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美術(shù)》第55期12版 10月28日,,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大河美術(shù)》編輯部在大河美術(shù)館推出“蘭風和兮”蘭亭十家書法作品邀請展。展出曾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的10位當代書家的100多幅精品力作,。此展是河南當代書法群體藝術(shù)風貌的一次小小的展示,,雖然還不能代表河南當代書法家群體的整體面貌和藝術(shù)成就,,但也足以展現(xiàn)中原書風的耀眼風采和河南當代中青年書家的整體實力。 ▲展覽合影
參加此展的10位書家薛黨軍,、李貴陽,、張青山、樊子陽,、牛耕,、史煥泉、劉伊明,、王昱,、張英俊、顧翔,。他們都是當今活躍在書壇一線的河南中青年書家,。其中年齡最小的也已年屆不惑,最大的已過知天命之年,。他們的共同特點,,一是都曾獲得過“中國書法蘭亭獎”,有的甚至獲得過兩次以上,;二是至今都活躍在書法創(chuàng)作第一線,,仍然在不斷地探索出新;三是這些作者都堅守中原書風,,充分體現(xiàn)出雄強,、剛健、清新,、質(zhì)樸的主旋律風格,。他們以自己穩(wěn)健扎實的藝術(shù)實踐,繼承河南老一輩書家開拓的藝術(shù)事業(yè),,續(xù)寫著中原書風的當代輝煌,! 本世紀初,國家有關(guān)部門為規(guī)范文藝獎項,,規(guī)定了涵蓋各個藝術(shù)門類的18項政府獎,,和文學類的“魯迅獎”、“茅盾獎”,,電影“百花獎”、“金雞獎”一樣,,書法設立了“蘭亭獎”,。從2002年開始評選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至今,已評選六屆,。在歷屆 “蘭亭獎”藝術(shù)獎的評選中,,河南書家不但獲獎人數(shù)最多,,而且名次也比較高,前三屆蘭亭獎一等獎得分最高者(俗稱“蘭亭狀元”)都是河南書家,,這一亮麗驕人的成績似乎不能說是出于偶然,,而是充分說明河南書法的雄厚實力和深厚底蘊。 河南書家在蘭亭獎中的突出表現(xiàn),,形成一種獨特的“蘭亭現(xiàn)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獲獎人數(shù)之多、獲獎作者面之廣,,在全國各省市首屈一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前五屆蘭亭獎河南獲獎人數(shù)總計30多人,,在全國占有很大的比例,,這還不包括從河南走出去的書家,如王忠勇,、馮應強等,。 二是許多作者曾多次獲獎,如王晨,、薛黨軍,、張青山、史煥泉等,,充分說明河南有相當一批中青年書家常年奮斗進取在藝術(shù)探索的第一線上,,其藝術(shù)生命之長久非一般書家可比,他們是中原書風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是當代河南書壇的中堅力量,。 三是通過蘭亭獎評選,不斷有新的作者脫穎而出,,從而不斷為河南書法隊伍補充生力軍,,也使得中原書風不斷發(fā)揚光大、后繼有人,。 四是從獲獎作品看,,河南書家的藝術(shù)取向是多元的。中原書風特有的篆隸,、魏碑固然是獲獎作品的大宗,,但行草、楷書等也占有相當?shù)谋壤?,充分展示了河南書家多方面的素養(yǎng)和能力,,也很好地體現(xiàn)出“中原書風”的開放性、包容性,。 “蘭風和兮”參展的十位書家,,是從河南眾多的蘭亭獎獲得者中隨機選擇的,,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寓意。但這些書家誠然是多年來活躍在河南和全國書壇的代表性人物,,他們的成就無疑是河南當代書法藝術(shù)成就的一個縮影,。 薛黨軍是河南書壇的一員老將,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即開始嶄露頭角,。三十多年過去,,如今已年過半百,黨軍仍然活躍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第一線,。前幾年他又在第三屆,、第四屆蘭亭獎評選中連續(xù)獲獎,展示了這位書壇驍將的老驥壯心和雄厚實力,。 黨軍書法面貌多樣,,眾體皆工。早年以篆隸名世,,后來在行草書上也獲得驕人的成績,。黨軍書法的突出特點是“通”,由工而精,,由精而博,,由博而通。其隸書打通張遷,、石門和褒斜道,,線條勁挺遒拔,質(zhì)樸拙厚,,沉郁頓挫,,不弄小巧。其筆意,、結(jié)體打通篆隸魏碑,,以隸筆寫篆,用篆筆寫隸,,寫篆不光用圓筆中鋒,,寫隸也不僅用方筆側(cè)鋒,使人如見異人,,耳目一新,。其行草又打通碑帖,用碑的筆意寫行草書,,故他的行草書,,較之別人,輕靈中多幾分質(zhì)樸,。也許是中原人固有的質(zhì)樸奠定了黨軍書法拙厚的基調(diào),,也許是他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把握了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規(guī)律,總之薛黨軍藝術(shù)探索的路子恰好符合當今書壇兼容并舉,、返樸歸真的發(fā)展方向,。這也許正是黨軍能屢屢獲獎的原因吧!
李貴陽是近年來活躍在創(chuàng)作一線的知名書家,。他以篆隸,、章草植基,書風質(zhì)樸拙厚,,而又不失含蓄內(nèi)斂,。明顯表現(xiàn)在他的隸書。其隸書取法史晨碑,、子游殘石等比較輕巧娟秀的一路,,用筆逆回藏鋒、婉麗含蓄,,別有韻致,。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的章草,取法王遽常,,但在王氏的樸拙拗峭中加入幾分清新流暢,,使觀者多了幾分親近感。貴陽又由此拓展出一種頗帶章草意味的行草書,,精于留筆,,工于提按,深于內(nèi)斂,,巧于變化,,使他的行草書別具一格,耐看耐品,。 近年來,,貴陽繼續(xù)開拓自己的藝術(shù)領地,向樸拙和狂放一路進軍,,使他的書法藝術(shù)面貌更加豐富多彩,。然而每個人的書藝面貌都有一個基調(diào),這是他的性格,、稟賦等因素所決定的,,如何處理好風格面貌的多樣性和主流風格基調(diào)之間的關(guān)系,無疑是擺在貴陽面前的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張青山是河南書法界的一員宿將,,多年來始終活躍在藝術(shù)探索第一線,曾在第二,、三,、四屆蘭亭獎中連續(xù)獲獎,,這在全國書家中也是不多見的,青山對于書法藝術(shù)的執(zhí)著是常人難以想像的,。2006年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在合肥頒獎,,我們一起領完獎后,大家都準備離開,,只有青山說:“我還要再看兩天,。”結(jié)果他硬是在展廳里泡了三天,,對所有獲獎作品仔細觀摩分析,。所以說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的。 青山的書風粗獷放達,,雄強霸悍,,傳統(tǒng)的篆隸、魏碑經(jīng)他的手一寫,,就有一種君臨天下的宏大氣魄,。同樣是狂放一路的作品,與青山的作品擺在一起,,就會覺得氣勢,、格局沒有青山大,這是個人的藝術(shù)稟賦使然,,是無法強求的,。然而青山不是純靠氣勢取勝。他的章草,、大篆,、小行草,在頓挫中顯出流暢,,在樸拙中時見精微,,細節(jié)的處理一絲不茍,很見功力,。書法藝術(shù)說到底,,無非“氣”、“韻”二字,,歷來書家,,或以氣勝,或以韻勝,,得其一端,,即可名家。后人評王羲之“韻高千古,力屈萬夫”,,氣韻雙絕,,故稱書圣。而張青山在氣韻兩方面都能達到較高的造詣,,這在當今書壇也是不可多得的,。 樊子陽是河南書壇一位功力型重量級的書家,多年來在全國的大展大賽中,,他只要參加,總能有所斬獲,。由此可以見出他扎實過硬的基本功,。子陽書法作品的突出特點是線條質(zhì)量特別高。他筆下的線條,,如鐵錐畫沙,,金釵折股,中鋒揮運,,圓勁飽滿,,不論是壯如牛股,還是細如髭發(fā),,絕無扁薄虛怯之弊,。深得素僧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之奧旨,。 線條是今人的概念,,古人則稱之為用筆。中鋒用筆,,線條方能圓勁,,側(cè)鋒取勢,線條方能變化,,所謂中鋒取勢,、側(cè)鋒取妍是也。無論何種書體,,對用筆的要求是一樣的,。古人所謂“用筆千古不易”就是這個意思。判定書法作品的優(yōu)劣,,首要的也是看線條,、看用筆。這就是樊子陽能夠?qū)覍耀@獎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子陽的書風有所新變,結(jié)體趨向稚拙質(zhì)樸,線條則趨向蒼澀厚重,,沉郁頓挫,,以求增加書風面貌的多樣性。變當然是好的,。但在變革中,,應該注意保持自身的優(yōu)勢。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guān)系,,這是子陽面臨的新的挑戰(zhàn),。 牛耕曾獲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是近年來異軍突出的書家,,但他在書法上已經(jīng)下了數(shù)十年的苦功夫,。牛耕書法作品的突出特點是以傳統(tǒng)的書體表現(xiàn)手法和現(xiàn)代的審美范式相結(jié)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面目,。 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到今天,,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表現(xiàn)手法和審美元素。牛耕對此并非照單全收,,而是有自己的選擇,。牛耕作品中新的表現(xiàn),一是書寫性,。其作品以篆隸為主,,這種古老的刻鑄文字被今人納入書法藝術(shù)的范疇,一個重要的條件是體現(xiàn)書寫性,。牛耕的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其篆隸書用筆十分豐富,漲墨,、飛白,、渴筆、出鋒應有盡有,,故十分鮮活生動,。二是變形錯位。很多字的結(jié)體逸出常規(guī),,動感十足,,擺脫了傳統(tǒng)篆隸書端凝刻板的形象,令觀者耳目一新,。三是圖案化,。作者利用各種新穎的造型手段,極力營造畫面的最佳視覺效果,。在此過程中,,牛耕充分利用各種新出土的上古時期的書法資料,如楚篆、簡帛書等,,大大拓展了書法的藝術(shù)領域,,提高了書法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隨著考古學科的發(fā)展,,新出土的書法資料不斷涌現(xiàn),,為書法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貴的新資源。牛耕以敏銳的目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能在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新中占得先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史煥泉是一個天份很高的書家,。許多年前我第一次見到煥泉的作品,就為他極佳的筆墨感覺驚嘆不已,。煥泉多才多藝,廣涉博取,,多年來,,他以不同的書體和風格面貌參展參賽,并且總能穩(wěn)操勝券,,他的作品在全國性的書法大展大賽中入展獲獎達四十多次,,真可以說是“取青紫如拾芥耳”! 煥泉成功的秘訣可以歸結(jié)為一句話:“極聰明的人下極笨的工夫”,。煥泉雖有極高的書法天分和極好的筆墨感覺,,但臨帖工夫卻一點兒也不敢荒廢。他的作品雖然個性突出,,才氣逼人,,但技法功底的扎實精湛是一眼就看得出來的。煥泉諸體皆精,,然而他的主打書法還是魏碑和草書,。這兩種書體在用筆上相差甚遠,但煥泉卻可以在二者之間隨意轉(zhuǎn)換,,游刃有余,。這主要得益于他扎實的臨帖工夫,把碑和帖的用筆要領弄清吃透,,爛熟于心,,從而在運用中得心應手,圓融無礙,。煥泉精于法而不泥于法,,善于借鑒變通,習慣游走于邊緣地帶。所以他的作品有某家某派的元素,,但并非碑帖的翻版,。學古而不泥古,這是煥泉成功的秘訣,。煥泉其善學者也,。 劉伊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書法多面手。他早已在書法界名滿四海,,又曾獲二屆蘭亭獎提名,,但總以未得蘭亭正獎為恨。我跟他說:不必著急,,你獲蘭亭獎是早晚的事,。果然,在第四屆蘭亭獎評選中,,伊明金榜題名,。 伊明藝術(shù)的路子很寬,碑帖兩路,,篆隸魏碑行草各體,,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的各種風格,他都涉獵,,而且都能玩出相當?shù)母叨?,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伊明雖然諸體兼擅,,但還是以篆隸魏碑為主打書體,。也許是生在魏碑圣地洛陽的緣故,伊明的魏碑比一般年輕書家格外厚重,,樸拙之氣息撲面而來,。他寫過多種墓志,廣收博采,,大率取法輕盈娟雅一路,,這就又為他在行草書方面的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伊明的行草書用筆厚重撙節(jié),,搖曳逸蕩,,放達中透出穩(wěn)重,拙厚中時見雅逸,,線條變化豐富,,富于張力。他的大篆也透出行草書的活潑飄逸,,給人一種不一樣的美的享受,。 吸取現(xiàn)代書法的審美元素,,是伊明書法的一大亮點。這使得他的諸體書都充滿生動活潑的現(xiàn)代氣息,。其作品運用多種審美元素和表現(xiàn)手法,,以增強視覺效果。這既是伊明在藝術(shù)上的探索,,也符合書法在當代的發(fā)展方向,。當然,這種審美取向在自己的風格定位中占據(jù)什么樣的位置,,是伊明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王昱出生書法之家,家學淵源,,幼功深湛,,故出道很早。王昱的特點是根基厚,,路子正,,形式感強。他不但善于從古代碑帖取法,,而且善于從現(xiàn)當代人的成功案例中借鑒化裁,。向古人取法,并非越古越好,。比如學篆,,學習清人即是很好的門徑,。王昱魏碑在臨習古人的基礎上,,借鑒今人孫伯翔,行草書則借鑒徐生翁,,都取得了化古入新的效果,。 王昱特別注重作品的形式感。他的魏碑作品有自己獨特的形式語言,,而且這種藝術(shù)語言很早就獲得書界的普遍認可,。他近年的篆書,采取《張遷碑額》的形式,,整齊中見錯落,,爛漫中見功力。這是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同時也很高古,。當然,寫篆書不一定非用這種形式不可,。這里只是想說明:王昱是一個比較注重藝術(shù)形式的書家,。在今天這個形式感在藝術(shù)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的時代,,王昱的成功就不是偶然的了。 張英俊是河南書法界的后起之秀,,近年來在全國大展大賽中斬關(guān)奪隘,,為河南書法界爭了不少光彩。英俊主要以隸書名世,。我很早就關(guān)注他的隸書,。其書取法高古,漢隸的氣息撲面而來,;涉獵廣泛,,其中不乏張遷的峻厚、乙瑛的清麗,、石門的蕩逸,、封龍山的質(zhì)樸,但并非死守一法,,步趨古人,。英俊有過人的糅合化裁的功夫,能夠很好地把不同的風格不露痕跡地結(jié)合在一起,。 隸書如何寫出時代氣息,,這是擺在當代書家面前不小的挑戰(zhàn)。有人走夸張變形,、解構(gòu)隸書的路子,,這樣做,有消解隸書的危險,,因而是不可取的,。還有人以隸書與篆書或魏碑相結(jié)合,當然也可以,,但總覺得不是淳正的隸書,。張英俊不是這樣。他對隸書的變革,,完全立足于隸書本身,,在線條、結(jié)體,、墨色,、氣韻上做文章,汰除傳統(tǒng)隸書程式化的成分,,化繁為簡,,取精用宏,增加一些現(xiàn)代審美元素,。使得他的隸書既有濃郁的傳統(tǒng)氣息,,又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心理,。張英俊的變革之路給當代書壇豐富的啟迪。 顧翔是一位不到四十歲的年輕書家,。但他早已名滿全國書壇,。2006年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的時候,顧翔不過二十多歲,,然而已有相當深厚的功力,。從顧翔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原書風深厚的底蘊,、深遠的影響力和傳承力,。 顧翔也是以篆隸為主,取法的路子尤為廣泛,,不拘一格,。其大篆取法《散氏盤》《毛公鼎》等西周晚期鐘鼎文字,遺貌取神,,重在筆墨氣韻,,結(jié)體章法自然天成、錯落有致,、古樸雅逸,、氣息通貫。具有濃厚的書寫意味,,筆情墨趣盎然紙上,。 顧翔的隸書取法碑額、瓦當,、鏡銘等書法資料,,古雅樸厚,放曠中見規(guī)矩,,整飭中見變化,。這些在當時屬于非主流的民間書法遺跡,,歷來少有人注意,。但它所攜帶的二千多年前的書法審美基因,對于補救今天靡弱的審美時弊,,恰恰有著不可替代的珍貴價值,。顧翔看到了這一點,對之加以現(xiàn)代的審美改造,,從而寫出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上述十位書家,除李貴陽外,,都是河南書家,,年齡跨度從三十多歲到五十多歲,代表了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生人的書風面貌,。當代中原書風經(jīng)由四十年代生人一代書家開拓創(chuàng)立,,并由五十年代生人一代書家的傳承宏揚,已是蔚然可觀,。六七十年代的書家則傳其緒而揚其波,,使中原書風進一步向縱深拓展,充分體現(xiàn)出中原書風的深厚底蘊和兼容并包的品格,。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最早的文字、最早的書法,,以及組成當代書法基本格局的碑帖兩派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這里。當代興起的中原書風正是植根于古老而豐富的中原文化,,植根于深厚的中國書法的傳統(tǒng),。所以說,中原書風不是簡單的地域書風,,準確地說,,中原書風是古老書法傳統(tǒng)的當代表現(xiàn)形式之一?!疤m風和兮”蘭亭十家書法作品展再次說明了這一點,。
西中文 丁酉九月中浣于中州玉衡居 |
|
來自: 昵稱19788366 > 《書畫秘訣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