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其父懿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后,,明太祖朱元璋將其封為皇太孫,,洪武31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年號為建文,,大家一般稱之為建文帝,朱允炆上臺以后,,對于那些手握大權的藩王叔叔們極度不放心,,如芒在背寢食不安,開始削藩,,在這種情況下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起靖難之役,經過三年苦戰(zhàn),,朱棣攻下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逆襲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畢竟不是按照合法手段登基的,就如同唐太宗修改起居注一般,,抹去了朱允炆在位的4年時間,,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將這四年時間加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中,成為了洪武35年,,朱允炆在位四年時間在明代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稱之為“革除時代”,,而他就是“革除君”,在近二百年后,,明神宗萬歷帝時期才承認了朱允炆的建文年號存在,,但也僅僅只是承認,并沒有恢復朱允炆的合法皇帝身份,,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自殺殉國,,明遂亡,,同年,在獲悉帝都淪陷崇禎身死以后,,南方明朝勢力推舉福王朱由崧為帝,,是為南明政權弘光帝,朱由崧給朱允炆定廟號為“惠宗”,,謚號“讓皇帝”,,隨后弘光政權覆滅,南明余下三帝陸續(xù)抵抗清軍39年后亡國,,到了清朝乾隆帝時才最終一錘定音,,封朱允炆“恭愍惠帝”,真正的恢復了他的皇帝身份,,并寫入清朝編的明史之中,。 朱允炆的皇帝身份恢復是個循環(huán)頓進的過程,剛開始明成祖朱棣逆襲成功后,,將朱允炆的記載抹去,,根本不承認有過這個皇帝,近二百年后,,被明神宗萬歷帝承認了存在過,,當然僅僅只是承認,而且頗有諷刺意義的是,,朱允炆失蹤以后駙馬都尉梅殷給朱允炆上的廟號也是神宗,,二百多年后,南明弘光政權給朱允炆上廟號“惠宗”,,謚號“讓皇帝”,,算是恢復了他的皇帝身份,可問題是南明政權本身不為正史承認,同時期的清朝因為統(tǒng)一中國所以才是正統(tǒng)所在,,所以清朝乾隆帝時追封朱允炆為“恭愍惠帝”,,簡稱明惠帝并記載入明史,被更多人認可,,當然南明政權的追封也有人認可,,所以朱允炆又稱明惠帝、建文帝,、明惠宗,、明讓帝。 謚號中“惠”的意思大概是: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也就是仁慈柔順之意,算是個中性的平謚,,后來又有代表平庸無能之意,,倒是挺適合朱允炆的…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