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白釉,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比青釉瓷器晚了400多年,。唐、五代時期,白瓷在北方有很大的發(fā)展,增加釉面白度的措施由施化妝土改為選用高質(zhì)量原料, 貢白瓷唐代白釉磨盤式粉盒提升了釉面光潔度接近高級細瓷標準,。 白釉瓷器開始是青白色的,,因為瓷器中鐵的含量高于1%就是青色的,少于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國白瓷經(jīng)歷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發(fā)展過程。中國歷史上白瓷產(chǎn)地有德化白瓷,、定窯白瓷以及刑窯白瓷等。 宋,、定窯白瓷定窯白瓷的造制始于唐代,至宋代發(fā)展到頂峰,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生產(chǎn)的白瓷工藝水平極高,。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白瓷窯場。 北宋 定窯刻花牡丹紋長頸瓶 北宋 定窯刻花牡丹紋長頸瓶 北宋至金代年間,,定窯佳器屢出,,不僅獲兩朝宮廷垂青,最近研究發(fā)現(xiàn)*定蜜器皿甚至見于杭州南宋宮廷,。定蜜白 瓷胎體細薄體潔白,、釉色透亮略顯乳白,飾紋素麗,,沉靜 典雅,,氣韻非凡 北宋 定窯劃花八棱大盌 胎質(zhì)細膩,八瓣花式,,器形豐腴端莊,,弧壁深腹,寬口內(nèi)傾,,下腹斜收,。棱角含蓄,器身隨沿起伏,。盌內(nèi)刻牡丹綻放,,刀法利落寫意,篦劃筋脈,,雅致入微,。下綴葉片拱花招展,彷佛隨風搖曳,。線條流麗,,寥寥數(shù)筆,靈動生趣,。內(nèi)壁八瓣,,均自刻劃折枝蓮紋,意態(tài)略異,,花兒委婉,,荷葉得體,簡潔清雅,。平底規(guī)整沉實,,無意修胎巧留痕,,猶如一鉤新月掛蒼空。通體罩釉獨芒口,,舊鑲銅扣,。器面瑩亮柔潤,色呈牙白悅目脫俗,,聚處若淚痕而色略深,,久歷千年風霜,樸淳如昔,。 定窯由于釉色和裝飾多有可取之處,一度為官府燒制宮廷用瓷,北方窯口爭相模仿其風格,以提升品質(zhì),形成了以定窯為中心的定窯瓷系,名噪一時,傳世品較多,。 明、永樂甜白釉瓷甜白是永樂窯創(chuàng)燒的一種白釉,。由于永樂白白瓷制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明永樂 白釉暗刻纏枝花卉紋菱口盤 本品盤折沿,,菱口,淺腹,,圈足,。盤內(nèi)外壁通施甜白釉,釉色閃青,,足際及盤心折角積釉處呈蝦青色,,為永樂甜白瓷典型特征。盤沿菱口內(nèi)暗刻纏枝靈芝,,盤心內(nèi)壁暗刻折枝牡丹花卉紋樣,,內(nèi)心亦刻菱口開光內(nèi),暗刻纏枝牡丹花卉紋,,外壁則亦暗刻纏枝花卉紋為飾,,整器紋飾刻劃刀法極為纖細,個別細節(jié)還需迎光而視,,才可一睹其真容,,不由得使人贊嘆匠師之妙手。 明永樂 甜白釉暗花榴開百子玉壺春瓶 瓶撇口,,束頸,,溜肩,垂腹,,圈足,。通體施甜白釉暗花紋飾,。頸刻卷草紋及如意云頭各一周,腹部刻折枝石榴紋,,枝干舒展,,花果并麗,榴實熟裂,,下襯靈芝紋,。足飾萬字紋一環(huán)。 此瓶造形靈巧秀美,,釉質(zhì)細致瑩潤,,暗花紋飾活潑盎然,,為永樂白瓷中的代表作,。永樂白釉玉壺春瓶本來就不多見,暗刻榴開百子紋的例子更是寥寥無幾,。 甜白釉在清代還有燒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澤,,白而瑩潤,,無紋片,也稱奶白,。 象牙白象牙白 即明代德化窯的純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特別低,而氧化鉀的含量不特別高,,再加上燒成時采用中性氣氛,,所以釉色特別純凈。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xiàn)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歐洲人又稱這種釉色為鵝絨白,、中國白,。 明宣德 白釉暗刻纏枝花卉僧帽壺 僧帽壺造型源于藏傳佛教使用的金屬器皿,瓷質(zhì)制品始見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之永樂,、宣德時期,漢藏文化交流頻繁,,朝廷曾命景德鎮(zhèn)御器廠燒造各類色釉的僧帽壺賞賜藏地高僧,,其中以白釉和紅釉制品最為名貴,,備受推崇。 本品即為其中之珍稀佳器,,承襲永樂甜白一類,,造型端莊典雅,釉色白如凝脂,,素猶積雪,,腹部暗刻纏枝花卉一周,紋飾流暢舒展,,工藝精致細膩,,布局清疏自然。圈足光滑細膩,,可鑒胎骨之精,,里外皆麗質(zhì)非凡。底為暗刻雙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與前述珠山明代御器廠遺址出土的寶石藍釉器一致,。甜白釉一項為永樂皇帝最喜愛的色釉,極負盛名,,世間藏者無不好逑,。 明宣德 白釉暗花蓮子碗 本品碗敞口,深弧壁,,圈足,。盤心暗刻花卉蓮子紋,外壁口沿處暗刻回紋,,暗刻一周雙層蓮瓣紋,,若隱若現(xiàn)。通體施甜白釉,,純?nèi)裟?,素猶積雪。整體造型端莊典雅,,充分彰顯甜白釉之純美,,甚愜心賞,當為宣德御制瓷器之珍,。明初,,甜白瓷器專門為永樂皇帝特制,上面或暗刻,、或模印,,制作費用極為高昂,而于宣德初年因宣德皇帝旨意,,才停止燒造,,故傳世無多,。 |
|
來自: 好書風 > 《紅,、白瓷、黃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