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894-1895年),,福建制錢短缺,,由于當?shù)匚椿I建機制造幣廠,特向廣東省錢局定制一批小銀元,,計有面額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和三分六厘三種,這批銀幣在清代未期福建省的商品流通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朝廷批準福建省由官紳合辦造幣廠,仿照廣東式樣開鑄小銀元,。造幣廠開辦不到一年,,即被清廷下令停辦,。所鑄的小銀元的面額和廣東代鑄的相同。對比起制作精良的廣東代鑄幣,,這批官允商鑄的銀幣具有雕模粗糙,,構圖欠佳,制作草率等缺點,,其鑄期極短,,數(shù)量較少。 私營造幣廠停辦不久后收歸官辦,,總督邊寶泉租用該造幣廠的機器及廠房,,設福建官鑄銀元局,所鑄銀幣正面上方冠以“福建官局造”五字,,以便區(qū)別于原私營造幣廠的鑄幣,。該局所鑄多為小銀元,也曾試圖鑄造七錢二分壹圓,,和三錢六分的半圓,。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根據(jù)海關報告記載,,“福建壹圓和半圓模具已經備妥,,擬于次年使用”,由此幣背面的阿拉伯數(shù)字“2”觀察,,其筆法與廣東省造七錢二分銀元的“2”近似,,故判斷其鑄幣鋼模應由已有業(yè)務往來的廣東造幣廠在當年代刻。 光緒二十六年潤八月(1900年10月),,新任閩浙總督許應奏請清廷準予續(xù)造銀元,,同年十月朱批“著照所請,戶部知道,。欽此”,,但在實際鑄造七錢二分壹圓和三錢六分的半圓時碰到了困難,當時該鑄幣廠并無大型壓印機,,在鑄造大額銀元時有壓力不足問題,,故未能大量生產。 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有深模版和淺模版兩種版式,,兩種版式銀幣的鑄量都很小,,傳世極稀,淺模版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則更為罕見,。兩種版式銀幣的文字風格和圖案均有明顯區(qū)別,。深模版銀幣的鑄造工藝明顯優(yōu)于淺模版銀幣。 筆者推斷,,這淺模版銀元就在福建官局制造,,圖案不夠清晰系機器壓力不足導致,,深模版很有可能委托廣東造幣廠代為試制,鑄造工藝相當精良,。筆者收藏了一枚深模版幣,,包漿自然,鑄造工藝完美,,銀幣上文字和龍紋圖飾非常清晰美觀,。 福建省在清代與民國時期,由官辦造幣廠所出在市面上流通的,,只有“二”角以下的銀輔幣,。推測該地區(qū)商民日常所用以小面額銀角為主,所以當局就沒有繼續(xù)推行大額的壹圓和半圓,,不過那些已制作的少量大額銀元尤顯珍貴,。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