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子場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鳳棲山下,,與青城后山連接,,依山傍水。它既得山靈水秀之惠,,又有以唐代古剎光嚴(yán)禪院為中心的32座寺廟等古跡,,融自然風(fēng)景與人文景觀為一體,。
街子場是一個充滿隱居傳說的地方,。據(jù)《中國通史》的記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章之子朱允文在歷史上曾神秘失蹤,,經(jīng)民間許多專家考證,,朱允文其實就是隱居在街子場光嚴(yán)禪院的上古寺附近。從公元1404年起,,一直在山里住了十余年,。
鳳棲山的門戶街子場被稱為“唐求故里”,是唐代“一瓢詩人”唐求的出生地,。唐求是唐代末期蜀州人,,曾當(dāng)過青城縣令,后隱居于味江山,,也就是今天的街子場,,過著詩酒文章的生活,每成一詩,,就將詩稿搓成紙團(tuán),,投入葫蘆,故有“一瓢詩人”之稱,。這是紀(jì)念唐求的祠堂,。
從《全唐詩》、《唐才子傳》到20世紀(jì)80年代出版的<巴蜀文苑英華》,,唐求都被視為文化界精英之一,。這座刻于清朝的石碑“唐詩人唐求故里碑”表達(dá)了街子場老百姓對這位唐代英華的深切懷念。
在銀杏樹旁,,有一座建于清末的塔,,做工精細(xì),每當(dāng)山風(fēng)吹過,,塔上的小銅鈴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音,,古人把這種塔叫做“字庫”,。
中華民族歷來尊重知識愛惜文字,自古有"惜字得福"之說.字庫用以貯藏文字火化物,原來建了兩座.此座建于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通高20米,借用佛塔的基本形制,泥塑戲文故事,山水花卉.為川西地區(qū)最完整,最壯觀的字庫.
這幾棵銀杏樹據(jù)說是唐求栽的
已是千年古樹
街子場出產(chǎn)一種叫"湯麻餅"的食品,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了
街子場上有很多出售"湯麻餅"的店鋪,都聲稱自己是正宗老招牌,
都有獲獎證書.對于消費者來說,好吃就行.
這是微型小"雞公車"(玩具),以前這可是川西壩子農(nóng)村中重要的運輸工具.
這樣的鐵匠鋪已經(jīng)很少見了,但農(nóng)村中還需要鐵制農(nóng)具,它還將生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