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楷書的地位
按:張懷瓘用人的動作比喻真,、行、草三種字體,,真書像站立,,行書像走路,草書像奔跑,。它們所取的要領(lǐng)是不同的,。張懷瓘還說到唐代學(xué)習行、草及八分書的人很少,,只占一,、二成, 普夭下老幼都學(xué)楷書,,而很少有成就高的,,證明楷書是最難寫好的。
按:這是孫過庭《書譜》中的幾句話。他強調(diào)了真書與草書的關(guān)系,,指出沒有深入領(lǐng)悟真書的法則,,學(xué)習草書將會迷惘。他從形質(zhì)與情性兩方面來論述:點畫是構(gòu)成楷書形體的實實在在的材料,,所以是形質(zhì),。而用筆的起承轉(zhuǎn)合(使轉(zhuǎn))是蘊藏在點畫內(nèi)部的,它決定點畫的方,、圓,、剛、柔……。所以,,是情性,。草書把筆鋒的運動都展現(xiàn)出來了,以此構(gòu)成草字的字形,,而且一彎一轉(zhuǎn)都不能差,。所以,使轉(zhuǎn)就成了草書的形質(zhì),,而點畫的跳躍或遲澀就成了情性。 孫過庭認為真書與草書的關(guān)系是辯證的,,學(xué)習草書固然要以真書為基礎(chǔ),,而習真書而不通草書,就不可能寫出風流雅致的真書來,,因為它缺乏情性,。
按:蘇軾這段話強調(diào)了楷書的重要,。漢字的書寫規(guī)則在楷書中是完備的,。由它而發(fā)展成了行、草書,。如果不能寫好楷書,,而稱擅行草,是好像一個人還不會正確,、鄭重地講話,,卻偏要夸草多牽絲,至真書多使轉(zhuǎn),。
按:蔣和的這段話,,可以作為孫過庭《書譜》中關(guān)于“形質(zhì)”,、“情性”的解釋。他說,,楷書可以用行草書的筆意,,行草書可以用楷書的法則,。行草書的意趣,可以在筆墨中找到,。因為它多有牽絲映帶,,而真書的使轉(zhuǎn)是蘊藏在筆畫之內(nèi)的(第一筆的回鋒,帶起第二筆的入鋒,,其間沒有外在的牽絲),。這含蓄在內(nèi)的使轉(zhuǎn)和流露在外的牽絲是一回事,都要求神氣相貫,,才算是掌握了,。
按:梁是清代著名書法家,,是發(fā)現(xiàn)鄧石如的伯樂。他這句話在強調(diào)楷書在書法藝術(shù)中的基礎(chǔ)作用,。在年幼開始學(xué)書時,,先打好楷書基礎(chǔ),這是學(xué)習書法的第一步,。 二,、論楷書之勢
按:這段話舉出以鐘繇,、王羲之為代表的魏晉真書瀟灑縱橫,、各盡字之真態(tài),來對比唐人一味求平正的失誤,。姜夔的見解是很正確的。漢字雖然叫方塊字,,但實際每個字短長,、肥瘦各異,疏密欹正不同,。作真書切不可截鶴續(xù)鳧,,令其整齊劃一,布若算子,,失盡字本身的勢態(tài),。唐人以書判取仕。士大夫追求功名,,故限制了在正書中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因而字形呆板。姜夔所謂“私意”,,正是指唐人的這種明顯的功利目的,。
按:寫楷書最容易陷入程式和技法中去,,而失去生機,,失去書法追求最根本的東西——神韻。學(xué)習真書,,難在得魏晉人之神韻,。鐘繇的真書“使轉(zhuǎn)縱橫”極有氣勢,王羲之的小楷變化無窮,,這是因為魏晉人的思想境界高,,他們能順應(yīng)自然,把握規(guī)律,,而不是斤斤于運筆的技巧,。
按:學(xué)習楷書初級階段,還是要先從結(jié)構(gòu)平正的一路入手,,作為基礎(chǔ),。能做到沉著穩(wěn)健,不至于浮滑無力,。孫過庭在《書譜》中講的學(xué)書三個階段:平正-險絕-平正,。后一個平正是一種高超的境界。在追求過結(jié)字的險峻奇絕之后,,達到一種超逸自然的程度,,筆畫之間雖起止頓挫分明而氣勢連貫,。這是因為有了行草書“使轉(zhuǎn)縱橫”的功力,才不是“算子書”了,。 雖然古人的書法以奇逸跌宕為主流,,不提倡平正。但對于初學(xué)者還是要講階段性的,。
按:漢字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形體特征。寫楷書先要將每個字的間架安排好,,字形特征把握住,,然后再以法則推求。法則絕不是使字平直呆板,,而是要在每個字的本體特征上盡其形勢,,令其自然合度,不拘泥在每個筆畫的起止上,,否則會遏制筆勢和意趣,。筆筆相生,因勢而發(fā),,自然有力,。字字形狀不同,行行都有不同的意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這才是合乎法度的,。 這段話精辟地解決了法度與自然的關(guān)系?!皹O其自然,,乃為有法”是徹悟者的語言。
按:宋曹所說極是,。魏晉人寫經(jīng)行筆疾澀,殺鋒入紙,,入木三分,,從不臃腫含糊。褚遂良《大字陰符經(jīng)》能得其筆意,,真如騎著快馬沖鋒陷陣去砍殺,,駿利爽快。但墨跡入石,,經(jīng)輾轉(zhuǎn)翻刻,,又經(jīng)風化,拓時墨也會掩去鋒芒,,所以形成了斷斷續(xù)續(xù),、吞吞吐吐的樣子,后人反而認為是古樸凝重,,結(jié)果造成滯鈍,。用筆當出入引帶分明,如人作一個動作,,要做到家,,不可拘泥窘迫,不敢盡其勢態(tài),。
按:文字本來是記錄語言的工具,,他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是自然界的某種生物。但中國書法,,卻賦予這種“工具”以生命,,讓他具備筋、骨,、血,、肉、精,、神,、氣、脈,。試想,,我們不用毛筆,而用直尺,、圓規(guī)寫印刷字體,,能有這樣的效果嗎?而運用毛筆者要得古人姿態(tài),、氣度,并非要從筆墨技巧上下功夫,。下筆遒勁,,用墨蒼潤,自能筆下決出生機,。
按:楷書一般說法是“橫平豎直”,。這句話不能理解得太機械,。橫有輕,、重、長,、短,、俯、仰,,豎也因位置不同而有形態(tài)與方向的變化,。如果一味平直、呆板,、重復(fù),,那就不是書法。把用筆結(jié)體的各種變化把握住,,運用自如,,反倒覺得字里行間安穩(wěn)統(tǒng)一了。
按:沈曾植對橫平豎直與算子書作了更進一步的探討,,他認為兩者并無必然聯(lián)系,。從唐碑上推至六朝碑版和漢隸,都是橫平豎直的,。行草書也是橫是橫,,豎是豎。他指出所謂算子書實際上是如同古代竹制的算籌,,長短粗細一致,,平行排列,,毫無起止相顧盼呼應(yīng)的勢態(tài)。如果理解了筆法中的止起使轉(zhuǎn),,就可以明白地知道了,。 三、論筆法
按: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鐘、王小楷,,即使經(jīng)過唐人勾摹也還帶有濃厚的隸書(八分)和章草的意味,。王羲之有此論,說明他確實是會古通今的人物,。這種理論對后世的歐陽詢,、褚遂良直至明代的宋克、祝允明,、王寵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按:這是姜夔在《續(xù)書譜》中關(guān)于楷書筆法的一段論述,。他的論述不及孫過庭《書譜》博大精深,,但比較切于實用。他曾根據(jù)楷書的八法(即永字八法)把古人的字羅列起來作為圖解,,得出一些要點:點是字的眉目,,重要的在于顧盼精神,有向,、背動態(tài),,隨著字的不同改變點的形態(tài)。橫,、豎是字的骨架,,要讓它堅挺、端正、勻稱,、安穩(wěn),,重要的是長短要合適,交接處要穩(wěn)固,。丿,、捺,是字的手足,,伸,、縮各個不同,變化多端,,要像魚的鰭,、鳥的翅膀一樣,有翩翩自得的狀態(tài),。,,挑剔等筆畫,是字的步履,,要讓它沉實,。晉朝人寫挑剔時或帶有隸書的波磔,至初唐歐陽詢父子還有這樣的筆法,,或者自然地向外抽筆而出,,到顏真卿和柳公權(quán)才回鋒向內(nèi)上方挑出,全用中鋒,,這就失去了飄逸的氣息,。轉(zhuǎn)折的筆法主要在方、圓,??瑫嘤谜郏輹嘤棉D(zhuǎn),。折筆時要略作停頓,,這樣才有力量。轉(zhuǎn)要快,,不可滯留,。滯留則不遒勁了。然而真書有時也用轉(zhuǎn),,這樣才顯得遒媚,,草書有時也用折,這樣才顯得剛勁,,學(xué)書者不可不知道,。豎畫懸針作時,,筆要極正,像被重物拉起的繩子,。如果末端又回鋒向上了,那叫做垂露,。 姜夔在這里把筆法做了比較細致的講解,,他的這些說法對后世影響比較大。
按:汪在這里對晉朝人的筆法作了比較透徹的分析,。對于“筆筆中鋒”的概念有較深入的探索,。要使點畫顧盼生動,筆桿及筆鋒沒有斜,、截斷,、逆行等動作是不行的。一端端正,,無一波三折,,看似平正端和,實際是拘謹,、滯濁,、痙攣、梗塞,,根本不能理解一波三折的巧妙運動,,也不可能有晉人的極靈動、極精彩的筆畫,。
按:這兩段話放在一起很有趣,。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永字八法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溥光是元代僧人,善大字,。趙孟頫薦之于朝,,他是個職業(yè)寫榜書的人,常用布團來寫字,,對于他來說,,點畫之法是極其重要的。 沈曾植是大學(xué)者,,于書法又兼善諸體,。一生在追求生拙、古奧,。在他眼里,,永字八法自然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了。對初學(xué)者來說,,通過永字來研究基本點畫還是很重要的一步,。
按:這是包世臣談筆法的一段有名的文字,。他認為北朝人的字落筆峻拔而結(jié)構(gòu)端莊和諧,,行墨遲澀但氣勢舒展豪放。因為書寫時能萬毫齊力,,所以能峻拔,;因為執(zhí)筆時五指齊力,,所以能遲澀。這是因為他們處于隸〔八分〕,、楷之交的時期,,原來不和什么形象的東西有聯(lián)系。而張旭看到擔夫爭道,,蘇東坡看到上水撐船,,都悟到了這峻與澀的行筆要旨。 法,。或者可以說是他理想中的筆法和墨法,,但他自己一生似乎并沒有達到這樣的理想,。何紹基云:余以橫平豎直四字繩之,知其于北碑未為得髓也,。
按:這也是包世臣從碑拓中悟出的筆法。他辯證地談了行與留的問題,。他認為:橫,、豎畫平過之處,本來是行筆流暢處,,而古人必逐步頓挫,,不讓筆倉促過去,這是行筆處有留,。這和前人“橫鱗豎勒”的說法是一致的,,都是說寫橫、豎等長筆畫時,,要遲澀,,要緩縱,,以使筆跡沉穩(wěn)不飄浮。字的轉(zhuǎn)折挑剔處,,本來是行筆慢的地方,,古人一定要提鋒暗轉(zhuǎn),不讓用筆太重的使墨外漲,,這是該遲留處有運行,。這和顏真卿在八法頌中說:“,峻快以如錐”的說法是一致的,。
按:一般說寫楷書適宜用方筆,寫行草適宜用圓筆,,這只是大概說說,。如果楷書沒有圓筆,就沒有疏放超逸的韻致,;行草如果沒有方筆,,也就沒有雄健剛強的精神??涤袨樽约旱目瑫蜕朴脠A筆,,深得《石門銘》縱逸的精神。 四,、論小楷與榜書
按:董其昌提出小楷的審美標準:要寬博舒展,,字外有余勢,,要蕭散古淡,清晰洞達,,使人感到游刃有余,。王澍評價說,這是寫小楷的秘訣,,也是刻秦漢小印的秘訣,。董其昌在繪畫史上提倡“南宗”,,提倡文人畫的。在書法上是提倡帖學(xué)的,。 古來的小楷除寫經(jīng)外多是文人的作品,,也確是以散淡簡靜為基礎(chǔ)的。將下面傅山,、蔣衡二段話也讀一下,,就知道他們之間對小楷美的追求是有差異的。他們小楷的風格也不相同,。
按:傅山歷來主張“拙,、丑,、支離,、真率”。所以他把小字當作大字寫,,筆筆如千斤鐵杖柱地,。切忌飄忽。因此他看不起趙孟頫,、董其昌,,認為他們寫字太輕滑了。 傅山的小字確實寫得重,、拙,、峭拔。
按:寫小楷也要追求神采,,如果信筆書寫,筆畫搭在一起,,字形也基本具備了,。但沒有神氣是不行的。所以,,蔣衡指出,,寫小楷時要集中精神,法度森嚴當中又要追求奇逸跌宕,,端莊中又見流麗,。這樣,才可以接近晉,、唐人筆意,。
按:楷書的章法最難,無論是橫豎成行還是有豎行而無橫列,,都要求字與字之間的顧盼呼應(yīng),。古人曾用“大九宮”來說明這個問題,即上,、下,、左、右之字都與中間一字呼應(yīng),。這不是一個死方法,,只是用來考察和說明字里行間的關(guān)系。 蔣驥以《玉版十三行》為楷書章法的典型是很正確的,。讀者若取此帖觀之,,其高下疏密,參差掩映,,自然而有意趣,。每個字各呈其姿而成行,、成篇后又創(chuàng)造出呼應(yīng)靈動的氣氛,似乎這個空間中真的有筆,、有意,,有勢、有力,。每個字在這樣的空間中姿態(tài)愈發(fā)奇逸了,。
按:前人說若把《黃庭經(jīng)》放大簡直就是《瘞鶴銘》。我以為若把《洛神賦十三行》放大則更似《痊鶴銘》,。這些作品骨法洞達,,體勢縱逸,毫無局促之感,。宋曹告誡人們寫小楷不要局促,,要開闊,要有大字的體勢,,是非常有見地的,。
按:寫小楷也要追求神采,如果信筆書寫,,筆畫搭在一起,,字形也基本具備了。但沒有神氣是不行的,。所以,,蔣衡指出,寫小楷時要集中精神,,法度森嚴當中又要追求奇逸跌宕,,端莊中又見流麗,。這樣,才可以接近晉,、唐人筆意,。
按:楷書的章法最難,無論是橫豎成行還是有豎行而無橫列,,都要求字與字之間的顧盼呼應(yīng),。古人曾用“大九宮”來說明這個問題,即上,、下,、左、右之字都與中間一字呼應(yīng),。這不是一個死方法,,只是用來考察和說明字里行間的關(guān)系。 蔣驥以《玉版十三行》為楷書章法的典型是很正確的,。讀者若取此帖觀之,,其高下疏密,參差掩映,,自然而有意趣,。每個字各呈其姿而成行、成篇后又創(chuàng)造出呼應(yīng)靈動的氣氛,,似乎這個空間中真的有筆,、有意,有勢,、有力,。每個字在這樣的空間中姿態(tài)愈發(fā)奇逸了。
按:書法作品,除了字本身的點畫結(jié)構(gòu)之外,,字與字之間的關(guān)系,、行與行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行,、草書要留意,,即使是小楷也要注意其字里行間的顧盼呼應(yīng)關(guān)系。這樣的作品,,章法才能完整,,氣息才能相通。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是章法完美的范例,。唐人小楷,,因科舉的要求就受到了界格的限制,后來的館閣體就更如算盤子“癡凍蠅”毫無生氣了,。 這里說的《東山帖》是王獻之的行書,,一般認為是米帶所臨,似與前文關(guān)系不大,。
按:小楷與大楷,,簡札與碑榜,結(jié)體運筆本不相同,,神氣也不相同,。將小字放大作榜書,董其昌尚且不能佳。所以,,碑與帖,,翰牘與榜書,各有各的門徑,。
按:題寫匾額的大字稱為榜書,。如顏真卿的“逍遙樓”這超大的楷書是比較難寫的??涤袨榱信e了五個難處,,一是執(zhí)筆不同,二是運筆的動作亦非平時所習慣的,。三是站立書寫,,而且動作較大與平時寫字完全不同。四是臨摹的范本也很大,,很難處處照顧周全,。五是用筆大,筆豪〔同毫〕難以稱心,。所以,,就是能書的人,也要把它當作一件專門的事來做,,因為這超大的字單是一個門類,。
按:這是康有為提出的榜書的美的標準,。他以安靜、簡潔,、靜穆為榜書的最上品,,雄強、深厚,、雅健的次之,。最反對有意作氣勢,認為那是不善書的人所為,,是粗野的人,,是武夫,是可鄙的,。 榜書還是需要有氣勢的,,只是作者襟懷的自然流露,不是故意作出來的,。 五,、論源流與派別
按:這是康有為有關(guān)楷書起源的論述。他認為楷書起源于漢末,,還舉了諸如《谷朗碑》(三國吳〕,、《郛休碑》(西晉〕、《爨寶子》〔東晉〕,、(高高靈廟碑》〔北魏〕等帶有濃厚隸書遺意的早期楷書碑刻作為證明,。 康有為的看法是對的。他若能看到《永壽二年陶瓶》必以它為第一例,?!陡鸶~》楷法太成熟,恐是后人為東吳葛祚所立,,作為真書第一古石是不可靠的,。
按:魏碑特別是造像,多出自民間石工之手,,然而它骨力勁健,,血肉豐美,,樸拙厚重中又異態(tài)紛呈??涤袨檎J為這是北魏與晉朝一樣,,都是處于新舊字體的交會時期,又說這種生機勃勃的書體和民間文學(xué)一樣有文人學(xué)士達不到的地方,。所以他認為先擇北魏造像學(xué)習,,就可以學(xué)好書法了。 針對當時已衰竭的帖學(xué)和迂腐的館閣體,,阮元,、包世臣、康有為極力鼓吹北碑,,用這種勁悍質(zhì)樸的書體來掃蕩靡弱的書風因此,,晚清與民國的書風為之一振。
按:這是康有為“卑唐”觀點的集中體現(xiàn),。對唐人尚法,、結(jié)構(gòu)嚴謹、筆法精到的書風應(yīng)該怎樣看,?康是否定的,。而我們認為很多初學(xué)者需要從唐碑入手,,先學(xué)法度,,然后放逸。 康有為認為到了顏,、柳,,“出牙布爪”,“古意”已澌滅盡矣,!這些論調(diào)是偏激了一些,。
按:錢泳〔梅溪〕的觀點與前一段康有為的觀點截然不同,他認為“碑版之書必學(xué)唐人”,,歐,、褚、顏,、柳諸家“俱是碑版正宗”,。錢泳生活在清中葉,正是由崇趙,、董帖學(xué)時期進入到崇唐碑時期,。他在這里把趙孟頫翰牘的筆法與唐人碑版的筆法區(qū)分得很清楚。認為一點也不能摻合,,否則唐碑就不純正了,??梢娨粋€時代,書壇的主流對個人影響有多大了,。
按:這段話是書法愛好者傳頌較多的??涤袨橛迷娨?樣的語言,,歌頌了南碑和北碑。因為南碑數(shù)量少,,北碑中最主要的是魏碑,,所以流傳中又稱“魏碑十美”。 書法是藝術(shù),,書法家是藝術(shù)家,,出現(xiàn)一些狂熱、偏執(zhí)是可以的,甚至是可愛的,。太冷靜,、全面則是哲學(xué)家的思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