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麗 | 壹心理專欄作家 ◇◇◇ 很喜歡周華健的《朋友》,“這些年,,一個人,,風(fēng)也過,雨也走,,有過淚,,有過痛,還記得堅持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體會了歌詞里的涵義,感情里的風(fēng)雨和成長的痛楚,,往往我們需要獨自面對與承受,。 可我們常常看到,,隨著感情的加深,,我們就越容易去依賴對方,若我們的愛和幸福感都來源于對方,,這種失衡的愛,,就會非常危險。因為他給了你愛,,他隨時也可以拿走愛,。感情中的依賴者,最可怕的結(jié)局就是失去自我,。 1. 依賴大致分為兩種情況:生活依賴和情感依賴,。 生活依賴很好理解。 燈泡壞了,,對方來換,;燃氣用光了,對方去交,;衣服臟了,,對方拿去洗??雌饋砟愕姆椒矫婷娑急徽疹櫟暮芡滋?,而事實上是,這種呵護只會讓你的生活能力接近于零,。 就好比被父母過度溺愛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懷抱就會備受打擊,陷入整個人都不好了的境況,。 我認識的一個姑娘,,從小到大都被家里寵溺壞了,三十好幾的人了,她媽還特意從家鄉(xiāng)搬到她的城市,,陪她吃飯逛街看電影,,幫她洗衣做飯拾掇屋子,直到現(xiàn)在她也是跟媽媽住在一起,,至今單身,。
你過度享受并依賴別人的關(guān)愛,,反而將自己退化成一個連基本生活技能都不具備的成年baby,同時你也將自我的力量感交付給了別人,。 我這里說的情感依賴是說沒了愛會死的那種,。 這類人的生命中心就是愛情,或許更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他們的世界是圍著另一個人轉(zhuǎn)的,,一旦將這個人從他們的世界抽離,他們便覺得自己的世界都崩塌了,。 相比生活依賴,,情感依賴是最為可怕的。因為情感依賴的人會為愛沒有底線盲目付出而失去自我,。 對方喜歡玩游戲,,你討厭的要命卻依然為他熬夜刷比賽只為了建立共同話題討他歡心;對方不喜歡你的打扮,,你為他放棄舒適休閑裝改成淑女裝,,燙卷發(fā)學(xué)化妝;對方說討厭你的朋友,,于是你就跟朋友斷絕來往......
等你想再做回自己的時候,,你才驚覺,早在你把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都賭在另一個人身上時,,你的「自我」就離你而去了,。 你想要把它找回來,需要耗盡你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努力與心血,。 2.
多年以前我來到這個城市認識的一個小姐妹,學(xué)歷高,,長相好,,工作好,但戀愛總是不成功,,最長的一段感情也超不過兩個月。 那一段時間,,她在感情里沉浮,,每一段感情的分開她都要死要活的,她不明白,,為什么她總是找不到她想要的愛情,。 我問她,分手有沒有共同點,,或者共同分手的語言,。 她告訴我,他們都說過,,我太粘人了,。 她還反問我:“難道相愛不就是要粘在一起的嗎?” 我問她怎么個粘法? 她說:工作空余的時間都在一起啊,,早,、中、晚定時報備,,每次視頻電話,,說話時間不能少于半小時。一旦沒做到,,她就會覺得對方不愛她了,,于是各種作,各種抓取,,控制,,直至對方害怕開始逃跑,于是她就開始妥協(xié)…… 說到這我想大家都明白了,,這個女人就是典型情感依賴者,。 這樣的依賴者是很常見的。 在一段感情里,,她時刻想跟對方在一起,,當(dāng)不在一起的時候,她會開始恐慌,、不安,、胡亂猜測,,各種災(zāi)難性畫面開始呈現(xiàn),開始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失控感,。 接下來一種屬于大概會被拋棄的感覺洶涌而至,。 于是開始打電話,希望有人陪吃晚餐,,希望有人陪說話,,她無法一個人待在哪里,有很多委屈和悲傷需要傾訴,。 她總是在尋找著每一個人,;她總是在尋找著那一個人,他就像是在你溺水的時候你可以抱住的一根木頭,,當(dāng)他能夠愛她,,她會覺得自己充滿榮耀,神采奕奕…… 而這一切對愛索取的狀態(tài),,只是因為她待在關(guān)系和愛的保護層里,,她是愛情里的依賴者。 3. 心理學(xué)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其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在生活中會不斷演變扭曲,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guān)的,。 具備依賴型人格的人寧愿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她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她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 這種處世方式使得她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由于處處委屈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chǎn)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她生命力的綻放與愛的流動,。 那么,情感依賴者的內(nèi)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又如何找到求生的階梯呢,? (1)害怕被拋棄,有過類似創(chuàng)傷的體驗 當(dāng)我們早年還屬于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只能依賴于我們的撫養(yǎng)者和重要他人,,我們活下去的機會和求生的意愿都交給了他們的手上,。 如果在幼年的記憶里,你承受過無望的等待,,被拋棄的創(chuàng)傷以及沒有被預(yù)告的離別,,那么在你成年之后,可能建立一份不成熟的愛情觀,。 你將一生都在渴求的路上,,渴求愛而看不到自己,就像高濃度的精神鴉片,,你知道那種快樂無法真正的填補你,,只能暫時撫平你的傷和你的痛苦,但這一生你可能都是在尋尋覓覓,,尋一個愛你、懂你,、可以讓你安全依賴的人,。 (2)即刻滿足和尚未學(xué)會延緩滿足 延遲滿足孩子的作用在于:可以讓孩子慢慢懂得,還有比TA的要求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從而學(xué)會理解和包容他人,學(xué)會控制自己的沖動,。 而人際關(guān)系的矛盾往往是由于不能彼此體諒和理解,,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待和考慮問題造成的。 回想到童年時自己與父母的關(guān)系,,也許你常常受到父母的過度保護與溺愛,,或者被關(guān)注被保護的需求常常不被滿足。 發(fā)展心理學(xué)上認為0-3歲的孩子父母要給到無條件的滿足,,3歲以后父母要學(xué)會延遲滿足,,依賴型人格的形成。 正是這個時候,,把時間段錯亂,,在生命的早期沒有得到足夠的依戀滿足,內(nèi)心的愛和滿足感自然是匱乏的,。 這種缺失感自然會帶到成年后的親密關(guān)系當(dāng)中,,從對方身上想加倍的得到,這也是依賴形成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3)安全感不夠,,用依賴來滿足控制的自戀感 現(xiàn)在的都市女性,看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安全感似乎成為奢侈品,。 一個女人的幸福感往往與安全感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安全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確定感”,當(dāng)她能確認一個穩(wěn)定客體的存在,,她內(nèi)心極度渴望獲得對方穩(wěn)定的支持,、幫助、給予,、被看見,、被關(guān)注到,她才會覺得有存在感,,覺得心安,。 費洛伊德在講人格結(jié)構(gòu)里有這么一個觀點:“所有對象選擇很有可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自戀這一心理現(xiàn)象的影響”。 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會選擇一個目標(biāo)認同和依賴,,其實是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沒有活出來的部分特質(zhì),其實是執(zhí)著于對自我的一種依戀,,即自戀,。 惡性自戀者心中是沒有別人的,更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共情對方的感受,。 因此,,情感依賴者更注重的是自我的情感滿足。而不在乎對方正在經(jīng)歷著什么,,長此以往,,對方處于一個長期被情感忽視的狀態(tài),他自然會翩然遠去,。 (4)過度容忍,,討好者的溝通姿態(tài) 情感依賴者一旦遇上一個能夠懂自己的人,你無條件的去滿足那個你愛的人,,因為你害怕不滿足他,,他就會離開你,你也害怕你留下一個不完美的印象在對方心里,,往往因為缺乏自信,,總是要求別人為你拿主意。 由于把過多的心思都放在依賴關(guān)系上,,這會造成注意力狹窄,,容易導(dǎo)致偏激,往往沖突的發(fā)生就會讓你產(chǎn)生毀滅性的感覺,,以為這就是人生的全部,,陷在情緒的深淵里無法自拔。 處在保護層里的依賴者,你可能體會到不信任感,,你的內(nèi)心有一個不值得被愛,、不值得得到一段不離不棄的愛情和呵護的信念,如果不努力地去爭取,,不付出,,不為對方著想,你將被拋棄,。
(5)成長,,你會活得更好 當(dāng)你想要真正獨立的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你必須深入面對到自己的內(nèi)心,,需要穿越一層被叫做創(chuàng)傷和傷痛的名義,,反復(fù)地體驗到回歸到你潛意識里始終存在的創(chuàng)傷。 承認和接納這些傷痛是你的一部分,,你才會得到成長和自由,,你才會有力量去為你的選擇去負責(zé)任。而不是成為感情里的受害者,,把責(zé)任都推給外界,。 在面對自我的傷痛里,你有多大的能量去親近你的創(chuàng)傷,,你就有多大的能量去療愈自己,,穿透那一層療愈,,你會真正觸摸到充滿真愛的溫馨!
在生活上自力更生,、精神上獨立自主,,不過分依賴,不拋棄自我,。 之前看到有句話說理想中的戀愛是什么樣子,,這句話我十分贊同, 保持獨立,,適當(dāng)擁有,。 - The End - 作者簡介:羅麗,心理周刊主編,,既文藝又專業(yè),,溫柔咨詢師一枚。致力于婚戀情感咨詢,,支持更多都市女性內(nèi)在豐盛,,一路成長,一路自由,。讓尋找幸福的人和幸福遇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