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荀子其人其書 荀況字卿,,又稱孫卿,是戰(zhàn)國末期趙國蘭陵人,。蘭陵,,現(xiàn)在山東省南部棗莊一代。他專門寫書,,傳授弟子,。他也和孔子孟子的生活經(jīng)歷差不多。 他十五歲時,,到齊國稷下游學,,齊襄王時,成為稷下先生中最有聲望的人物,。他曾到過秦,、趙兩國,但其主張都未被采納,;后來去楚,,楚相春申君任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他也被廢棄,,從此一直家居蘭陵,著述終生,。 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盾髯印芬粫灿腥菨h代劉向編寫的,,原稱為《孫卿書》或《孫聊子》,。一般認為,書中前二十六篇為荀卿自著,,《大略》以下的六篇是門人纂輯的荀子語錄,。 02 荀子的思想 他站在儒家學派的立場上,其思想有一些新的特點,。在政治上,,荀子既尊崇禮義,又提倡法制,。荀子與孟子的真正分歧在于他的性惡論,。 他認為人性生來不是善良的,是惡的,,他說,,人之性惡,善者偽也,,他解釋偽是人為,,凡是先天生成的,就是真的,,凡是后天養(yǎng)成的,,就是偽的,是通過學習而成的,,所以說他認為這個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要穿衣吃飯,,這樣人們就貪圖安逸,,都希望多獲得一點,最好不勞而獲,。他認為,,這就是人性的惡。 如何才能改造人的性惡呢,,那就要通過教育,,通過教育就能養(yǎng)成善良的意念,這是他和孟子思想觀點的不同,,但是二者都是殊途同歸,,都是強調(diào)教育,讓人們接受禮義教化,,以為成“積善成德”的君子和圣人,。
荀子還有一些重要的文藝見解,,強調(diào)一切言論都應以禮義為準,,以圣王來師,強調(diào)學習儒家經(jīng)典,,為后代“明道”,、“宗經(jīng)”、“征圣”(此處很多被吸收進了劉勰的《文心雕龍》)的文學觀開了先聲,。 他肯定了音樂的巨大感染力量,,同時他又大力提倡雅聲,其觀點對儒家文藝理論體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排斥奢靡之音,認為這會使人的行為變得放蕩,,這都是對后代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03《荀子》的寫作特點 《荀子》的散文已發(fā)展為完整而詳密的鴻篇巨制。前二十六篇是他自己寫的,,這些作品已經(jīng)發(fā)展成完整而詳密的論說散文,,篇幅很長,,獨立成篇,每篇有一個標題,,來揭示全篇的主旨,。 這個標題當然不是隨便從第一段抽出兩個字,而是揭示全篇的主旨,,在文章當中就圍繞著中心的觀點,,一層一層的展開論述,構(gòu)思縝密,,結(jié)構(gòu)嚴整,,論證周詳,條理明晰,,都是前所未有的,。 并且運用了邏輯來展開論述。 我們知道,,孟子莊子的文章,,雖然生動,富有文采,,但它不是嚴謹?shù)恼撜f文,,孟子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表達觀點,。莊子也帶有這種特點,,莊子里面的大量的都是寓言故事對話,結(jié)構(gòu)也不是非常的嚴謹,,松散而靈活,。 但是,荀子是非常嚴謹?shù)?。是非常標準的論說文,。 例如《勸學》篇:
一開始便提出“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接著又分段論述學習的正確態(tài)度、學習的具體內(nèi)容,、步驟,、方法以及學習中的注意事項;最后歸結(jié)到學習應持久專一,,以達到全而粹的最高境界,。每一段內(nèi)部又圍繞一個分論點條理分明地展開論述。 學習不能停止,,然后,,就接著講,學習應該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學習應該學哪些內(nèi)容?應該按照什么步驟去學,,正確的方法是什么,?學習中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一層一層的講,,講完了這幾層,,接著,又講學習要持久專一,,最后要達到一種最高的境界,,就是道德的完善,要全而純粹,,全是學習要全面,,粹是道德上的精粹。 全文各個部分之間,,聯(lián)系緊密,,始終都圍繞著一個中心,,所以他的構(gòu)思非常講究,而在每一段內(nèi)部,,又都圍繞著一個分論點,,條理非常明晰的展開論述。段與段之間互相聯(lián)系,,環(huán)環(huán)緊扣,,整個的文章是意脈貫通,調(diào)達舒暢,。像這樣的作品,,在荀子里面,還有很多,。
荀子還發(fā)展了駁論文體,?!?/b>勸學》是從正面論述自己的觀點,還有一種方法,,先提出一個反面的觀點,,作為一個靶子,然后去反駁他,,在這種作品里面,他往往旁征博引,,反復辯駁,,然后再標明自己的正面觀點,而且這些作品也是邏輯非常嚴密,,這種文章也是荀子的發(fā)展,。 荀子文章另一個特點,是淳厚淵雅,文采斐然,,帶有深厚的學者氣,,文風平易樸實,親切自然,。 在講道理的時候,,不用那些巧辨和氣勢取勝,不像莊子孟子的文章,,而是侃侃道來,,反復申說,給人一種溫文爾雅,,循循善誘的感覺,,像個老師的樣子,是個儒者,。 荀子,,還善于應用比喻,但是很少使用寓言,。他不講故事,,就用比喻,比喻也很樸實,,都是尋常的事物,,沒有那些奇異的想象,但是他特別喜歡反復譬喻,,對一件事情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比喻,。 另外,他重視修辭,,作品里辭藻繁富,,句式也整齊而多變,這都是經(jīng)過精心的推敲,,他特別喜歡有排比句,,和對偶句,其中還帶有一點押韻的句子,,讀起來滔滔汩汩,,流利婉轉(zhuǎn),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勸學》中的這段話:
前三句,,不僅排比,,在意思上還層層遞進,下面兩句(故不積…..)兩兩同出,,帶有對偶性,。后面又是兩兩同出,對偶,。
再下面,,句子都是兩兩對偶,,而且句句壓韻,并且整個一段文字,,都是由比喻構(gòu)成的,,用比喻來講道理。 所以讀起來,,不僅淺顯生動,,而且韻致悠然。另外,,荀子還特別喜歡在文章當中引經(jīng)據(jù)典,,特別是《詩經(jīng)》,《尚書》這些儒家經(jīng)典,,這樣不僅有助于論證,,而且增強了作品的文采,使得學者氣氛濃厚,。這是荀子散文的特點,。 總之,他的散文比起戰(zhàn)國前期和中期的,,那些論說文有了長足的進展,。這標志著我國古代論說文走向了成熟。 04 關(guān)于《成相》和《賦》的純文學作品 荀子的書里面,,還有兩篇特殊的作品,,這就是《成相》和《賦》。這兩篇作品都是壓韻文,,他們更接近我們所說的文學作品,,它不是論說文。 每一段都是壓韻的話,,讀起來像詩,,像歌謠。
這讀起來,像是歌謠,,像是順口溜,。那么,篇名是《成相》這是什么含義,? 人們有不同的解釋,,先秦時期,《禮記》這本書上面有,,這樣的記載,,說,,鄰居家假如有喪事,那么,,杵米的時候就不相,,相就是拿那個杵搗米,一邊搗米一邊要唱,,不是說搗米的時候,,杵發(fā)出的聲音,而是人發(fā)出的聲音,。 一邊搗米一邊要唱,,不光是能協(xié)調(diào)動作,而且能減輕疲勞,,相,,就是搗米時候唱的歌。那么,,鄰居家有喪事,,自己家也得吃飯,也得搗米,,請成相,,意思就是說,請讓我唱這首歌,,請讓我奏這個曲子,。 有人說,這就像主持人全場,,上去就說請允許我代表xxx,,就是一段話的開頭語。也像是一支山歌,,或者快板書,,“打快板,我來說一說…” 這是他學習當時民間的說唱形式,,寫的這么一篇作品,。后來的一個人清朝人,叫盧文濤的,,說這篇作品就是后世彈詞之祖,。南方的有一個藝術(shù)形式,叫彈詞,,相當于北方的單弦,,大鼓書之類的東西,盧文濤認為就是這種東西的起源,。 總之,,成相就是一種說唱的藝術(shù),。 荀子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現(xiàn)實當中對政治的看法,,講政治上的治亂興衰,,講人主要用賢,用了賢臣國家才能興旺,。 荀子還有一篇作品,叫《賦》,。
它在當時可能就是供人朗誦的,,它不是論說文,,它是描寫,,用什么方式來描寫呢,用隱語的方式來描寫,。所謂,,隱語,就是猜謎語,,而且是假設(shè)君臣之間的問答,,一問一答,臣先破謎語,,讓君猜,,國君猜到了,他不說,,不直接說出來,,他也描寫說這件事情是什么樣子? 最后說我猜到了,。雙方通過問答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這種東西,顯然當時是作為娛樂用的,。那就用《箴》這篇賦舉個例子:
全是四字句,,是大臣向國君描述這個問題。
這很有意思,,就是為了描寫針,,而使用了鋪陳,隱語,,雙關(guān)的手法,,這說明荀子的描寫能力極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