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想象在小學詩歌教學中的運用俞學芬 詩歌以其語言精煉、想象豐富,、情感真摯,、意境幽遠等特點,為人們所喜愛和傳誦,。詩歌在開發(fā)培養(yǎng)孩子們的審美意識方面有著很好的作用,,小學語文教材就選編了數十首詩歌。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與束縛,,有些語文教師往往偏重于分析詩歌的語言,、情感和表現手法,而忽視了學生想象力的激發(fā)和運用,,使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層,,其結果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孩子們卻沒有自己真實的體驗與感悟,,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來,,潛能沒能得到發(fā)揮,談不上深層次理解詩意,,也不能把握詩中深邃的意境與豐富的形象,。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要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如果說情感是詩歌的靈魂,,那么想象力則是詩歌的翅膀。詩人靠想象把五彩繽紛的世界匯聚成文字,,折射出自己的內心世界,,而讀者要靠想象理解文字的內涵,走進詩人的心靈,。沒有想象就不能真正地理解詩意,,感悟詩情,走進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教師要準確地把握詩歌教學的特質,,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為詩歌教學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 借助想象,,品味語言美詩歌是想象的藝術,也是語言的藝術,,其特點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常常一字驚人,,一字道破天機,。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古人對詩歌語言的重視,。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品讀,運用想象,,揣摩,、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獨特的語言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 王安石《船泊瓜洲》一詩中有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币粋€“綠”字,,生動地描繪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機。這個“綠”字到底好在哪里,?教學中教師不宜作過多空洞的講解,,而應引導學生將“入”、“過”,、“綠”等字代入詩句中,展開對比想象,。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讀“春風又過江南岸”、“春風又入江南岸”,、“春風又綠江南岸”,,頭腦中會出現什么樣的畫面呢?相對于蒼白無力的講解而言,,這樣的對比想象能夠引導學生真切體會“綠”字的精妙:表現了春風帶給江南水鄉(xiāng)的一派生機,,欣欣向榮。厚重的色彩感,、鮮活的動態(tài)感,,給孩子們以強烈的形象美感,。想象使學生感受到了詩歌語言的精煉之美,他們學得輕松而有熱情,,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象是揣摩、感悟詩歌語言美的一把金鑰匙,。白居易的《江南好》一詩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短短十四個字,,精確而生動地展現了江南春天的美景,。教學可以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讓詩中的一個個文字從文本中走出來,,立體,、形象地顯示在孩子們腦海中,美麗的情景浮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春水蕩漾,碧波千里,。學生邊想邊讀,,身臨其境,走進了春天的江南,,看到了紅花,,驕陽,碧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詩歌的語言魅力,。 二、 運用想象,,感受畫面美蘇軾曰:“詠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一幅生活場景畫。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詩句中描繪的風景圖或生活畫,,將它們呈現于眼前,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有一首兒童詩《雨后》,,想象豐富,,語言優(yōu)美,意境幽遠,,向兒童展現了夏天雨后廣場上孩子們嬉戲的歡快場景,,突出了兒童的天真、活潑,。如何讓孩子體驗詩中的美呢,?我在示范朗讀時,讓學生輕輕閉上眼睛,,一邊聽老師讀,,一邊展開想象眼前出現什么樣的畫面。學生想象的激情被調動起來,,我的朗讀一停,,他們便紛紛舉手說:“我看見了小哥哥使勁踩水的高興樣子”,“我看見廣場上雨后樹葉在閃著金光”,,“我看見了小妹妹正咬著唇兒,,提著裙子小心翼翼地走在水中”……當孩子們陶醉于詩歌優(yōu)美的畫面之時,我提議學生通過朗讀把想象到的畫面表達出來,。他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后地朗讀,讀得聲情并茂,,正如葉圣陶所言,,把作者的情感讀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 在詩歌教學中,可以在學生把握詩意后,,引導想象畫面,,根據想象自由作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有利于加深體會詩的意境,。 三、 激發(fā)想象,,體會情感美《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體驗,就是在實踐中認識,;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領悟?!扒椤笔枪旁姷母?。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的詩歌。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探求詩人的心靈,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體驗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感悟詩的韻律美。 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詩句看似寫景,,實則抒情,,情景交融。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想象詩中“啼鳥”,、“風雨”,、“花落”等景物,說說腦中所想到的畫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抓住關鍵詞“不覺”、“知多少”來談感受,,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感情?!镀卟皆姟返慕虒W,,要聯系當時的情況展開想象: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氣氛?曹丕會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說的,?曹植的內心感受如何?他們的神情如何,?這樣就能充分體會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感受詩人內心的悲憤。這時再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人的那種悲憤之情就不難體會了,。在詩歌教學中展開想象,不失為體會古詩情感美的一條有效途徑,。 四,、 拓展想象,領悟意境美以往教學古詩,,我總是先讓學生讀詩句,,然后聯系關鍵詞說說詩句的意思,想當然地認為詩的意思理解了,,就能讀出感情來,,品出意蘊來。其實不然,,經??梢钥吹剑皇自娚险n之前學生已經會背了,,可一堂課上下來,,學生還是一臉木然地在背,沒有去體味詩的情感,、意境和古詩經典語言的魅力,。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讓小學生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古詩詞,,只會枯竭詩的意境,。教學古詩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感受詩的語言美,,探索詩的意境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帶領學生走進詩中,,走進詩人的心中,,切身感受詩的意境之美,并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 賀知章的《詠柳》一詩中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千古佳句,。如果在教學中僅僅停留在串講詩句的意思上,,無疑是把鮮活的詩句扼殺于蒼白的解釋中。我們應該啟發(fā)學生想象:春風看不見,,摸不著,,詩人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讀著詩句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這樣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有學生回答:春風輕輕地吹過柳條,柳葉被吹得沙沙響,,仿佛春風正在修剪柳葉,。通過想象,學生才真正地走進了詩中,。 在《清平樂·村居》一詩的教學中,,為了把學生帶入意境,感受詩的意境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就是那個頑皮的‘小兒’,你最想做什么呢,?”學生激情高漲,,紛紛舉手:“我最想躺在草地上,仰望藍天白云,,聞一聞青草的芳香……”,,“我還想騎在牛背上,口吹短笛,,讓笛聲在田野中回響……”,,“我最想到荷花池邊,到小溪邊去釣魚,,輕松一下,,多舒服……”利用想象,自然而然把學生領進了美麗的大自然,,和詩人一起飽覽美麗的春景,,分享快樂。 艾青說:“想象是詩歌的翅膀,,沒有想象,,詩人就無法在理想的天空飛翔?!睕]有想象作為媒介,,再優(yōu)美的詩歌也只是一行行抽象的文字符號,根本無法進入生動的藝術境界,。教師應該在詩歌教學中正確運用想象,,引領學生進入詩人所描繪的情境中,領略多彩的世界,感悟詩歌的意境,,這樣的詩歌教學才會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縣繡溪小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