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內(nèi)容《易經(jīng)第四講:居安思危的義理》 要有憂患意識 《易經(jīng)》是一本有關(guān)“變化”的書,。人生存于天地之間,最直接與最普遍的經(jīng)驗就是變化,。 如果一切都在變化中,,誰能預(yù)測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事,?如此一來,,人只能生活在緊張不安之中,又怎么可能進行文化上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 伏羲氏制作八卦,,以符號代替八種自然現(xiàn)象,再引申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借由八卦的組合與變化,,形成六十四種格局與處境,使人可以觀卦知象,,掌握變化的契機與規(guī)律,。 于是“易”字所指不僅是變化,還有變化的規(guī)律,,此規(guī)律是“不變易”的,。 再扣緊乾坤二卦,認識到一切變化皆因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而以“容易”的方式展現(xiàn),,并因廣大的順承力而以“簡單”的方式完成,。“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系辭上傳》)。 所以說:“易”有三義:變易,、不易,、易簡。認清這三點,,人要在自然界生存發(fā)展,,應(yīng)該沒有什么大問題了。 但是,,古代圣人面對“一陰一陽之謂道”,,以及這個道所展現(xiàn)的無窮變化時,卻接著說:它鼓動萬物的變化而“不與圣人同憂”,。 那么,,圣人在憂慮什么?這其實是儒家學(xué)者共有的立場。 譬如,,孔子所謂“君子有三戒”,,一生都要戒惕血氣所帶來的困擾;孟子所謂百姓沒有人倫教育,,“則近于禽獸”,,人若未受適當教育而只憑本能去安排生活,則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伏羲氏的年代比堯舜更為遠古,,連文字都尚未發(fā)明,要如何教育百姓呢,?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專就眼前的“利害”來說明應(yīng)該怎么做。 于是在卦辭與爻辭所出現(xiàn)的占驗之詞,,如“吉兇悔吝”,,代表吉祥、兇禍,、懊惱,、困難,對一般百姓就會產(chǎn)生直接的引導(dǎo)作用,。這是借由利害來說明道義,。這種做法符合古代社會的實際狀況,并且在任何時代都是教人行善避惡的底線,。 撰寫卦辭與爻辭的應(yīng)該是周文王,,后來也許加上周公與某些西周卜官的協(xié)助。《系辭下傳》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原文又說:“《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經(jīng)》從始至終都有戒慎之感,所要做到的就是“無咎”,,亦即沒有災(zāi)難,。 憂患意識提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前因后果以及所有相關(guān)的條件,以求得變化中的最佳選擇,。 它的基本原則是居安思危,,隨時注意自己的處境以及未來的走向,,在德行、能力,、智慧方面精益求精,。 明白物極必反 自然界不論如何的變化,整體而言是均衡與和諧的,。一年四季就是個例子,,夏天過熱則秋天涼爽,冬天太冷則春天暖和,。生物之間也有一套微妙的食物鏈,,總能在一個地區(qū)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現(xiàn)象。 但是,,人作為萬物之靈,,則稍有不同。若無良好的教育與嚴格的規(guī)范,,往往強凌弱,,眾暴寡,,富者窮奢極欲而貧者坐困愁城,。 事實上,人的社會由整體與長期的眼光看來,,也有其均衡之道,,但須人自行覺悟,而《易經(jīng)》則以其卦象的次序提供了清楚的指引,。 譬如,,我們常說“否極泰來”,表示困難到極點時,,會有轉(zhuǎn)機,,未來仍可通達。但是,,若按《易經(jīng)》的順序,,則應(yīng)該說“泰極否來”。 在《易經(jīng)》中,,泰卦(地天泰)是第十一卦,,而否卦(天地否)是第十二卦。 泰為通順,,人怎么可能一直通順下去,?并且,通順需要有正確的作為,。 由泰卦的卦象可知,,乾在下而坤在上,,等于君在下而民在上,如此則君可了解民之需求,,并且完全尊重民的意愿,。 下卦又稱內(nèi)卦,上卦又稱外卦,。內(nèi)為乾卦,,外為坤卦,提示我們要親近君子而遠離小人,,如此自然可以通順,。 在通順時不可松懈,反而必須想到“時移勢易”,,有個相對而相反的否卦即將上場,。 否卦是坤在下而乾在上,等于民在下而君在上,。此時君與民互不相通,,政治必然大有問題。正如天地不交往,,日月不光照地面,,雨露也不分沾萬物,最后陷入莫大的困境,。 此外,,坤卦在內(nèi)而乾卦在外,這是親近小人而遠離君子,,后果又將如何,? 再看一個由負面轉(zhuǎn)正面的例子。 我們另有一句成語是“剝極則復(fù)”,,意指某種狀況壞到極點時,,會有重新振起的機會,所以不可失去信心,。 剝卦(山地剝,,第二十三卦)之后是復(fù)卦(地雷復(fù),第二十四卦),。 由剝卦的卦象可知,,情況十分危急,五個陰爻一路上沖,,眼看就要把唯一的陽爻上九給趕走了,,有如一息尚存的病人,眼看就沒命了,。黑夜之后必有白日,。 復(fù)卦的卦象是一個陽爻由初九上來,,將會帶領(lǐng)其他陽爻跟進,前途又現(xiàn)生機,。 復(fù)卦《彖傳》說:“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意即:從復(fù)卦,,大概可以看出天地的用意吧,!天地不會讓萬物失去生機,所以在最危險的時候又讓陽爻出現(xiàn)了,。 上述兩組四卦提醒我們“物極必反”的道理,。 我們在順利時要有面對逆境的準備,而在窮困時不可失去希望,,要相信新的機會將會來到,。明白這雙向的觀念,我們更容易走在中道上,。 凡事預(yù)為籌謀 人要有自知之明,,所知者除了自己的性格與志趣,還包括目前的處境與可能的未來,。 《易經(jīng)》有家人卦(風(fēng)火家人,,第三十七卦),描寫家人相處的原則與快樂,。這確實是個好卦,,一卦六爻有五個為“吉”,另一爻“悔亡”(懊惱消失),。 先看其卦象,內(nèi)有火而外有風(fēng),,家中有溫暖之情,,再由風(fēng)向外傳布出去。 火為離卦,,離又為中女,;風(fēng)為巽卦,巽又為長女,。這樣的組合已經(jīng)預(yù)告了下一步的發(fā)展,,亦即:家中兩個女兒終究會長大并嫁給不同的人家。 因此,,珍惜子女成長的整個過程吧,,因為他們將會開枝散葉,各自成家,。 果然,,在家人卦之后是睽卦(火澤睽,,第三十八卦),睽為睽隔分離,,其組合變成火(中女)與澤(少女),,所以《彖傳》說:“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眱蓚€女兒一起住在家里,心意卻不會一同進展,。 以這種方式說明人與人之間因為聚少離多而彼此生疏,,以致必須面對新的挑戰(zhàn)。 從家人卦的和樂轉(zhuǎn)到睽卦的隔離,,我們看到只剩四個“無咎”,,并且直到上九化解一切誤會之后才再度見到“吉”。 因此在順境中,,除了珍惜還須設(shè)想下一步,,預(yù)為籌謀,否則將會讓人感覺悵然,。 另一組卦也值得參考,。進展到豐卦(雷火豐,第五十五卦)時,,象征資源充裕,,到了大富程度。 但是,,二,、三、四爻皆有“日中見斗”或“日中見沫”,,意即在大白天看到星斗,,表示人在擁有豐盛物質(zhì)時,很容易遮蔽了心靈,,使心靈有如處在晚上而看見星斗,。 不僅如此,緊接著上場的是旅卦(火山旅,,第五十六卦),。這是物極必反的例子。 當一個人處在豐卦時,,家大業(yè)大,,而心靈備感空虛,那么這與旅居在外者的孤單有何差異,?或者,,他也可能由于某些需要而旅游各地,,而正式進入旅卦?!霸诩仪蘸?,出門一時難?!笔锹谜叩奶幘?。 旅卦只有六二與六五稍好,因為處于中間之位,,表示言行合宜適中,,合乎旅人身份。 其余各爻,,則出現(xiàn)由下而上的“災(zāi),、厲、我心不快,、兇”,。其中“我心不快”一語,可謂生動點出旅人在外處處不便而動輒得咎的窘?jīng)r,。 當然,,旅卦也有深刻的寓意。 人生如旅途,,我們都是過客而不是歸人,,因此要以謙和態(tài)度對待所有相逢之人,并且對于自己的成敗得失不必太在意,。旅行途中凡事不太計較,,并且總能隨遇而安。這不是修養(yǎng)自己的良機嗎,? 從家人卦到睽卦,,以及從豐卦到旅卦,這兩組四卦的搭配也教導(dǎo)我們許多人生哲理,。 學(xué)習(xí)樂天知命 《系辭上傳》有“樂天知命,故不憂”一語,。我們說過,,儒家有憂患意識,那么這兒的“不憂”又該如何理解,? 原來,,儒家所憂的是:如何讓百姓受到良好教育,可以從考慮利害提升到考慮道義,?并且如何要求自己進德修業(yè),,可以增進德行以建立功業(yè),? 如果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面對所憂而日起有功,,那么,,就不必再憂慮其他的事了。 所謂“樂天知命”,,說的是:“天”代表大勢所趨的格局,,君子要以正向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它;“命”代表個人的遭遇,,君子要了解其緣故,,并針對自己的缺失來改善。 譬如,,遇到全球經(jīng)濟不景氣,,那是大的趨勢與格局,我們的抱怨無濟于事,,不如樂觀面對,,并且借此機會認知自己的性格與處境,進行修養(yǎng)身心的工作,。 許多語句有提醒作用,,如“日新之謂盛德”(《系辭上傳》),意即:日日更新就稱為盛美道德,。這個說法回應(yīng)了我們在乾卦所見的“自強不息”與在坤卦所見的“厚德載物”,。 面對宇宙萬象生生不已,我們的生命也不舍晝夜地消逝,,這時必須振作起來,,日新又新地增進自己的德行。《易經(jīng)》的義理是要我們即知即行,。 《系辭下傳》有一大段記載孔子對《易經(jīng)》某些爻辭的發(fā)揮,,其立場反映了樂天知命的觀點。 譬如,,鼎卦六四的問題在于:道德淺薄而地位崇高,,智慧不足而謀劃大事,力量微薄而承擔(dān)重任,,很少有不拖累自己的,。 又如,益卦上九應(yīng)該注意:君子要安頓好自己才行動,,心情平靜了才說話,,建立了交情才求人;君子修養(yǎng)了這三方面,所以能夠萬無一失,。 談到否卦九五,,孔子說:危險的,是那安居其位的人,;滅亡的,,是那保住生存的人;動亂的,,是那擁有治績的人,。因此之故,君子在安居時不忘記危險,,在保存時不忘記滅亡,,在太平時不忘記動亂,如此才能使自身平安,,并且保住國家,。 談到復(fù)卦初九,孔子以其學(xué)生顏回為例,,他說:顏回的修養(yǎng)大概差不多了吧,!有錯誤很快就能察覺,察覺之后就不再犯了,。這段話完全符合《論語》中孔子稱許顏回“好學(xué)”時,,說他“不遷怒,不貳過”中的“不貳過”,。 由此可見,,“樂天知命”必須歸結(jié)于實際的修養(yǎng),其具體作法是:認識自己的性格與能力,,了解外在的環(huán)境與挑戰(zhàn),,再確定人生的主要目標何在,然后全力以赴進行修煉的工夫,。有志者事竟成,。 天道不論吉兇 學(xué)習(xí)《易經(jīng)》不是只為了趨吉避兇,而是要把握自己可貴的時間,,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孔子談到咸卦九四時,特別指出:“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辭下傳》) 意思是:探究精微義理到神妙的地步,,是為了應(yīng)用在生活上,;借由各種途徑安頓自己,是為了提升道德,。超過這些再向前推求,,就沒有辦法清楚知道了;能夠窮盡神妙的道理并懂得變化的法則,,已經(jīng)代表道德盛美了,。 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儒家的人生觀。其出發(fā)點是人性向善,,所以目標總是針對德行修養(yǎng),,像“崇德”、“德之盛也”都是明證,。 而其中所提及的“神,、化、未之或知”等詞語,,也使我們想到孟子談人生六境時最后所說的“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一語,。 到了這個層次,就已脫離古代圣人最初以“吉兇悔吝”來勸導(dǎo)百姓的用心,,而進入明白義理,、修養(yǎng)德行的階段了。 六十四卦象征天道運行的模式,,其中三百八十四爻有吉有兇,。也是因為到了這個層次,我們才能領(lǐng)悟“天道無吉兇”一語的深意,。 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