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稷敗馬 故事原文:東野稷(jì)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guī),。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顏闔(hé)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默而不應,。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p> 故事釋義:東野稷因為善于駕車而得見魯莊公,他駕車時進退能夠在一條直線上,,左右轉彎形成規(guī)整的弧形,。莊公覺得他的駕車技術絕不會超過造父,于是要他轉上一百圈后再回來,。顏闔遇上了這件事,入內會見莊公,,說:“東野稷的馬肯定會倒下的,。”莊公默不作聲,。過了沒多久,東野稷果然失敗而回,。莊公問:“你為什么事先就知道他定會失敗呢,?”顏闔回答說:“東野稷的馬已經精疲力竭,,可是還強求它拼命奔跑,所以說必定會失敗,?!?/p> 故事感悟:世間萬物,,皆有一個限度。如果不認真把握這個限度,,只是一味蠻干或瞎指揮,到時候只會弄巧成拙或碰釘子,。 東野稷御馬技術確實高超,。然而,,他的表演“敗”了,原因就在于東野稷的要求超過了馬的體力所許可的限度,。東野稷敗馬的道理同樣適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人做事之所以跌落“敗”的泥潭,,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本領,,也不是因為他們不出力,,而是因為他們過于賣力,,主觀愿望超過了客觀條件所允許的限度。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不可否認,,盡全力是一項優(yōu)秀的品質,但如若無視客觀條件,,盲目地開足馬力,,從功效上看,并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陡裱月?lián)壁》中說:“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勢不可倚盡,福不可享盡”,,《菜根譚》中也說:“凡事當留余地,,五分便無殃悔”, 凡事不可盡,,懂得事事有度,,進退有尺,則必有所益,。 豐狐文豹 故事原文:夫豐狐文豹,棲于山林,,伏于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饑渴隱約,猶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網羅機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也。 故事釋義:皮毛豐厚的大狐和斑斑花紋的豹子,,棲息于深山老林,潛伏于巖穴山洞,這是靜心,;夜里行動,,白天居息,這是警惕,;即使饑渴也隱形潛蹤,,還是全都在遠離人類生活的江湖覓食,這是求個安定,;然而它們最終還是不能免于羅網和機關的災禍,。這兩種動物有什么罪過呢,?是它們自身的皮毛給它們帶來災禍。 故事感悟:寓言中的“豐狐”,、“文豹”靜靜地棲息藏匿于山林巖穴之中,它們晝伏夜出,,非常警惕,,即使在潛藏時忍饑挨餓,,也要獨來獨往,在無人之處覓食,,盡管如此謹慎,,它們還是避免不了落入人們的羅網機關之中,,這是因為它們名貴華麗的皮毛給它們招致了災禍。這啟示我們,,做人要韜光養(yǎng)晦,切莫過多外露鋒芒,,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鋒芒太露,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適當放低姿態(tài),,收斂鋒芒,故能與世無爭,。 《古劍銘》有云“ 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藏若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弊鋈颂幨乱弥t虛,、內斂,要善于隱藏自己鋒芒,,一個人真的東西暴露得太多,反而有貶值的危險,。曾國藩用十二年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他卻選擇收斂,選擇不居功,,他將功勞歸為咸豐皇帝和當時的皇太后、小皇帝,,將自己從富貴之巔放下來,并和它們保持安全距離,,免得成為眾矢之的,最終“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偃鼠飲河 故事原文: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故事釋義: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月亮出來了,,而小火把還不熄滅,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難了嗎?及時雨已經降下來了,,還要灌溉田地,對于滋潤禾苗,,不是徒勞嗎,?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還徒居其位,我自己都感到慚愧極了,,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痹S由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豈不是為名而來嗎,?名,,乃是依附于實的附屬物,,我難道要做有名無實的附屬嗎?鷦鷯在深林里筑巢,,只要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水,,只要肚子喝飽,。請你回去吧,,天下對于我有什么用!廚子雖然不下廚,,主祭的人卻不應該超越權限而代行廚子的職事,。” 故事感悟:許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況下,,擔一個君王的虛名,,他寧可像鷦鷯在森林中筑巢,僅僅占用一棵樹枝,;像鼴鼠到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許由可以說是不肯為身外之事所羈絆身心的逍遙之人。我們也許做不到許由的境界,,但可以追求“知足常樂”,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卻往往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處處受其牽累。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睌[脫負累的“冗雜”,,回歸自己的本心,就會活得輕快灑脫,。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考考禪院里的老禪者。來到禪院,,二人坐下喝茶,他冷不防地問了一句:“什么是團團轉,?”老禪者立即回答:“皆因繩未斷,?!焙笊蟪砸惑@,認為老禪者未卜先知,。老禪者就問:“什么使你如此驚訝?”后生說:“您居然有神仙之術,,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p> 老禪者微笑著說:“我根本不知道你看到了這件事,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欲望糾纏而不得超脫。現(xiàn)在,,我知道了這件事,,那就以這件事做個總結吧,,其實,眾生就像那頭牛一樣,,被許多煩惱痛苦的繩子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而如果那頭牛沒有繩子牽纏,,定會快樂。所以減少那根繩子,,就是減少了欲望的糾纏,就能快樂灑脫,?!?/p> 實際生活中,,可惜的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和那頭牛一樣,,喜歡在鼻子上拴上一根欲望之繩,我們以為這是追求,,其實那只是內心不能得到滿足的欲望。人生的追求需要有,,但人生的欲望卻必須學會“減”,,如此才能“知足常樂”。 猴子逞能 故事原文:吳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見巧乎王。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狙執(zhí)死。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無以汝色驕人哉!”顏不疑歸,,而師董梧,以助其色,,去樂辭顯;三年,,而國人稱之。(《莊子·徐無鬼》) 故事釋義:吳王坐船在大江里游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見了,,都驚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荊棘叢中了;唯獨有一只猴子,,卻洋洋得意地跳來跳去,故意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飛箭接住了,。吳王下令左右的侍從一齊放箭,那只猴子就被射死了,。吳王回過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靈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驕傲,以至于這樣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別人耍驕傲呀,!”顏不疑回去以后,,就拜賢人董梧為老師,,盡力克服自己的驕氣,,遠離美色聲樂,不再拋頭露面,。過了三年,,全國人都稱譽他,。 故事感悟:咸豐八年,曾國藩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痹鴩谶@里指出了普通人的兩大兇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人一旦有了傲的心,,必然會在各個方面放松警惕,禍亂,、失敗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滅亡之道,,所以古人說驕兵必敗。在西方,,莎士比亞也曾經說過:“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辈还苡卸啻蟮谋绢I,也不可當作驕傲的本錢,。謙虛謹慎,才是做人處世之道,。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故事原文:顏闔將傅衛(wèi)靈公大子,,而問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yǎng)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yǎng)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故事釋義:顏闔將要去做衛(wèi)國太子師傅的時候,來向衛(wèi)國賢大夫蘧伯玉求教: “ 有這樣一個人,,他的德行非常的差。對他進行教導時,,如果任其所為不顧法度禮儀,,就會對我們的國家產生危害,,如果嚴格要求他守法重禮,就會危及到我自己,。他的智識剛好能辨別別人的過失,卻還不足以認識到別人犯錯的原因,。像這樣的人,,我應該怎么對待呢,? ” 蘧伯玉說: “ 你的問題問得非常好!對這樣的人,,你需要做好準備,小心對待,,要先保持自身的正直。要在態(tài)度上遷就他,,在內心要去理解他最好。即使這樣,,對這兩方面也還有需要顧慮的地方。態(tài)度上遷就他但不能完全認同,,內心里理解他但不能應用在行動上。如果完全認同他,,就會做出顛倒黑白、喪失道德的事情,,招致潰敗滅亡的命運,。如果在行動上支持他,,就會為了追求聲望美名,,做出怪異甚至邪惡的事情。 他如果像個天真的孩子,,你就把自己當嬰兒來教導他;他如果像是一無所有的窮人,,你就把自己當作窮人來教導他,;他如果像是言行不受拘束的人,你就把自己當成任性而為的人來教導他,。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做到沒有災禍了,。你沒有聽說過那只螳螂的故事么,?張開自己的臂膀要去阻擋車輛前進的道路,,卻不了解自己根本沒有力強做到,這是屬于過于高估自己的能力的典型,。要做好準備,,小心對待?。 ?/p> 故事感悟:“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人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而社會環(huán)境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在外在環(huán)境中要擁有自己確定的心性,,保持內在品格的正直與剛強,而外在則要柔順圓通,,要外柔內剛、內方外圓,。做人要堂堂正正,,也要平和圓通,處事要堅持原則,,也要靈活機動。洪應明《菜根譚》有云:“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并用”,孔子也曾說“深則厲,,淺則揭”,,河水深時就和衣趟過,水淺時就撩衣過去,,面對清濁不定,、無法把握的外在環(huán)境,要以靈活的方式應對,,以求和睦相處,、存身待時,。 ◎本文參考書目為《莊子故事》與《莊子(中華國學經典)》,,轉載請注明。 |
|
來自: 老劉tdrhg > 《1、讀書/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