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結(jié)局,有兩點不少人容易搞錯:第一,,滅蜀的是魏,,滅吳的不是魏而是晉;第二,,魏滅蜀后并沒有乘勝滅蜀,,而是由晉在16年之后完成——為什么那么久? 晉滅吳戰(zhàn)爭經(jīng)過示意圖(圖注) 司馬昭通過滅蜀積攢了政治資本,,但未及稱帝即身死(265年),其子司馬炎繼之,,以晉代魏,。司馬炎擬繼續(xù)伐吳,但被迫一再推遲,一是蜀地新平,,需要一段時間鞏固,;二是晉國西北部發(fā)生長達10年的鮮卑叛亂,威脅晉國后方,;三是平吳需建水師,,此非短期能夠奏效;四是東吳有名將陸抗護國,。因此,,盡管伐吳幾次提上朝會議程,名將羊祜也認為“吳平則胡自定”[1],,但曲高和寡,,應(yīng)者寥寥。西晉的伐吳大計遂拖了16年,。 279年12月,,西晉終于消滅作亂達10年之久的樹機能,水師建設(shè)亦大功告成,。次年1月,,西晉出動20多萬大軍,兵分6路向吳國發(fā)起進攻,,自東向西是: 第1路:由鎮(zhèn)東大將軍,、瑯琊王司馬伷(司馬懿第5子,司馬師,、司馬昭之同父異母弟)率領(lǐng),,自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攻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 第2路:由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王渾率領(lǐng),,自壽春(今安徽壽縣)向江西(今長江下游北岸)進軍; 第3路:由建威將軍,、豫州刺史王戎[2](“竹林七賢”之一)率領(lǐng),,自項城(今河南汝南東南)進攻武昌(今湖北鄂州); 第4路:由平南將軍胡奮(其弟胡烈曾破壞鐘會,、姜維造反密謀)率領(lǐng),,自江夏向夏口[3](今湖北武漢)進軍; 第5路:由鎮(zhèn)安大將軍杜預(yù)率領(lǐng),,自襄陽趨江陵(今湖北荊州),; 第6路:由龍驤將軍、益州刺史王濬率領(lǐng)水軍,,沿長江東下,,自四川趨建業(yè)(今南京),。 南京鬼臉城(圖注) 長江上游戰(zhàn)斗(武漢以西):陸抗[4]去世前曾建言,“西陵(今湖北宜昌),、建平(今湖北秭歸),,國之蕃表”,“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 [5],。但吳國同時遭到6路晉軍全面攻擊,無法“傾國爭之”,,吳之西門洞開,。杜預(yù)部襲占江陵后,一直殺到嶺南,,斬首和生俘吳都督,、監(jiān)軍4人,牙門將,、郡守120人,,使晉軍聲威大震。由于杜預(yù)所取吳地廣大,,該路軍此后基本退出伐吳,,專事靖撫降地。王濬所部7萬大軍兵分兩路,,經(jīng)陸路進擊武陵(今湖南常德),;主力水軍沿江東下,連克建平,、丹陽(今湖北秭歸縣東),、西陵、荊門(今宜昌西北),、夷道(今湖北枝城),。胡奮和王戎也分別攻克江安(今湖北公安縣東北)和黃岡。至此,,王濬,、胡奮、王戎分別從西,、北,、東三個方向?qū)模ń駶h口)和武昌(今湖北鄂州)形成合攻之勢。江夏太守劉朗見大勢已去,,率軍投降,。 長江中下游的戰(zhàn)斗(武漢至南京):王渾部向南進軍。不料,,吳丞相張悌竟率3萬吳軍渡江北上,,逆勢反攻,。這是吳國最精銳的“中央軍”,,加之吳軍主動進攻,,大出晉軍意料,致使晉軍進駐今安徽和縣東南的7000人的先頭部隊猝不及防,,被迫投降,。但當晉吳兩軍主力相遇時,晉軍大勝,,陣斬張悌[6],,獲首7800級[7]。張悌所率3萬軍隊是吳國最精銳的部隊,,幾乎盡失,,東吳全國震動。同時,,司馬伷部也在長江以南俘殺吳軍5萬余,。吳軍全面潰敗,吳國上下惶恐不已,。 此役,,吳軍水師的表現(xiàn)頗失人望,完全看不到赤壁之戰(zhàn)時的風采,。長江上游靠鐵鏈鐵錐鎖江,,但部分被投降的吳國水軍自行撤去,部分被王濬用“火燒法”[8]與“并筏法”[9]排除,。當王濬率軍從武昌沿江直趨建業(yè)(今南京)時,,孫皓派游擊將軍張象率萬余水軍抵抗,吳軍竟望風而降,。之后,,吳將陶濬又主動請纓,要求率2萬水軍抵敵,,結(jié)果這些吳國水軍在出戰(zhàn)的前一天居然全部逃散,。反觀蜀國,盡管劉禪已降,,但姜維所率蜀軍卻以刀擊石,,不甘心不戰(zhàn)而降;相形之下,,雖吳帝尚在,,吳軍竟毫無戰(zhàn)力了。 孫皓出降(圖注) 東吳行將滅亡之際,,吳帝孫皓使出了離間之計,。根據(jù)司馬炎制定的戰(zhàn)略計劃,,王濬行至長江中游(武漢)需受杜預(yù)節(jié)制,到長江下游(南京西)則受王渾節(jié)制,,以統(tǒng)一指揮,,整合戰(zhàn)力。王濬行抵武漢時,,杜預(yù)非常大度,,主動請王濬徑自率軍東下,成就不世之功,。但下游王渾死守司馬炎擬訂的原計劃,,將所部作戰(zhàn)地域嚴格限制在長江下游以北,擬等王濬到來后,,統(tǒng)一指揮兩軍合力攻取吳都建業(yè),。王渾大敗吳相張悌所率3萬精兵后,本可乘勝渡江,,直取建業(yè),,在王濬水師開到之前拔得滅吳頭籌。但王渾是個“慎己免咎”[10]之人,,若先自渡江作戰(zhàn)而遭失利,,他擔心皇帝會治他不遵命令之罪,故未進取建業(yè),。王渾見王濬抵達三山(今南京西南),,要其暫停舟師,上岸商討戰(zhàn)事,。不料,,王濬以“風利,不得泊也”[11]為由,,直趨建業(yè),。 孫皓得知晉軍幾路將帥不和,決定利用其爭功心理,,同時向迫近建業(yè)的王濬,、王渾和司馬伷送出降書,企圖誘其互相火并,。不料,,王濬利用自己順風順水的優(yōu)勢,搶先兵抵建業(yè)城下,,迫使孫皓出降(280年3月15日),。 至此,東吳57年(222年~279年)的基業(yè),,4個月不到就告喪失,。 注釋: [1] [唐]房玄齡:《晉書·羊祜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19頁。 [2] 王戎父名“王渾”,,但不是與他共同伐吳的“ 王渾”,,不過是名字剛好相同,。 [3] 夏口:位于漢水下游入長江處,,由于漢水自沔陽以下古稱夏水,故名,。 [4] 陸抗:東吳名將陸遜次子,。孫皓即位以來,陸抗歷任鎮(zhèn)軍大將軍等職,,在江陵等地負責鎮(zhèn)守吳國西大門,,曾擊敗西晉名將羊祜。 [5] [晉]陳壽:《三國志·陸抗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57頁,。 [6] 張悌本有機會逃走,但他沒有這樣做,,可惜吳國這樣的人太少,。 [7] [唐]房玄齡:《晉書·王渾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202頁,。 [8] “火燒法”: 晉軍制作“超級火炬”(長十余丈,,大數(shù)十圍),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攔江鐵鏈即用火炬燒之,,須臾鐵鏈融化而斷。 [9] “并筏法”:王濬命制造幾十張大筏,,并聯(lián)成百步見方,,筏上綁著草人,草人身著鎧甲,,手執(zhí)棍棒,。船隊行進時,,水性好者護筏走在前面,如遇到水下鐵錐,,鐵錐就扎在筏上,,然后被拔掉。 [10] 臺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5),,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83年,,第54頁,。 [11] [唐]房玄齡:《晉書·王濬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21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