(zhì)調(diào)養(yǎng)→小劑量(小于8兩,因為要長期食用),,可配合【麥門冬,、天門冬(贏瘦;癌癥可胖不可瘦)】,、枸杞(多醣,、防貧血)、【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建脾利水)】,、肉桂 加連翹30g(本草:主寒熱,、鼠痿瘰癘、廱腫惡瘡,、癭(ㄧㄥ)瘤,、結(jié)熱、蠱毒,;張錫純:瘡家圣藥;副作用→量大可致腹瀉),,可治療淋巴瘤轉(zhuǎn)移致淋巴結(jié)腫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動物實驗:小柴胡湯的動物實驗有一堆,提示抑制 / 誘導(dǎo)癌細胞,、調(diào)節(jié) 五苓散 豬苓15~30g 澤瀉20~40g 白朮15~30g 茯苓15~30g 桂枝10~20g/肉桂6~12g (古方治療水逆:渴欲飲水,,水入則吐) 本方適用腫瘤伴有腹瀉、浮腫或腹水,、胸水者,,以肝,、腸、肺癌居多(化療后可見水逆諸癥) →可緩解軀體癥狀,、緩解口渴,,大便成型 →消除精神神經(jīng)方面癥狀 – 頭昏、暈,、水氣上沖,、肌動、心悸 →本方含黃耆桂枝五物湯,,治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發(fā)熱多(小柴胡證),、多汗浮腫(五苓散證) →本方配合真武湯,治療肝癌,、肝硬化 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名柴苓湯,,可用于腫瘤化療期后之常規(guī)體質(zhì)調(diào)養(yǎng) 醫(yī)案:用于子宮頸癌患者化療時,緩解腹瀉,、白細胞,、血小板下降、下肢浮腫,, 但服藥期較長(3~4周以上) 黃煌老師語:本方不限子宮頸癌均可使用以調(diào)體質(zhì) (化療中) 炙甘草湯 (傷寒 177條) 原方:甘草 生姜 人參 生地 桂枝 阿膠 麥門冬 麻仁 大棗 黃煌方:炙甘草3~15g 干姜5~10g 人參或黨參10~20g 生地10~20g 肉桂6~12g 阿膠6~12g 火麻仁6~12g 大棗15~30g 本方是腫瘤患者惡液質(zhì),,極度消瘦、貧血時之營養(yǎng)方,,以食道,、胃、肝,、肺癌居多 (體質(zhì)極度虛弱,、大出血后循環(huán)衰竭)→推測用于當(dāng)時戰(zhàn)爭傷員 為古代的止血強方,又稱復(fù)脈湯 大劑量生地,、阿膠→止血 人參,、桂枝、炙甘草,、麥門冬→強心定悸 本方含19種胺基酸,,9種為人類必須胺基酸 本方麥門冬(主贏瘦短氣)可重用,并可加入天門冬(養(yǎng)肌膚) 本方可加入龍骨,、牡蠣,、山藥 龍骨、牡蠣→動悸(動則氣促),,貧血者多見 山藥→健脾,、增加食欲,因為含淀粉,,可以增加龍骨,、牡蠣有效成分的吸收 (礦物類藥物加淀粉,,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吸收) 本方宜久煎,并以米酒或黃酒煎服 (有利藥方中有效物質(zhì)釋出) 仲景方曰: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內(nèi)膠烊(ㄧ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升地黃得酒良 本方可做為煎膏劑,以利長期服用 (因為含阿膠) (20~30劑加入冰糖,、桂圓,、蜂蜜等) 服藥期間配合紅燒豬蹄等富含膠質(zhì)食物 加黃酒、姜,、蔥,、冰糖、八角,、花椒,,用小火煮3~4個小時,去浮油,,大火收汁 (黃煌大師美食講堂) 本方的效果判定,,近期主要看食欲、精神,、大便,,遠期主要看體重、營養(yǎng)狀況 若腹瀉,、腹脹→不良反應(yīng) →湯液過濃 (減少劑量,,一劑服2~3天) 附子理中湯 (也有附子理中丸) 黃煌方:制附子6~12g 黨參10~20g/紅參6~12g 干姜10~20g 白朮10~20g 炙/干甘草6~20g 本方適用于腫瘤患者化療后的腹瀉、腹脹 面色黃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四肢皮膚色青,、脈象沉著無力等,,可配合肉桂、茯苓 陽虛→膚黑無光澤 陰虛→唇紅膚白 本方可用于胰腺(多陰黃),、肝、腸癌等消化腫瘤出現(xiàn)腹瀉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