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本病好發(fā)于中南五省,但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qū)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增高,。鼻咽癌約90%以上是低分化鱗癌,,其次是高分化鱗癌和未分化癌,而腺癌,、囊腺癌等則少見,。因其病理特點為分化差的癌故頸淋巴結轉移機率較高,就診時約80%左右病人伴有頸淋巴結腫大,。
鼻咽癌的診斷需要收集以下方面的材料,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輔助檢查和病理診斷等,。 1.病史采集:病史采集主要包括首發(fā)癥狀/主要癥狀和體征,,持續(xù)時間,發(fā)展過程,,診療經過,,主要陰性體征等 2. 臨床癥狀 :血涕、鼻塞,,耳鳴,、耳聾、聽力減退,、頭痛,、面麻及復視是鼻咽癌最常見的癥狀,晚期時可出現(xiàn)眼瞼下垂、眼球固定,、吞咽活動不便,、伸舌偏斜、聲啞,、張口困難及頸淋巴結腫大等癥,。 3. 臨床檢查:鼻咽部檢查為重點,要求掌握后鼻鏡或鼻咽光導纖維鏡檢查方法,,明確大體腫瘤的形狀,,侵犯范圍等,檢查鼻腔后鼻孔,、口咽,、眼、耳,、喉及12對顱神經的感覺和運動反應,,頸和鎖骨上區(qū)淋巴結的改變。常規(guī)全身體格檢查是必需的,。掌握12對顱神經的出顱出腦位置,,主要分支及其走行,支配范圍和功能,,以及損傷后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掌握顱神經損傷后的幾大癥候群如眶尖綜合征,海綿竇綜合征,,巖蝶綜合征,,頸靜脈孔綜合征等 4. 影像檢查:增強CT或MRI掃描檢查對鼻咽部腫瘤及鄰近結構受侵或顱底骨破壞、頸淋巴結轉移等的顯示直觀,,要求所有患者有二者之一,。對于調強放射治療患者,最好行鼻咽顱底MRI檢查,。要求掌握鼻咽顱底正常解剖結構的影像學表現(xiàn),,以及其破壞后的表現(xiàn)。 胸片,、頸部淋巴結和腹部B超為必須檢查項目,,晚期患者還需要骨掃描檢查 。 5. 血清學檢查:EB病毒抗體的檢測陽性者,,對鼻咽癌的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其中EA/IGA的陽性反應,更有其特異性,。 6. 病理檢查:經鼻腔或口腔鉗取鼻咽部腫瘤組織作病理檢驗是最可靠的診斷依據(jù),。臨床難以獲得鼻咽部病理標本時,,可考慮行頸部淋巴結活檢術,盡量避免做頸部淋巴結切除活檢,。 7.其他輔助檢查:血象,,肝腎功能,電解質,,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原學和抗體指標,。垂體/甲狀腺功能檢查,。
頸部淋巴結分區(qū)
1979年國內病理類型: 高分化鱗癌(占不到10%) 低分化鱗癌(占85~90%) 未分化癌(約占5%) 其他類型的癌(占5%左右) 2003年國際病理分型: 1,、非角化型癌 2、角化型鱗狀細胞癌 3,、基底細胞樣鱗狀細胞癌 1,、腺樣增殖體 2,、鼻咽結核 3,、纖維血管瘤 4、肉芽性病變 5,、脊索癌 6,、顱咽管癌 7,、垂體腺瘤 8、淋巴結炎 9,、惡性淋巴瘤
《實用臨床放射腫瘤學》P250,,曾智帆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
N1 單側頸淋巴結轉移,直徑<> N2 雙側頸淋巴結轉移,,直徑<> N3 頸淋巴結轉移直徑>6cm或鎖骨上窩轉移 N3 a直徑>6cm N3 b鎖骨上窩轉移
常規(guī)外照射 計劃性外照射野+腔內治療 立體定向放療 3D-CRT/IMRT
誘導化療 輔助化療 同步放化療
放療后鼻咽局部復發(fā)的手術切除 放療后頸部淋巴結殘存或復發(fā)后的營救治療 單個殘存:局部淋巴結切除術 多個殘存:功能性頸清掃 點擊圖片,,可放大看 ADV-1 ADV-2 ADV-3 2013年指南更新 頭頸部腫瘤綜合治療專家共識
由于鼻咽部位的特殊結構,,使鼻咽癌不適合行單純手術治療,,主要是配合放療作為綜合治療的一種手段,。在下列情況下可考慮用手術治療: 1、局限于鼻咽腔內的腺癌,、粘液表皮樣癌或惡性混和瘤(最好是局限于頂壁或頂后壁),,可考慮放療與手術綜合治療,,根據(jù)病情可給術前或術后放療或術前加術后放療。 2,、根治性放療后鼻咽病變已消退,,而頸淋巴結仍有殘存者。在觀察1~2個月后仍未消退者,,可行手術治療,。 3,、鼻咽癌根治性放療后局部復發(fā),無顱底受侵及遠處轉移但不宜再行放療,,可酌情考慮手術治療,但療效不肯定,,且病人術后生存質量差,。 4,、鼻咽及頸部病灶已被控制,出現(xiàn)單側性肺轉移或單發(fā)性肋骨轉移不伴有其他遠處轉移者,,可手術切除。
0099試驗結果尚不能直接用于鼻咽癌高發(fā)區(qū),,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