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外科治療原則是保證腫瘤連同包膜的完整切除和鏡下切緣的陰性,且無需清掃淋巴結,,與復雜的胃腸癌手術既要完成淋巴清掃又要進行消化道重建相比,,很多情況下GIST的切除就變得很簡單。 傳統(tǒng)的GIST外科手術方式多倡導在開腹下進行,,但自從Lukaszczyk等[1]在1992年首次報道了腹腔鏡下成功切除胃GIST之后,,伴隨著超聲刀和直線切割閉合器等腹腔鏡手術器械的發(fā)展,腹腔鏡手術治療GIST逐步被外科醫(yī)生及患者廣泛接納,。近來已有證據(jù)表明,,GIST患者術后生存期取決于原發(fā)腫瘤位置、大小和組織學特性,,而非手術入路及切除范圍[2,3,4,5,6,7,8],。相關報道也已證實了腹腔鏡下胃GIST病變胃壁楔形切除相對于開腹狀態(tài)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9]。在患者的手術滿意度,、平均住院時間,、術后疼痛和術后腸功能恢復方面,,腹腔鏡GIST手術均有相對的優(yōu)勢[10,11]。 目前,,國內相關治療指南不主張常規(guī)應用腹腔鏡切除GIST,,認為腹腔鏡手術易引起腫瘤破裂和腹腔播散[12]。但實際上,,對于腔內生長或直徑較小的腫瘤,,由腹腔鏡手術所導致醫(yī)源性破裂播散的風險是相當?shù)偷模虼?,在有?jīng)驗的醫(yī)療中心,,可以根據(jù)腫瘤部位和大小等實際情況考慮施行腹腔鏡手術。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wǎng)絡(NCCN)指南[13]和日本GIST臨床操作指南[8]均認為,,對于直徑≤5 cm的胃GIST實施腹腔鏡切除是安全可行的,,但對于直徑> 5 cm的GIST行腹腔鏡切除的可行和安全性卻不明確。同樣,,歐洲臨床腫瘤協(xié)會(ESMO)也不推薦腹腔鏡下切除較大的GIST[14],。這是因為較大的瘤體質地較脆且有豐富的血供,實施腹腔鏡手術有瘤體破裂造成腹腔內出血和腹腔播散的可能,,增加術后復發(fā)風險,。但隨后卻有相關團隊報道了腹腔鏡下安全完整切除較大GIST的案例,部分腫瘤直徑在10 cm以上,,甚至達19 cm[15,16,17],。相關研究也對其療效和安全可行性進行了探討,認為對于直徑較大的腫瘤,,確實存在技術上的難點,;但為了防止瘤體破裂,應盡量遵循no touch的無瘤操作原則,,盡量少直接觸碰腫瘤,,采用無損傷抓鉗去鉗夾正常胃壁組織以及使用標本袋等措施。 綜上筆者認為,,只要遵從操作輕柔,、腫瘤無破裂、切緣陰性的原則,,即使是直徑較大的腫瘤都不應是進行腹腔鏡手術的絕對禁忌,,但需嚴格篩選合適的病例(如大彎側、外生型)且應當在有經(jīng)驗和技術基礎的醫(yī)療機構中進行,,同時也需要多中心,、大規(guī)模的長期隨訪結果來指導進一步臨床實踐。 參考文獻(略)
|
|
來自: 藍天白云e8hii3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