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精讀筆記 ——第十卷·正論解·第四十一·二
(峻岫)
提要:這一段有三個故事組成,。第一個故事是關于趙盾的,。趙盾的從弟趙穿“弒君”,董狐卻把這筆帳記在趙盾的身上,,趙盾不服,。孔子讀這段歷史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睍x靈公不是趙盾殺的,,但是他是當時的“正卿”,趙穿又是他的從第,,他能脫得了干系嗎,? 第二個故事,是鄭國人子產向晉國進獻俘擄的,。晉人指責鄭國“以大欺小”,,很不公道,子產一番說辭,,弄得晉人啞口無言,。孔子說:“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崩碛稍僬敚览碓俪浞?,你不會說,,說不好也會適得其反的。 第三個故事,,是關于楚靈王的,,這個人窮奢極欲,四處用兵,,殺人如數,,而不知自己錯在哪里,?右尹子革,用一首《祈昭》詩歌,,說得楚靈王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對于這樣的人,,僅僅有史官的秉筆直書不起大的作用,。而“諷諫”的作用更大些??鬃诱f:“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風也。稱詩以諫,,順哉,!”
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亡,,未及山而還。(孔子看晉國的志書,??吹綍x國的趙穿殺害晉靈公,趙盾逃亡,,還沒有到達山就會來了,。《晉志》就是“晉國的史記”,。)史書:“趙盾弒君,。”(因為趙穿是趙盾的“從弟”,,所以史書記載:是趙盾殺害了晉靈公,。)盾曰:“不然?!?/span>(趙盾堅決否認是自己“弒君”,。)史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董狐說:你是晉國的正卿,,出了這樣大的事情,,你逃亡不離開國境,回來之后又不討伐反賊,,還說殺害晉靈公的人不是你,?那是誰,?)盾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趙盾說:哎呀,!難道我會自尋煩惱,,自找麻煩嗎?晉靈公是晉文公重耳的孫子,,晉靈公幼年繼位,,喜好聲色,荒淫無道,,賦稅很重,,弄得民生涂炭,民不聊生,,趙盾經常勸誡晉靈公,,靈公不但不聽,反而對趙盾起了殺心,,趙盾不得不逃跑,,半路上,聽說晉靈公被趙穿殺了,,他就回來了,。此次事件《左傳·宣公二年》有記載。)孔子嘆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董狐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史官,。董狐記載歷史,秉筆直書,,意思是趙盾殺了晉靈公,,趙盾自然不服。)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受惡,,惜也,。越境乃免?!?/span>(孔子說:雖然趙盾是良臣,,但是這件事情,,趙盾不能說沒有責任。第一身為正卿,,有制止“弒君”的責任,;第二,“弒君”的人趙穿,,是趙盾的從弟,,事情又是因趙盾而起的。如果當時趙盾逃到國外不再回來,,董狐就不會這樣寫了,。) 鄭伐陳,入之,,使子產獻捷于晉,。(鄭國討伐陳國,打了勝仗之后,,鄭國派子產向晉國進獻俘虜,。)晉人問陳之罪焉,子產對曰:“陳亡周之大德,,豕恃楚眾,,馮陵弊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獲命,,則又有東門之役。(晉人問子產,,陳國有什么罪過,?你們討伐他們。子產說:陳國是周朝的后代,,現在他們背叛了周朝的恩德,,像一群野豬一樣地緊跟在楚國的后面,侵凌毀壞我們的邑鎮(zhèn),,因此我國也向你們報告過了,,但是沒有得到你們的應允。又加上那一年“宋公,、陳侯,、蔡人、衛(wèi)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span lang="EN-US">[《左傳·隱公四年,、五年》]所以我們要攻打陳國,。)當陳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懼,,天誘其衷,啟敝邑心,,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獻功,?!?/span>(在陳軍進攻的路上,水井被填,,樹木被砍,。老百姓非常害怕陳軍壓境。是上天誘導我們的民心,,啟發(fā)我們攻打陳國的斗志,,使他們知道自己的罪惡,受到應有的懲罰,。因此我們來進獻俘虜,。)晉人曰:“何故侵小,?”(晉人說:你們?yōu)槭裁匆源笃坌,。。?/span>對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子產回答說:“先王的命令,,只要是有罪過,,不管大小國家,就要受到懲罰,。)且昔天子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而且從前天子的土地方圓一千里,諸侯的土地方圓一百里,,以此遞減,。)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你們看看現在大國的土地擴大了好幾十倍,如果不侵占小國的土地,,怎么能弄到這樣的地步呢?)晉人曰:“其辭順,。”(晉人說:你們說的,,也有道理啊,。)孔子聞之,謂子貢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孔子知道這件事情之后,,對子貢說:“古書上說:言語是用來表達自己意愿的,,文采是用來完成言語的。不說話,,誰會知道你意愿,?說話沒有文采,就不能把你的意思很好的表達出來,。)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哉,!”(晉國成為霸主,鄭國進攻陳國,,不是善于辭令就能成功的,。但是,還是要謹慎地使用辭令,。) 楚靈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楚靈王,,楚共王的次子,,殺了侄兒楚郟敖自立,即王位后改名虔,,是一位窮奢極欲的暴君,。有名的典故就是“靈王好細腰”,弄得宮女們幾乎都餓死。楚靈王四處用兵,,又大建宮室,,長期呆在乾溪,尋歡作樂,。右尹鄭丹,,字子革,陪伴楚靈王左右,。)靈王有二子熊祿(世子),、熊罷敵,都被蔡公熊棄疾殺死,。(楚靈王吃喝玩樂,,無心國家大事。楚靈王的弟弟蔡公棄疾趁靈王不在京城,,殺掉了太子祿和公子罷敵,。)左史倚相趨而過,(正好左史倚相從這里走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span>(楚靈王說,如果你是好的史官,,你就善于區(qū)別是非真假,。還能讀懂古代留下來的各種典籍。)對曰:“夫良史者,,記君之過,,揚君之善。而此子以潤辭為官,,不可為良史,。(子革說:史官的責任就是記錄下君王的過失,弘揚君王的善行德政,。如果有人身為史官,,在歷史問題上弄虛作假,潤色修飾,,這樣的人不能做史官,。)臣又嘗問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將過行天下,,使皆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昭》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歿于文宮,。(子革說:我還有話要說,。當年周穆王,周游天下,,到處留下車轍馬跡,是周卿士謀父作《祈昭》詩,,才制止了周穆王的打算,,周穆王才得以壽終正寢?!妒酚洝氛f:“穆王立五十五年,,年一百五歲而崩,子恭王翳扈立,?!保?/span>臣聞其詩焉而弗知。若問遠焉,,其焉能知,?”(那首詩,臣是知道的,,若問更遠的事情,,就很難說了。)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無有醉飽之心?!?/span>(《祈昭》詩歌的意思是,,“《祈昭》樂之安和,其法足以昭其德音者也,?!?span lang="EN-US">[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注》]“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b>是說:“思王之法,度如金玉純美,?!?span lang="EN-US">[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注》]統(tǒng)治人民,不能傷害人民,,“民力用之不勝,、不節(jié),(就像)無有醉飽之心,?!?span lang="EN-US">[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注》]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靈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楚靈王聽了子革的話,,作了一個揖,,進去了,也不吃飯,,睡不著覺,。)數日,則固不能勝其情,,以及其難,。(過了幾天,靈王還不能從這件事情中緩過氣來,。結果隨從離散,,自己在郊外吊死了。) 孔子讀其志,,曰:“克己復禮為仁,。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溪,?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風也,。稱詩以諫,,順哉!”(孔子讀這段歷史,,說:克己復禮就是仁,,如果楚靈王能夠克己復禮,,他就不會在乾溪受那樣的恥辱了。子革不是左史,,所以他能夠“諷諫”靈王,,用那首《祈昭》詩勸誡楚靈王,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