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死亡,,我們欠缺足夠的準備
2004年我生了一場大病住進了大醫(yī)院,這一年也是有很多蹊蹺,,一個月見到兩個與我年齡不分上下的孩子死去,。一個是因為孩子是家里多年生的唯一一個男孩,所以極為偏愛,,家里人做的富有高營養(yǎng)的野生菌就多讓這個孩子吃了些,,可不幸的是這個孩子其實吃到的是毒蘑菇,導致?lián)尵葻o效死亡,,家人坐在醫(yī)院的走廊里哭了整整一夜,,整整一夜就那種撕心裂肺的,恨不得起死回生的痛哭伴隨著我,,哭到讓每一個房間的每一個人打寒顫,;另一個孩子,是個女孩,,父母在去做農(nóng)活之前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女兒發(fā)燒了,,但是就醫(yī)計劃是等把家里的農(nóng)活做完,回來再帶女兒去醫(yī)院,,當把農(nóng)活做完回來時,,小醫(yī)院已經(jīng)不敢接受這個發(fā)高燒的女孩了,迅速奔到我所住的大醫(yī)院來搶救,,可一切又是為時太晚,母親悔恨不已,,抱著燒黑的尸體在醫(yī)院大門口大吵大鬧,、大哭大吵,這種人為的死亡看似可以避免,,但對于他(她)們本身的家庭來說,,這又或許是一種注定的不可避免的失誤,最終顯現(xiàn)的其實是一個家庭里的任何人都沒有對這份“死亡”做有足夠的準備,。 2015年之后,,我身邊多了幾位癌癥患者,其中就有我的姑外公和我的老師,。姑外公其實是一個很幽默,,也很能說會道的人,但是當?shù)弥约旱牟∏橹螅黠@對生活的態(tài)度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變得消極起來,,變得更為暴躁,而我的老師,,比姑外公早好幾年患癌,,但是今天的她若是不說自己患癌,那是誰也別想看出她身上有病的,,每天梳妝打扮極為得體,,退了休的她看上去還像50歲的人,總是激情滿滿,、高高興興,、自自在在地游山玩水、參加各類活動令人羨慕不已,,我自己也時不時會忘記她已經(jīng)退了休的事實,,因為她還在大學從事或多或少的教學工作。再說,,我的干媽,,早年孩子因為患癌100天在她懷里去世,對于一位母親一個家庭,,面對著失去獨子的事實,,可想而知這種痛是何等的摧心剖肝、悲痛欲絕,。曾經(jīng)央視做過一期紀錄片《失獨者》,,各自的家庭在失獨之后,可謂是面對著天翻地覆的改變,,甚至有的家庭就此一蹶不振,,但干媽沒有,而是把生活,、工作一樣地處理得當,,事業(yè)上還蒸蒸日上。
為什么同樣糟糕的事情,,同樣面對的是死亡問題,,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結果,歸根到底其實是:有的人欠缺一堂死亡課,,欠缺對死亡的一個準備,。 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哲學家塞內(nèi)說“人生不斷學習生存,人生也不斷學習死亡,。每個人都需要一次次看透生活的本質(zhì),,一次次學習死亡,,才能好好的生存下去”?!八劳觥痹谥袊瞧毡榧芍M談論的話題,,也是普遍不能接受的事實。2015年底,,《經(jīng)濟學》人智庫發(fā)布了一項《全球死亡質(zhì)量排名報告》,,聚焦世界各國緩和醫(yī)療的實施情況,結果顯示,,在80個國家及地區(qū)中,,英國排名第一,隨后是澳大利亞,、愛爾蘭,、比利時等國,中國大陸地區(qū)則排名第71位,。但是人生終有一死,,尤其在今天走過半輩子的人都深有感觸,死亡其實離每個人都很近,,我們有時候的活,,也只是一場僥幸。 “鼓盆而歌”想必大家都知道,,它實則就是通過一堂“死亡課”,,告訴我們?nèi)绾蚊鎸ξ覀兊乃劳鰡栴}。莊子妻子死了,,莊子失去了相依為命的伴侶,,親人亦余悲戚,生者惟長歌當哭,安慰兒女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氣形變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再后來,,莊子覺得自己真的要與造化者相游了,他的心情很平靜,。五十二篇古本《莊子》佚文說:莊周病劇,,弟子對泣之。應曰: “我今死,,則誰先,?更百年生,,則誰后?先不得免,,何貪于須臾,?”弟子們又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并沒有勘破生死關,。于是他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 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老師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莊子終于悠然而去,,很有詩意。 他不敬畏死,,但沒有隨便活,, 一生是那樣的可貴。 他超越了死亡,, 忘卻生命,,精神是那樣的愉快。
原上海瑞金醫(yī)院院長,、中國抗癌協(xié)會常務理事朱正綱,,2015年起,開始四處去“攔刀”,。他在不同學術場合央求醫(yī)生們說:“不要輕易給晚期胃癌患者開刀,。”現(xiàn)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醫(yī)院,,首選就是開刀,,然后再進行化療放療?!熬褪窍劝汛笊剑[瘤主體)搬掉,,再用化療放療把周圍小土塊清理掉?!边@種治療觀念已深植于全國大小醫(yī)院,,“其實開刀不但沒用,,還會起反作用。晚期腫瘤擴散廣,,轉(zhuǎn)移灶往往開不干凈,,結果在手術打擊之下,腫瘤自帶的免疫系統(tǒng)受到刺激,,導致它們啟動更強烈的反撲,,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術后幾乎都活不過一年?!痹幸粍t西方報道稱“癌癥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過去認為患癌必死,,而且不出三個月。現(xiàn)在認為癌癥是可以治療的慢性病,,治療的方法就會隨著認識的轉(zhuǎn)變而改變,。癌癥患者死亡率的下降反過來證明這種認識的轉(zhuǎn)變是接近了正確的方向?!痹诨及┗颊咧?,超過百分之七八十是被“嚇”死的,自我意識中對死亡的一種恐懼,、排斥,,導致思維意識的混亂,又將這種混亂意識轉(zhuǎn)移到病痛之中,,惡化蔓延助長,。這樣的癌癥家庭多數(shù)也認為,砸鍋賣鐵,、傾家蕩產(chǎn)也要堅持給家里的病人開刀做手術,、化療,如果不去大醫(yī)院,、大城市大檢查大住院,,是這輩子的遺憾愧疚。歸根到底,,還是我們沒有死亡的準備,。
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緩和醫(yī)療”原則,其中有三:重視生命并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緩和醫(yī)療既不讓末期病人等死,,不建議他們在追求“治愈”和“好轉(zhuǎn)”的虛假希望中苦苦掙扎,更不容許他們假“安樂”之名自殺,,而是要在最小傷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讓他們的最后時日盡量舒適,、寧靜和有尊嚴。 古龍曾說過:“死亡并不恐怖,,也不可悲,。可悲的是有些人縱然活著,,但生不如死,,活不如滅,他們活著也只是活在痛苦的深淵里,,毫無意識,。”死亡就如同一個人要離開一個地方遠行而不再回來,,是一種告別儀式,;死亡就如同生活里難以找到真正的平等,而自然賦于我們一次絕對公平的待遇,。從某種信仰中來看,,死亡還是一種生命的更新形式。所以,,我們要有基本的“死亡”認識,,積極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不是忌諱不談,,不是排斥抵觸,,而是內(nèi)心應當有一種“和解”,坦然從容面對我們自己的生老病死,。 作者簡介:陳企霞,,湖北大學知行學院大三新聞專業(yè)學生,用高度理解生活,,用思想指引方向,,用筆墨記錄時代。 |
|
來自: 小橋流水的小館 > 《個人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