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上中下三冊,,實在太好看了。 在這一篇小文中,,我希望實現(xiàn)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對《史記》行文的探討,為《史記》的成書提供一個新的觀點,。但這樣的想法在旁人看來也許過于古怪,,所以我想稍微繞點遠路,先談談自己平時的一些想法,,若能得到讀者的贊同,,就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但如果讀者看到一半就合上書本,,棄之一旁,,那么我的企圖也就徹底失敗了,。
一 毋庸置疑,肢體的動作和語言都是人們傳達意志的手段,,但語言最終會以文字的形式形成文章,甚至進化為藝術(shù)的一種———文學,。中國文學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在漢字固有性質(zhì)的基礎(chǔ)上,容易形成用眼睛來讀的文章,,其表現(xiàn)方法有著很強的固化傾向,。所謂的“古文”和“擬古文”,雖然已經(jīng)不再實用,,但卻一直保持著作為文章正道的權(quán)威,。這些文章中所描寫的肢體動作,不知何時就被固化,,甚至概念化,。例如形容憤怒地從座位上站起來的時候,就經(jīng)常會套用“拂袖而起”這個詞,,甚至有不少人在翻譯西洋文學的時候都在套用,。仔細想想,西服的袖子很窄,,根本就無法拂袖,,于是落下了笑柄。
但是,,在肢體動作的表現(xiàn)方法被固化之前,,應該有過一個生動寫實的時代。即使在被固化的同時,,肢體動作也在維持著自己領(lǐng)域,,將自身的價值提升為一種值得欣賞的演技,這就是舞蹈,。還有一種是與語言結(jié)合所形成的動態(tài)藝術(shù),,這就是戲曲。尚未達到戲曲水平的說唱,、說書,、相聲等,也和我國的“講談”,、“落語”,,無疑加入了很多肢體動作的成分。如果將戲曲和說唱等也歸入文學的話,,那么,,肢體動作還依然存在于文學當中,,只是不斷地在疏離主流的同時,還時常主張自己獨特的存在價值,。
成書于明代的《水滸傳》,,是中國文學中首屈一指的杰作。已經(jīng)有很多人指出,,它是在宋元以來發(fā)展起來的戲曲的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的,。換句話說,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水滸傳》,,其中有些部分是取自在舞臺上表演的戲曲,。比如一百回本的第七十三回“梁山泊雙獻頭”,無疑就是取材于《元曲選》壬集康進之的《李逵負荊》,。
在這種情況下,,原文的面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得以保留,這取決于素材的價值與可用性,,以及《水滸傳》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文筆了,,因此很難一概而論。我在通讀了《水滸傳》后發(fā)現(xiàn),,將戲曲成分最完整地加以保留并使之成為《水滸傳》一部分的,,要數(shù)一百回本的第五十三回《李逵斧劈羅真人》。
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在《水滸傳》里,,李逵這個人物的基調(diào)是一個悲劇性的英雄,但雜劇中的李逵,,則屢屢扮演純真的搞笑者或喜劇中的丑角,。而把喜劇性的純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正是《斧劈羅真人》中的李逵,。李逵在神行太保戴宗的陪同下一同使用神行術(shù)前往二仙山迎請公孫勝的一段,,讀后著實讓人捧腹大笑。這一段使觀眾開懷大笑的舞臺表演中,,加入了豐富的肢體動作,,全然不見此前與浪里白條張順進行水陸大戰(zhàn)時的那般豪杰風采。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水滸傳》中的這段原文,。
戴宗取四個甲馬,,去李逵兩只腿上也縛了,分付道:“你前面酒食店里等我,?!贝髯谀钅钣性~,吹口氣在李逵腿上,,李逵拽開腳步,,渾如駕云的一般,,飛也似去了。戴宗笑道:“且著他忍一日餓,?!贝髯谝沧运┥霞遵R,隨后趕來,。李逵不省得這法,,只道和他走路一般。只聽耳朵邊風雨之聲,,兩邊房屋樹木,,一似連排價倒了的,,腳底下如云催霧趲,。李逵怕將起來,幾遍待要住腳,,兩條腿那里收拾得住,,卻似有人在下面推的相似,腳不點地,,只管的走去了,。看見酒肉飯店,,又不能夠入去買吃,,李逵只得叫:“爺爺,且住一??!”看看走到紅日平西,肚里又饑又渴,,越不能夠住腳,,驚得一身臭汗,氣喘作一團,。 戴宗從背后趕來,,叫道:“李大哥,怎的不買些點心吃了去,?” 李逵應道:“哥哥,,救我一救,餓殺鐵牛也,!” 戴宗懷里摸出幾個炊餅來自吃,。 李逵叫道:“我不能夠住腳買吃,你與我兩個充饑,?!?/span> 戴宗道:“兄弟,,你走上來與你吃?!崩铄由熘?,只隔一丈來遠近,只接不著,。 李逵叫道:“好哥哥,,等我一等?!?/span> 戴宗一本正經(jīng)道:“便是今日有些蹺蹊,,我的兩條腿也不能夠住?!?/span> 李逵道:“阿也,!我的這鳥腳不由我半分,自這般走了去,,只好把大斧砍了那下半截下來,。” 戴宗道:“只除是恁的般方好,。不然,,直走到明年正月初一日,也不能住,?!?/span> 李逵道:“好哥哥,休使道兒耍我,,砍了腿下來,,你卻笑我?!?/span> 戴宗道:“你敢是昨夜不依我,? 今日連我也走不得住,你自走去,?!?/span> 李逵叫道:“好爺爺,你饒我住一??!” 戴宗道:“我的這法,不許吃葷,,第一戒的是牛肉,。若還吃了一塊牛肉,直要走十萬里,方才得住,?!?/span> 李逵道:“卻是苦也!我昨夜不合瞞著哥哥,,真?zhèn)€偷買幾斤牛肉吃了,,正是怎么好!” 戴宗忍笑道:“怪得今日連我的這腿也收不住,,只用去天盡頭走一遭了,,慢慢地卻得三五年,方才回得來,?!?/span> 李逵聽罷,叫起撞天屈來,。 戴宗笑道:“你從今已后,,只依得我一件事,我便罷得這法,?!?/span> 李逵道:“老爹,,我今都依你便了,。” 戴宗道:“你如今敢再瞞著我吃葷么,?” 李逵道:“今后但吃葷,,舌頭上生碗來大疔瘡!我見哥哥要吃素,,鐵牛卻吃不得,,因此上瞞著哥哥,今后并不敢了,?!?/span> 戴宗道:“既是恁地,饒你這一遍,!”退后一步,,把衣袖去李逵腿上只一拂,喝聲:“??!”李逵卻似釘住了的一般,兩只腳立定地下,,挪移不動,。 戴宗道:“我先去,你且慢慢的來?!?/span> 李逵正待抬腳,,那里移得動,拽也拽不起,,一似生鐵鑄就了的,。李逵大叫道:“又是苦也!晚夕怎地得去,?”便叫道:“哥哥救我一救,。” 戴宗轉(zhuǎn)回頭來笑道:“你今番依我說么,?” 李逵道:“你是我親爺,,卻是不敢違了你的言語?!?/span> 戴宗道:“你今番卻要依我,。”便把手綰了李逵,,喝聲:“起,!”兩個輕輕地走了去。
以上文字是我依據(jù)平岡龍城的《標注訓譯水滸傳》試著翻譯的,。這一段文字中的肢體動作表現(xiàn)得非常詳細,,讀者甚至可以想象得到比這更滑稽的場景,帶點的部分【編按:標紅處理】是翻譯成日語時為便于理解而添加的詞句,。此外,,李逵著急時的神情和為難的動作,一字不提反而更好,。
在這一段引文之后還有李逵被羅真人用法術(shù)懸在空中,,以及在薊州入獄時頭上被澆了糞水的場景,讀了文字以后,,讀者的眼前完全可以浮現(xiàn)出李逵那滑稽至極的肢體動作,。
《水滸傳》的這部分內(nèi)容到底是根據(jù)哪一部戲曲或者哪出評話來的,可惜已經(jīng)無法知曉,。但通過品味這段文字即可知道,,原作無疑是一出著眼于用滑稽動作來感染觀眾的演藝。
在正統(tǒng)的古文之外,,宋代出現(xiàn)了把肢體動作和語言緊密相連的表演,,最終發(fā)展了一種藝術(shù),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社會中,,以都市為中心出現(xiàn)了一批有閑階級,。他們不一定都是富裕階層,,可以是不當差的軍人,也可以是商人,,甚至是普通的勞動者,,只要有空閑,他們就會聚集在被稱為“瓦肆”的娛樂場所來打發(fā)時間,。但這樣的社會狀況在中國并不是到了宋代才出現(xiàn)的,,在遙遠的戰(zhàn)國到西漢初期,以當時的大都市為中心,,也存在著這樣一批有閑階級,,他們同樣也需要通過各種娛樂來打發(fā)時間。
二 相似的社會狀態(tài)會產(chǎn)生相似的文學,。像《李逵斧劈羅真人》這樣讀了文字就能讓讀者想起表演者肢體動作的文章,,竟然也出現(xiàn)在《史記》之中,而且出奇的類似,,這著實令人吃驚,。當然,這樣的例子多見于《史記》的“列傳”之中,,但也不只限于“列傳”,。
后世的正史,帝王的“本紀”原則上是依據(jù)朝廷保存下來的實錄編纂的,,而“列傳”則有時會取材于民間的野史,。但在司馬遷的時代,這樣的傳統(tǒng)還沒有形成,,帝王“本紀”的編寫,,無疑是依據(jù)經(jīng)典以及秦漢時期朝廷所作的記錄,,但也有一部分來自民間的傳聞,。如《秦始皇本紀》的一開頭說:“莊襄王為秦質(zhì)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作者顯然是把秦始皇當成了呂不韋的兒子,。這樣的記錄自然不可能見于秦國的記載,即使是在漢朝建立后前朝之事已變得無關(guān)緊要的時代,,這樣的記載也很難留存于朝廷的官方記錄中,。《史記》的這一段話,無疑是使用了《呂不韋列傳》中的部分材料,。
即便如此,,《史記》的這一段文章仍然很特別。在極短的文章中,,“生”這個字竟重復使用了三回,。后世人若寫出這樣的文章,科舉自然是通不過的,,就算是讓私塾老師修改,,也會被改得滿紙皆紅。
那么,,司馬遷為什么寫出了這樣的文章呢,?或許這就是直接記錄口語的結(jié)果。同一文字的反復,,除了《詩經(jīng)》中有意為之等特殊場合外,,出現(xiàn)在司馬遷的時代,應該是相當扎眼的,。但是,,在聽人說話的時候,文字的反復就不顯得那么刺耳了,。
從此也可以推斷出,,《呂不韋列傳》的材料,也是司馬遷從民間的口傳中聽來的,。那么這樣的口傳,,在民間究竟是怎樣口耳相傳的呢?
《史記》被譽為極善于寫實,,但其中稱得上名篇的部分卻多半來自民間的口傳,,依據(jù)記錄寫下來的部分反而顯得枯燥無味,如《樊噲列傳》等,。而且依據(jù)口傳寫下來的部分,,不僅是直接記錄了當時的口語,或許在說話的時候還明顯意識到了聽眾的存在,。以《信陵君列傳》為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逼渲械摹邦㈨倍郑趶埵毓?jié)《史記正義》中與上文相連成句,,而在《資治通鑒》胡注中則與下文相連成句,。其實它既不接上,也不接下,,應當是獨立的一句話,。漢語中通常是四字成句,因此一句話通常是四拍,,而兩個字成句的時候則需放慢語速,,把一個字拖成兩個字來讀,也就是一字一頓的讀成“pī iì nī ií”,,由此產(chǎn)生的時間差,,就可以讓人感受到睥睨周圍的動作了。此后還有“微察公子”一句,,也就是偷偷地觀察公子的動作,。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對《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受胯下之辱這一段的分析。屠中少年聚集在一起羞辱韓信,,所謂“屠中少年”,,就是混跡于肉店的不良少年,并不是店里的伙計,,若是伙計,,行為如此乖張,就很難招來顧客了,?!妒酚洝肥沁@樣寫的:“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逼渲械摹坝谑恰倍郑彩菫榱藛酒鹱x者的注意,?;蛟S說唱人像說唱那樣,在講完少年的話后,,就面朝觀眾說:“大家猜怎么著,?韓信一聲不吭地盯著對方,,突然蹲下身來,從那人的褲襠底下爬了過去,?!睅е@樣的心境,說唱人通過“于是”這個詞,,給觀眾提供了和韓信一同思考的時間,。“蒲伏”即“匍匐”,,也是兩字獨立成句,,說唱人也許還真的表演了蒲伏的動作。
“于是”和“蒲伏”都是兩字成句,,和前面的“睥睨”一樣,,一定都是拖長了音調(diào)來說的。
到了后世,,作者為了盡量減少讀者的負擔,,寫文章的時候,通常都會斟酌文句的長短,,恰到好處地斷句,,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節(jié)奏。但《史記》的情況略有不同,。讀者在想象當時狀況的同時,,還要顧及肢體的動作,因此,,必須由讀者自己承擔起調(diào)節(jié)文句長短節(jié)奏來閱讀的義務,。
《史記·刺客列傳》在寫荊軻時,就出現(xiàn)了多次文辭的重復,,而且重復的文章還很長,。首先是燕太子丹與田光先生的對話:
太子逢迎(田光),卻行為導,,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原先生留意也?!?/span>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老,,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臣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荊卿可使也。”太子曰:“原因先生得結(jié)交于荊卿,,可乎,?”田光曰:“敬諾?!奔雌?,趨出。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span>
田光辭別太子丹后就去見荊軻了,。田光與太子丹的主要對話,也就是上文中加點的地方,,在與荊軻講話時,,大部分都作了重復:
(田光)僂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原先生留意也’。光竊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原足下過太子于宮。”荊軻曰:“謹奉教,?!碧锕庠唬骸拔崧勚L者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
用后世的語法來看,,這樣的寫法非常啰嗦,。但《史記》的文章不單是作文,重復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這一段都是在講故事,,說唱人要加入肢體動作,時而扮演太子丹,,時而扮演田光先生,,時而又要扮演荊軻,司馬遷把說唱人在觀眾面前所說的話就此記錄了下來,。田光先生與荊軻的對話中,,前半部分,如果是后世人寫文章,,一定會被省略,,因為省略后也不會影響理解。但是,,此處正是講故事的關(guān)鍵所在,。壯士之間以命相托,是一場電光火石般的交涉場面,。說唱人時而扮演田光先生,,時而扮演荊軻,一瞬間似乎連觀眾的存在都忘記了,。田光先生的一番話,,必須要說動在場的荊軻,這時如果省略了他事前與太子丹的對話,,故事的光彩就減少了一大半,。
在日本最寫實的單口相聲中,很多情況下都會不厭其煩地重復很多遍,,如果是比較抒情的評話,,則可以適當省略?!妒酚洝分写撕笄G軻見燕太子丹時,,“荊軻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再次重復了田光的話。因為是帶有肢體動作的說唱,,因此,,在描寫情況緊迫的時候也必然會帶有喊叫聲,。《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的場面就是如此:
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huán)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huán)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
在這一段描寫中,,“時(卒)惶急”三字似乎出現(xiàn)了三次,,就像相撲時裁判大喊“穩(wěn)住,穩(wěn)住”一樣,,如果換作奧運比賽,,那就是“加油”了,。如果要把這一段的語氣翻譯出來的話,,這就是:
地圖展開后就露出了一把匕首。荊軻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但卻怎么也夠不著。秦王大驚,,掙脫著站起身來,,袖子被扯了下來。秦王想拔劍,,可劍太長,,只握住了劍鞘。啊,,危險,,危險,危險??!劍鞘太硬,一時又拔不出劍來,。荊軻追趕秦王,,秦王只好繞著柱子跑。群臣一個個都驚嚇得合不上嘴,,因事出突然,,大家都不知所措。更糟糕的是,,秦國的法律規(guī)定群臣上殿不得攜帶任何利器,,手持武器的警衛(wèi)們都列隊站在殿外階下,沒有詔命不得上殿,。事出緊急,,沒時間召集殿外的士兵。于是荊軻在殿內(nèi)不停地追趕著秦王,。快追到了,,荊軻,加油!眾人想反擊,,卻苦于手中沒有武器,,還有人想空手制服荊軻。就在此時,,侍醫(yī)夏無且將手中的藥袋投向了荊軻,。秦王還在繞著柱子奔跑。快追到了,,還差一點,!但荊軻始終未能得手。左右的人終于意識到了,,大喊:“大王,,用劍!用劍,!”秦王終于把劍拔了出來,,刺向了荊軻,一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一下子跌倒在地,。
如果聽眾們知道故事的梗概,當說唱人講到“卒惶急”的地方,,就會一同拍手打起節(jié)拍來,,這樣的場面一定非常有意思。
三 《史記》中最富戲劇性的場面,,就要數(shù)《項羽本紀》中著名的鴻門宴一節(jié)了,,這一段從頭到尾都明顯地保留著說唱的痕跡。首先,,說唱人通過項王,、項伯、范增,、沛公和張良這五個重要人物就座的位次來展現(xiàn)舞臺,。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如果只是為了閱讀,這樣的文章就顯得太啰嗦了,。即使是把《信陵君列傳》中的“睥睨”二字和《淮陰侯列傳》中的“于是”二字原封不動地寫進《資治通鑒》中去的司馬光,,在敘述鴻門宴時,,也同《漢書》一樣將之省略了,因為省略這些描寫并不影響對故事的理解,。從文章來說這不是一段好文章,,但如果站在說唱人的立場上呢,意境就完全不一樣了,。“項王的右手邊是項伯,,兩人都朝東坐了下來。亞父面朝南坐,,噢,,這亞父就是范曾。沛公面朝北坐了下來后,,張良馬上過來,,面西坐了下來時刻準備侍奉”。這是說唱人一邊講解一邊表演場景,,這樣一來,文中的重復就一點也不枯燥了,。
這里需要注意一下的是他們的坐法,。眾所周知,直到漢代,,中國人都和現(xiàn)在的日本人一樣直接正坐在墊席上,,當時軍中也可能會坐在什么東西上了,但從接下來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鴻門宴上各人的坐法還是和日本一樣的正坐,。因為當樊噲闖入軍帳時,大吃一驚的項羽“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跽和普通的跪一樣,,在日語中都訓讀為“ひざまずく”,因為同是膝蓋著地,,所以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就有了相同的讀音,,很容易產(chǎn)生誤解?!磅铡笔窍ドw著地,,腰板挺直的樣子,從高的姿勢變?yōu)轷?,就等同于跪,,而從低的姿勢變成跽,就好像要站起來一樣,?!绊椡醮蟪砸惑@,,一手握住劍柄,直起身來,,大喝道:‘來者何人,?’”這樣一翻譯就更好理解了。
無論如何,,說唱人每次說到坐的時候肯定都要表演出威儀堂堂坐下來的樣子,,如此重復就能顯示出動作的莊嚴感。同時,,這樣的舞臺設(shè)計也為接下來的項莊入謁和樊噲闖入埋下了伏筆,。
鴻門宴座位示意圖
這一段描述中四句相似的句子突然被一句“亞父者范增也”打破了,但這并不僅僅是修辭,,而是在實際表演中接下來的起身留下必要的時間空白,。如圖所示,從表演項王落座到表演亞父落座,,需要的時間很短,,可是,從亞父的座位到沛公的座位就得多走幾步,,在這一段空白的時間內(nèi),,說唱人正好可以用一句“亞父指的就是范曾”來填補。如果這一句單是為了說明范增作為亞父的身份,,那么完全可以放在其他更合適的地方,。其實,在《漢書·高祖本紀》中,,鴻門宴的座次是被省略的,,所以對亞父身份的說明,早在之前范增勸項羽殺沛公的地方就已經(jīng)交代了,;而《資治通鑒》則在后面獻給范增玉斗一只的地方作了交代,。《漢書》交代范增身份的地方應該是最恰當?shù)摹?/span>
接著,,亞父授意項莊進來祝壽,,意在假裝舞劍刺殺沛公,項伯見狀也起身舞劍,,意在保護沛公,。《史記》所言“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兩句緊挨,讓人能感受到事態(tài)的緊迫,,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稱贊為絕妙之辭,。其實,,說唱人必須一人分飾兩個角色,在如此緊迫的場合下根本就沒有時間插進“見事緊急”,、“察其意”這樣的說明文字,。
為了進一步提高表演的效果,說唱人還必須埋好伏筆,。光靠賣力的表演來吸引觀眾是不夠的,,還必須在最后讓觀眾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評書的言辭通常是勸善懲惡,,或宣揚因果報應,,就像單口相聲最后要有個結(jié)尾一樣。如此想來,,《史記》中源自說唱的故事中,,很多都隱藏著一種伏筆。
《信陵君列傳》中信陵君不得已殺了魏將晉鄙,,率領(lǐng)魏軍前來救趙,,最后敵國秦國卻通過晉鄙的門客進行反間,把信陵君拉下了臺,?!读艉钍兰摇分校瑥埩荚谙纶臉蛏襄忮死先?,得到了兵書,后來果然如老人所言在谷城山下找到了黃石,,并給予了隆重的祭拜,,由此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尤其風趣的是《陳涉世家》,,陳涉年輕時曾與他人一起幫人耕地,,“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拐咝Χ鴳唬骸魹橛垢?,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單是這么一段就非常有趣了。此后陳涉起兵反秦,,雖然在陳王之位上坐得不久,,但也已經(jīng)能給全文畫上圓滿的句號了,。可故事卻安排了另一個結(jié)局,,那就是他當上陳王后正躊躇滿志的時候,,此前一起幫人耕地的朋友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捌涔嗜藝L與庸耕者聞之,,之陳??蹖m門曰:‘吾欲見涉,。’官門令欲縛之,。自辯數(shù),,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统鋈胗l(fā)舒,,言陳王故情?;蛘f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愅鯏刂VT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弊鳛槎创┤饲榈墓适拢绕鹣惹暗拇笤?,這樣的故事才更有趣,。燕雀終究還是燕雀,騰達之人最討厭別人把自己貧寒時的事拿出來說事,,最后這個人果然觸怒了陳涉而丟了性命,。在敘述一個平庸傻瓜的命運的同時,也昭示了陳涉亦非鴻鵠,,陳涉缺少容納愚蠢故人的度量,,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不過,,《史記》中有的故事也有兩個以上的伏筆,,《刺客列傳》中荊軻的故事便是如此。
在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中,,燕太子丹和秦王政少年時同在趙國做質(zhì)子,,當時兩人非常友善。但當秦王政當上國王后,,太子丹作為質(zhì)子去秦國卻遭到了冷遇,,于是,他一氣之下逃回燕國并展開了復仇的計劃,。故事從這里開始,,到暗殺失敗、燕國滅亡為止,,歷史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起始和結(jié)尾,。然而,故事的開始總是讓人覺得很不自然,。秦始皇是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生于趙國都城邯鄲的,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昭襄王去世,,孝文王繼位后馬上就被送回了秦國。也就是說,,生于趙國的秦始皇,,在趙國只呆了九年,頂多就是十歲,。即使其間與燕太子丹友善,,那也只不過是玩伴而已,太子丹以此為由,,在入秦為質(zhì)時認為秦王政冷遇了自己,,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沒有道理,,也沒有理由被載入史冊。這么做,,不如說只是為故事提供一個有趣的開端而已,。而且對說唱人來說,比起天下大勢,,以個人間的情感糾葛為切入口,,那才會更加引人入勝。
荊軻只帶了一個隨從就潛入了如日中天的秦國,,還在眾目睽睽下刺殺秦王,,這故事令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為了使聽眾能夠接受這個故事,,就必須先介紹燕國的游俠風氣,,使聽眾感受到一旦情投意合便可兩肋插刀的氛圍。由此出場的就是田光先生和高漸離,。荊軻和高漸離的關(guān)系就是第二重伏筆,,從兩人游于燕市,高漸離擊筑,、荊軻唱歌開始,,以最后高漸離刺殺秦王的失敗作結(jié)。其實故事中還存在著第三層伏筆,,那就是荊軻和魯句踐的關(guān)系,。荊軻曾因賭博和魯句踐爭吵,被魯句踐教訓后逃之夭夭,,這個故事為荊軻對自己的武藝缺乏信心,,想等武藝高超的同伴來后一起前往秦國埋下了伏筆。但在太子丹的催促下,,荊軻不得已與燕國勇士秦舞陽一起出發(fā)了,,但這個秦舞陽在此后的刺秦中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段故事最后以魯句踐的“魯句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shù)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荊軻的故事,,不僅敘事宏大,而且結(jié)構(gòu)嚴整,尤其是第三個布局,,兼?zhèn)淦鸪修D(zhuǎn)合之妙,,可謂無懈可擊。但若是將之當成史實,,那么這樣的故事就顯得有趣過頭了,。作為史實,或許最初就只有燕太子丹與荊軻的對話,,但后來加進了荊軻的友人高漸離刺殺秦王的故事,,最后又加進了魯句踐的評論。
《史記·游俠列傳》中荊軻的故事,,大部分行文都與《戰(zhàn)國策·燕策》一致,,司馬遷自己也曾說過《史記》的很多取材源自《戰(zhàn)國策》,所以自古以來荊軻的故事也被認為是其中一例,。而方苞卻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其在《望溪先生文集》卷二《讀子史·書刺客傳后》中說:“余少讀燕策荊軻刺秦王篇,怪其序事類太史公,,秦以前無此,。及見《刺客傳贊》,乃知果太史公之舊文決矣,。彼自稱得之公孫季功,、董生口道,則決非《國策》舊文,?!睂τ诜桨恼f法,我還不能就此贊同,,畢竟司馬遷在《刺客列傳》的贊語中寫道:
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
夏無且就是在荊軻刺秦王時向荊軻投擲藥囊的御醫(yī),,方苞因此認為荊軻的故事都出自夏無且,然后經(jīng)公孫季功和董生之口傳到了司馬遷的耳中,,事實恐非如此,。夏無且能傳達的,,不過是荊軻沒能傷及秦王以及自己因功受賞之事。司馬遷關(guān)于荊軻的故事,,更多的是來自“世言”,,亦即世間的傳聞,但他并不是不加區(qū)別地采用,,而是對各種傳說進行判斷,,排除了過于神怪以及非常明顯的反證,而夏無且的話也不過是反證之一罷了,。
盡管如此,,我卻不反對方苞的結(jié)論,亦即《戰(zhàn)國策》取文于《史記》,,這是因為還有些其他原因,。《燕策》的敘事中沒有充分的伏筆,,給人一種故事情節(jié)不完整的感覺,。也就是說,《燕策》中首尾沒有魯句踐的故事,,中間卻又有與之相關(guān)的秦舞陽的故事,;沒有荊軻與高漸離游于燕市的故事,中間卻又有高漸離在易水擊筑,,以及最后刺殺秦王未遂等故事,。這些都給人一種支離破碎的感覺。
那么,,為什么《戰(zhàn)國策》要重新從《史記》中引入文字呢,?這或許是因為《戰(zhàn)國策》中本來就有荊軻的故事,而且是從燕太子丹怨秦開始的,,加上文章拙劣,,與《史記》相比不免遜色。于是就有好事者從《史記·游俠列傳》的荊軻故事中截取文字加以取代,,但對荊軻與魯句踐發(fā)生口角,,以及荊軻與高漸離游于燕市的情節(jié)卻棄之不顧,因此導致了《戰(zhàn)國策》的行文前后缺乏呼應的結(jié)果,。
《史記》中對生動場面進行描寫時,,比如在鴻門宴這一段中,司馬遷采用了“語”這樣一個表述方法,。《史記·留侯世家》全部省略了這一段,,僅用“語在《項羽》事中”一句了結(jié)。同樣是《留侯世家》,漢王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授予韓信齊王印綬,,以及依張良之計賜各諸侯土地并向其征兵,這些內(nèi)容也都省略了,,分別以“語在《淮陰》事中”和“語在《項籍》事中”進行了交代,。另外,司馬遷還用了“雜語”這個詞匯,?!短饭孕颉纷詈筇岬健柏蕝f(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史記正義》將此處讀為“六經(jīng)的異傳,,百家的雜語”,但方苞將其解讀為“六經(jīng)和異傳”,。方苞在《抗希堂十六種·史記注補正》中進行了解釋:“言合六經(jīng)并別傳之書,,以為史記也?!卑选爱悅鳌苯忉尀椤皠e傳”,,并將之作為與六經(jīng)并存的素材。真是如此,,則下面的“百家雜語”也必須理解成“百家之說和雜語”,,這樣的解釋應當是合理的。
那么,,這些被稱為“語”或“雜語”的故事又是哪些人在傳頌呢,?中國的史學家大多基于《周禮》的思考模式,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是由朝廷的官員掌握的,,我非常不贊成這樣死板的思維方式,。
司馬遷屢屢使用“長老”一詞,長老所言,,是其編寫《史記》時的素材來源之一,。《黃帝本紀》“太史公曰”中寫道:“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鬃?/span>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其中的“學者”或儒者,,相當于前面所講的“六經(jīng)”,“所傳”無外乎“異傳”,,而所謂的“長老”,,就是不同于“百家”的民間故事,也就相當于前文中出現(xiàn)的“雜語”,。《史記》對取材的說明,,從首篇《五帝本紀》的說明到終篇《太史公自序》,首尾均可對應得起來,。
《史記》中引用民間諺語時也常常使用“語”這個字,,尤其是散見于“論贊”之中。例如《管晏列傳》稱:“語曰:順將其美,,匡救其惡,。”《孫子吳起列傳》中稱:“語曰:能行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將其作為諺語應用的,,如《李將軍列傳》中“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佞幸列傳》中“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故無虛言”。同樣,,在引用鄙語時亦有說明,,《白起王翦列傳》中“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平原君虞卿列傳》中“鄙語曰:利令智昏”,,等等。
那么,,先前所說的“雜語”與這里的“鄙語”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共同點呢,?首先它們都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熟語,。與“鄙語曰”相同的情況下,有的地方用了“古人有言”,,如《三王世家》中“古人有言: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如前所說,,“雜語”是所謂長老流傳下來的智慧,,長老則是熟知各種口頭傳說的百事通。《龜策列傳》太史公曰:“余至江南,,觀其行事,,問其長老,云龜千歲乃游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因此,,“雜語”可以說是當時的智慧寶庫,。
那么,這樣的說唱又在哪里表演呢,?類似的演出,,在王侯的宮廷中通常由倡優(yōu)來表演,私塾老師在向弟子講述故事時也無疑也會帶有表演的成分,。但所謂的“雜語”并非源于倡優(yōu)或?qū)W者,,而是來自普通市民中通曉百事的長老,所以場地應該就是都市里的“市”,。古代的市不僅是經(jīng)商之處,,也是市民休憩的地方,更是有閑階級打發(fā)時間的娛樂場所,。雖說是娛樂場所,,但也不可能有劇場、電影院,、音樂廳那樣的設(shè)施,,只不過是市民聚在一起相互攀談、相互聆聽,、相互表演取樂而已,。好在古人不像近代人這樣喜新厭舊,同一個故事無論聽多少遍都不會覺得厭倦,。故事的原型是基本固定的,,但經(jīng)過反復表演,其中的內(nèi)容就變得洗練起來,。對文學而言,,民眾才是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理解者、批評者,,是人民的寬容,,才促成了文學的不斷成長。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為便于講述,,對故事的細節(jié)進行加工和改造。
司馬遷對其搜集和篩選的民間故事進行加工,,將其寫入了《史記》。如同很多史家一樣,,他不是創(chuàng)作者,,只是編纂者。不過他在取舍素材時的慧眼,,是別的史家望塵莫及的,。同時無可否認的事實是,也有一些史實以外的,、完全由說唱人編造的東西,,騙過了他的雙眼,混入了《史記》之中,。
四 為了明確《史記》作為歷史著作的特征及其文章的特點,,有必要將其與《漢書》進行一次比較。特征也好,,特點也好,,總之都是相對而言的。從司馬遷的《史記》到班固的《漢書》,,不單是從通史到斷代史這一形式上的變化,,還關(guān)系到更加本質(zhì)的變化。如果先說結(jié)論的話,,這就是:從文章上來看,,《漢書》不如說是退步了,但從歷史著作這個角度來看,,則《漢書》確實取得了進步,。凡事總有利弊,這個問題也必須同時考慮到內(nèi)外兩面的因素,。
《史記》的文章,,由于司馬遷努力汲取民間的說唱故事,因而顯得非常寫實,,也非常精彩,,人物個性栩栩如生,。但若要將之作為嚴格的史料,那么有時就不得不好好思考一下它的可信度了,。當然,,司馬遷并非不加分辨地采用民間傳聞,而是經(jīng)過了自己的取舍,,這從上文談到的《刺客列傳》中就可以看出,。《蘇秦列傳》的贊語中也說:“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可見世間有很多附會在蘇秦身上的逸事,司馬遷只從“世言”中選出了他認為可信的資料,,將之寫進了蘇秦的傳記,。盡管如此,《蘇秦傳》中在談到合縱成功時說:“秦兵不敢窺函谷者十五年,?!睂@句話,自古以來就不乏用詞過甚的批評,。
平心而論,,《史記》的文章越是美妙之處,從史實的角度來看就越容易成為其弱點,,甚至是一處硬傷,。鴻門宴中項羽究竟是不是面東而坐,這個問題,,從絕對史實角度來看,,即便是普通的史家,他們與生俱來的猜疑心都會難以容忍,。我們所能確信的只有一點,,這就是司馬遷確實聽到過這樣的故事。
《漢書》多處采用了《史記》的記載,,但其中也有班固自己的取舍,。班固的文章非常厭惡敘述的重復,因此,,敘述鴻門宴時絕不會言及項羽和沛公的座次,。不僅不會言及座次,《漢書·高祖本紀》雖取材于《史記·項羽本紀》,,但他竟冷酷到不顧這樣的改寫會使文章黯然失色,,只是將項羽、項伯,、范增,、沛公,、張良和樊噲的行動保留了一個輪廓而已。于是我們在《張良傳》中看到的是“語在《羽傳》”,,在《項羽傳》中又是“語在《高紀》”,,因此,《高祖本紀》才是其最根本的部分,?!斗畤垈鳌分兄槐A袅怂孕械妮喞计挥小妒酚洝ろ椨鸨炯o》相關(guān)部分的大約三分之一,。文章變得無趣的確是事實,,然而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卻是除去了贅肉,得以把史實壓縮到可信賴的范圍之中,。因此從歷史學的立場上來看,,《班固》的做法確實是一種進步。
但要說班固是否完全貫徹了他的史學思想,,那倒也不一定,也有不徹底的地方,。他在《張良傳》張良遇見黃石公的那一段,,以及《陳勝傳》中當初的傭耕者前來做客的那一段,完全繼承了《史記》的文字,。張良與黃石公約定見面時間卻遲到的情節(jié),,其實沒有也無妨,即便有的話,,一次也就夠了,。對于說唱人來說必要的重復,但對讀者來說只是多余的重復,。還有,,來陳勝處做客的傭耕者用了楚方言“夥”這一段,原本的著眼點在于說唱時的效果,,如果單作為用來閱讀的文章,,那就顯得沒有什么生趣了。班固如果忠實于自己的信念,,此處就應該改得比《史記》更簡潔,、更無聊,這樣作為科學性的歷史才顯得更可信,。
史實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寫得生趣,,歷史的真實與文學的真實能否一致?不僅是漢代,,我們今天依舊為此而煩惱,。
司馬遷的時代,,通過文字記錄下來的史料還很少,因此,,他要書寫漢以前的悠久歷史,,就勢必從民間的口傳中發(fā)掘材料。所有的口傳都有地域性,,各地流傳的話題都不相同,,因此他經(jīng)常外出旅行,在當?shù)芈犎∶耖g的口傳,,走訪口傳中提及的遺跡,。《史記·信陵君列傳》中說隱士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jiān)者”之后,又借侯嬴之口說出“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此外的夷門多次在故事中出現(xiàn),,可見司馬遷確實對夷門進行過實地考察,確定過夷門的存在,。在《信陵君列傳》的贊語中,,“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边@段話讓我們感受到司馬遷看到了夷門,,于是確信信陵君的事實不誤后的那種如釋重負的神情。此外,,他還走訪了韓母墓,,尋訪了豐沛蕭、曹,、樊噲等人的故居,。
然而,到了班固的時代,,文字記錄的史料急劇增加,,尤其是身為宮廷史家的班固,能夠自由地閱讀內(nèi)府所藏的史料,,加上書寫的對象僅限于漢代,,因此他的工作就完全成了書齋里的工程,也就是書桌上的歷史學了。司馬遷雖然從父輩起就是宮廷史家,,但他仍保留著庶民的一面,。雖然把儒家作為學問的正統(tǒng),但卻沒有因此而排斥百家,。而班固同樣是宮廷史家,,比起市民的自覺來,更多的則是作為貴族的自覺,,加上當時已經(jīng)形成了獨尊儒術(shù)的形勢,,闡明儒學的真意才是學者的任務,因此班固對司馬遷不遺余力尋訪的市井史料嗤之以鼻,,稱為“小說家”之言,。《漢書·藝文志》“小說家”條中就說:“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鬃釉唬骸m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志,。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币簿褪钦f,,街談巷語、道聽途說的小說,,是閭里的小民所作,,君子不應積極參與。雖不全面排斥,,其實不值一文,。公平而言,《史記》中多處采用了這樣的街談巷語,,而班固對《史記》又多有采錄,,其實不知不覺就間接且大規(guī)模地采用了街談巷語。把古代的傳聞當作史實加以珍視,又將當代流行的巷語一概斥為荒唐,,這是歷史學家經(jīng)常容易犯的錯誤,,班固也在所難免。
司馬遷的時代還沒有形成后世那樣的學問分類,,但在儒學體系中,,把儒家經(jīng)典奉為不容置疑的真理,其他知識則是“傳”,,起到輔佐經(jīng)典的作用,。從今天的觀點來看,儒家經(jīng)典中自然包含了屬于歷史學的《尚書》和《春秋》,。當時不僅經(jīng),、史未分,同時子,、史也還沒有分離,,《荀子》、《國語》,、《左傳》都是被視為“傳”的,。在那樣的時代,司馬遷成就了一家之言,,但在后世經(jīng),、史分離后,司馬遷被尊奉為史學的鼻祖,,這恐怕他自己做夢都沒有想到,。
司馬遷要敘述的時代,既包括《尚書》,、《春秋》等古典已經(jīng)敘述了的古代,,也包括此后的整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秦代的《呂氏春秋》,,以十二紀,、八覽、六論的分類方法,,試圖將當時所有的知識進行網(wǎng)羅,。司馬遷的設(shè)想其實與《呂氏春秋》非常接近,也是以時代和地域為經(jīng)緯,,撰成了可稱得上是百科全書的《史記》,。司馬遷撰寫《史記》,并不像后人所想象的那樣要撰述一部歷史著作,,他只是在撰述這些人和事的時候采用了歷史著作的形式,。在這里,司馬遷對自己認為值得傳至后世的東西進行了忠實的記錄,民間的口碑之所以要保存,,不僅是因為作為其核心內(nèi)容的史實值得保存,,也是因為說唱這種形式本身就具有保存的價值。雅俗未分,,是《史記》的顯著特征之一,。
雖然班固的《漢書》繼承了司馬遷《史記》的體裁,但兩者在敘事意圖上有著很大的差異,。一般把《史記》稱為通史,,把《漢書》稱為斷代史,這不單是敘事時間上的長短,,應該還有著其他含義,。作為斷代史,《漢書》與后代正史中的其他斷代史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班固是東漢人,,雖說是東漢,但終究和西漢是同一個王室,,所以班固寫的其實是當代史,。后世的正史都是把前朝的歷史當作過去的事來編纂,而《漢書》卻是把西漢的歷史當作當代史在書寫,。所以對班固來說,,《漢書》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是一部歷史著作,更在于它是漢代的歷史,。在漢代人看來,,漢王朝比此前的任何時代都要光芒四射,有著至高的權(quán)威,。而且漢王朝把儒學定為國教,,用儒學思想來指導國民是其基本國策,因此,,光大這一國策就是班固最大的責任。因此,,班固撰述的歷史,,是衣冠楚楚、一本正經(jīng)的士人君子式的歷史,,是所謂的街談巷語無法企及的典雅文章,。
然而,《漢書》對《史記》體裁的繼承,,給后世帶來了巨大影響,,從此規(guī)定了歷史記述的方向,這好比是兩個點就能決定一條直線一樣。于是,,后世繼承《漢書》紀傳體的史書不斷涌現(xiàn),,但這些現(xiàn)在被稱為正史的史書,無一不是對前朝歷史的敘述,,根本不可能有班固撰寫《漢書》時的那般書寫現(xiàn)代史的感激之情,,充其量不過是事務性的記錄而已。
一般認為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是為了試圖恢復通史的傳統(tǒng),,但《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其意義截然不同?!顿Y治通鑒》雖是通史,,但也只是貫通了幾個王朝,據(jù)說春秋之前的歷史被有意地回避了,,開篇即從戰(zhàn)國開始,。因此,《資治通鑒》并不是包含全部歷史時期的通史,,只是斷代史的集合而已,。其次,雖說《資治通鑒》的文章受到了當時古文運動的影響,,擺脫四六駢儷文的束縛,,努力回歸漢代的傳統(tǒng),成為復古主義的一翼,,但司馬光所能回歸的不過是《漢書》的文章,,根本無法回歸到《史記》。這一點不僅司馬光做不到,,恐怕司馬光以外的所有史家也都無法實現(xiàn),。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司馬遷的這種精神卻在《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通俗文學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歸,。
近世的古文家其實也已感受到了《史記》行文的妙處,這從《史記評林》這類書一再增補重版以及廣受歡迎的現(xiàn)象中就即可窺見一二,。但他們只是在欣賞《史記》的文字,,卻沒有想過要去模仿??峙乱哺緹o法模仿,,因為他們并不知道《史記》的文章到底是因為什么才具有如此的魅力。盡管我對此也不十分了然,,但至少通過這篇文章做了努力的探究,。只是我說的這些都甚為通俗,,或許會被博雅君子嘲笑為“評林本”。但是,,如果要我說一句什么話的話,,那么,我希望各位偶爾也把“評林本”之類的書籍拿來用作研究的輔助手段吧,。
(本文原題《肢體動作與文學——試論<史記>的成書》,,選自《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中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