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用眼睛去看卻看不見,無色無形,,叫做夷,;用耳朵去聽卻聽不到,寂靜無聲,,叫做希,;用手去摸卻摸不著,無質無實,,叫做微,。不要問為什么這么說,只因為此三者不可一一窮究問底,,它們是渾然一體的,。 它的上端并不輝煌燦爛,它的下端也不隱晦昏暗,。它既無開端,,又無盡頭,,無法明確地表述它的概念,就只好又歸結為超物質的存在,。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物像,即為惚恍,。 迎上它,,卻看不見它的開頭,追隨它,,卻看不見它的末尾,。 遵循古已有之的“道”,來駕馭當前存在的一切事物,,就能夠了解古人以道治世的情形,,這樣也就能理解道的頭緒了。 提要 在老子看來,,“道”無形,、無聲、無色,,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虛無縹緲,,或隱或現(xiàn),不可命名,,不可感知,,但它又是超越時空而存在的,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事物都遵循著“道”的法則,。人類社會的治理之道就存在于歷史的經驗之中,,今人應該學會善于用過去的成功做法解決當下的問題,即“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有”,。 事例 老子在本章的最后總結道:“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币馑际钦f,,只要把握早已存在的“道',就可以用來駕馭現(xiàn)實中存在的具體事物,,并解決在現(xiàn)實中所遇到的難題,。而能夠做到認識和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guī)律。老子的這個總結,,應該說是很深刻的,,也是極富智慧的。實際上,,老子是在提醒人們,,當我們在現(xiàn)實中遇到問題時,要善于借鑒過去的經驗,,從歷史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再加以靈活運用,以此來解開目前的難題.比如,,東漢時期的名將虞翊(yì),,就是一個善于借鑒、靈活運用歷史經驗的人,。 戰(zhàn)國時期孫臏和龐涓在最后一次較量中,孫臏巧妙地利用逐日減少軍灶數(shù)量的辦法來迷惑龐涓,,讓龐涓誤以為孫臏的士兵正在不斷地逃亡,,從而放松警惕,貪功冒進,,最后陷入孫臏設下的埋伏圈中,。幾百年后,虞翊就借鑒了孫臏的這個辦法來擺脫敵軍(羌人)的追擊,,并最終克敵制勝。只不過虞翊采用的辦法不是“減灶”,,而是“增灶”,。 當時虞翊只帶了三千名士兵。羌人得知情報后,,即刻揮軍迎戰(zhàn),,羌軍不但人數(shù)眾多,而且個個都驍勇善戰(zhàn),,虞翊深知不宜正面交戰(zhàn),,于是命令軍隊不許出城應戰(zhàn),詐稱等待援兵而停止進軍,。羌人果然中計,,趕忙分兵合圍虞翊。虞詡見機率兵疾進,,日夜兼程,,直奔羌人的背后,,同時他借鑒孫臏當年變灶之法并化而用之,告訴守城部下要不時增加自己軍隊的灶數(shù)迷惑羌人,。羌人本就多疑,,見虞翊軍灶數(shù)量逐日增加,以為東漢援軍即將到來,,不敢貿然追擊,,這就免除了虞翊奔襲的后顧之憂。 在五都附近,,虞翊又被一萬多羌人包圍兩軍相持十多日,。為迷惑敵人,虞不許士兵使用強弓硬弩,,只用弱弓小弩射擊敵人,,羌人果然中計,誤以為漢軍的弓弩很弱,,便發(fā)起強攻,。這時,虞翊指揮部下改用強弓硬弩,,羌人慘遭大敗,。后來,虞翊接連使用換軍裝計策,、伏擊戰(zhàn)等一連套的致勝之法終于以極少兵力迫使敵人歸降稱臣,。 虞翊憑借率領的三千士兵,就降服了兵力遠超自己的羌人,,而且他也并沒有使用多么神秘的兵法,,只是做法符合“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精神罷了,。在兩軍相持階段,,虞翊面對的敵強我弱的境地,對付敵人的辦法,,仍然是前人已經用過無教次的兵法和策略,,只是結合自身實際條件進行了略加轉化,最后就達到了降服敵人的目的,。由此可見,,當領悟到了“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精神,,不論自己處于何地,,只要運用得當,都能夠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第十五章:善為士者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譯文 古代善于把握道的人,,精妙神秘而通達事理,,深刻得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因此我也只能勉強地對他們作一些描述: 行事慎重遲疑,,就像冬天渡河,;辦事小心,就像怕打擾到四鄰的生活,;態(tài)度謙恭,,就像在別人家做客;整個人私欲蕩滌消散,,自如得就像冰雪消融一般,;性情敦厚,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襟懷廣闊好像空曠的山谷;渾然包容,,混沌得像一汪濁水,。 誰能使那渾濁的流水靜止下來?只有靠它自己慢慢變清,;誰能使靜止的東西運動起來,?只有靠它自己慢慢出現(xiàn)生機。奉行此道的人,,不急于求成,。正因為不急于求成,,所以能守住已有成果并實現(xiàn)創(chuàng)新。 提要 本章主要對得道之士進行了描寫,,并稱贊其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老子認為,,得“道”之人的精神境界是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水準的,,他們具有謹慎、謙恭,、無私,、敦厚、曠達,、包容等修養(yǎng)和素質,。同時,他們又微而不顯,、含而不露,,高深莫測,為人處世虛懷若谷,,從不自滿高傲,。表面上,得道之人清靜無為,,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世界擁有豐富的感情,,能夠做到鬧中取靜、靜極而動,,而且極富創(chuàng)造性,,并能夠通過自己所掌握的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來處理現(xiàn)實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故事 遼重熙十七年(1048年)正月,,西夏王趙元昊亡故,遼主派使者前往祭奠,。使者回來報告說,,元昊死后,其子諒祚年幼,,軍政大權由王太后及其族親執(zhí)掌,,諸將不和。遼主耶律宗真以為這是進攻西夏的大好時機,,迅速調動兵馬準備進攻西夏,。 翌年夏,遼軍兵分三路正式實施作戰(zhàn)計劃,其中南路軍由是韓田王蕭惠統(tǒng)領,,此路軍進入西夏境內之后多時不見西夏士兵蹤影,。有部下給出建議說:“我軍興師動眾到此,暫還未知敵軍布防情況,,應該立即扎營布防,,休整蓄銳?!笔捇莶]有聽進心里去,,大笑道:“你想多了,我們有三路軍,,敵軍必會親自去迎接我們遼主率領的中路軍,,哪有時間顧及到我。而且無緣無故設防,,豈不更是貽誤軍機,,加劇我軍疲敝!” 遼主率領的中路軍渡河后遲遲不見敵軍,,安全起見索性還師,而不知情的蕭惠依然揮師前進,。然而此時,,西夏一方以逸待勞,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御敵準備,。蕭惠所帥軍隊剛準備扎營,,帳篷還沒有來得及立好,偵探兵就回來報告說前方有西夏大軍,,蕭惠竟然無腦不信,。正在蕭惠準備要處罰偵探兵時,西夏眾騎兵已經朝這邊沖了過來,。蕭惠來不及穿上護甲就倉皇逃跑,,一時之間,遼軍一潰千里,,輸?shù)煤翢o還手之力,。 對于已經得道的人來說尚且需要注意“保此道者不欲盈”,更何況眾軍之將,、凡夫俗子呢,。盲目自恃、輕敵冒進的蕭惠就這么不明不白地戰(zhàn)敗,,可以說正是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吧。 |
|
來自: 胖子y4ae3p4e1u > 《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