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最高之善,,是靈魂合乎德性(美德)的生活,。我們的“純粹理性活動”要高于現(xiàn)實中的“實踐活動”。因為,,雖然合乎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但卻只是“次級的幸福”,,只有合乎“理智德性”的生活才是真正最高的幸福,。這種幸福生活或者對幸福無限追求的生活,一方面是合乎神性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是成就每個人成為他自己的生活,。 中國哲學(xué)先鋒黃裕生認(rèn)為,亞里士多德所闡述的幸福并非只關(guān)人性,,亦關(guān)乎神性,。以下是他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xué)中有關(guān)幸福觀的全部看法: 政治學(xué)以最高之善為目的,作為政治學(xué)的一部分,,倫理學(xué)當(dāng)然也以這一終極之善為目的,。人類生活真正最后的目的必定是最高的善。因為如果最高的善竟還以它自身之外的其他東西為目的,,而不以它自身為最后目的,,那么它一定就不是最高之善,;同樣,如果最后的目的仍有比它自己更高更完滿的善,,它自身還不是最高最完滿的善,,那么它就一定不是最后的目的。因此,,我們的最高之善,,就是最后目的;最后目的,,也就是最高之善,。 亞里士多德非常明確認(rèn)為:“看起來,只有幸福才有資格被看作是絕對最后的,,我們永遠(yuǎn)只是為了它本身而追求它,,而絕不是為其他別的什么?!?/strong> 黃老師說,,亞里士多德看到了一點:我們追求幸福顯然只是為了幸福本身,而不再為任何其他事物,。也就是說,,我們不會為了別的目的或為了別的事物去追求幸福,而只會為了幸福本身去追求幸福,。 1,如何理解“幸?!被颉皦m世的幸?!保?/strong> 黃老師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繼續(xù)推論,,他說,,人間幸福多種多樣,它可以被理解為快樂,。因為人們追求快樂也并沒有其他目的,,而只是為了快樂本身而追求快樂。但這只是一種很初級的認(rèn)識,,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天性粗鄙的人會把最高的善和真正的幸福等同于快樂,并滿足于過這種享樂的生活,,但是,,這種滿足于享受一般快樂或低級快樂的生活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動物式的奴性生活,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因為這種生活顯然受制于外在的事物,。一旦外在的事物消失或改變,,必定會引來痛苦和各種不自由?!?/strong> 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萬善之中幸福是最值得欲求的,我們不能把它與其他的善或好歸為一類,,因為如若這樣,,那么顯然哪怕再加一點點善或好,它就會變得更值得欲求,。幸福是終極的和自足的,,它就是一切行為的目的。 2,,幸福的“自足性”,。 “自足性”是亞里士多德給幸福做出的一個重要的規(guī)定。就幸福是一種生活而言,,這種幸福必定是這樣一種生活:它僅僅因為其自身值得被追求且過一無所需脫離外界事物干擾的生活,。這種生活一方面值得追求,另一方面又一無所需,,全無憑借,。因為如若它需要有所憑借,有所依侍,,那么就意味著這種生活總會有所匱乏,有所欠缺,,因而需要不斷用其他事物來彌補與滿足,。如果這樣,這種生活就不可能是幸福的,。所以,,真正的幸福必定是因其自身被追求,又是一無所需,、永不匱乏的生活,。 作為最高之善,幸福必定超越了所有其他一切具體的善(好),。在日常生活里,,我們有各種具體的善,各種具體的好,。幸福雖然包含著所有這些善和好,,但是,它卻與所有這些善和好“不同類”,,幸福作為一個整體性理念,,不可被歸入任何一種善,。作為最高之善,幸福雖然是眾善的目的,,卻超越眾善,。 3,,“幸?!钡膬蓚€核心點:自有價值與自足性。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一種德性活動(行動),,而非品質(zhì)。為何這樣說呢,? 亞里士多德進(jìn)一步闡述道:合乎德性(美德)的活動就屬于德性(美德),。但是,幸福究竟是擁有德性還是使用德性,,究竟是一種單純的德性品質(zhì),,還是一種德性活動(行動)呢?這其中有不小的區(qū)別,。他認(rèn)為德性品質(zhì)可以現(xiàn)存于一個不做善事的人身上,,而行動或活動則不可能是這樣。因為德性的活動將必然行動并且是向善地行動,。只有那些正當(dāng)?shù)?、向善地行動的人才能享有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和善的東西。 美德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自在地享受,。享受快樂是靈魂的一種狀態(tài),,而給他人帶來快樂,則是此人的內(nèi)在品格,。合乎德性的行為本身就是令人快樂的,,同時它也必定是善的和美的,而如果有德之人能對這種行為做出正確的評判和理解,,那么它們就是最高的善和美,,幸福同時是最善、最美和最快樂的東西,,三者不可分離,。 4,幸福與德性的關(guān)系,。 亞里士多德明確了一點,,就是幸福與德性相關(guān)。但是他同時指出,一個擁有德性品質(zhì)的人并不一定幸福,,至少他并不必然快樂,,反倒可能因為外界的干擾而不快樂,比如誠實的他遭遇到欺騙,。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幸福就在于有德性地生活,、行動,,而德性的品質(zhì)雖然很好,但如果他不作出德性行為,,就并不能獲得幸福,。 所以,幸福不是一種現(xiàn)成的狀態(tài),,而是一個過程,,一個合乎德性的持續(xù)生活或行動的過程,一種“靈魂合乎德性的活動”,,靈魂的這種德性活動要真正構(gòu)成幸福,,不能是短暫的或時斷時續(xù)的,必須持續(xù)不斷地“貫穿于整個一生”,。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合乎德性的活動或行為本身是美的和善的,,因此行此德性的人必能享受到此美和此善,,因而他也必定是快樂的。所以,,持續(xù)的有德生活必是持續(xù)充滿著精神享受和心靈快樂的,。這就如同馬使愛好馬的人快樂一樣,合乎德性的活動或生活也肯定會使愛好德性的人快樂,。 行德者即有德者,有德者必在自己的價值評判里把合乎德性的行為置于最高的價值位置上而最愛之,。行德者就是愛德者,,對于有德性者來說,他最喜愛的活動就是做出合乎德性的活動,。亞里士多德預(yù)設(shè)了一個前提——“行德者必最愛德”,。雖然他取消了行德者與愛德者之間的界限。但是,,問題也出現(xiàn)了,。因為行德者未必是愛德者,正如愛德者未必行德,。人們行德或者在生活中持有德性,,有四種可能的情況: 1,,出于被迫,也即出于外在的逼迫,,比如他人或輿論的譴責(zé),、懲罰等。 2,,出于習(xí)慣,,如基于傳統(tǒng)的熏陶,潛移默化的影響,,跟從他人亦步亦趨的習(xí)慣,。 3,出于某種其他目的,,比如給自己營造一個可以謀利的人際環(huán)境,,或者為了德性本身以外的某種其他目的。 4,,自覺自愿地行德性的活動,。這種情況又分為兩種可能:一種是認(rèn)為如此行德性才是更好(善)的,一種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所行的德性本身,。 只有在最后一種可能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行德者愛德。所以,,我們不能籠統(tǒng)認(rèn)為,,行德性的人就是愛好德性的人,因而行德性者必因其行德性而快樂,,或者說,,行德性者的生活本身必充滿享受。 5,,實際生活中的幸福悖逆 但實際生活中,,不僅行德者不一定愛德,愛德者也未必行德,。比如一個喜歡權(quán)力的人并不一定去追逐權(quán)力,,因為他可能考慮到這很危險,或者一個喜歡財富的人并不一定就去追求財富,,因為他會覺得那很辛苦,,相對于要付出的艱辛和忍耐,他寧愿放棄對財富的喜愛,,轉(zhuǎn)而去追求相對比較容易得到滿足的喜愛,。 同樣,愛德之人也并不一定就去行有德之事,他的生活并不一定就是行德性的生活,。因為愛德之人除了愛德以外,,他不可能再無其他所愛,很多欲望和外界需求同樣誘惑和干擾著他,。一旦進(jìn)入現(xiàn)實,,德性在人們生活中的價值序位并不總是與它在客觀的價值排序中所應(yīng)在的位置相一致,即便愛德之人的生活也很可能發(fā)生這種不一致,,這正是我們?nèi)祟惖木窒藓屯纯嘀凇?/p> 黃老師認(rèn)為,,亞里士多德把有德者神圣化了,因為在他心目中,,這樣的有德者必最愛德性而必行德性,。但是,這樣的人在根本上意味著只愛德性事物,,而不再愛任何其他東西,,不再受任何其他事物的誘惑。這樣的人只能是至德之人,,而這在今生今世有限的塵世生活里是不可能達(dá)到的,。 黃老師指出,,這個難題后來經(jīng)過基督教洗禮之后,,被康德所洞見。康德認(rèn)識到——對于有限生命的人來說,,即使他達(dá)到了所能達(dá)到的最高德性,,熱愛德性超過了任何其他事物,他也仍然有其他愛好,、其他欲求渴望得到滿足,。因此,他在行德性時,,固然會為自己的德性之行感到高興和快樂,,卻也不得不為自己為此付出的種種代價感到遺憾乃至失望。這代價包括為了遵從倫理行善積德,,他不得不克制自己,,放棄對諸多人間美好事物的欲求和滿足,錯過不行德,、向善就會失去獲取各種私利的機會,,這些因素都會令人不快和失望,。所以,,康德批駁亞里士多德說,有德之人的德性行為或德性生活并非只有快樂,也會有不快和欠缺,。就此而言,,有德者的德性生活雖然是善的生活,卻未必就是幸福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簡單地把幸福理解為合乎德性的生活,,他把德性當(dāng)作幸福的前提與要素,而且德性之所以成為幸福的前提與要素,,則在于德性本身與快樂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這種邏輯下,德性行為不僅是最高的善,、最高的美,,且是最高的快樂。因此,,行德性者不會因為行德而錯過其他快樂,,他肯定是最幸福的。所以,,作為終極目的,,幸福必是集最高之善、最高之美與最高快樂于一體的德性行為,。至此,,亞里士多德完成了他對倫理學(xué)中幸福觀的總結(jié)。 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幸福的理解和定義遠(yuǎn)比以上論述所要包含的生活內(nèi)容更多,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一種對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你會認(rèn)同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嗎,?黃老師的論述和質(zhì)疑自有他的道理,畢竟亞里士多德是幾千年前的人,,時代不同,,社會環(huán)境和觀念、理念也有很大不同,。 你對幸福怎么看呢,?你認(rèn)為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作為一個活水的現(xiàn)代人,,一個與亞里士多德的時代有著巨大改變的認(rèn)知者,,希望你能做出最真實最感性的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