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網(wǎng)絡上的一條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款名叫《藍鯨死亡游戲》已經(jīng)流入中國,,它是發(fā)源于俄羅斯的一種自殺式死亡游戲,,游戲鼓勵玩家在50天內(nèi)完成各種殘忍傷害自己的任務。一旦你加入藍鯨,,就必須要完成由組織者給你的50個任務,,包括有:每天凌晨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電影,,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鯨魚圖案,,而每一個“藍鯨”成員所要完成的終極任務就是:自殺。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但事實上,,“藍鯨”已經(jīng)讓很多俄羅斯少男少女們相繼赴死,。《新報》統(tǒng)計了從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間,,在俄羅斯境內(nèi)發(fā)生的130起少年自殺事件,,發(fā)現(xiàn)其中至少有80人的死,都和“藍鯨”有關,。 游戲參與者大多為青少年,,在他們加入一個群組后,將有一名對應的“負責人”,,參與者需要提交個人的真實信息,,包括自己和家人的真實姓名和家庭住址,甚至裸照,,如果有人抵觸任務或者泄密,,這些隱私信息就會被公開,任務完成不了,,負責人還會表示“有人會幫你完成”,。期間也曾有小組里的人想退出任務,但他們大多都遭受到了組織者的威脅,。 雖然這件事引發(fā)了俄羅斯當局的重視,,并于2016年緊急抓捕了這款游戲的操縱者:21歲的游戲發(fā)明者菲利普。明明操縱者已經(jīng)落網(wǎng),,但是游戲好像根本停不下來,,不僅在俄羅斯繼續(xù),甚至還傳到了中國,。這種現(xiàn)象不僅讓人覺得恐怖,,更讓人心生疑惑,這到底是怎么了,? 我相信,,一項新鮮事物能夠在本土落地,并且被接受,,必定是有它可以生長的土壤,。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上去看,最大的土壤可能就是我們時代的空心病,。 所謂空心病,,是由北大徐凱文教授提出來的,它的概念是這樣的: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郁癥,,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y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郁癥,,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這些孩子,,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有的孩子從小就是最好,、最乖的學生,,大部分都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核心的問題就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這與愿意投入到這個游戲中的孩子的特征有很大的關聯(lián),因為據(jù)俄羅斯新聞報道,,這些游戲參與者的家庭條件都都不差,,但生活空虛,性格較為孤僻,。 這讓我想到了我曾經(jīng)接待的一位高中的學生,,在咨詢中,他笑著對我說:我不想上學,,我討厭學校和老師,總是逼著我考試,,我也討厭同學們,,他們都不說真心話。因為他們一邊信誓旦旦的說自己在家不做練習,,只打游戲,,但另一邊卻是一邊掛機作掩護,自己苦練功課,。還以為我不知道,。可是我不是傻子,,我討厭別人騙我,,我再也不相信他們了。我不知道我的學習是為了什么,?只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我爺爺已經(jīng)把我未來的職業(yè)計劃好了,讓我考某某大學,,然后進某某行業(yè),。但是我這么大了,,我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都是大人幫我計劃好了,。說實話,,我姥姥家有好幾套房子,我爸媽也有二套房,,我一輩子不工作都行,,我為什么要工作?人活著到底是有什么意義呢,? 是啊,,縱觀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充斥了大量的競爭和功利意識,,我們很多家長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僅剝奪了他們無憂無慮的童年,,甚至還給孩子樹立了精致的利己主義思想,。用競爭代替了合作,用功利置換了目標,,這樣的價值觀又如何能夠讓孩子們看到生命的意義呢,? 與此同時,我們過于周全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又讓我們計劃生育下的獨生子女,,尤其是十幾歲的青少年們,除了學習,,再無其它可以體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地方,。很多的孩子到了大學都不會自己洗衣服,做飯,,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我們又如何能夠讓孩子感覺到自我的價值感呢,?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現(xiàn)在的孩子存在的意義就等于學習成績,而如果一旦學習成績不好了,,就等同于自己沒有存在價值了,,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自我認知,,更是一個非??植赖膼盒匝h(huán)。 從這款游戲的內(nèi)容設置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是努力將生活中一切都無意義化,,這些組織者的言語充滿戾氣,說女孩子“肥婆”,,說男孩子是“屌絲”,。并質(zhì)問這些青少年:這種無聊的日子你還打算過多久?因此,這個游戲最終也幫助參與者驗證了:人生的確沒有意義,,所以死亡便成為了必然,。 再來看看這款游戲的其它基礎,首先需要的是生理方面的配合,,所以組織者通過強制性睡眠剝奪的方式(4:20起床),,擾亂參與者的生理節(jié)律,使其自我判斷力下降,,逐步脫離理智狀態(tài),。再使用以淺入深的方式,逐步加強參與者對自己軀體疼痛感的適應能力,,為將來的自殺行為建立基礎,。同時,它用權(quán)威的指導性語氣讓參與者不要與外界接觸,,以隔離其它方面的干擾,。 另外,游戲更多使用的是一種漸進式的心理暗示,。組織者告訴他們: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都是‘S’開頭的,,semiya(家庭)、Saturday (星期六), sex (性),,以及suicide(自殺)”,。并且一遍又一遍強化理念:這個世界不屬于你們,你們可以選擇另一個世界,。在行動上,,也暗示參與者,,從一開始的任務,,站在更高的屋頂、站在最高的屋頂,、站在橋邊,、晃著腿、去到火車鐵軌上,、直到找一個高樓跳下,,最終結(jié)束生命。同時,,在參與者選擇上,,也是采用了比較激烈的方式(用刀切口)去驗證其可信度和對游戲的認可度,,并通過一對一管理監(jiān)督,甚至威脅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了參與者的死亡率,。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些10-14歲的孩子們?yōu)槭裁磿@款游戲感興趣呢,?如果我選用游戲發(fā)明者菲利普的原話,他表示,,這款游戲能夠給予孩子現(xiàn)實生活中缺乏的東西:理解,、溝通、溫暖,。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會不會覺得很可笑?事實上,,我們應該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些參與者,無論他們的生活背景如何,,大多數(shù)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家庭背景或個人障礙,,有些孩子可能在學校里并不能真正得到同學與老師的關注。而在中國式家庭中,,父母的結(jié)構(gòu)又無法給到孩子應有的愛與關懷,,大部分的母親非常焦慮,忙于工作和孩子的日常照顧,,同時,,母親的抱怨和指責會導致很多父親被邊緣化,無法給到孩子應有的指導和方向,。夫妻關系疏離,,親子互動很少,因此,,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很難學習到良好的與人溝通、相處模式,。在強大的學習壓力下,,更無法感受到被父母真正的理解與溫暖。因而迷茫,,失去歸屬感,,也是導致他們走向游戲世界的一個推動力。 那么,參與者在參加游戲之前就已被告知最后的結(jié)果是死亡,。那為什么還會有人參與呢,?實際上,自殺對于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個新鮮的念頭,,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經(jīng)歷,,當你站在高處或懸崖邊上,內(nèi)心當中是不是會有一種想跳下去的沖動,?這里面就牽涉到死本能的作用了,。弗洛伊德后期思想認為,人有兩種本能:一是愛的本能(或為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設性的,后者是破壞性的,。死亡本能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向外攻擊,,即能量向外投放,如沖突,、爭吵,、打架、戰(zhàn)爭等,;另一種是向內(nèi)攻擊,,即能量向內(nèi)投放,如自責自罪,、自殘自虐,、自我毀滅等等,其目標是取消聯(lián)結(jié),,故而帶來毀滅,。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人會有恐高癥,?因為恐高癥帶來的眩暈、焦慮會讓肌體遠離危險,,避免自我傷害,,遠離死本能的誘惑。 叔本華說: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而死本能的最終目標,,是要使生機勃勃的有機體,,最后回歸于無生命的無機狀態(tài),。這讓我想到了楊鳳池老師的一句話,他說:所有有輕生念頭的人都是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那么,,如何才能讓這些孩子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再受這些游戲的吸引呢?其實任重道遠,,因為它需要我們整個社會的和家庭共同的力量,。一方面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樹立一個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摒棄學習好就等于好孩子的錯誤觀點,,給孩子一個多方面發(fā)展的機會,勇于嘗試,,敢于犯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逐步確定自己的人生理念,,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讓孩子更多的擁有自我掌控感和被信任感。 另外,,在家庭環(huán)境中,,夫妻關系很重要,盡量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可以感覺到父母對他的無條件的愛和關懷,而不是把愛與學習掛鉤,。你要知道,,如果你希望孩子愛自己,減少對自我的攻擊性,,你就需要給他無條件的愛,,讓他知道,無論怎樣他都是值得被愛的,,他才不會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同時,建立一個可以不受評判的家庭溝通機制,,引導孩子表達他真實的感受與需求,,給孩子一個包容的環(huán)境。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由成長,,作為父母的我們,可以進行方向性的引導,,但絕不是把他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需要給他支持,給他力量,給他鼓勵,,成就一個他喜歡的自己,,這樣的話,我們的孩子才能夠真正找到屬于他的人生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