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賣水的涼棚休整了約十五分鐘后,,一行三人便繼續(xù)向前面的“將軍守關”,、以及傳說中最具挑戰(zhàn)的“天梯”和“鷹飛倒仰”進發(fā)了。 剛出發(fā),,迎面便遇上一座上行臺階損毀非常嚴重的敵樓(“將軍守關”東敵樓),。 坍塌嚴重的”將軍守關“東敵樓(東側) 敵樓東側臺階已幾乎坍塌成碎片,稍有振動便往下掉落,。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必須由左側裸露的巖石和邊墻小心攀巖而上,下行則會更難些,。 登上敵樓,,前方就是“將軍守關”了。 ”將軍守關“東側 “將軍守關”建于海拔高度約875米的平坡上,,利用地勢,,如慕田峪長城支城般向北分叉而出(慕田峪支城延伸更長,城墻和城樓更高大和完整),,既可迎擊北邊來犯之敵,,又可支持東西兩邊的敵樓,恰似一鎮(zhèn)守邊關,、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的將軍。 仰望遠方,,左上方“鷹飛倒仰”如一只雄鷹展翅飛越險峰,,其下方的“小鷹”似乎想努力振翅高飛,越過高山險阻,,而右邊的”北京結“,,則又似一只待飛的雄鷹。 通過“將軍守關”及其西側的敵樓,,向西登上峰頂,,再向東回望…… ”將軍守關“西側 此時“將軍守關”已在山腳,其左右敵樓,、一撮毛,、箭扣,更遠的東西油簍,、正北樓,、甚至牛犄角邊,在湛藍的天空下依然清晰可見,。 黑坨山及”九眼樓“ 北邊黑色的最高峰正是黑坨山,,其左側稍近處綠色山頂上的“九眼樓”隱約可見,左下側西大墻蜿蜒北去,,與“九眼樓”相連,。畫面右下角即為多數(shù)箭扣長城攀登者的出發(fā)地西柵子5隊,。 ”鷹飛倒仰“東側 向西望去,此次挑戰(zhàn)的最險峰“鷹飛倒仰”已在眼前,。其陡峭的北坡通向“小鷹”,,而稍緩些的南坡則通向“佛頭”和“天梯”。 鷹飛倒仰,,傲視群雄 “鷹飛倒仰”敵樓建于海拔高度約1013米的峰頂,,為箭扣長城最高、最險要之處,,傳說老鷹飛至此也需倒仰方能飛過,。其南坡(畫面左側)地勢較緩,北坡(畫面右側)則因長城倒塌斷層后形成一極其陡峭,、近乎垂直的懸崖,,是眾多戶外攀登者喜歡挑戰(zhàn)之處,也有在此不慎失足喪生者,。 沿“鷹飛倒仰”再向南,,便是我們馬上要挑戰(zhàn)的“天梯”了。 天梯 “天梯”長城建于一通往“佛頭”的約70-80度的陡坡之上,,兩側均為懸崖峭壁,,高約70-80米,最高處海拔約912米,;而城墻中段最窄處近乎垂直,寬約60公分,,臺階高度40-50公分,,寬度約15公分,需四肢并用,、小心緩慢攀爬而上,。 由”天梯“頂向下俯視 到達“天梯”頂,俯視下方,,真正體會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陡峭狹窄處站不穩(wěn),,無法取景,,只能到天梯頂部稍緩處才能俯視下方而拍。) 一覽眾山小 站在高處舉目東望,,群山之巔,,將軍守關、一撮毛,、箭扣,、小布達拉,、正北樓,以及牛犄角邊和慕田峪長城由近及遠蜿蜒東去,。 回首西望,,”佛頭“峰就在眼前 “佛頭”峰,海拔高度約940米,,據(jù)說由山南的桃峪向此觀望,,可見一大佛側臥,佛頭即為我們此處所見之峰頂,,故此處又有“臥佛嶺”之稱,。 仔細觀望“佛頭”,發(fā)現(xiàn)峰頂右側有一敵樓很巧妙地依巖而建,,欲到達此樓,,必須攀登一段10多米高的陡峭臺階(即“小天梯”)。遠遠望去,,見“小天梯”上一橙色小點在向上移動,,原來就是適才在賣水處遇見的中年人。只見他身手矯健地向上攀登,,不一會就到達峰頂,,很快便消失在“佛頭”后。 仰視”小天梯“ 待我們行至近前,,才發(fā)現(xiàn)這段近乎垂直的“小天梯”坍塌得非常嚴重,,碎磚不時滑落,很難著力,。 由于自“正北樓”出發(fā)至此已超過5小時,,出汗過多,水分(鹽分)補充不夠,,已出現(xiàn)體力透支,、大腿抽筋的現(xiàn)象。在前向上攀爬的同事爬至一半時亦出現(xiàn)腿抽筋,,他建議由墻左側外攀巖而上,。 登”小天梯“左側陡坡后俯視下方 待繞至城墻左側外,發(fā)現(xiàn)斜坡既陡又窄,,但有幾顆樹和裸露的巖石可以著力,,于是便小心沿墻左側外的狹窄陡坡攀巖而上。 俯視”小天梯“ 上去后繞至臺階上方,,這才發(fā)現(xiàn)由上而下的難度會更大,。由西向東穿越的驢友們,由城墻右側(下行)陡坡攀爬而下時,,尚可借助樹枝和裸露的巖石,;若想由坍塌的臺階而下,,恐怕得借助繩索了。 繞至“佛頭”右側敵樓邊,,可見“鷹飛倒仰”南坡城墻,,向上通往懸崖峭壁頂端的敵樓,恰似侏羅紀時代巨大恐龍的脊梁鎧甲,,一直延伸至龍頭,。 ”鷹飛倒仰“南坡 欲到達“鷹飛倒仰”,還需通過其左下方的一座敵樓,。 由“佛頭”出發(fā),,通過那座敵樓,十分鐘后終于到達此行最高峰“鷹飛倒仰”,。 ”鷹飛倒仰“敵樓東側,,敵樓坍塌破損嚴重 在”鷹飛倒仰“眺望東方...... 站在“鷹飛倒仰”向東望去,長城如白色絲帶,,自“佛頭”而下,,經天梯、將軍守關,、箭扣、小布達拉,,綿延至“正北樓”,。 ”鷹飛倒仰“西側峰頂 穿過敵樓向西,發(fā)現(xiàn)前方已似無路,。 ”鷹飛倒仰“西側峰頂 行至近前,,才發(fā)現(xiàn)腳下方還有一小段斜坡,斜坡盡頭有幾株樹叢檔在前方,。 方才跟在同事后,聽見下方遠處有人一直在高聲喊叫:“別再朝前走了,!是絕壁,!趕快繞行!”,。原來先行的同事,,見小樹便以為前方還有路,正打算繼續(xù)向前探路呢,。若不是底下有人見到并高聲提醒,,還真不知會發(fā)生什么事呢。 ”小鷹“和”北京結“ 站在懸崖邊向下向北望去,,過倒仰著的“小鷹”城墻不遠的山頂,,北京結清晰可見,,由其向北便是西大墻,,再延伸至九眼樓,;向西則通往響水湖和黃花城長城;向南再折向東,,便經我們一路過來的鷹飛倒仰、箭扣,、正北樓,延伸至牛犄角邊和慕田峪長城,。 因為此處已是絕壁,,無法直接下行,,只能繞行斷崖左側山坡而下,。 ”鷹飛倒仰“南側峰頂 繞至墻外,,這才發(fā)現(xiàn)剛才所站之處果然是近乎垂直的懸崖邊緣,。 即使繞山坡而下,,這段山坡的坡度也非常大,,而且山路也很窄。驟降急行15分鐘后,,終于到達剛才朝我們大聲喊叫的驢友所站立的敵樓,。 ”鷹飛倒仰“北坡 在敵樓上仰望“鷹飛倒仰”,整座山峰北側就像被刀削平了似的垂直而下,,“鷹飛倒仰”果然名不虛傳,,即使雄鷹到此,也只能倒仰著飛過,。 只見北坡城墻自畫面中央下方被樹叢覆蓋處,,向上延伸至方才我們所站之處,大部分已坍塌很嚴重,,尤其是上方一段至頂峰幾乎垂直,,無法攀登,只能繞行,。 隱約中又見那位身著橙色衣服的中年人和另外2-3位挑戰(zhàn)者正在奮力攀登而上,,不一會便攀爬至垂直坍塌處,再繞至右側墻外,,消失在樹叢中,。 ”小鷹“和”北京結“ 向北望去,“小鷹”城墻就在眼前,,過“小鷹”繼續(xù)向北不遠,,就是“北京結”了。 此時我們從“正北樓”出發(fā)已六個小時,,自南吉利出發(fā)則已有七個小時,,一行三人體力都已消耗很大,而且水也都已喝完,。不得已,,決定放棄此行計劃中的最后一段,就此下山,,留待這一點緣分到以后再續(xù),。 于是,我們便向周圍的驢友打聽下山的路,。恰好有一位個子不高,、身材偏瘦但很精干的中年人,對下山路很熟,,告訴我們過“小鷹”后,,城墻西側有一豁口,沿豁口即可下山,。他還熱情地告訴我們,,等他的朋友們到后,可以帶我們下山,。 但我們不想給他添太多麻煩,,而且已知道了下山路,謝過中年人后,,便先行下山,。 離開敵樓下行不遠,便見一條很窄的小路順著巖石右拐,。見小路右拐后即似斷坡,,我們三人便繼續(xù)向前,繞向南邊并由一斜坡腳踩枯葉而下,。不料下坡不久便發(fā)現(xiàn)是一條死路,再繼續(xù)向下幾米就是懸崖,。當下立即奮力爬回到坡上,、并決定返回原處再找路。 這么一折騰,,不僅浪費了20分鐘,,而且最重要的是剛恢復不多的體力又消耗了不少,,腿也再次抽起筋來。 堅持著回到老路,,經過剛才放棄的小路時,,同事又仔細向下探視了一下,發(fā)現(xiàn)居然正是通向“小鷹”之路,!因為其右拐后沿巖石驟降,,剛才便沒有發(fā)現(xiàn)。 驚喜之余,,我們便沿此路下山向“小鷹”而行,。 這一段路雖短,但對我而言卻是最艱難的一段,,因身體嚴重脫水,,加之腿抽筋,不得不走走停停,。好在有同事陪同,,指路的中年人又熱心地送我們一瓶水,真如“雪中送炭”,。 到達豁口后稍事休息,;在下山途中,又休息幾次,,慢慢腿不抽筋了,,體力也得到了恢復。約一小時后,,和一位同事終于下山到達西柵子5隊停車場,。 不久,另一位同事和指路的中年人一行也回到山下,,中年人一行又熱心地驅車送我們到出發(fā)時停車的南吉利附近,。 再次謝過熱心的中年人一行,三人步行約1公里,,便回到了南吉利停車處,。此時已是下午5:30多了,,距離自南吉利出發(fā)開始登山,,恰好過了十個小時。 正北樓 離開前再次眺望雄踞南麓山巔的“正北樓”,,回味這次充滿著挑戰(zhàn)的穿越,,內心不僅油然而生對長城的敬畏,、以及對古人的智慧和膽略的敬佩。 四、結語 雖然迄今已去過長城的不同關隘,,居庸關,、慕田峪、八達嶺古長城,、八達嶺水關長城,、云蒙山古長城等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季節(jié)去攀登,,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而“箭扣長城”的險峻之美則更令我難以忘懷。 回顧此次穿越“箭扣長城”,,由東向西,、自“正北樓”至“鷹飛倒仰”,自我感覺有幾處有些難度,,攀登者需加小心:(1)過“南二樓”后由單邊墻下到谷底的一段狹窄懸崖,;(2)過“西油簍”后,下行至“箭扣”東端敵樓間的一段近乎垂直的峭壁和坍塌臺階,;(3)通往“佛頭”的一段坍塌嚴重的垂直城墻“小天梯”,。其余如“三十八蹬”、“天梯”等攀爬時則多加小心即可,。而“鷹飛倒仰”北坡則因頂端是絕壁,,無法下行,必須由南坡繞行而下,。 若由西向東穿越同樣路段,,則感覺以下幾處需特別小心:(1)“鷹飛倒仰”北坡自下而上的攀爬;(2)由佛頭“小天梯”自上而下的垂直下降,;(3)沿“天梯”的下行,;(4)“將軍守關”東端敵樓的一段較陡的、坍塌嚴重的下行城墻臺階,;(5)“箭扣”東端敵樓至“西油簍”間坍塌臺階的攀登,;(6)過“東縮脖樓”后上行至“南二樓”單邊墻之間的窄壁。 由此可見,,自東向西穿越“箭扣長城”較之由西向東的穿越要稍容易些,,而且若是夏季早上開始的穿越,自東向西背朝太陽,,感覺也會稍好些,。 雖然此次穿越前,參考了不少驢友的微博介紹,,有了一些心理準備,,但還是因過于自信而準備不夠,,特別是備水不足,故而在穿越的后程因缺水而出現(xiàn)體力不支的現(xiàn)象,,沒能完成最后到“北京結”的攀登。 建議在夏季穿越時,,要多帶水,、特別是鹽水,以補充因出汗過多而導致的鹽分流失,,進而可以避免體力透支和腿抽筋的現(xiàn)象,。 最后,由于“箭扣長城”自然毀壞嚴重,,隨著來此攀登長城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不斷增加,,勢必人為加速該段長城的毀壞。呼吁在政府進行保護性修復的同時,,來此挑戰(zhàn)自我的攀登者務必加強對長城和自然的保護意識,,不應隨地丟棄有機雜物(塑料瓶、罐,、袋等),。正如在登山伊始所看見的《山野之約》和以下的溫馨提示所言: 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帶走,/ Take Nothing but Photographs,, 除了腳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Leave Nothing but Footprints, 保持長城古樸的魅力,! /Keep the Wall Wild & Wonderful ! 希望下次再來時,,還能看見同樣古樸的長城、自然的環(huán)境,,以及更多有自覺保護自然意識的戶外登山愛好者們,。 (2014年8月1日,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