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一下,曹操的好友許攸不是曹操殺的,,而是曹操手下大將“虎癡”親手所殺,。 事情經(jīng)過是這樣的:一日,許褚走馬入東門,,正迎許攸,。 攸喚褚曰:“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 褚怒曰:“吾等千生萬死,,身冒血戰(zhàn),奪得城池,,汝安敢夸口,!” 攸罵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劍殺攸。(引自三國演義),。 許攸,,字子遠(yuǎn),南陽(今河南南陽)人,。 許攸最早是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zhàn)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判袁紹投靠了曹操,。 許攸很有才能,,可以說為曹操戰(zhàn)勝袁紹,取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立下了首功,。 這應(yīng)該不難理解,原來在袁紹手下出謀劃策,,現(xiàn)在轉(zhuǎn)投曹操,,反過來對付原來的雇主,袁紹的底細(xì),,許攸能不清楚,?這和無間道的臥底有何區(qū)別? 袁紹的所思所想,,許攸早已料到,。為曹操設(shè)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使袁紹因此而大敗于官渡,。 我們常說,,按能力人分三等: 1、本事大,,不狂而謙虛是第一等人,,比如漢朝的衛(wèi)青、李廣,、趙云,。 2,、本事大,但狂妄目中無人,,自恃老子天下第一,,這是第二等人。比如本文的主人公許攸,、這種人歷史上比較多,,清朝的年羹堯、鰲拜,、明朝的藍(lán)玉,、宋朝的好像沒有吧?三國的張松,,楊修,。 3、本事不大,,卻很狂妄的人,,屬于第三等人。這種人也不少,。比如明朝的太監(jiān)魏忠賢,、王振。 許攸被殺,,表面看是一場武將和謀士之間,,因為口舌之爭而引起的殺戮。我覺得,,實則是曹操暗中發(fā)牢騷,,虎癡許褚領(lǐng)會曹操之意而殺之。 也就是說曹操假借許褚之手,,除掉了居功自傲,,目無領(lǐng)導(dǎo)的狂妄謀士許攸了。 按說許攸是曹操的好朋友,,又是發(fā)小,。不應(yīng)該殺他吧?其實這其中有隱情,。 官渡之戰(zhàn)時,,許攸來投曹操,曹操正在洗腳,,聽說許攸來降,,顧不得穿鞋就迎了出去,并大聲說:“子遠(yuǎn)來,,大事成矣”,。 兩人坐下后,,許攸問道:軍中還有多少糧食?操曰:還能撐一年,。 攸曰:“說實話”,!曹曰:半年吧。 攸曰:咱還打不打袁紹吧,,咋這么不實誠,? 曹操最終亮了底牌,說最多能撐三個月,。 許攸于是提出夜襲袁紹的放軍糧的地方――烏巢。 到達(dá)烏巢后,,曹軍放火,,營中大亂,大破袁軍,,糧草盡燒,。為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奠定了基礎(chǔ),。 許攸覺得對曹操有功,,加之是好友,平時對曹操直呼其小名曹阿瞞,,眾將皆憤怒,,曹操寬宏大量的說:“子遠(yuǎn)與吾舊交,故相戲耳,。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漢朝劉邦為什么殺丁公而不殺季布之事了。劉邦殺丁公,,是因為他知道劉邦的糗事,,也就是看到劉邦曾被自己追殺的狼狽樣子了。怕丁公揭短,,所以借口背叛主人之說辭,,殺了丁公。由此看來曹操對待許攸還真不錯呢,。 話說曹操也不太計較許攸出言不遜,。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鄴城,,占領(lǐng)冀州,,許攸立有功勞,但許攸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到冀州,?!?/p> 許攸三番五次的叫板,曹操表面上雖嘻笑,,說:“你說得對啊,。”但心里頗有芥蒂,。 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碰到了許褚,,于是有了來頭那一幕,。 虎癡許褚殺了許攸,史書記載:“操深責(zé)許褚,,令厚葬許攸”,。 許攸之死,實則曹操所為,,但歷史上沒有指責(zé)曹操“過河拆橋”,,都指責(zé)許攸狂妄自大。正如有人說:“許攸賣國邀功,,小人之尤者”殺之不冤也,。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guān)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