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故宮的人也許聽說過故宮里邊有個金水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金水橋還分內(nèi)外金水橋,,更不清楚在古代(明清時期)從金水橋上通過的具體講究。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內(nèi)外金水橋的那些事兒,。 一、金水橋分內(nèi)外金水橋 金水橋最早建于明永樂年間,,分為內(nèi)外金水橋。 金水橋是仿(或者說照搬)元朝皇城的周橋設(shè)計制作的,,而周橋的設(shè)計師和主持建造者是元代的一位普通石匠——楊瓊(河北曲陽人),。由于金水橋是仿周橋設(shè)計而成,所以金水橋的建造者并沒有確切的記載,,或許是故宮的營造者,、著名的匠師蒯祥命人仿造的。 內(nèi)金水橋位于故宮內(nèi)太和門前廣場內(nèi)金水河上,,是5座并列的單孔拱券式(從上面的照片中可以清晰看見)漢白玉石橋。內(nèi)金水河是一條弓型的人工河道,,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nèi),,曲曲彎彎地流向南,再向東,,又再向南,,時隱時現(xiàn),或?qū)捇蛘?,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約2000米。 外金水橋南臨天安門廣場,、北倚天安門城樓,橫亙在天安門,、太廟,、中山公園前的外金水河上,,共7座,是三孔拱券式(從上圖也能清楚的看到三個拱)漢白玉石橋,,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二、金水橋的建制和使用對象 今天,,人人都可以通過金水橋,,也沒有主橋、賓橋之分,。但是在古代,,金水橋的使用對象是有嚴(yán)格的等級和區(qū)分的。 內(nèi)金水橋共計5座,,中間的那座橋面最寬的蟠龍雕花柱橋被稱為“御路橋”,長23.15米,,寬6米,,只限帝后行走;“御路橋”兩旁為“皇族橋(或王公橋)”,,長21米,,寬5.4米,只許宗室親王行走,;再左右的叫“品級橋”,,長19.5米,寬4.8米,,準(zhǔn)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5座橋當(dāng)中,御路橋又稱為主橋,,其余4座稱為賓橋,。 外金水橋共計7座,橋與橋之間距離5米,,中間5座造型別致,、雕刻精美的石橋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五個門洞相對應(yīng)。外金水橋中,,中間5座橋的使用對象及叫法與內(nèi)金水橋一致,,只是建制不同:5座橋橋長均為23.15米,但御路橋?qū)?.55米,、王公橋?qū)?.78 米,、品級橋?qū)?.55米。而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的兩座橋比品級橋略窄,,被稱為“公生橋”或“眾生橋”,,供四品以下官員,、兵弁、夫役來往使用,。 當(dāng)然,,我們所提到的這些所謂使用規(guī)則只適用于封建社會,今天凡是到天安門和故宮旅游的游客們都可以從金水橋上的任何一座橋上通過,。 所以,,看過此文的朋友們要牢記哦,以后可以充當(dāng)導(dǎo)游給身邊的親朋好友普及一下知識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