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臺縣永寧村人,后人尊稱為活佛濟公,。在后來的影視作品中,,濟公都是以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的僧人形象示人,這與我們尋常所了解的僧人形象大相近庭,。 那歷史上的濟公“酒肉穿腸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濟公用這種形象給世人,到底有什么用意,。 其實,,濟公的高深境界絕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員外派家仆給濟公送兩只熟鴿子和一壺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幾口酒,以為能瞞天過海,,神仙也難知,。結果濟公指了出來,仆人不承認,,于是濟公到階前吐出兩只鴿子,,其中一只少一個翅膀……這種特別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塵莫及,,故不可亂學表面行為,。印光大師在《文鈔》中關于這方面也有諸多教言,勸誡后學者萬萬不可隨學,,以免自欺欺人,。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其實也有來歷:明末的破山禪師,,于戰(zhàn)亂年間,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因李立陽嗜殺成性,,為了救度一方生靈,禪師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殺業(yè),。李立陽見禪師嚴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對他說:“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殺人,。”禪師馬上與李立陽訂約,,不惜大開酒肉之戒,,使許多人得以活下來,一時傳為美談,。 此外,,明朝還有另一位和尚,也是為了救逃到寺廟里的難民,,在山賊面前吃肉喝酒,。當時山賊說,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過那些人,。于是他氣定神閑地端起酒杯說:“我以酒代茶?!闭f完一飲而盡,,接著拿起肉說:“我以肉作菜,請,!”吃后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賊見了為之一驚,,鑒于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濟公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給人們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凡不減,在圣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煩惱覆蓋,佛性不能顯現(xiàn),,若殺生吃肉必得到多病短命的果報,,來世還要做畜生償還命債。只有大神通的真正高僧大德在特定情況下,,為度眾生才示現(xiàn)吃肉?。┧坪跬耆皇芊鸾探湟?guī)的約束,使老百姓覺得他更親切,、更具有人情味,。《濟公傳》中有一首四言詩,,就說明了這點,。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詩表面上似乎是濟公為自己的不修邊幅辯護,,其實,,詩中更蘊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齋念佛,而其心里卻無意向善,,背地里盡做出極不道德的事端來,。衡量,、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善,、美,,僅僅從表面上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透過現(xiàn)象看其本質(zhì),;而且,,還必須經(jīng)過長時期地、持續(xù)性的考察,、磨練,,才能真正說明他的實質(zhì)與永恒。濟公用自己的行動,,最終證明了這一切,。
印光大師對濟公為何喝酒吃肉開示: 人們在看了《濟公傳》后,留下一句濟公活佛口頭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但都沒有說出濟公活佛所說的后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所以都是誤解的濟公活佛慈悲濟世的好意與善意,。 現(xiàn)在許多人喜歡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睗蜕械倪@句話往往被他們拿來當擋箭牌,成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鐵證”,。實際上世人僅知有前兩句,,卻不知濟公還有后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從而以訛傳訛,誤導了無量迷茫眾生,。 |
|
來自: 昵稱41961047 > 《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