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仗是一種修辭手法,好的對仗可以使得詩詞在形式上顯得整齊勻稱,,并給人以美感,,這是漢語獨有的藝術(shù)手法。但詞的對仗又很特殊,,就整體來說,,詞沒有固定的對仗位置,這是因為詞是長短句形式的文體,,必須在上,、下句字數(shù)相等的情況下才可能對仗,。除此之外,詞的對仗還有如下特點: 一 平仄可不相對 由于詞的平仄有硬性規(guī)定,,所以在有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做到平仄上的相對,。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里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在詞的對仗中稱為“字面相對”,,也算對仗。 二 允許同字相對 在律詩中,,同字相對是不允許的,,但在詞中卻例外。如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里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以及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guān)》里的“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等。這種對仗屬于同字對仗,,我們讀起來并沒有重復(fù)繁冗的感覺,,反而在這種重復(fù)中更深切地體會到了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對仗常見于連用的三字句或四字句,。 三 帶領(lǐng)字也可相對 我們知道,,詞是有領(lǐng)字一說的(第十七講有介紹),所以有些對仗,,看上去兩句的字數(shù)不相同,,但去掉領(lǐng)字后,字數(shù)就相同了,。如吳文英《高陽臺》里的“在燈前敧枕,,雨外熏爐”。其中,,“在”是領(lǐng)字,,而后面則是連用的兩個四字句的對仗。 到最后,,我們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對仗的位置。 在一些詞牌里,,有嚴格規(guī)定的對仗的位置,。如《鷓鴣天》上闋的最后兩句、《踏莎行》上,、下闋的前兩句等,。要掌握這些,就得多讀詞作并加以留意,。當然,,對仗的位置在一些詞譜上也會有所標明,。 實際上,詞是否作對,,全在作者的應(yīng)用,。它應(yīng)該被視為技巧,不應(yīng)被視為格律,。張孝祥所作的“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以及“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就在該對仗的位置上沒有對仗,,但同樣成為了千古絕唱,。 明白這個道理,當讀到某些詞牌的某些句子有些是用對仗,,而有的不用對仗時,,就不至于認為用對仗則合律,不用對仗則失律,。其實,,最初的詞句并不要求對仗,只是因為詞人們在一些字數(shù)相同的句子里偶爾用對仗來加強藝術(shù)效果,,從而約定成俗,,才形成了嚴格的規(guī)范。 END 下一講:詩詞里的手法 公眾號ID:lfxgz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