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的人,,總是努力的工作及愛人, 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它的事就沒有什么困難,。 ▼ 寧肯聽任自己失望,也絕不亂存奢望,。 ▼ 良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 是對于躁動于我們體內的某種異常愿望的抵制。 ▼ 人是一個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 夢的內容是由于意愿的形成,, 其目的在于滿足意愿。 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奧地利精神病醫(y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 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yī)學博士學位。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yī)院擔任醫(y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后私人開業(yè)治療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志著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1936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侵占,,赴英國避難,,次年于倫敦逝世。他開創(chuàng)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tài)心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 【典型的死亡之夢】 除了夢見兄弟姐妹死亡以外,典型的死亡之夢還包括了父母的死亡,。是的,,父母養(yǎng)育后代,盡己所能,,含辛茹苦,,不會和子女爭搶玩具和生活資料,人們似乎沒有希望父母死去的理由,,然而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常見的夢,。在父母死亡的夢中,男性大多數(shù)夢見父親死亡,,女性則相反,。從父子角度來說,從古到今,,父親作為權力的象征,,小到一家之主,大到一國之君,,都會帶給兒子限制與壓力,。在古代,權力爭奪激烈的大家族中,,父子關系很難像社會倫理要求的那樣美好,,作為繼承者的兒子渴望父親交出權力,而父親則以限制自由和拒絕兒子獨立作為回應,。這種控制與反抗的對峙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也是普遍現(xiàn)象,。倘若一個男孩自小生活在父親權威的陰影之下,成長中又時時面對著沖突,,他很可能在潛意識中埋下對父親的不滿,,以夢見父親死去來滿足自己獲取自由與權力的欲望。
【母女沖突】 母女沖突的緣起不同于父子。當女兒漸漸成熟,,對異性產生戀慕,,發(fā)現(xiàn)母親依然掌握著監(jiān)督大權;母親看見女兒朝氣蓬勃,,青春可人,,更對比出自己日漸衰老的容顏,不得不以放棄諸多欲望為代價,。我們可以通過夢的解析證實這些被社會倫理視為無稽之談的普遍現(xiàn)象,。實際上孩子的性欲望在童年早期就覺醒了,對情感的占有欲使他們將父母的配偶視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戀母者敵視父親,,戀父者敵視母親,。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也很容易表現(xiàn)出自己的偏愛,,常見的情況是父親偏愛女兒,,母親寵溺兒子。兒童對父母的愛極為敏感,,如果情感差異過于明顯,會導致孩子對冷落自己的那一方的反抗,。對寵愛自己的那一方,,孩子會增強自己受人喜歡的特征,期待獲得更多的愛,。
【孩子對父母的戀慕】 小孩子對父母的戀慕常常溢于言表,。未經世事的小男孩在長輩們面前放言:“長大要娶媽媽當老婆!”小女孩會說:“我要嫁給爸爸,!”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小男孩對父親的仰慕,、小女孩對母親的依戀,也不必因為孩子可能會產生希望父母死去的欲望而惴惴不安,。鑒于兒童的死亡觀念有別于成年人,,他們對父母中某一方的討厭可能只是因為這人“奪取”了另一方的愛,他們會希望某一方快點走開,,好讓自己獨占一切,。有的女孩,童年時代曾希望母親死去,,成年后,,由于癔癥的防御反應而產生了過度擔憂,唯恐母親突然死去,,在幻想的死亡情境面前時時陷入悲傷,。這類女性癔癥患者身上體現(xiàn)的是對母親的過度依賴,這依然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希望母親死去的欲望。 【強迫癥】 曾有一名品行端正的紳士被強迫癥困擾,,總覺得自己一旦出門就會殺人,,他擔心萬一自己失控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所以成天躲在屋里不敢上街,。他想象著如果周邊有命案發(fā)生,,自己要找到不在場證據(jù)以洗脫殺人罪名。他的強迫觀念源自童年對父親的反感,。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領教嚴厲父親的各種不近情理,,潛意識埋下了希望父親死去的欲望。成年后的某天,,他父親因病去世,,目睹父親臨終的痛苦使他產生了負疚感,他覺得自己幼時萌生的弒父念頭是一種可能會付諸實施并波及其他人的犯罪動機,,為避免濫殺無辜只好把自己關在家里,。好在通過分析治療,這位紳士深切地回憶了童年時代的心路歷程,,弄明白了心結所在,,而后一切都恢復了平靜。在兒童期對父母懷有強烈感情,,且對兩者的情感差異較大的孩子,,如果沒有及時疏導,很可能在成年后演變?yōu)樯窠洶Y,。大部分孩子對父母的情感差異并不明顯,,無須擔憂。
【俄狄浦斯情結】 說到弒父心理(俄狄浦斯情結)就不得不提俄狄浦斯的故事,,這是古希臘著名劇作家索??死账垢鶕?jù)神話故事創(chuàng)作的一出悲劇。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娶母,,最后自毀雙目,,流落異鄉(xiāng)。即便早有神諭告誡,,俄狄浦斯依然一步一步走向命運安排的結局,,就如同在倫理與道德的限制之下,我們對自己與生俱來的欲望一無所知,,然而無知并不能使我們免遭欲望的折磨,。人們同情俄狄浦斯,因為他無辜,;人們又無法判定他無罪,,因為他造成了事實結果,。人們在坦白欲望和道德審視之間舉步維艱,這樣的矛盾同樣在表現(xiàn)父母死亡的夢中出現(xiàn),。幸而俄狄浦斯的故事只是弒父情結的極端例證,,絕大多數(shù)兒童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擺脫對父母的戀慕,淡忘仇恨與嫉妒,,明白家庭關系和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走向合情合理的結局。
【哈姆雷特的復仇】 在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品《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對復仇時的猶豫不決素來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哈姆雷特的躊躇既不是因為過于智慧的思考耽誤了行動,,也不是神經衰弱的病癥,,而是在殺害了他的父親并娶他母親為妻的叔父面前,赫然發(fā)現(xiàn)正是這個兇手完成了他童年期的夙愿,,本欲復仇的愿望旋即被自責取代,,他在不斷思考中觸摸善與惡,體會人性賜予他的復雜感受,。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的對話中透露出對性的排斥,,這幕場景也很好地證實了男主角難以面對欲望的真實面目而選擇了斷然否定的態(tài)度。此外還有學者考證,,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哈姆雷特》時正值他父親去世不久,,作者可能將自己對父親的情感投射到了作品中。既然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也不妨將這種說法作為一個進入莎翁作品的視角。
【被壓抑的欲望】 在典型的親人死亡的夢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被壓抑的欲望,,這類欲望和我們平時的想法相距甚遠,當它們出現(xiàn)在夢境中時,,夢的稽查力量對此毫無反應,,而這個被壓抑的欲望又與最近出現(xiàn)的某個念頭一拍即合,比方說前一天剛和同事聊過健康話題,,欲望便化裝成為對親人安危的憂慮,。這種情感符合生活常理,故而讓整個夢變得簡單通俗,,夢主人會認為夢見親人亡故正是自己擔心親人健康的表現(xiàn),,被壓抑的欲望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釋放的。 作者:弗洛伊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