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朝,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當(dāng)初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所以才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nóng)諺,。 關(guān)于清明,,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fù)了精神,,當(dāng)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過了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國君,,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即位后晉文公重重賞了當(dāng)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于是有大臣為他鳴不平,,向晉文公上諫。 晉文公聽說后,,猛地驚醒,羞愧莫及,,便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在找尋不成之后,,便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血書,,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fù)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全國不準生火,。 第二年,晉文公領(lǐng)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被燒了的老柳樹復(fù)活,,綠枝千條,隨風(fēng)飄舞,。晉文公望著復(fù)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fù)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人們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
|
來自: 茶香飄萬里 > 《節(jié)日文化》