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這一首婦孺皆知的漢樂府民歌,,算得上采蓮詩的鼻祖了,。詩歌寥寥幾句便勾勒出一幅生動美好的江南景致,句式復(fù)沓而略有變化,,東西南北看似簡單羅列的方位變動帶出魚兒游動的方向,,透過字里行間應(yīng)是采蓮場景的熱鬧歡快,采蓮人的歡聲笑語,。如此活潑有趣,,意味雋永,自然清新有如天籟的小詩,,也難怪被清人沈德潛評為“奇格”,。有趣的是,龍泉的匠人竟曾將這首詩融進(jìn)器物里,。試看以下一組例子: 圖1,、把蓮露胎雙魚紋折沿洗 土耳其托斯卡帕皇宮博物館珍藏 圖2、把蓮露胎三魚紋折沿洗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珍藏 圖3,、把蓮露胎四魚紋折沿洗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珍藏 圖4,、把蓮露胎四魚紋葵口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5、刻花海濤四魚紋葵口洗 楓洞巖明官窯遺址出土 五例器物均為洗式造型,。前三例是折沿洗,,底心均刻把蓮,內(nèi)壁刻纏枝蓮紋,,圖2圖3把蓮作開光式,,魚紋均為露胎貼花,二至四條不等,,首尾相逐,。圖1刻法最為精細(xì)精美,與明初龍泉官窯刻花風(fēng)格如出一轍,,為明初官器無疑,。圖2圖3在刻工上要遜色一些,把蓮刻劃亦較隨意些,。后兩例為葵口洗,,外壁光素,,飾兩道凸弦紋,,內(nèi)壁刻水波紋,,底心仍是把蓮與游魚。但圖5盤底心的蓮荷紋為模印,,圖案較小,,有些局促,魚紋亦為刻飾而成,。該盤為大窯楓洞巖窯址所出,,定為洪武官器。由此也可斷定造型相似的圖4葵口洗為同一時期產(chǎn)物,,而把蓮式樣與圖4較接近的圖2圖3亦有可能為洪武官器,,雖然這幾例貼飾的露胎魚紋似乎在元代更為流行一些。 龍泉窯魚紋,,最具代表性的莫過始于南宋盛于元代明代仍有燒造的雙魚洗,。從傳世器結(jié)合大量標(biāo)本來看,其實(shí)魚紋從一尾多至四尾五尾均有,,甚至更多,,且有刻花、模印,、塑貼等多種形式,。而魚的形態(tài)則取自龍泉本土一帶的小溪魚。反觀同時期景德鎮(zhèn)青花器上的魚紋,,多為鱖魚,,魴魚、鯉魚等,,寓意色彩較為濃厚,。相比之下,不起眼的小溪魚更具天然情趣,,本土人文地理特色也更為鮮明,。魚紋式樣的構(gòu)思,最初是單純的以魚為飾,,僅以露胎的紅色映襯著如碧波的青釉,,但也可見到輔以各式水波紋的式樣,至結(jié)合了蓮葉荷花,,遂臻至詩意的優(yōu)美意境,,魚紋也更生出一些擺尾游曳的婀娜之態(tài),相逐相歡的靈動之韻,。 至于魚紋多飾于洗,,則與洗的用途相關(guān)吧,洗在使用時是要盛上水的,,相當(dāng)于一個裝水的容器,,所謂如魚得水,,是天然的契合,也是匠心所在,。魚紋不僅是裝飾,,更能增添器用給生活帶來的情趣。青釉蘊(yùn)翠,,洗盛了水一如山澗清溪,,而有了出水芙蓉,則又成清芬荷塘,,露胎的紅色小溪魚怕是要活過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