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味辛甘,,大熱,,有毒,性燥剛烈,,入心脾腎經(jīng),,具有溫陽補火,散寒除濕之功,。
“
《本草正義》云:“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jīng)純陽之要藥,,……凡三焦經(jīng)絡,諸臟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font>
”
《傷寒論》對附子應用極廣,,配伍精當,通過附子與麻黃,、桂枝,、干姜、白術(shù),、茯苓,、人參、大黃等不同藥物的配伍,功效眾多,。
張云鵬教授是上海首批名老中醫(y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張云鵬教授從醫(yī)50余年,,以《傷寒論》為經(jīng),,悟仲景用附之要,驗自己用附之法,,靈活變通,,通過附子與不同藥物的配伍,在治療內(nèi),、外,、婦各科疾病過程中取得良好療效。筆者有幸跟從張師隨診,,總結(jié)其運用附經(jīng)驗如下,。
溫振腎陽治低血壓
附子配干姜治療少陰病,干姜辛熱,、守而不走,,長于逐寒氣,溫脾胃散中寒,;附子,,辛甘大熱,走而不守,,是回陽救逆,、散寒除濕之要藥,二藥配伍,,一走一守,,補中有發(fā),其力精專,。代表方:四逆湯,。
病案舉隅
按語:《傷寒論》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此為少陰病之提綱,指出少陰病的主癥主脈,,今又見舌質(zhì)淡而惡寒,,陽氣衰危更為明顯。四逆湯為少陰病之主方,,理應用之,,頭暈血壓低,則為氣血不足,髓??仗撝?,故加黨參、當歸,,以益氣養(yǎng)血也,。正如程應旄所說:“凡陰脈皆沉,異乎太陽之浮,,不必言已,;陽明脈大,微者大反之,,少陽脈弦,,細者反之,沉兼微細,,陰證足以,。”故用溫藥治之,。
結(jié)
張師臨床運用附子的例子舉不勝舉,,但歸其要旨,張師認為“用附子之必要條件即在振奮人體臟腑機能之衰沉,,”并歸納用附子的主要指征:(1)惡寒,、四肢不溫。(2)脈沉,、遲,、細、微,。(3)舌質(zhì)淡,、胖、苔白,。張師又指出,,雖然附子臨床效果奇特,但不合理應用,,不但不能取得療效,,往往還能產(chǎn)生毒副作用,所有臨證時要掌握辨證要點,,注意配伍恰當,。
|
|
來自: 宛平2008 > 《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