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中國人民不花一分錢學好英語” 本文將解釋為什么“多聽”對學好一門語言如此重要,并分享與“聽”有關的學習方法,。 正確發(fā)音不是說出來的,,是“聽”出來的
先給大家講一個輕松的玩笑 -- 話說有一幫朋友去露營,大家扎好帳篷之后決定分工負責不同任務,。有一個日本人被分配的任務是去找supplies(供應),,然后大家就分頭走了。隨著暮色降臨,,大伙兒都回來了,,發(fā)現日本人不見了。就在這時,,日本人跳出來,,大喊一聲“surprise!”。,。,。
如果過幾秒種后,你還是一臉茫然的話,,讓我告訴你這個故事的笑點在哪兒 – 日語里面沒有“L”和“R”的區(qū)分,;日語里“R”的發(fā)音相當于英語里“L”和“R”之間,但又兩不像,。因此,,很多日本人聽英語的時候,分辨不出“L”和“R”這兩個音,,因此也不能準確發(fā)音,。
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兩個音的差別挺大的嘛,日本人怎么會聽不出來,?其實所有的人在學習外語的時候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我曾經好幾次給老外表演“媽麻馬罵”的普通話四聲 -- 這四聲對我們來說挺明顯的,但老外們就是聽不出有啥區(qū)別,。 再舉一個例子,,阿拉伯語里的輔音發(fā)音比較微妙:譬如說 “s” (?) 跟 “S” (?) 是不一樣的, “h” (?) 和 “H”(?)也不一樣 – “大寫”比“小寫”的發(fā)音要更重,。我問我一位阿拉伯朋友(他名叫“ElmoSalHy”),,你們阿拉伯人能聽出來其中的區(qū)別嗎?他說,,你不覺得“Elmosalhy” 聽起來很不一樣嗎,?
很多同學們都很重視英語發(fā)音,因此會特別花時間去模仿 native speaker 的口音,。但我告訴各位:其實標準英語口音是靠“聽”出來的,,而不是靠“說”出來的,。為什么日本人英語發(fā)音那么糟?原因很簡單:你連 “L” 和 “R” 的區(qū)別都聽不出來,,又怎么可能正確發(fā)音呢,? 同樣的,我們中國人英語發(fā)音不準,,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大腦分辨不出英語里的一些(中文里不存在的)微妙的音 – 大家最熟知的例子莫過于“三克油”的“三”,。那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很簡單:多聽,。
有語言學家做過實驗,,如果把一群日本人當做正在學說話的小孩兒,找一個標準英語口音的老師對著他們以“母語”方式發(fā)音(就是媽媽跟孩子說話那樣 – 清楚發(fā)音,,拖長聲調),,久而久之日本人的大腦就可以慢慢分辨出“L”和“R”的區(qū)別了。同樣的,,老外們在中國生活時間長了,,他們的大腦不斷被中文語言環(huán)境刺激,慢慢地就能分辨出普通話四聲,,從而不需要刻意練,,發(fā)音也自然會提高。再舉一個例子:為什么到北美留學的中國人說英語帶有北美口音,,到英國留學就會有英國口音 – 還是因為:發(fā)音是“聽”出來的,。
有一位同學跟我訴苦,“我英語閱讀基本上都沒問題,,但盲聽同一篇文章的時候完全聽不懂啊,。” 后來我聽他說了幾句英文,,就知道他的問題所在了。不知道大家是否對以下這種情況有同感(我本人剛出國前感覺特明顯)– 就是聽中國人講英語比老外講英語更容易聽懂,。對于出現這種現象,,我要說一個觀點你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 – 我們學英語的時候,不應該太早說,。
我看過一位小學英語老師的教學視頻,,她帶著一群孩子們在朗讀英語。雖然我非常尊敬在一線工作的教育者,,也看得出來這位老師教書很用心,,但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這位老師的英語發(fā)音連我都聽不懂。那么大家可想而知,,在臺下跟著這位老師朗讀的學生們,,由于有聽覺的誤差,,離英語的標準發(fā)音就相去更遠了。
傳統(tǒng)的英語教育模式是:先學會如何發(fā)音,,然后再練聽力,。但我要告訴各位,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反過來:先大量地聽,,再學習發(fā)音,。以上那位同學之所以“聽力”有困難,跟他沒有學好英語發(fā)音是息息相關的,。就像我第一次去紐約的時候,,碰到一個華人大叔問路時,提到紐約的皇后區(qū)(Queens),。我用比較標準的英語說“Queens”發(fā)現這位大叔沒反應,,然后我說“哭因喜”,大叔恍然大悟,。,。。
我有一個更激進的觀點:英語初學者不單只不需要,,甚至應該避免“多說”,。某種程度上來講,我本人就是“多說”的受害者 — 初中的時候我參加英語補習班,,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是要用復讀機把朗讀的課文錄下來,。我當時的英語發(fā)音并不準確,但我卻這樣“強化訓練”不正確的發(fā)音,,使我后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說英語擺脫不了一口廣東腔,。
為什么印度人英語說得溜,但口音卻是這么重,,就是因為他們長期習慣這樣說,,以至于想改也改不了。相比于中國人“三克油”的“三”,,印地語里也沒有英語里的“th” 這個音,,所以他們會說“坦克你”。而日本人之所以英語口音讓人抓狂,,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日語里有太多的英語外來詞,。因此日本人一看到英語單詞(如:Christmas),首先想到的就是日式發(fā)音“kurisumasu”,。
即便我的英語已經到了母語水平,,有時候聽日本人講英語還會略感吃力。但日本人跟日本人之間講英語,,他們完全不會覺得吃力(因為對他們來說,,不標準就是標準)– 就像我們中國人跟中國人說英語感覺更舒服一樣,。我們之所以遇到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中國的英語教育太強調從一開始就“多說”了,,以至于我們養(yǎng)成了中式發(fā)音的習慣,,越到后面就越是難改。
最后再來回答一個常見問題:學英語是否應該先學音標,?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像“是否需要買一本牛津英漢詞典”一樣,,答案是不需要。在智能手機時代,,一本厚厚的詞典除了能給你一種“學術感”之外,,并沒有實用的意義。以前學英語的人之所以需要學音標,,為的無非就是查字典之后,,知道怎么對單詞發(fā)音。但現在當你碰到不認識的單詞,,直接到“百度翻譯”一搜,,然后聽APP里提供的發(fā)音就行了。
即便你查了百度翻譯后忘了新學單詞的發(fā)音也沒關系 – 因為你會不斷地聽,。你只需要對單詞的拼寫留個印象,,等你以后在聽的過程中不斷碰到,你自然而然就會掌握這個單詞的發(fā)音,。再說了,,由于我們中國人在初學時把握不了英語發(fā)音的微妙之處,學了音標也不見得能準確發(fā)音,。還是那一句:正確的發(fā)音是“聽”出來的,。
中國人“啞巴英語”的核心問題不是“不敢說”,更不是口音問題,,而是“不會說”,。要從根本上解決“啞巴英語”這個問題,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建立英語思維,,而不是靠治標不治本的“多說”,。
語感也不是說出來的,也是“聽”出來的
曾經有一位老板跟我談商業(yè)哲學,,他說:“危機危機,有‘?!庞小畽C’嘛”,。這句話聽來有道理,但實際上“機”在古漢語里的意思是“時刻”,,并不是“機會”,。同樣的,,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說:“語感語感,要‘語’才有‘感’嘛” – 因為語感實際上是“聽”出來的,。
傳統(tǒng)英語學習理念是:通過大聲讀,,來培養(yǎng)語感。我不是說這種方法完全無效,,只是我認為這完全是“多此一舉” – 因為這實際上就是“自己讀給自己聽”,,其實你直接放了錄音聽就行了,省事不累達到同樣的效果,。這也是中國英語教育失敗的另一原因:我們錯誤地把“讀”來代替“聽”,。
所謂“好語感”,其實就是“正確語法”,。我認為語法分為兩種,,一種是狹義語法(譬如“過去式”,“復數”等硬性規(guī)則),,另一種是廣義語法(即表達是否得體,,沒有硬性規(guī)則)。中國學生們經過反復訓練,,其實狹義語法并沒有問題,,甚至有時候比很多老外還要好。但真正能體現外語水平的,,是看你能多好地掌握“廣義語法”,。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什么是“廣義語法”— 譬如我們中文會說“做功課”,但不會說“干功課”,。其實“做”跟“干”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大家不要想歪了?。案晒φn”并沒有違反狹義語法的規(guī)則,,但卻不符合“廣義語法”的規(guī)則,。就像在英語里,我們會講“in the morning”和“at noon”,。其實 “in” 和 “at” 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但我們不會說 “at the morning” 或者 “in noon” – 這就是“廣義語法”,就是習慣用語,,不需要邏輯原因,。
中國學生們之所以英語說不好,更多是因為沒有掌握廣義語法(而非狹義語法),,因為廣義語法必須通過大量閱讀來積累,,是無法通過做習題學來的。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的“聽”(還有“閱讀”)– 為什么你不會說“干功課”,,就是因為你沒聽過這么說的,。還是那句話 – 語感是“聽”出來的。
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故事,。我是2004年中考落榜后,,來加拿大上中學的。當時我每次下課都會跟老師講“Ms./Mr. X, I am go now”(我想說的是“老師,,我走啦”),。很明顯這是一個錯誤的語法(相信大家也看出來為什么我中考落榜了)。但有意思的是:我越是這么說,,就越覺得這么說是對的,。不信大家試試 – 當你把“干功課”這個詞組重復說十遍,你慢慢地就覺得“干功課”這個說法也是可以接受的,。
你語感的好壞是由你“聽”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大腦本身并不能判斷什么是正確的語法,而我因為本身語法不正確,,然后自己說給自己聽,,大腦就會慢慢接受錯誤的語法了。所以為什么在黑人英語里邊“it don’t matter”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我們都學過應該是“it doesn’t matter”),,就是因為他們聽周圍的人有這么說的,。
(注:以上例句取自 MJ “Black or White” 的歌詞。,。,。當然,這是拿 MJ 的膚色開玩笑的惡搞啦) 那后來我是怎么改過來的呢,?很簡單 – 因為我聽周圍的人都是說“I am going”,。因此:如果你想多說英語,你必須同時進行大量的聽 – 因為在你達到較高英語水平之前,,你會犯很多語法錯誤,,但你是完全不會意識的。你只有通過大量地聽標準的英語,,才能規(guī)避出現像我這樣“自己說給自己聽”而對錯誤語法強化的情況,。如果你聽得少卻堅持“多說”,你實際上就是讓自己在聽不正確的英語,。
結合 “單詞,、閱讀、聽”
前幾篇文章我說過“要先閱讀,,再學單詞”?,F在我們談到“聽”了,我需要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做一個補充:你應該先“閱讀”和“聽”,然后再學習“單詞”(語法),。當你的單詞量增加了,也會反過來加強你的閱讀跟聽力,,“單詞,,閱讀,聽”三者形成良性循環(huán),。(還記得以下的這個自學框架嗎,?)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我把“語法”放在“單詞”之后的括弧里呢?我的回應是:因為語法其實只是變相的單詞,。給大家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
我們學習歐洲語言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時間花在學習各種時態(tài)(現在式,過去式,,等等),。我們之所以覺得難,就是因為有些詞的變形太多了,,而按照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我們要一個個地去背各種不規(guī)范的變形。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個學習方法,,就是 – 不用刻意學,。我拿我學習西班牙語的例子來舉例。
西語的語法比英語要復雜得多,。譬如英語“to be”的現在式只有三種變形“am, is, are”,。在西語里,有兩種說“to be”的方式,,每種有6個主語形式,,因此光是現在式就有12種變形。英語的動詞的現在式變形無非就是“后面加個s”,,但在西語里,,不但每個動詞都有6種說法,而且有相當多的“不規(guī)范”動詞,。(如下圖)
雖然這看上去挺可怕的,,但其實你并不需要刻意去記。因為它們雖然變了形,,但意思還是一樣,,而且你稍微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 – 它們普遍都很容易被認出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是常用的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因此,你只需要不斷地閱讀,你的大腦會很自然地對其進行分類(即哪個變形分別對應“我,,你,,他/她/您,我們,,你們,,他/她/您們”),并完全不費勁地記住這些詞的拼寫,。
當我在前幾篇文章中提過“語法不重要”的時候,,收到過這樣的批評:你不學語法,你怎么進行閱讀,?我的回應是:還真的是這樣 – 你并不需要語法,,也可以進行閱讀。雖然西語的動詞變形比英語更多,,但這種所謂“精準”對你理解閱讀其實是不重要的,。就像“to be”在中文里只有“是”這一形式(我是、他是,、他們是,、等等),但咱們閱讀中文時會因為中文的“不精準”而理解不了意思嗎,?
可能又有人批評:如果你不去記這些變形,,你怎么能正確地說和寫呢?其實這就是為什么我那么強調 – 要大量地聽,。為什么說英語的人不會說“we is”,?就是因為他們沒聽過這么說的。反正“to be”只有“am, is, are”這三種形式,,就從里面挑一個最順口的唄,,所以就“we are”唄。跟你會說“穿襪子”而不是“戴襪子”,,說“戴帽子”而不是“穿帽子”是同樣的道理,。學會這些語法規(guī)則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做大量的習題(我本人學西語就沒有做過任何一道語法題),而是多聽,。
可能有人還會說:語法除了動詞變形之外,,還有句子結構順序,你不學習句子結構怎能正確理句子意思呢,?我的回應是:其實你并不需要知道句子結構,,也能進行閱讀。我用以下這個德語句子來舉例,,看大家是否能讀得懂,。
Ich will einen Arzt werden, weil ich m?chte den Menschen helfen. 單詞:
Ich 我 Will 想 Einen 一(數字) Arzt 醫(yī)生 Werden 成為 Weil 因為 M?chte 喜歡 Menschen 人(復數) Helfen 幫助
我相信在座各位大部分都沒有學過德語,,但所有的人只要稍微動一下腦,都能讀懂上面的那句話的意思 – “我想成為一名醫(yī)生,,因為我樂于助人”,。雖然德語的語序跟中文不一樣,但你只要知道所有的單詞是什么意思,,你的大腦就能八九不離十地判斷出句子的意思,。
你的大腦是個神奇的東西。某種程度上來講:你是被你大腦控制的,,因為大部分的腦部活動集中在潛意識,而潛意識實際上是不受你明意識控制的,。就像你控制不住你的好奇心一樣,,當大腦看到它處理不了的信息,它會想方設法去對其進行分析,,你想阻止都阻止不了,。以上只是一句例句而已,但大家可以想象:當你不斷閱讀,,你的大腦就會更快摸索出規(guī)律,,最后你自然就掌握德語思維了– 其實這就是小孩學習語言的思維方式。
小孩為什么學習語言快,?就是因為他們把大腦的這種潛能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們只需要不斷地聽,好奇的本能就會驅使他們通過觀察總結語言的規(guī)律,??墒钱斘覀兂赡炅耍诜N種原因,,我們變得寧愿相信書本里現成的東西,,而不是通過自己觀察去尋找答案。因為我們害怕“不確定性”,,與生俱來的“語言分析能力”得不到鍛煉,,因此也自然學不好一門新的語言。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在公眾號里發(fā)的《何老師文化講堂》的視頻都是英文字幕 – 就是我想訓練大家以一種更接近小孩學語言的方式學習,。我們要學會接受“不確定性”— 我們并不需要立刻聽懂,因為“聽不懂”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不斷地聽,,最終就能聽懂。我們要學會不依靠“別人告訴我們”的方式學習,,很多問題自己稍微動一下腦筋就悟出來了(就像以上的德語句子),,而且學得好記得牢。
不同的人都可以用一種方法學好外語
其實學習英語非常簡單,就是我說的“多讀,、多聽,,學習過程中積累單詞”,堅持下去就行,。但由于我們太迫切想學好英語,,一時學不會就急,一急就“病急亂投醫(yī)”,,從而催生了各種所謂的“學習方法”,。
說句不好聽的,我認為絕大部分的這些所謂方法(可能對“應試”來講還有點用),,就相當于古時候人們因為不懂科學而發(fā)明的“占星術”,。雖然占星術也有他的一套嚴謹的學問體系,可以當你整個大方向是錯的,,再怎么注重細節(jié)也是錯的,。大家這樣想好了:會講英語的人有多少是通過這些雜七雜八的方法學會的?即便有人通過這些方法學會了英語,,那也是因為花了大量不必要時間,。
不要跟我說“不同人有不一樣的學習方法”(如果你說“應試方法”,那我還能接受),。正確的語言學習方法是一門科學,,是順應大腦的自然規(guī)律的。人與人之間的大腦構造其實都差不多,,特別是語言這個東西,,再復雜的語言,也有“腦殘”的人可以流利地講 -- 這證明了的確存在一條路,,是所有人(包括傻子)也能走得通的,,我要教會大家的就是這種方法。
學習語言到底為什么要多聽,?科學根據是什么,?
“多聽”歸根到底是為了達到以下這三個目標:A. 鍛煉對英語發(fā)音分辨力,B. 熟悉學過的單詞,,C. 形成英語思維,。這三個目標呈持續(xù)漸進趨勢 – 即,當你初學時,,A占的比重最大,,而到了后期,C占的比重最大,。
A. 鍛煉對英語發(fā)音分辨力
有人問我:如果我單詞,、語法懂得不夠,,聽英語跟聽天書有什么區(qū)別呢?我的回應是:就像閱讀一樣,,誰說你必須讀/聽懂才有學習效果的,?小孩之所以能學會任何一種語言,就是因為他們不會因為聽不懂就不聽 – 其實小孩聽不懂的時候,,跟你聽不懂的感覺是一樣的,;只是你聽不懂就不想聽了,但小孩不會,,所以學外語比你好,。
退一萬步講,即便你一個單詞都不會,,你也要多聽,,因為這樣你的大腦才能慢慢熟悉英語的發(fā)音,你以后說英語的發(fā)音才會更接近標準,。但如果你問:要聽多少個小時才會讓我的發(fā)音足夠標準呢?我只能說:因人而異,,越多越好,。但我認為1000個小時是起點。
我到了加拿大后的第三年,,聽英語積累的小時數已遠不止1000小時了,。有一次我問一個本地同學“你覺得我的英語口音怎么樣?”他說“廣東話口音挺重的” – 我當時還不相信,,因為我覺得我已經模仿得挺像的了,。但有一天上語文課時,老師放了一段課文錄音,,里面有一個角色說話時帶有“紐約口音” – 班里很多同學都覺得挺逗的,,但我卻聽不出來跟標準英語有什么不一樣。
然后有一次我跟一幫中學同學們出去玩,。晚上大家在房間里聊天的時候,,我很驚奇地發(fā)現:即便都是從小在溫哥華出生長大的孩子(華裔、菲律賓裔,、本地白人),,由于家里說的語言不一樣,他們互相是能聽出來對方口音的不一樣的,。就好像佛山跟廣州雖然靠得如此之近(兩個城市的地鐵都連上了),,但佛山話跟廣州話還是有區(qū)別的。但除非你深諳粵語發(fā)音,,否則你是聽不出來區(qū)別的,。 但話說到這兒,,我認為大家的英語發(fā)音只要OK就行,因為學習語言是為了交流,,不是為了裝逼,。中國人英語短板的痛點真正在于沒有掌握英語思維,而不是發(fā)音,。在日益多元的英語世界(特別是北美),,人們越來越不把“口音”當一回事了。谷歌和微軟的 CEO 都是印度人,,他們說英語時仍然有很明顯的印度口音,。就連土生土長的美國精英 – “人渣”特朗普(紐約口音),前總統(tǒng)小布什(南方口音),,甚至奧巴馬(黑人口音)說的也不是所謂的標準英語,,只是我們大部分人聽不出來而已。 (左:谷歌總裁 Sundar Pichai,,右:微軟總裁 Satya Nadella) 因為“聽”是占你學習時間最大一部分,,因此我強烈建議大家:你絕大部分“聽”的時間要在“除了聽英語干不了其他事情”的碎片時間里進行 – 如走路、等車,、坐車等,。如何最有效利用有限時間是讓你最短時間內學會一門語言的關鍵。而也因為這樣,,在智能手機時代,,我認為你沒有任何的理由學不會英語 – 因為學習英語最花時間的就是“聽”,但只要你有一臺智能手機,,你就可以理論上不花任何額外時間完成大部分“聽”的語言輸入量,。
B. 熟悉學過的單詞
我在上一篇文章講過,中國學生英語聽力差就是因為學過的單詞聽得遠遠不夠,,導致大腦缺乏“閱歷”,,碰到了也認不出來。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認為一個單詞你需要在不同場合聽20次,,你才可以在大多數情況下聽到這個單詞立刻能反應過來。這里要強調的是“不同場合”— 就是說,,如果你僅把課文錄音聽20遍,,效果是遠遠不夠的。
我學習葡語的經歷就非常好地說明了這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都是屬于拉丁語系,,葡語是我最后學的一個,。當時我以為懂了法,、西語之后,學會葡語就是3個月的事兒 – 因為我葡語幾乎不用學,,我都能看懂不少了(當然閱讀速度很慢),。但后來我發(fā)現事情遠沒有我想象中那么簡單,因為從“看懂”到“聽懂”,,中間隔了十萬八千里 – 我聽葡語積累了大概有500個小時后,,才能基本上聽懂標準的葡語新聞。
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我學習葡語的狀態(tài)跟廣大為英語聽力發(fā)愁的同學們是一樣的 – 就是閱讀,、甚至說都沒問題,但就是聽不懂,。我讀MBA上“商務談判”課程的時候,,我都是找巴西的同學們來做我的“談判對手”以便我可以練習葡語口語。由于我是知道葡語的思維和發(fā)音的,,因此說出來完全可以給對方一種流利葡語的感覺,,但我卻對他們講“你們對我得講英語,不然的話我聽不懂”,。
那怎么解決“聽不懂”這個問題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無他,唯熟爾,。你不斷地多聽就行了。那可能有人會問,,該怎么聽呢,?是精聽、還是泛聽呢,?我告訴大家:我也是過去這一個月通過接觸大家的提問,,才知道原來有“精聽”和“泛聽”之分。我認為精聽泛聽就是我上面說的表面上看起來有道理的“占星術”方法 – 我還是一貫地反問:我們學中文的時候會有精聽泛聽之分嗎,?其實你多聽就行,,沒那么多亂七八糟的學問。
由于我西語的功底不錯,,所以我只要花較少的時間,,就可以把葡語的“單詞、閱讀”這兩方面掌握好,。但葡語的發(fā)音規(guī)則跟西語仍然有很大不同,,因此我的短板是“聽”。我學習葡語需要做的,,其實就是把我所有會的單詞都能聽出來,,我就可以達到基本流利程度了,。同樣的,其實中國人如果都能把已經學過的英語單詞都聽出來,,我認為你高中畢業(yè)后掌握的單詞量,,就已經足夠達到基本流利程度了。
根據我個人經驗,,只要你英語基礎不太差(高中水平或以上),,即便你不做任何閱讀,只要你每天(利用走路,、等車等碎片時間)聽英語一個小時,,每過兩個月你都會明顯感覺“能聽懂更多了”。我之所以說“即便不做任何閱讀”,,是因為中國學生普遍缺乏“聽”實在是缺太多了,,因此一開始光是補短板就可以看到效果。但長遠來講,,“單詞,、閱讀”肯定也需要跟上才行。
至于“聽”的學習工具,,我這里強烈向大家手機APP“播客”(蘋果iPhone自帶,,安卓需要下載)。此APP上面有大量的頻道資源,,你總能搜到合適自己的,。但作為起點,我建議大家搜一下“NHK World English”,。此頻道的優(yōu)點是:語速較慢,,發(fā)音清晰、而且更新頻繁,。
C. 掌握英語思維
當你不斷地聽,,以至于可以把大部分的單詞都聽出來,你會遇到一個新的問題 – 就是雖然每個詞都聽懂了,,但你好像還是沒能理解意思,。當你達到這一階段,那么恭喜你,,你離流利英語就只差最后一道門檻了– 那就是英語思維,。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種感覺:當你閱讀一篇英語文章,里面所有的單詞你都認識,,但是你閱讀的速度會比較慢 – 如果同樣的內容用中文寫成的話,,你掃一眼就大概理解意思了,但如果是英語,,你掃一眼只會感覺一頭霧水,。又或者你會發(fā)現,,要用英文去記一串數字或者一首歌的歌詞,要比用中文去記難多了,。,。。出現以上這些情況,,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你還沒掌握英語思維,。
當你達到這一階段,你已經進入“沖刺范圍”了,。接下來我要跟你分享的,,可能是最“燒腦”的但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 當你在聽的過程中,嘗試重復說出來你聽到的每一個詞,。某種程度上,,這跟“聽寫”有點類似– 但我是強烈反對“聽寫”這種學習方法的。因為英語是拼音文字,,寫下來完全是多余的,。
當你重復說的時候,你練的不是發(fā)音,,而是思維方式,。你之所以聽到一堆認識的英語詞,但卻不了解意思,,是因為你的英語思維還沒建立起來,。因此當你“聽著跟讀”時,你實際上是逼著你的大腦去組織這個語言思維,。當你堅持久了,,你就會最終達到“不留神也能聽懂”的地步了。
其實讓你感覺聽力難的,,很多時候并不是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反政教分離運動)這類的單詞,而是一串很短單詞組成的詞組(“as good as it is”,,“as far as I can tell”),。雖然這些單詞你都認識,但由于都揉在一起,,你的大腦一下子分離不開來,。當你嘗試重復你聽到的語音,會幫助你的大腦對詞組進行分離,,然后隨著你“閱歷”的增加,,你也會逐漸“不留神也能聽懂”了。 結語
雖然我說過“學習語法不重要”,,但我需要澄清一點:真正能體現你英語水平,,最終還是要看你的語法的水平程度,。我敢向大家保證:我本人的語法(英、法,、西,、葡)是過硬的;而大家如果通過我的方法學習,,最終也一定會掌握正確語法,。
我說的“語法不重要”,這就像Facebook剛成立的前幾年說“盈利不重要”一樣 – 雖然盈利對任何一家企業(yè)都很重要,,但如果Facebook從一開始就準求盈利,,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功。同樣的,,如果你從一開始就追求完全正確的語法,,你就很難學好英語(難道中國英語教育的失敗還不具備足夠說服力嗎?),。
我能想到的英語學習理念,,基本上已經跟大家分享完了。我知道除了理念之外,,大家還會有不少具體如何落實的問題,。我打算在未來以篇幅更短的文章,來統(tǒng)一回答從大家那兒收集到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