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較量之所以以劉備的退讓而結(jié)束,,筆者在本書劉備一章中已經(jīng)談過,。不過,荊州問題從此也就成為了孫權心中的一塊心病。從劉備的手中奪荊州完全控制在東吳的手里,,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 《三國志·呂蒙傳》載: (呂蒙)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并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xié),,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 曰:“今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jù)襄陽,如此,,何憂于操,,何賴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 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 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 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jù)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jié)好,。 這段對話也就意味 著,經(jīng)過與曹操長達十年的淮南爭奪戰(zhàn)之后,,孫權的發(fā)展重點由淮南地區(qū)轉(zhuǎn)向了荊州,。因此,從關羽手中奪取荊州,,也就變成了孫權發(fā)展勢力的重中之重,。同時,劉 備集團在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與孫權的沖突中也沒有意識到荊州存在的危險,,加之鎮(zhèn)守荊州的關羽驕傲自大,,沒有正確處理與孫權集團之間的關系,使 得局面越來越惡化,,荊州的失守也就僅僅成了一個時間問題了,。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圍困襄樊,。同年八 月,關羽“水淹七軍”,,打敗于禁,、龐德等數(shù)萬曹軍。曹操接受司馬懿、蔣濟等人的建議,,以割讓江南地區(qū)為條件,,鼓動孫權襲擊關羽的后方。早就對荊州地區(qū)虎視 眈眈的孫權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難得的好機會,。同年十月,,孫權手下的大將呂蒙偷襲江陵,并迅速占領公安等地,。同年十一月,,陸遜率兵開始對宜都、秭歸,、房陵,、 枝江等地的蜀軍發(fā)動進攻。十二月,,關羽在麥城困守一個月之后開始突圍,,在臨沮被俘,最后被孫權處死,。 荊州的丟失,使得劉備集團“跨有荊益”的戰(zhàn)略構思也隨之化為泡影,。但對孫權而言,,不啻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但是,,如何在奪取荊州之后面對劉備的報復呢,?這是擺在孫權面前最為迫切的問題。 夷陵之戰(zhàn) 孫權從關羽手中奪得荊州之后,,立即意識到來自劉備集團的報復也即將開始,。為了盡早做好戰(zhàn)前準備,孫權在外交上,、軍事準備上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首先,孫權采用了聯(lián)曹抗蜀的策略,,避免出現(xiàn)兩線作戰(zhàn)的不利局面,。對于如何能夠順利達到目的,孫權可謂費盡腦汁,?!度龂尽侵鱾鳌份d:曹公表權為驃騎將軍,假節(jié)領荊州牧,,封南昌侯,。權遣校尉梁寓奉貢于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朱光等歸,?!?br> 自魏文帝踐阼,權使命稱籓,,及遣于禁等還,。 遣都尉趙咨使魏。 《三國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載: 權群臣議,,以為宜稱上將軍九州伯,,不應受魏封。權曰:“九州伯,,于古未聞也,。昔沛公亦受項羽拜為漢王,此蓋時宜耳,,復何損邪,?”遂受之。 是歲魏文帝遣使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鴨、長鳴雞……皆具以與之,。 孫權遣使奉獻,。 《三國志·文帝紀》載: 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jié)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孫權的種種努力終于迷惑了曹丕,,在夷陵之戰(zhàn)期間,,盡管有曹魏的大臣提出乘機進攻東吳,卻始終被曹丕所拒絕,。孫權的外部壓力也因此得以順利消除,。 除了向曹魏稱臣納貢之外,,孫權還派出諸葛瑾出使蜀漢向劉備求和。不過孫權的這番舉動自然不能打動劉備,。孫,、劉之間的大戰(zhàn)已經(jīng)是難以避免。 為了提前做好軍事上的部署,,孫權在東吳進行了一次大范圍的兵力及人員調(diào)整,。 《三國志·吳主傳》:“二年四月,劉備稱帝于蜀,。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 《三國志·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jié),,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br> 《三國志·周泰傳》:“后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br> 《三國志·劉二牧傳》:“權復以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br> 《三國志·潘璋傳》:“權即分宜都巫,、秭歸二縣為固陵郡,拜璋為太守,、振威將軍,,封溧陽侯?!?br> 《三國志·先主傳》:“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 發(fā)生在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至次年的夷陵之戰(zhàn),,是決定吳,、蜀命運的大決戰(zhàn)。在這場戰(zhàn)爭中,,由于孫權準備充分,、戰(zhàn)術合理,并利用了劉備戰(zhàn)術上的錯誤,,終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自此,,三國鼎立的格局、三國的疆域都最終正式形成。 經(jīng)過長達二十二年的艱苦努力,,孫權不但保住了哥哥孫策遺留下來的江東六郡,同時還將東吳的勢力范圍擴展到了荊州,、揚州,、交州等廣大區(qū)域,,并與曹魏,、蜀漢 一起成為漢末諸侯爭霸的勝利者之一,。公元229年,,孫權建國號吳,,改年號為黃武,,登上了吳國皇帝的寶座,,并在位二十四年,,成為后漢諸侯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 一位皇帝,。孫權一手創(chuàng)建的東吳也維持了五十八年的時間,。 結(jié)語 孫權之所以沒有像袁氏兄弟、劉璋那樣成為最后的失敗者,,原因是多方面的,。孫權的成功與其出色的個人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一點是袁氏兄弟及劉璋所不能比擬的,。 首先,,善于用人。孫權用人,,不拘一格,,用而不疑。孫策認為孫權“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在孫權時期,,大量人才的成功吸收,,形成了一 個出色的智囊團隊,在東吳集團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都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孫權掌權初期,,張昭、周瑜等人為之“委心而服事”,;魯肅為孫權提出了“鼎足江東,,以觀 天下之釁”的戰(zhàn)略構想;赤壁之戰(zhàn)時期,,周瑜,、魯肅等人為孫權提出了聯(lián)劉抗曹的主張,,保證了孫權集團的政治生命,;荊州之爭時期,呂蒙提出了放棄向徐州發(fā)展轉(zhuǎn) 而把重點放在荊州方向的戰(zhàn)略構想;夷陵之戰(zhàn)期間,陸遜又為東吳集團的生存出謀劃策,,保證了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這些優(yōu)秀人才的能力在孫權面前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 揮,,這就說明孫權在用人上的高明之處。 |
|
來自: liuhuirong > 《三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